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巨手擎太陽鎮中建雕塑
毛賊偷花菇灌河興産業
春亭是在4月底離開灌河的,直到次年3月份,縣委才安排鄧中坤來接任鎮長。
在這将近一年的時間裡,我隻得書記、鎮長“一肩挑”了。
一肩挑有一肩挑的好處,一是并不覺得更忙一些,二是獨斷專行、随心所欲時就沒有了顧忌,不必要再做黨政兩個正職商量來商量去那種官樣文章。
“一肩挑”時,确實能夠體現出黨政領導團結得無比堅強。
當頭頭的,幹工作有時就像“猴子掰玉米”,夾着了這一個,把另一個給丢掉。
灌河中學已經建成,我就沒有再考慮還有什麼善後的工作要做。
一天,已經退休的老鎮長周禮讓和本地教育界德高望重的林恒昌老師幾個人,又來找我。
一見他們到來,我心裡說,八成又是灌河中學的破事兒,臉上就有點煩。
果然,“大炮”周鎮長說:“賀書記,你曾經答應過,灌河中學建好以後,要刻石碑留念,好給集資的社會賢達、人民群衆一個交代。
這一年多了,你再也不提這事,我們有點着急,要是不辦這件事情,你就是調走了,我也抱着你的腰,不叫你走!”我一想,是有這麼一回事兒,看來不能再拖了,應該辦一下。
就讓他們幾個與教辦室田萬春主任一道拿方案,搞預算。
不幾天,他們一群人就要求彙報,我就召集幾個副書記和副鎮長魯新慧聽一下。
不聽則已,一聽覺得一無是處。
他們要在學校院子的正當中立上一塊巨大的石碑,把所有參與集資的人員及數額都刻上去。
我想一想,這不是墓地,又不是寺院,也不是道教聖地;集資人不是誰的後代,又不是善男信女,也不是為了燒香還願。
所以在學校院子裡立一塊石碑實在不倫不類,把青少年茁壯成長的地方搞得陰森森的,有點大煞風景。
我說,咱們不能這麼辦,是否把捐資的人員按照貢獻大小,分别刻在一塊塊小石闆上,鑲嵌在院牆周圍? 大家讨論了以後,覺得還可行,隻是不太醒目。
一說醒目,我計上心來,認真地思索了一番,下了話:“這樣辦,我們就在學校中心處,建一個标志性的雕塑。
最下邊,搞一個五花瓣花壇,像征祖國的花朵;花壇的中心處建一個四面體,象征着四個管理區的人民群衆,四面體周邊貼上紅色大理石刻,前面刻一個集資重建灌河中學的由來、意義類的碑文,另三面就刻成捐資人的名單,萬元以上的占東面,千元以上的占西面,其餘放在後邊。
四面體的上方搞一雙大手,大手托起一個鮮紅的太陽,用這個雕塑寓意我們全鎮的父老鄉親、社會賢達用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
有了太陽,下邊的五花瓣則象征我們的孩子向陽茁壯成長。
” 老實說,這個構思太直白了,沒有什麼奇巧之處,可大家仍然叫絕,又建議把旗杆座建在花壇前邊,每周在這裡搞一個升旗儀式。
這樣一來,可以把愛國主義教育和紀念建校的功臣們緊密結合起來。
我點頭說:“行,不錯,不錯。
”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
他們幾個人和教辦室幾個秀才把碑文起草以後,報給我審閱,我一看那些半文半白的、沒有一點現代氣息的狗屁文章就來氣,毫不客氣地給“槍斃”了,親自寫了一個碑文,交給那個小鎮書法家林老師:“書丹去吧。
” 落成以後,算了一下花費,用了差不多四萬元,心裡确實有點疼。
因為,讓那幾個老頭子跑到鴨陽,沿門托缽,一個多月才集了四萬多元,一下子全部用在這個雕塑上了,怎不叫人心疼?後來想想,搞這個東西的社會意義還是大于經濟價值,心疼這點錢有點小家子氣,也就沒有把這個意思順嘴捅給這幾個古道熱腸的老同志。
經過他們緊張籌備,又選了“黃道吉日”,以鎮黨委政府的名義發出請柬,把老灌河中學的學生、集資的帶頭人,北京的大畫家梵清、雲南省政協的副主席康廉和範城縣第一任縣長、鴨陽市政府退下來的副專員章世龍、武漢的省級離休老幹部舒澧等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一個個請了回來,搞了一個隆重的揭幕典禮。
這一夥老先生看到新的灌河中學,返老還童,熱情洋溢,追思過去,遙想未來,心潮澎湃,禁不住書情大發,詩情大發,講情大發,紛紛留字、留詩、留影,搞得熱熱鬧鬧。
他們的自我感覺肯定是功德無量。
毫無疑問,在充分肯定我的“巨大功勞”時,就更能肯定他們的至仁至善之舉。
于是我這個一把手,就成了大家的第一個吹捧對象。
揭幕時,我講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振興灌河,教育為本;支柱産業,教育為本。
不關心教育事業的領導不是一個明智的領導,不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群衆也是一個糊塗的群衆。
我們一定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和發展我們鎮
