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支書米慶來氣得臉都有點發白了,對我說:“賀書記,也不知哪個龜孫不争氣,偷人家的花菇,盡給我們灌河人丢臉!”
我卻站在那裡,越聽越高興,我覺得,這可能是我一生聽到的最動聽的罵聲了,對身邊的幾個支部書記說:“不錯不錯,罵得好!罵得好!”大家一時不解其意,忽然會意,都哈哈大笑起來。
正月十六要開大會,主要是圖個“六六大順”的意思,果然真的很順。
老百姓竟然能夠參加鎮裡的擴大幹部會議,成了灌河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鮮事兒,與會的人比預想的還要多。
會上,我的講話中有兩點值得一提,一點是大話,一點是實在話。
大話是:“我們要在灌河掀起一場建立支柱産業的白色革命!”說“白色革命”也不是我的發明,已經有人把地膜覆蓋技術稱作是“農業生産的一次白色革命”了,我因為這生産香菇的塑料袋子是白顔色的,也就套用了這個新鮮得近乎反動的詞語。
這年頭反正“黑色食品”、“綠色食品”都出來了,人們好用顔色表示一些事物,不足為怪。
“白色革命”雖然與我黨是紅色的相抵觸,與解放前的“白色恐怖”相類似,但隻要響亮上口、煽動人心,也就顧及不了那麼多了。
實在話是,我對幹部群衆們講,請大家不要認為,一旦種了香菇,就一定能夠發家,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價格有漲有落,難以保證一種就賺大錢,有同行,沒有同利,同樣的種法,也存在效益上的差異。
況且頭一年種植,建棚建竈,買物購料,投入很大,技術又必然不過關,很難産生巨大的效益。
我說,黨委、政府号召動員全鎮人民群衆種香菇、木耳,首先是讓大家學會一門實用技術,“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況且我們已經看到人家昆陽的群衆家家戶戶都在搞香菇生産,可見學會技術并不是難事。
其次是這個實用技術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價值,就是能夠把我們山裡的不能食用的資源轉化成能夠填肚子的東西。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假定到了荒年,我們總不能把滿山遍野的栗樹棒子砍下來當甘蔗嚼着吃,剁成塊當紅薯煮煮吃,磨成粉當白面蒸馍吃,因為它根本不能吃。
可是要變成了香菇,那就不僅能吃了,還是高營養食品,你說這是不是一個重要的意義? 大話鼓起了信心,實話說到了人們的心坎上,都是有作用的,全鎮群衆真的發動起來了。
每個村都請了技術人員,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整個春天,到處都在建棚建竈,買料打料,真的形成了一片白色。
任何一種普及型的項目,往往在群衆發财之前商人先發财。
灌河街上有的是能人,鎮裡從來沒有号召過,但生産香菇的輔助材料卻應有盡有。
真是一業興百業旺,大家覺得當年建金屬鎂廠時灌河的繁華又回來了。
在統計種植的數量時,由于我們規定,一季下來,每棚香菇要征收一百塊錢的農林特産稅,所以各村上報的種植棚數是一千二百多棚,差不多比實際少報一半以上,我們也不去細摳他們。
這個産業安排得比較滿意,我心裡終于松了一口氣。
幾個有名望的支部書記看我高興,趁機說出平時想說而又不敢說的話:“賀書記,由于你指揮得法,我們弟兄們幹得賣力,這香菇産業你就等着看好吧。
不過,你已經來了兩年多了,我們也沒有出去動動,你看是不是組織我們出去考察一下?”我欣然同意,就讓新任鎮長鄧中坤帶隊上南方考察旅遊。
這批出過大力的支部書記,出去了一個星期,鬧了兩個笑話:一個是臨出發時,人還不齊,大家等得焦急時,長勝寺的支書才趕到,鄧中坤鎮長叫辦公室的王世貴主任清點一下人數,這家夥順嘴冒出一句話:“别查了,死數!”大家一聽,紛紛要下車,連說不吉利,不吉利,這家夥直打自己的臭嘴後才開始啟程。
另一個是他們到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說什麼也不進去,大家說,咱都是山裡人,誰稀罕這山,還是看大城市去。
拗不過大家,鄧鎮長就帶他們直奔長沙,進了“世界之窗”,據說裡面有外國娘們兒露着肚皮的草裙舞蹈,大家看迷了,直看了兩遍還覺得不過瘾。
最後出門一點人數,差兩個,原來這兩個支書等着人家又演出了一遍才出來。
鄧鎮長氣得吹胡子瞪眼,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鄧鎮長他們走後,我原打算休息一下。
正要離開灌河,縣檢察院裡來了幾個同志,說是要查那輛軍車的案子,因為有人告了井春躍、趙飛鴻他們幾個的渎職罪,并且來勢不善,兇神惡煞,把這幾個小老弟頓時吓得夠嗆。
