第11節
關燈
小
中
大
記。
由于村裡的事情越來越不好管,他就幹脆辭了職,到這山溝裡邊劈一面小山坡蓋了房子。
這一年秋天,正好有一個姓苗的缙雲縣人來這裡推銷香菇菌種,當時,疊鎮還沒有人敢幹這種冒險事情。
因為疊鎮的群衆都知道,東邊的蘆浦鄉黨委、政府前年急于出政績,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強逼着老百姓種香菇,千軍萬馬齊上陣。
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家家戶戶落下了一垛劈柴,基本上沒有收入,反而欠人家缙雲縣香菇菌種廠一百多萬元的菌種錢。
老百姓死活不還這些菌種錢,還整天罵娘地抱怨鄉幹部:“要想哭,種香菇,一年賠了倆大豬!”于是,蘆浦人就傳染給了疊鎮人“種香菇恐懼症”。
這個姓苗的缙雲人跑了幾座山幾個村,一瓶菌種也沒有賣出去。
這一天連飯都沒有混到嘴裡,正在沒有辦法之時,王必定熱情地接待了他,兩人談到了一塊兒,那人就住下來,教他技術。
他一次種植成功,當年收回投資并賺了一筆。
有了錢,扒了瓦房蓋起樓,引得橫坑村的群衆眼熱,有人就起來仿效,但效益一直不如他,王必定從此遠近出了名。
看着王必定春季的最後一茬香菇,個大、勻實,成的花菇多,長相特别好,估計能夠賣上好價錢。
老喬書記就此談興大發,習慣性地立刻發表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從“農村、農業和農民”這“三農”問題講到深化農村第二步改革,講到農業産業化,講到食用菌生産對于富縣富民的偉大意義。
最後對紀載舟強調指出,你們疊鎮一定要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産。
其實,原來紀載舟隻把心操在鄉鎮企業上,沒有騰出功夫來看食用菌生産,這一看,心裡還真有所觸動,不由得點頭稱是。
再往裡走,就是看山景了。
老喬書記興緻勃勃,非常高興,說你到這兒當個書記比在平原鄉鎮幹要好得多。
你想,那些平原鄉鎮,一片農田林網,有啥看頭!這山裡卻是七步一景,一坡一畫。
暮春時節,山上的樹木、青草都處在返青期,一片帶着黃梢的嫩綠,在陽光的照耀下,被縷縷春風吹得婆婆娑娑。
環顧四周,山青水秀,如詩如畫,叫人心曠神怡。
幾個人都興緻勃勃地邊走邊看。
到了幾個散落的農戶旁邊,老喬書記要進去看看,正興奮的臉上馬上準備了一套訪貧問苦的表情。
這些農戶屋裡陳設簡陋,煙薰火燎,男男女女衣着破爛,不成樣子。
對于老喬書記和紀載舟的到來,表現出足夠的驚異和好奇。
老喬書記說上幾句好聽話,他們就千恩萬謝,可也說不出個啥道道。
出來後,老喬書記說,“都說疊鎮的群衆富,看來不盡然嘛。
”紀載舟也很有同感。
送走老喬書記,紀載舟安排黨委辦公室的人員到橫坑種香菇的農戶家裡搞一個詳細的調查研究,提供一些比較翔實的一手材料給紀載舟看,為決策提供依據。
然後就去忙别的事情。
有了這種認識,紀載舟就有了明确的思路,新一屆班子已經不能沿着老路再走下去,必須幹出自己的特色。
經過一段觀察與思考,又與副手們一個一個的找機會徹夜暢談,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首先是穩住鄉鎮企業這一塊,逐步降溫,壓減數字,再不能背那麼沉重的數字包袱,慢慢地從老書記的“鄉鎮企業書記”稱号中退出來;其次是着眼于全鎮人民,選準一個或幾個好的項目,循序漸進,逐步推廣,讓千家萬戶都有一個非農項目。
當前,首選的應當是老喬書記反複強調的食用菌這一具有潛力的産業;其三,辦學、修路、治山、治水,盡力而為辦實事,量力而行辦好事,其四,在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疊鎮礦産業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當作财源建設的重頭戲,“瞎子打娃子——抓住不丢”,盡可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填實财政收入,确保吃飯與辦公。
有了上述思路,工作運轉就開始有了頭緒。
紀載舟安排抓農業的副鎮長林同秋牽頭,成立了食用菌辦公室,作為全鎮發展這一産業的行政指揮系統。