在這将近一年的時間裡,我隻得書記、鎮長“一肩挑”了。
一肩挑有一肩挑的好處,一是并不覺得更忙一些,二是獨斷專行、随心所欲時就沒有了顧忌,不必要再做黨政兩個正職商量來商量去那種官樣文章。
“一肩挑”時,确實能夠體現出黨政領導團結得無比堅強。
當頭頭的,幹工作有時就像“猴子掰玉米”,夾着了這一個,把另一個給丢掉。
灌河中學已經建成,我就沒有再考慮還有什麼善後的工作要做。
一天,已經退休的老鎮長周禮讓和本地教育界德高望重的林恒昌老師幾個人,又來找我。
一見他們到來,我心裡說,八成又是灌河中學的破事兒,臉上就有點煩。
果然,“大炮”周鎮長說:“賀書記,你曾經答應過,灌河中學建好以後,要刻石碑留念,好給集資的社會賢達、人民群衆一個交代。
這一年多了,你再也不提這事,我們有點着急,要是不辦這件事情,你就是調走了,我也抱着你的腰,不叫你走!”我一想,是有這麼一回事兒,看來不能再拖了,應該辦一下。
就讓他們幾個與教辦室田萬春主任一道拿方案,搞預算。
不幾天,他們一群人就要求彙報,我就召集幾個副書記和副鎮長魯新慧聽一下。
不聽則已,一聽覺得一無是處。
他們要在學校院子的正當中立上一塊巨大的石碑,把所有參與集資的人員及數額都刻上去。
我想一想,這不是墓地,又不是寺院,也不是道教聖地;集資人不是誰的後代,又不是善男信女,也不是為了燒香還願。
所以在學校院子裡立一塊石碑實在不倫不類,把青少年茁壯成長的地方搞得陰森森的,有點大煞風景。
我說,咱們不能這麼辦,是否把捐資的人員按照貢獻大小,分别刻在一塊塊小石闆上,鑲嵌在院牆周圍? 大家讨論了以後,覺得還可行,隻是不太醒目。
一說醒目,我計上心來,認真地思索了一番,下了話:“這樣辦,我們就在學校中心處,建一個标志性的雕塑。
最下邊,搞一個五花瓣花壇,像征祖國的花朵;花壇的中心處建一個四面體,象征着四個管理區的人民群衆,四面體周邊貼上紅色大理石刻,前面刻一個集資重建灌河中學的由來、意義類的碑文,另三面就刻成捐資人的名單,萬元以上的占東面,千元以上的占西面,其餘放在後邊。
四面體的上方搞一雙大手,大手托起一個鮮紅的太陽,用這個雕塑寓意我們全鎮的父老鄉親、社會賢達用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
有了太陽,下邊的五花瓣則象征我們的孩子向陽茁壯成長。
” 老實說,這個構思太直白了,沒有什麼奇巧之處,可大家仍然叫絕,又建議把旗杆座建在花壇前邊,每周在這裡搞一個升旗儀式。
這樣一來,可以把愛國主義教育和紀念建校的功臣們緊密結合起來。
我點頭說:“行,不錯,不錯。
”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
他們幾個人和教辦室幾個秀才把碑文起草以後,報給我審閱,我一看那些半文半白的、沒有一點現代氣息的狗屁文章就來氣,毫不客氣地給“槍斃”了,親自寫了一個碑文,交給那個小鎮書法家林老師:“書丹去吧。
” 落成以後,算了一下花費,用了差不多四萬元,心裡确實有點疼。
因為,讓那幾個老頭子跑到鴨陽,沿門托缽,一個多月才集了四萬多元,一下子全部用在這個雕塑上了,怎不叫人心疼?後來想想,搞這個東西的社會意義還是大于經濟價值,心疼這點錢有點小家子氣,也就沒有把這個意思順嘴捅給這幾個古道熱腸的老同志。
經過他們緊張籌備,又選了“黃道吉日”,以鎮黨委政府的名義發出請柬,把老灌河中學的學生、集資的帶頭人,北京的大畫家梵清、雲南省政協的副主席康廉和範城縣第一任縣長、鴨陽市政府退下來的副專員章世龍、武漢的省級離休老幹部舒澧等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一個個請了回來,搞了一個隆重的揭幕典禮。
這一夥老先生看到新的灌河中學,返老還童,熱情洋溢,追思過去,遙想未來,心潮澎湃,禁不住書情大發,詩情大發,講情大發,紛紛留字、留詩、留影,搞得熱熱鬧鬧。
他們的自我感覺肯定是功德無量。
毫無疑問,在充分肯定我的“巨大功勞”時,就更能肯定他們的至仁至善之舉。
于是我這個一把手,就成了大家的第一個吹捧對象。
揭幕時,我講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振興灌河,教育為本;支柱産業,教育為本。
不關心教育事業的領導不是一個明智的領導,不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群衆也是一個糊塗的群衆。
我們一定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和發展我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