我心裡倒吸一口涼氣:我日他個媽呀,這算個啥毬事哩。
正是:喜氣洋洋慶成績,來勢洶洶出怪事。
畢竟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正月十六要開大會,主要是圖個“六六大順”的意思,果然真的很順。
老百姓竟然能夠參加鎮裡的擴大幹部會議,成了灌河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鮮事兒,與會的人比預想的還要多。
會上,我的講話中有兩點值得一提,一點是大話,一點是實在話。
大話是:“我們要在灌河掀起一場建立支柱産業的白色革命!”說“白色革命”也不是我的發明,已經有人把地膜覆蓋技術稱作是“農業生産的一次白色革命”了,我因為這生産香菇的塑料袋子是白顔色的,也就套用了這個新鮮得近乎反動的詞語。
這年頭反正“黑色食品”、“綠色食品”都出來了,人們好用顔色表示一些事物,不足為怪。
“白色革命”雖然與我黨是紅色的相抵觸,與解放前的“白色恐怖”相類似,但隻要響亮上口、煽動人心,也就顧及不了那麼多了。
實在話是,我對幹部群衆們講,請大家不要認為,一旦種了香菇,就一定能夠發家,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價格有漲有落,難以保證一種就賺大錢,有同行,沒有同利,同樣的種法,也存在效益上的差異。
況且頭一年種植,建棚建竈,買物購料,投入很大,技術又必然不過關,很難産生巨大的效益。
我說,黨委、政府号召動員全鎮人民群衆種香菇、木耳,首先是讓大家學會一門實用技術,“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況且我們已經看到人家昆陽的群衆家家戶戶都在搞香菇生産,可見學會技術并不是難事。
其次是這個實用技術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價值,就是能夠把我們山裡的不能食用的資源轉化成能夠填肚子的東西。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假定到了荒年,我們總不能把滿山遍野的栗樹棒子砍下來當甘蔗嚼着吃,剁成塊當紅薯煮煮吃,磨成粉當白面蒸馍吃,因為它根本不能吃。
可是要變成了香菇,那就不僅能吃了,還是高營養食品,你說這是不是一個重要的意義? 大話鼓起了信心,實話說到了人們的心坎上,都是有作用的,全鎮群衆真的發動起來了。
每個村都請了技術人員,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整個春天,到處都在建棚建竈,買料打料,真的形成了一片白色。
任何一種普及型的項目,往往在群衆發财之前商人先發财。
灌河街上有的是能人,鎮裡從來沒有号召過,但生産香菇的輔助材料卻應有盡有。
真是一業興百業旺,大家覺得當年建金屬鎂廠時灌河的繁華又回來了。
在統計種植的數量時,由于我們規定,一季下來,每棚香菇要征收一百塊錢的農林特産稅,所以各村上報的種植棚數是一千二百多棚,差不多比實際少報一半以上,我們也不去細摳他們。
這個産業安排得比較滿意,我心裡終于松了一口氣。
幾個有名望的支部書記看我高興,趁機說出平時想說而又不敢說的話:“賀書記,由于你指揮得法,我們弟兄們幹得賣力,這香菇産業你就等着看好吧。
不過,你已經來了兩年多了,我們也沒有出去動動,你看是不是組織我們出去考察一下?”我欣然同意,就讓新任鎮長鄧中坤帶隊上南方考察旅遊。
這批出過大力的支部書記,出去了一個星期,鬧了兩個笑話:一個是臨出發時,人還不齊,大家等得焦急時,長勝寺的支書才趕到,鄧中坤鎮長叫辦公室的王世貴主任清點一下人數,這家夥順嘴冒出一句話:“别查了,死數!”大家一聽,紛紛要下車,連說不吉利,不吉利,這家夥直打自己的臭嘴後才開始啟程。
另一個是他們到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說什麼也不進去,大家說,咱都是山裡人,誰稀罕這山,還是看大城市去。
拗不過大家,鄧鎮長就帶他們直奔長沙,進了“世界之窗”,據說裡面有外國娘們兒露着肚皮的草裙舞蹈,大家看迷了,直看了兩遍還覺得不過瘾。
最後出門一點人數,差兩個,原來這兩個支書等着人家又演出了一遍才出來。
鄧鎮長氣得吹胡子瞪眼,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鄧鎮長他們走後,我原打算休息一下。
正要離開灌河,縣檢察院裡來了幾個同志,說是要查那輛軍車的案子,因為有人告了井春躍、趙飛鴻他們幾個的渎職罪,并且來勢不善,兇神惡煞,把這幾個小老弟頓時吓得夠嗆。
我心裡倒吸一口涼氣:我日他個媽呀,這算個啥毬事哩。
正是:喜氣洋洋慶成績,來勢洶洶出怪事。
畢竟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