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怎會有意躲着這個女人呢? 有明事的人點拔他:我看你八成給那個女人迷住了,跟每個見到她的男人一樣。

    這是城裡一個袍哥頭子的老婆,從家裡跑出來的。

    離遠點,别提着腦袋瓜兒耍女人? 1947年初春,對父親一生來講,是個特殊的分界線。

    他本對機械和器材有着天生的興趣,幾年來背熟了水道情勢,加上好學多問,沒多久就學會了駕駛。

    主流支流,下水上水,就這個蹲在江邊背着嬰兒在一心一意洗衣服的女子,總晃蕩在眼前,忘也忘不了。

    當她又象第一次朝他這個方向站起來,為了舒動酸痛的腰、腿和手臂時,他看見了她的全部:善良,孤零,渾身上下的倔強勁,她就那麼站在他面前了。

     他把衣服送給女人洗,每次給的錢比别人多。

    不等女人目光示意他走,他便告辭,頭也不回一個。

     “你看你衣服還是幹淨的,用不着洗嘛。

    ”女人開口了,聲音很輕。

    他不好意思了,臉紅紅地楞在門邊。

    他實在是送衣服送得太勤了。

     女人沒背嬰兒,嬰兒正睡熟在床上,女人的身子靈巧地一轉,遞出一個木凳,讓他在門口坐。

     6 袍哥頭四處找我母親,登報,派手下人專門到母親家鄉忠縣尋找,都沒有下落,一氣之下返回自己家鄉安嶽,挑了個正在讀中學的姑娘。

    匆匆辦完喜事,安了一個家,自己一人回了重慶。

    他是地頭蛇,竟然找不到我母親,就斷定她已遠走它鄉。

    豈不知是身邊一個豔麗的舞女在作鬼,她買通他手下人,不讓他知道我母親的下落。

    母親在江邊洗衣服時,曾瞥見過一個濃妝的女人,母親沒有在意。

    1947年春天,抗戰勝利的喧嚣早已被國共兩黨内戰的炮聲取代。

    地方軍閥與各幫會宗教組織忙于擴大勢力搶地盤,市面上各種謠言紛傳,人心浮動。

    袍哥頭沒心思管棄家出走的妻子女兒。

    當然,如果是個兒子,情形就不一樣了。

     父親言少語拙,他隻能靠行動,讓母親相信他的真心誠意,下定決心請求母親與他生活在一起。

    他不象其他唾涎母親的男人,他不怕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袍哥頭。

    不過也可能父親是個外鄉人,不太相信四川黑社會的厲害。

    不管怎麼說,這就是目前這個家庭的正式由來。

     大姐說到這一段時,三言二語打發過去,我幾次回到這個題目上來,她幾次虛虛地邁過去。

    我知道她不是對父母結合不滿——正是靠了這個婚姻,她才活了下來——而是覺得這種貧賤夫妻的事太實際,不浪漫。

    我找到過父親陪母親到城中心相館拍的一張照片,母親梳的流行發式,穿了她最好的衣服,折價買的一件白底白花綢旗袍。

    日本投降時,急着趕回南京上海的富貴人家,帶不走的家當,就便宜賣了,那時有好幾條街有人專收專售。

    父親不在照片上,母親抱了大姐,端坐于一花台邊。

    照片上的小白花的粉紅,是後來大姐加上的顔色,給平淡黑白照片上添了點兒韻緻,照片上的人在框起來的尺寸裡,眉眼很沉靜,甚至有點兒憂郁,看不出她内心痛苦還是快樂。

    這是我能追溯到的母親最美的形象。

     7 家裡有門親戚,我們叫他力光麼爸,但不和父親一個姓,我從來沒問,也沒想過,以為是家裡認的幹親。

    他一來,就是母親不在家,也與父親關起房門,說話聲低得聽不見。

    看來他就是袍哥頭的弟弟,大姐說的小名火林娃的人,大約文革開始,他就很少來我們家,以後也就沒見到過了。

    這也許和大姐說的與“反革命”幾字的瓜葛有關,彼此沒聯系,也就減輕了禍事臨頭的擔憂。

     力光麼爸的樣子,我已忘掉。

     我在大姐臉上,想象那個她叫作生父的男人,會是個什麼模樣?他不象一般重慶男人那麼矮小,瘦弱,他喜歡穿長衫,戴帽子,是個風流情種,偶爾吃點小醋。

    朋友義氣重,可以有難同擔,有福共享。

    這麼一個和母親有緊密聯系的人,一個我從未看見過的人,無論多麼真實,對我而言,也隻是影子一個。

     他曾被派去江北的兵工廠,捕捉在那兒半公開制造炸藥的共黨,卻一身是血敗逃回家,母親被吓壞了。

    為此,在袍哥中他沒有得到提升,在家中發酒瘋,砸壞結婚時客人送的所有的匾,用腳踩,狠抓自己的頭發,母親才明白這男人日子并不一味輕松。

    時局一天比一天緊張,街上巡警和便衣增多,半夜也會聽到敲門聲,清查共黨。

    他常常不在家,突然回家,也會突然就走掉。

    這樣的日子,恐怕母親離開時也沒有多少留戀。

     大姐說,這個男人走到哪裡身上都不必帶錢,到哪裡隻要發一聲話,就有小喽羅、小流氓跑前跑後,将錢遞上。

     “流氓頭子罷了,這有啥子值得說的?”我不以為然地說:“幸虧媽媽抱你出走,否則,解放了,你還會有好日子過?”我想煞煞大姐的傲氣。

    現在我明白了,她為什麼老抱怨這個家窮。

     “你說得有點道理,”大姐清清嗓子說:“哪條道,我都不會有好日子過。

    ” 共産黨占領重慶前不久,一場大火在重慶上空騰起。

    火蔓延着,順着夏季的江風沿山坡往上卷。

    臨時闆棚,吹到熱風就着火。

    泊在河灘渡口的木船趸船也燃燒起來,貧民百姓在火焰中奔逃。

     母親抱着未滿周歲的二姐,牽着三歲的大姐,盡量躲避着尚在冒餘煙的房屋,沿江岸尋找父親的船。

    到處都是燒傷呻吟的人,狂奔亂逃的人,不相識的人蓬頭垢面、衣衫不整地聚在一起哭着,大人尋找孩子,孩子尋找大人。

    還有人在拾沒燒壞的碗勺,也有人用木桶往已經燒得焦黑的柱梁上潑水,還有人飛跑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