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這個有四百萬城市居民的大城市,有十來所高等學院,沒有一條“大學街”。
南岸卻因為山頂上有一所中學,叫中學街。
可能若幹年前,這個貧民區有了第一所中學,是件頭等大事。
但這一帶的中學,與大學無緣,每屆高中畢業生,考上大學的幸運兒捏着手指可算。
有的中學連續十年交白卷,明白此地學生不堪造就,就取消了高中。
但在這一帶的小販、江面的水手、造船廠的工人中,很容易把校友召集起來。
中學街離我家不遠。
石階較寬不太陡。
街兩旁依坡全是低矮簡陋的木闆房子,街面房子的人家大多做點小本生意,賣醬油醋鹽,或是針線鞋帶扣子。
石階頂頭有個小人書攤,兼賣糖果花生米。
下雨的時候,老太太将書攤移回房裡,在門檻内放幾張小木凳。
經常整條街無法通行,石階上、屋檐下、房門、窗口擠滿人。
“你龜兒子奸嘴滑舌,夜壺提到老子頭上來,耍假秤!也不去打聽打聽,老子是可以洗涮的麼?你貓抓糍粑,脫得了爪爪喽?” “羅索啥子,把他洗白。
” “我日你先人,你裝哪門子神。
” “我日你萬人,祖宗八輩。
” 旁邊的人添油加炭,唯恐打不起來,“好說個卵,錘子!” 重慶人肝火旺,說話快猛,象放鞭炮,聲音高,隔好幾條巷子也能聽見。
重慶人動怒不是虛張聲勢,不到動刀子不罷休。
南岸貧民比城中心居民更耿直,腸子不會彎彎繞。
彼此投緣時,給對方做孫子做牛馬都行。
城中心人會看風向,瞄出勢頭,不吃眼前虧,背後整人卻會整得你鬼不象鬼,人不象人。
我從小看這種街頭武打,等到讀武俠小說看功夫電影時,一眼就明白其中的英雄好漢,不過是打扮得精緻一點的街痞子,對話還沒街頭俗語精彩。
該到動手的時候了,人群自動往後靠了些。
地方上的歪人,今天惹到冤家對手了。
“還不拉架,見紅喽!”沒人理睬這喊聲。
“戶藉來了!”這有用,街上的男人沖進場子中心拉架。
這些人平常最看不起戶籍,一有争鬥還得互相扭到派出所講理。
人到底還是敬服權力。
在雜貨鋪上端的一間房子最大,可容下一百來人,是茶館,以前晚上講評書,講俠義好漢,廉潔清官,滿堂聽衆如癡如醉。
在我未出生前就被改作大鍋飯街道食堂,我四五歲時被改成向陽院,畢恭畢敬效忠毛主席,跳忠字舞。
後來作造反派司令部和批判牛鬼蛇神反革命的會場,被打倒的人戴了尖尖帽遊街從這兒出發。
我那時還不讓進這門,隻是踮着腳尖站在外面石階上,着急地等着裡面變出新花樣。
後來有好幾年挂了“學習班”的牌,“學習”的人一茬茬換,個個精神萎頓,臉上身上長起了黴點,氣味難聞。
到七十年代末,最後一批人才不見了,每天晚上放上一個光刺刺的黑白電視機,擠滿大人小孩,鬧鬧嚷嚷,前面坐凳子,後面站凳子。
我不能去看,我得複習功課,準備考大學。
2 背着書包,我揀陰涼處走。
到放學後,太陽仍未減弱逼人的猛勁。
夾竹桃粉白嫩紅的花,沿着斜坡一路盛開,蓋滿濕漉漉青苔的石牆,将枝杆高高托起。
我從兩塊黑闆報的空隙中穿進樹叢。
濃蔭裡的濕土有一股甜熟的黴味,太陽再猛,我還是情願在樹蔭外走,我在心裡對自己下命令:回家,不去,今天不去,這次不去。
下次去不去再說,至少我可以不去一次。
但經過學校辦公樓時,我的腳仍然向石階上邁。
拐上樓梯,來到熟悉的門前。
“進來!”還是那兩個字,他永遠知道是我敲門。
已經進門,我心裡便沒了路上亂糟糟的想法。
在曆史老師辦公桌對面一張舊藤椅上,我坐了下來。
辦公室原是一間大教室,隔成幾個小間。
書櫃上堆了些紅色喜報紙、幾把折柄秃毛的排筆什麼的。
一個教師一張辦公桌,除了一把露出竹筋的藤椅,還有幾個沒靠背的方凳。
沒有窗簾,朝南的窗大敝,陽光曝亮。
他桌邊的玻璃窗塗着綠漆,瀝瀝挂挂很不均勻,但遮住了強光,遠處藍球場上的喧叫變得模糊了。
這城市四周綠蔭密掩的山裡,有不少達官貴人的英式法式别墅,原先住的是蔣介石的近臣、美國顧問,現在住的是黨的高級幹部。
我從來沒去過那些地區,心裡沒有這個對比,那是一個不屬于我的城市。
這幢二層中學辦公樓,尖頂方框窗,确實稱得上是我十八歲前走進過一幢上好的房子。
雖然人走在樓梯上,樓闆就吱吱嘎嘎哼唱。
門和窗扉舊得釘了幾層硬紙闆,隻需稍用勁踢,便轟然散架,近幾年已被踢破過多次。
頭一次到這樓裡時,我告訴曆史老師,覺得這裡好熟,包括那綠漆的窗子,硬紙闆的門,厚實的磚牆,要不是前生,就是在夢裡來過。
