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教育事業”等一大篇雲山霧罩的大話。
在向大家發表玄妙、空泛的講話前後,聽到了會上會下劈頭蓋臉的贊揚話。
心裡想,可見還是當這個黨委書記好,别人的功勞,都算到你的頭上,也沒有人敢争風吃醋。
有了這個平淡的想法,腦袋就拒載了,誰唱頌歌都如同清風過耳,了無痕迹,一點也不像人們常說的,從左邊進來,從右邊出去。
這事不必再提,真正裝滿我心裡的還是搞食用菌這個支柱産業。
種罷麥後,鎮辦香菇場以及單位辦的香菇場,陸續長出了香菇。
這一個過程,我幾乎天天去看,興奮得像孩子們春節拾炮。
我看那些先是冒出菇蕾、後是長成菇朵的袋子,就像是心裡發酵釀成的美酒,有種暈乎乎的感覺。
各村來看的群衆就更多了,天天都有一撥又一撥的人,邊看邊問,十幾個“老轉”不僅成了“專家”,還成了“教授”。
我不能僅僅滿足這些,究竟怎樣才能把全鎮群衆搞這個産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我覺得還要搞大動作。
班子會上,大家集思廣益,提出了不少好主意。
其中關鍵的兩條被采納了,一條是在全鎮各村的牆上寫标語。
我說,不要寫那些空洞的大而無當、無用的大話、廢話和屁話,要寫就寫一些朗朗上口、入腦入心的大實話。
萬通他們幾個腦子轉得快的同志,立即深刻地領會了我的意圖,很快編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标語稿子。
有幾條特别精彩,如“一斤栗梢幾分錢,種菇能賺好幾元!”“搞木耳,種香菇,都是緻富好門路!”等等,印發下去,各村都寫了出去,聲勢就形成了。
另一條是要求各村報上十來名願意學習技術的人,男女不限,年齡不限,都可以來鎮裡的香菇場學習。
同時要求村裡給這些群衆每人每天一元錢的生活補貼,村裡紛紛叫苦說:“哎呀書記,我們幹部工資都發不下來,哪裡有錢往這裡扔?”想一想,村裡拿不起錢,鎮裡也拿不起錢,一個大錢憋死一個英雄漢,沒有錢定這些規矩等于嘴上抹石灰,白說。
于是定了一個變通的辦法,看哪個村來學習的人多,最後統計,人來得最多的村,将來給予獎勵。
到最後,因為來的群衆都不少,也沒法統計,這個決定就随風逝去,再也沒有人提起。
是共産黨就要開會,小會開了還要開大會。
不開會精神怎麼貫徹下去?不開會當官的整天幹什麼?所以一定要開一個像樣的會議,把黨委、政府搞食用菌支柱産業的決心貫徹下去、任務布置出去。
我們研究決定,會議的開法要相當講究,時間和人員都要有所創新。
于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要過得比任何一年都有意義,由鎮裡統一組織,各村幹群能出動多少就出動多少,先去昆陽縣參觀。
回來後再開一個動員大會,隻是不再開什麼“八個全體人員”大會,而是“八個全體”全部參加,同時擴大到全鎮群衆,即由各村幹部組織,群衆誰願意來都可以參加這個會議,禮堂盛不下,就把大喇叭扯到外邊。
一切為了把會開大、開好,開成一個曆史性的會議。
正月十五是嫩春時節,我們決定在這一天組織幹部群衆去昆陽參觀。
原以為群衆未必像我們要求的那樣踴躍,隻準備了八部大轎車,後來一看不足,連忙從縣裡又要來四部車,好在縣客運公司的車輛正處在不太忙的時期,路也修好了,不到一個鐘頭,縣客運公司又派來了四輛大客車。
十二輛大轎車以及我們各單位、各部門的小車在灌河大街上排成長龍,這支幹群的混合編隊,熱鬧東京,煞是壯觀。
一路上,我們見到不少小拖拉機載着許多善男信女,打着黃色旗子,與我們相向而行,去山上燒香磕頭,給“祖師爺”過生日,他們對我們這一行人好奇地打量觀望,我猜灌河的群衆看着這些燒香人的羨慕眼光,一定打心眼裡感到驕傲,心說,比一比效果真的不錯。
天下的鄉鎮黨委書記都是親兄弟。
因為事先聯系過,所以當地的書記、鄉長早已等候我們,一路奉陪我們到底,後來竟然把人家的姓名給忘了,真是慚愧。
他們帶我們看了人家的四五個村,也不過都是一個樣子。
我們這一行人,由開始時每一戶必串,到最後浮光掠影,走馬觀花,興奮度逐漸消退。
我覺得目的已經達到,猜測這些灌河群衆今天回去,肯定有人要做與參觀香菇有聯系的夢,不然,實在對不起人家昆陽的一個婦女又哭又鬧的罵聲——因為群衆到底不如幹部有組織、有紀律,七八百人亂哄哄的,啥事情都敢發生。
在一個村裡,我們聽到一個婦女破口大罵:“你們這些外縣來的不要臉東西,誰偷了俺的花菇,日你們八輩!一個花菇值十來塊,俺算是大白天招賊了!” 罵得最兇時,我們去的群衆都過來看熱鬧,石樓村的
