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不想讓他的那批朋友看到我,我從未去敲他的門。
我隻需做着到他家去的夢,就覺得每天的日子變得短促而好過一些。
文革開始時,我四歲,文革結束,我十四歲,十年有七年時間本應坐在教室裡,大部分時間卻在義務勞動:造梯田支援農村,在工廠垃圾堆裡扒拾廢鋼鐵,甚至夜裡摸進工廠,偷好好的零件去交給收購站,換回一張交了廢鐵多少斤的條子證明。
每學期期末,專會打小報告的班幹部們總是控告我,說我表現最差。
我害怕鑒定上“品學”出毛病:“不熱愛勞動”“不關心集體”,或者“對國家建設不積極”“政治活動不踴躍”。
父親站在最亮處吃力地讀了,沉下臉不說話。
母親識字不多,看不懂,又不相信父親說的,就去求人讀,知道後覺得太丢臉,回來加倍發脾氣。
我的鑒定一年比一年糟,有一年期末鑒定簡直轟轟烈烈:資産階級思想,看舊得顔色發黃的厚厚的小說,不止一次扯路邊的花放在書包裡;政治覺悟低,不願寫入團申請書,還說不想湊這無聊的熱鬧;從不願向老師和班幹部“交心”,不虛心接受群衆幫助;團結同學不夠,課間休息時間不接近群衆。
這是小組意見,依座位排的十四個同學互相就學期表現,提優點缺點,我不知自己為何就成了衆箭之矢。
班主任意見一欄總是:同意小組意見,希該同學接受經驗教訓,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好象就是那一年我第一次見到曆史老師?如果我記得不錯,他是在我上初中的學校代過一周或是二周的課。
但是我不會去注意他,正如他不會注意我。
我那時不注意男人,他呢,也不覺得我有什麼可注意的,恐怕至今也不認為我有什麼吸引人之處。
如果他不再次出現在我的生活裡?如果他也象老師、同學、鄰居,一樣對我冷漠?不,他不會象那些人。
他出現在我的生命裡,我心裡該充滿感激,我想這便是上天對我不保這個夏天剛開始時,喜歡搗弄無線電的三哥,不僅自己裝拆配收音機,還喜歡幫人修理。
有一天把别人不要的一個小收音機修好,給了眼睛不好使的父親。
我從父親那兒借來,半夜裡調旋許久,才聽到曆史老師說過的電台,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聖經》,裡面一個溫和的聲音說着: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在安慰我……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這些話就是說給我聽的,不然我不會如此激動,眼裡噙滿淚水。
我是在那個偷偷收聽短播電台的晚上愛上《詩篇》,愛上《雅歌》的。
我不管這個神來自何方,隻要他能走入我心中,就能保護我。
我對着寺廟裡的菩薩劃十字,對着十字架雙手合十,常被人笑話。
有人指責我亵渎神明,我卻不認為有什麼錯。
2 收音機報道,長江二十六年來最大一次洪峰,正從長江上中遊湧向下遊。
我記得1980年9月還有一件事,是與這則消息在同一天宣布,婚姻法修改草案規定:法定結婚年齡男二十二歲,女二十歲。
但黨提倡晚婚,男女年齡相加應到五十歲。
按法定年齡結婚,不會上法庭,自有主管單位懲罰你。
可能天生營養不足,發育遲緩,我十八歲這年,别人還叫我“小姑娘”,我自己也并不覺得是個成人,雖然再過二年就到了法定結婚年齡。
這個讓不少人高興的“重申婚姻法”,與我毫不沾邊,男女之事,好象還離我太遠。
每份報紙,隻有四版,油墨與紙張的劣質,手指總弄得很髒。
在石橋廣場這樣的不算小的街上,總會有木框或玻璃架将當日的報紙——人民日報、重慶日報、光明日報挂出來。
玻璃框很少,因為有人砸,不是偷報紙,而是砸着好玩,跟砸路燈一樣,晚上大多地方黑壓壓一片,隻有野貓溪的幾條街可見到路燈,說明這帶的無賴年少嫌疑最大,手還留自家情。
就算每個街燈都能點着,南岸的大多巷子本來就沒有路燈,落定在黑暗裡,與亮亮堂堂的城中心也不能比。
3 曆史老師對報紙的關注,超過對身邊發生的事。
他說,上海的亭子間,巴黎的閣樓,不知出了多少作家畫家,一個人的艱苦就是這個人的财富。
他說,一個人再強,你也強不過這個世界,你也占不盡世上所有的榮華。
他還說,瀑布一直在那裡,無人知悉,直到河流把它顯示出來。
我喜歡他這樣對我說話,我覺得這些話非常深刻,太值得我欽佩了。
這些字詞,一定是他和他的朋友們在一起時才運用,他說這種話和上課時完全是另外一個人。
我不由自主想,他開始把我當作朋友,認為我可以懂得他的語言。
我對報紙興趣增濃,這就是一個觀望身外世界的窗口,我連邊角小塊文章也不滑過。
報尾,常刊登一些大型文學月刊的欄目廣告,有一天我讀到一份文學雜志《當代》三期的廣告——報告文學《冬天的童話》。
作者是遇羅克的妹妹,遇羅克堅持“不管你是什麼出身,都應受同等的政治待遇”的立場,在文革中被槍斃。