其實我在
南岸卻因為山頂上有一所中學,叫中學街。
可能若幹年前,這個貧民區有了第一所中學,是件頭等大事。
但這一帶的中學,與大學無緣,每屆高中畢業生,考上大學的幸運兒捏着手指可算。
有的中學連續十年交白卷,明白此地學生不堪造就,就取消了高中。
但在這一帶的小販、江面的水手、造船廠的工人中,很容易把校友召集起來。
中學街離我家不遠。
石階較寬不太陡。
街兩旁依坡全是低矮簡陋的木闆房子,街面房子的人家大多做點小本生意,賣醬油醋鹽,或是針線鞋帶扣子。
石階頂頭有個小人書攤,兼賣糖果花生米。
下雨的時候,老太太将書攤移回房裡,在門檻内放幾張小木凳。
經常整條街無法通行,石階上、屋檐下、房門、窗口擠滿人。
“你龜兒子奸嘴滑舌,夜壺提到老子頭上來,耍假秤!也不去打聽打聽,老子是可以洗涮的麼?你貓抓糍粑,脫得了爪爪喽?” “羅索啥子,把他洗白。
” “我日你先人,你裝哪門子神。
” “我日你萬人,祖宗八輩。
” 旁邊的人添油加炭,唯恐打不起來,“好說個卵,錘子!” 重慶人肝火旺,說話快猛,象放鞭炮,聲音高,隔好幾條巷子也能聽見。
重慶人動怒不是虛張聲勢,不到動刀子不罷休。
南岸貧民比城中心居民更耿直,腸子不會彎彎繞。
彼此投緣時,給對方做孫子做牛馬都行。
城中心人會看風向,瞄出勢頭,不吃眼前虧,背後整人卻會整得你鬼不象鬼,人不象人。
我從小看這種街頭武打,等到讀武俠小說看功夫電影時,一眼就明白其中的英雄好漢,不過是打扮得精緻一點的街痞子,對話還沒街頭俗語精彩。
該到動手的時候了,人群自動往後靠了些。
地方上的歪人,今天惹到冤家對手了。
“還不拉架,見紅喽!”沒人理睬這喊聲。
“戶藉來了!”這有用,街上的男人沖進場子中心拉架。
這些人平常最看不起戶籍,一有争鬥還得互相扭到派出所講理。
人到底還是敬服權力。
在雜貨鋪上端的一間房子最大,可容下一百來人,是茶館,以前晚上講評書,講俠義好漢,廉潔清官,滿堂聽衆如癡如醉。
在我未出生前就被改作大鍋飯街道食堂,我四五歲時被改成向陽院,畢恭畢敬效忠毛主席,跳忠字舞。
後來作造反派司令部和批判牛鬼蛇神反革命的會場,被打倒的人戴了尖尖帽遊街從這兒出發。
我那時還不讓進這門,隻是踮着腳尖站在外面石階上,着急地等着裡面變出新花樣。
後來有好幾年挂了“學習班”的牌,“學習”的人一茬茬換,個個精神萎頓,臉上身上長起了黴點,氣味難聞。
到七十年代末,最後一批人才不見了,每天晚上放上一個光刺刺的黑白電視機,擠滿大人小孩,鬧鬧嚷嚷,前面坐凳子,後面站凳子。
我不能去看,我得複習功課,準備考大學。
2 背着書包,我揀陰涼處走。
到放學後,太陽仍未減弱逼人的猛勁。
夾竹桃粉白嫩紅的花,沿着斜坡一路盛開,蓋滿濕漉漉青苔的石牆,将枝杆高高托起。
我從兩塊黑闆報的空隙中穿進樹叢。
濃蔭裡的濕土有一股甜熟的黴味,太陽再猛,我還是情願在樹蔭外走,我在心裡對自己下命令:回家,不去,今天不去,這次不去。
下次去不去再說,至少我可以不去一次。
但經過學校辦公樓時,我的腳仍然向石階上邁。
拐上樓梯,來到熟悉的門前。
“進來!”還是那兩個字,他永遠知道是我敲門。
已經進門,我心裡便沒了路上亂糟糟的想法。
在曆史老師辦公桌對面一張舊藤椅上,我坐了下來。
辦公室原是一間大教室,隔成幾個小間。
書櫃上堆了些紅色喜報紙、幾把折柄秃毛的排筆什麼的。
一個教師一張辦公桌,除了一把露出竹筋的藤椅,還有幾個沒靠背的方凳。
沒有窗簾,朝南的窗大敝,陽光曝亮。
他桌邊的玻璃窗塗着綠漆,瀝瀝挂挂很不均勻,但遮住了強光,遠處藍球場上的喧叫變得模糊了。
這城市四周綠蔭密掩的山裡,有不少達官貴人的英式法式别墅,原先住的是蔣介石的近臣、美國顧問,現在住的是黨的高級幹部。
我從來沒去過那些地區,心裡沒有這個對比,那是一個不屬于我的城市。
這幢二層中學辦公樓,尖頂方框窗,确實稱得上是我十八歲前走進過一幢上好的房子。
雖然人走在樓梯上,樓闆就吱吱嘎嘎哼唱。
門和窗扉舊得釘了幾層硬紙闆,隻需稍用勁踢,便轟然散架,近幾年已被踢破過多次。
頭一次到這樓裡時,我告訴曆史老師,覺得這裡好熟,包括那綠漆的窗子,硬紙闆的門,厚實的磚牆,要不是前生,就是在夢裡來過。
其實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