由于村裡的事情越來越不好管,他就幹脆辭了職,到這山溝裡邊劈一面小山坡蓋了房子。
這一年秋天,正好有一個姓苗的缙雲縣人來這裡推銷香菇菌種,當時,疊鎮還沒有人敢幹這種冒險事情。
因為疊鎮的群衆都知道,東邊的蘆浦鄉黨委、政府前年急于出政績,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強逼着老百姓種香菇,千軍萬馬齊上陣。
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家家戶戶落下了一垛劈柴,基本上沒有收入,反而欠人家缙雲縣香菇菌種廠一百多萬元的菌種錢。
老百姓死活不還這些菌種錢,還整天罵娘地抱怨鄉幹部:“要想哭,種香菇,一年賠了倆大豬!”于是,蘆浦人就傳染給了疊鎮人“種香菇恐懼症”。
這個姓苗的缙雲人跑了幾座山幾個村,一瓶菌種也沒有賣出去。
這一天連飯都沒有混到嘴裡,正在沒有辦法之時,王必定熱情地接待了他,兩人談到了一塊兒,那人就住下來,教他技術。
他一次種植成功,當年收回投資并賺了一筆。
有了錢,扒了瓦房蓋起樓,引得橫坑村的群衆眼熱,有人就起來仿效,但效益一直不如他,王必定從此遠近出了名。
看着王必定春季的最後一茬香菇,個大、勻實,成的花菇多,長相特别好,估計能夠賣上好價錢。
老喬書記就此談興大發,習慣性地立刻發表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從“農村、農業和農民”這“三農”問題講到深化農村第二步改革,講到農業産業化,講到食用菌生産對于富縣富民的偉大意義。
最後對紀載舟強調指出,你們疊鎮一定要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産。
其實,原來紀載舟隻把心操在鄉鎮企業上,沒有騰出功夫來看食用菌生産,這一看,心裡還真有所觸動,不由得點頭稱是。
再往裡走,就是看山景了。
老喬書記興緻勃勃,非常高興,說你到這兒當個書記比在平原鄉鎮幹要好得多。
你想,那些平原鄉鎮,一片農田林網,有啥看頭!這山裡卻是七步一景,一坡一畫。
暮春時節,山上的樹木、青草都處在返青期,一片帶着黃梢的嫩綠,在陽光的照耀下,被縷縷春風吹得婆婆娑娑。
環顧四周,山青水秀,如詩如畫,叫人心曠神怡。
幾個人都興緻勃勃地邊走邊看。
到了幾個散落的農戶旁邊,老喬書記要進去看看,正興奮的臉上馬上準備了一套訪貧問苦的表情。
這些農戶屋裡陳設簡陋,煙薰火燎,男男女女衣着破爛,不成樣子。
對于老喬書記和紀載舟的到來,表現出足夠的驚異和好奇。
老喬書記說上幾句好聽話,他們就千恩萬謝,可也說不出個啥道道。
出來後,老喬書記說,“都說疊鎮的群衆富,看來不盡然嘛。
”紀載舟也很有同感。
送走老喬書記,紀載舟安排黨委辦公室的人員到橫坑種香菇的農戶家裡搞一個詳細的調查研究,提供一些比較翔實的一手材料給紀載舟看,為決策提供依據。
然後就去忙别的事情。
有了這種認識,紀載舟就有了明确的思路,新一屆班子已經不能沿着老路再走下去,必須幹出自己的特色。
經過一段觀察與思考,又與副手們一個一個的找機會徹夜暢談,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首先是穩住鄉鎮企業這一塊,逐步降溫,壓減數字,再不能背那麼沉重的數字包袱,慢慢地從老書記的“鄉鎮企業書記”稱号中退出來;其次是着眼于全鎮人民,選準一個或幾個好的項目,循序漸進,逐步推廣,讓千家萬戶都有一個非農項目。
當前,首選的應當是老喬書記反複強調的食用菌這一具有潛力的産業;其三,辦學、修路、治山、治水,盡力而為辦實事,量力而行辦好事,其四,在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疊鎮礦産業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當作财源建設的重頭戲,“瞎子打娃子——抓住不丢”,盡可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填實财政收入,确保吃飯與辦公。
有了上述思路,工作運轉就開始有了頭緒。
紀載舟安排抓農業的副鎮長林同秋牽頭,成立了食用菌辦公室,作為全鎮發展這一産業的行政指揮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