他妹妹寫了他和她
我隻需做着到他家去的夢,就覺得每天的日子變得短促而好過一些。
文革開始時,我四歲,文革結束,我十四歲,十年有七年時間本應坐在教室裡,大部分時間卻在義務勞動:造梯田支援農村,在工廠垃圾堆裡扒拾廢鋼鐵,甚至夜裡摸進工廠,偷好好的零件去交給收購站,換回一張交了廢鐵多少斤的條子證明。
每學期期末,專會打小報告的班幹部們總是控告我,說我表現最差。
我害怕鑒定上“品學”出毛病:“不熱愛勞動”“不關心集體”,或者“對國家建設不積極”“政治活動不踴躍”。
父親站在最亮處吃力地讀了,沉下臉不說話。
母親識字不多,看不懂,又不相信父親說的,就去求人讀,知道後覺得太丢臉,回來加倍發脾氣。
我的鑒定一年比一年糟,有一年期末鑒定簡直轟轟烈烈:資産階級思想,看舊得顔色發黃的厚厚的小說,不止一次扯路邊的花放在書包裡;政治覺悟低,不願寫入團申請書,還說不想湊這無聊的熱鬧;從不願向老師和班幹部“交心”,不虛心接受群衆幫助;團結同學不夠,課間休息時間不接近群衆。
這是小組意見,依座位排的十四個同學互相就學期表現,提優點缺點,我不知自己為何就成了衆箭之矢。
班主任意見一欄總是:同意小組意見,希該同學接受經驗教訓,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好象就是那一年我第一次見到曆史老師?如果我記得不錯,他是在我上初中的學校代過一周或是二周的課。
但是我不會去注意他,正如他不會注意我。
我那時不注意男人,他呢,也不覺得我有什麼可注意的,恐怕至今也不認為我有什麼吸引人之處。
如果他不再次出現在我的生活裡?如果他也象老師、同學、鄰居,一樣對我冷漠?不,他不會象那些人。
他出現在我的生命裡,我心裡該充滿感激,我想這便是上天對我不保這個夏天剛開始時,喜歡搗弄無線電的三哥,不僅自己裝拆配收音機,還喜歡幫人修理。
有一天把别人不要的一個小收音機修好,給了眼睛不好使的父親。
我從父親那兒借來,半夜裡調旋許久,才聽到曆史老師說過的電台,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聖經》,裡面一個溫和的聲音說着: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在安慰我……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這些話就是說給我聽的,不然我不會如此激動,眼裡噙滿淚水。
我是在那個偷偷收聽短播電台的晚上愛上《詩篇》,愛上《雅歌》的。
我不管這個神來自何方,隻要他能走入我心中,就能保護我。
我對着寺廟裡的菩薩劃十字,對着十字架雙手合十,常被人笑話。
有人指責我亵渎神明,我卻不認為有什麼錯。
2 收音機報道,長江二十六年來最大一次洪峰,正從長江上中遊湧向下遊。
我記得1980年9月還有一件事,是與這則消息在同一天宣布,婚姻法修改草案規定:法定結婚年齡男二十二歲,女二十歲。
但黨提倡晚婚,男女年齡相加應到五十歲。
按法定年齡結婚,不會上法庭,自有主管單位懲罰你。
可能天生營養不足,發育遲緩,我十八歲這年,别人還叫我“小姑娘”,我自己也并不覺得是個成人,雖然再過二年就到了法定結婚年齡。
這個讓不少人高興的“重申婚姻法”,與我毫不沾邊,男女之事,好象還離我太遠。
每份報紙,隻有四版,油墨與紙張的劣質,手指總弄得很髒。
在石橋廣場這樣的不算小的街上,總會有木框或玻璃架将當日的報紙——人民日報、重慶日報、光明日報挂出來。
玻璃框很少,因為有人砸,不是偷報紙,而是砸着好玩,跟砸路燈一樣,晚上大多地方黑壓壓一片,隻有野貓溪的幾條街可見到路燈,說明這帶的無賴年少嫌疑最大,手還留自家情。
就算每個街燈都能點着,南岸的大多巷子本來就沒有路燈,落定在黑暗裡,與亮亮堂堂的城中心也不能比。
3 曆史老師對報紙的關注,超過對身邊發生的事。
他說,上海的亭子間,巴黎的閣樓,不知出了多少作家畫家,一個人的艱苦就是這個人的财富。
他說,一個人再強,你也強不過這個世界,你也占不盡世上所有的榮華。
他還說,瀑布一直在那裡,無人知悉,直到河流把它顯示出來。
我喜歡他這樣對我說話,我覺得這些話非常深刻,太值得我欽佩了。
這些字詞,一定是他和他的朋友們在一起時才運用,他說這種話和上課時完全是另外一個人。
我不由自主想,他開始把我當作朋友,認為我可以懂得他的語言。
我對報紙興趣增濃,這就是一個觀望身外世界的窗口,我連邊角小塊文章也不滑過。
報尾,常刊登一些大型文學月刊的欄目廣告,有一天我讀到一份文學雜志《當代》三期的廣告——報告文學《冬天的童話》。
作者是遇羅克的妹妹,遇羅克堅持“不管你是什麼出身,都應受同等的政治待遇”的立場,在文革中被槍斃。
他妹妹寫了他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