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關燈
(12) 三月中旬的一天,鎮小學的齊校長急急火火地跑來,一定要見到紀載舟。

    還說,這事情不越級不行了,因為學校的房子塌了。

    紀載舟一聽,事情比較嚴重,就馬上帶幾個人到學校去察看。

    幸虧是在夜裡,一個教室的後牆倒了,沒有砸着學生,看了以後,這脊背嗖嗖直冒汗。

    這就是所謂“戴初中帽子”的小學。

    齊校長反映,現在的體制是,村裡負責小學的修繕建設,鎮裡負責初中的修繕建設。

    由于這個小學有初中班,朝陽、路絲礁兩個村支部、村委會就比着不管。

    讓這個不倫不類的小學不小學、中學不中學的校長作難。

    于是,紀載舟把兩個村的支書、主任叫來,狠狠地批了他們一通。

    高壓之下,兩個村很快行動,把房子修理好了。

    此事也引起了紀載舟對辦鎮初中的高度重視。

     在老同志和教育部門參加的座談會上,大家慷慨陳詞,把建設鎮中學說成是疊鎮的頭等大事。

    抓教育的副鎮長王海紅激動地說,“紀書記,你總算是第一個重視教育的書記。

    你就是不解決問題,光開一個這樣的座談會,就叫我這個抓教育的副鎮長知足了。

    過去,我反映學校的問題,從來都是排不上号。

    有時候,人要是強說上幾句,領導就要批評,弄得我哭了好幾場——”說着說着,又掏出手帕擦淚——副書記邵平說,“小紅呀小紅,過去是不是挨了書記的批評後,在機關不敢吭聲,回去拿老公出氣,夜裡沒有心情辦事,不讓老公挨你身子?”大家哄堂大笑,王海紅哭笑着說,“看看邵書記的死樣哩,人家說的是正事。

    ”也就打住。

     大家談到,抗日戰争時期,省城的大學教授們紛紛跑到了疊鎮這個深山區避難,一時間,山溝裡群賢雲集。

    當時地方有名的紳士、後來當了僞縣長、解放後被鎮壓的毛志希先生,收留了這些國寶級的知識分子,辦了一所“疊鎮中學”,雖然沒有辦上幾屆就解放了,卻培養和感染了一代人,樹立了良好的學風。

    那一批莘莘學子,在校時候已經受共産黨影響,還鬧過幾回學潮,聲援共産黨的革命事業;畢業後,即将解放,這些人年紀尚幼,并沒有為國民黨政府出過力,卻為共産黨培養了一批幹部。

    現在,全國到處都有原“疊鎮中學”的學生,像南京的大法學家高銘宣、玉瓊縣第一任縣長、教育家葉脈等等,這些人經常給周學宏等老校友來信,詢問老疊鎮中學其他校友的近況。

    說到這裡,關吉林激奮地說,“過去國民黨官員能辦成的事情,現在共産黨為什麼不能辦成?”紀載舟聽了覺得好笑,這犯得着和國民黨比嗎?忽然靈機一動,就問幾個老同志,這疊鎮中學在群衆中影響怎樣?大家紛紛表示,咱疊鎮的老百姓,誰人不知道疊鎮中學?都很懷念“疊中”啊。

    紀載舟說,“為了使這件事情辦得有吸引力、号召力,我們不再提辦鎮中,隻說是恢複重建‘疊鎮中學’行不行?”大家一緻叫好,隻有教辦主任郭春海說,“紀書記,隻怕這學校的名字在縣教委通不過。

    ”周學宏老師說,“郭主任,不要緊,香港都能一國兩制嘛,咱們就不能一個學校兩塊牌子?”紀載舟說,這好辦,由王鎮長去教委交涉。

     議來議去,紀載舟開始拍闆,紀載舟說,恢複重建這個“疊鎮中學”,不僅要辦,還要一步到位,建設得符合國家标準。

    現在鎮裡很難拿出這一筆巨款,沒有錢怎麼辦?基本的辦法是,強力組織集資,大力倡導捐資,嚴格使用籌資。

    捐資這個方法,過去從來沒有搞過,是到了老同志們立功的時候了。

    鎮上就成立一個捐資助學領導小組,自己任組長,盧鎮長任副組長,幾個老同志為成員。

    到動員大會上,大家以及各部門領導帶頭捐資,要搞出聲勢。

    同時,辦公室要把凡是在疊鎮幹過的老領導和疊鎮籍的在外人員一網打盡,遠的發信,近的就讓老同志們分組上門相邀。

    你們要把文革中批判過的“武訓精神”發揚光大,“打我一拳給兩個錢,揣我一腳給五個錢!”為了疊鎮人民的長遠利益,吃苦受罪,也要多多籌措到捐資!說到這時,齊校長激動地建議,“紀書記,我建議将捐資人刻在金碑上,青史留名!”大家都說:“這個主意好!”紀載舟表态說,“行!就這麼辦!”然後,安排開一個集資辦學的動員大會。

    紀載舟說:“大會就由盧鎮長主持。

    王鎮長,你為主講,必須準備一個好的發言,要求你必須做到兩條,一是能把聽衆講得掉淚;二是代表全鎮教育戰線對全鎮人民賭咒發誓,一定要把教育、教學的質量搞上去。

    不然,沒有人動心,就不會有人出錢。

    你講以後,我再做動員報告。

    ”最後,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