在向大家發表玄妙、空泛的講話前後,聽到了會上會下劈頭蓋臉的贊揚話。
心裡想,可見還是當這個黨委書記好,别人的功勞,都算到你的頭上,也沒有人敢争風吃醋。
有了這個平淡的想法,腦袋就拒載了,誰唱頌歌都如同清風過耳,了無痕迹,一點也不像人們常說的,從左邊進來,從右邊出去。
這事不必再提,真正裝滿我心裡的還是搞食用菌這個支柱産業。
種罷麥後,鎮辦香菇場以及單位辦的香菇場,陸續長出了香菇。
這一個過程,我幾乎天天去看,興奮得像孩子們春節拾炮。
我看那些先是冒出菇蕾、後是長成菇朵的袋子,就像是心裡發酵釀成的美酒,有種暈乎乎的感覺。
各村來看的群衆就更多了,天天都有一撥又一撥的人,邊看邊問,十幾個“老轉”不僅成了“專家”,還成了“教授”。
我不能僅僅滿足這些,究竟怎樣才能把全鎮群衆搞這個産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我覺得還要搞大動作。
班子會上,大家集思廣益,提出了不少好主意。
其中關鍵的兩條被采納了,一條是在全鎮各村的牆上寫标語。
我說,不要寫那些空洞的大而無當、無用的大話、廢話和屁話,要寫就寫一些朗朗上口、入腦入心的大實話。
萬通他們幾個腦子轉得快的同志,立即深刻地領會了我的意圖,很快編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标語稿子。
有幾條特别精彩,如“一斤栗梢幾分錢,種菇能賺好幾元!”“搞木耳,種香菇,都是緻富好門路!”等等,印發下去,各村都寫了出去,聲勢就形成了。
另一條是要求各村報上十來名願意學習技術的人,男女不限,年齡不限,都可以來鎮裡的香菇場學習。
同時要求村裡給這些群衆每人每天一元錢的生活補貼,村裡紛紛叫苦說:“哎呀書記,我們幹部工資都發不下來,哪裡有錢往這裡扔?”想一想,村裡拿不起錢,鎮裡也拿不起錢,一個大錢憋死一個英雄漢,沒有錢定這些規矩等于嘴上抹石灰,白說。
于是定了一個變通的辦法,看哪個村來學習的人多,最後統計,人來得最多的村,将來給予獎勵。
到最後,因為來的群衆都不少,也沒法統計,這個決定就随風逝去,再也沒有人提起。
是共産黨就要開會,小會開了還要開大會。
不開會精神怎麼貫徹下去?不開會當官的整天幹什麼?所以一定要開一個像樣的會議,把黨委、政府搞食用菌支柱産業的決心貫徹下去、任務布置出去。
我們研究決定,會議的開法要相當講究,時間和人員都要有所創新。
于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要過得比任何一年都有意義,由鎮裡統一組織,各村幹群能出動多少就出動多少,先去昆陽縣參觀。
回來後再開一個動員大會,隻是不再開什麼“八個全體人員”大會,而是“八個全體”全部參加,同時擴大到全鎮群衆,即由各村幹部組織,群衆誰願意來都可以參加這個會議,禮堂盛不下,就把大喇叭扯到外邊。
一切為了把會開大、開好,開成一個曆史性的會議。
正月十五是嫩春時節,我們決定在這一天組織幹部群衆去昆陽參觀。
原以為群衆未必像我們要求的那樣踴躍,隻準備了八部大轎車,後來一看不足,連忙從縣裡又要來四部車,好在縣客運公司的車輛正處在不太忙的時期,路也修好了,不到一個鐘頭,縣客運公司又派來了四輛大客車。
十二輛大轎車以及我們各單位、各部門的小車在灌河大街上排成長龍,這支幹群的混合編隊,熱鬧東京,煞是壯觀。
一路上,我們見到不少小拖拉機載着許多善男信女,打着黃色旗子,與我們相向而行,去山上燒香磕頭,給“祖師爺”過生日,他們對我們這一行人好奇地打量觀望,我猜灌河的群衆看着這些燒香人的羨慕眼光,一定打心眼裡感到驕傲,心說,比一比效果真的不錯。
天下的鄉鎮黨委書記都是親兄弟。
因為事先聯系過,所以當地的書記、鄉長早已等候我們,一路奉陪我們到底,後來竟然把人家的姓名給忘了,真是慚愧。
他們帶我們看了人家的四五個村,也不過都是一個樣子。
我們這一行人,由開始時每一戶必串,到最後浮光掠影,走馬觀花,興奮度逐漸消退。
我覺得目的已經達到,猜測這些灌河群衆今天回去,肯定有人要做與參觀香菇有聯系的夢,不然,實在對不起人家昆陽的一個婦女又哭又鬧的罵聲——因為群衆到底不如幹部有組織、有紀律,七八百人亂哄哄的,啥事情都敢發生。
在一個村裡,我們聽到一個婦女破口大罵:“你們這些外縣來的不要臉東西,誰偷了俺的花菇,日你們八輩!一個花菇值十來塊,俺算是大白天招賊了!” 罵得最兇時,我們去的群衆都過來看熱鬧,石樓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