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間,曾經發生過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是在鎮交管站。

    這個部門原來有四五個人,專門整頓全鎮的交通秩序、收取大小車輛的各種規費。

    随着交通管理的權力不斷上收,交管站的職能也就逐漸弱化,外來的工作人員一個個都調走了,隻剩下兩個本地人,卻是一對兒死對頭,兩個人要麼整天不答腔,要麼開腔就是吵架。

    這一次,站長為了把種香菇的事情安排出去,又不願意直接跟他的部下說話,煞費了一番苦心。

    他在小黑闆上寫了一個會議通知: 茲定于今日下午三點鐘在會議室召開全體人員大會,傳達貫徹鎮黨委、政府文件精神,不得缺席。

     那個部下看到通知以後,準時參加了會議。

    會上,站長好像開一個幾百人參加的大會,高腔大調地念了鎮黨委、政府的文件,然後布置了每人搞一棚香菇的工作任務。

     另一個人看他這樣裝腔作勢,心裡自然非常不高興,坐在那裡,又摳鼻子,又挖耳朵,一會兒又出去撒尿,站長越發認為這家夥太不尊重他。

    講完我們的上級精神之後,開始旁敲側擊、指桑罵槐,站長說:“我們這個單位,有些個别同志,組織觀念、組織紀律特别差,開會時間不注意聽講不說,還沒屎推尿,不請假随意出入,這不是對我個人的不尊重問題,而是對待黨委、政府的态度問題——” 另一個人聽得早已不耐煩了,開腔就罵道:“有屁就放,有話說到明處,就我一個人,哪有啥個别同志?老子種香菇用不着你安排,少拿黨委、政府的大帽子壓人,老子是吃糧飯長大的,不是你這種小人吓大的!”在這種狀況下,當站長的一下子失去了做官的優勢,二人就在會議室裡痛痛快快地幹了一仗。

     鬧歸鬧,但是落實我的指示兩個人都不含糊,各自顧各自,每人種了兩棚香菇,超額百分之百完成了種香菇的任務。

    年終評獎時,交管站也是種香菇先進單位之一,獎給他們的“先進單位”錦旗,站長散會後專門挂在會議室裡,大有紀念那一次交管站全體人員大會圓滿成功的意思。

    另一個同志也顯得很高興,兩個人一看到這面錦旗,就不再幹仗。

     村裡香菇生産的發展勢頭也不錯,婁明代把草場坡村十幾個農戶帶了起來,村裡專門撥了幾畝地供他們建香菇棚。

    火神廟村的劉國玺幹脆被衛生院和農技中心“聘請”過來,在農技中心院子裡建起了香菇場,好像跟方新亮唱對台戲,兩處相隔不遠,以後幾年都在開展友誼比賽。

    留在村裡的幾個年輕人,也都經過了劉國玺的調教,粗通了種香菇的技術,開始單練了。

     樊定金、姚梅夫婦也不示弱,他們繼續在果子峪村及其附近的村裡推廣黃背木耳的種植技術,同時也搞香菇,兩種食用菌的生産周期正好錯開,互不影響。

     有人說姚梅:“你們把技術都傳授出去了,别人一學會,不是搶了你們的飯碗?” 姚梅說:“你隻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有個雜志上講了一個道理,說是你要有幾個雞蛋值不得賣,一籃子雞蛋提着上街賣,要是辦了一個養雞廠,收雞蛋的就會上門來買。

    國家這麼大,有多少木耳、香菇也不夠用,産量越大時,才有人上門來買,光我這一家形不成市場。

    ” 這話傳到我這裡時,我不禁為這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由濃厚的學習精神而産生的遠見卓識大為感動,這個小事成了我向上彙報和在全鎮大會上多次引用的最好典型。

     形勢真的由星火向燎原的方向發展。

    班子裡同志們都感到非常振奮。

    有了成就就有了功勞,有了功勞就有了興奮點,有了興奮點就會充滿信心,大家幹得更加順手、更加起勁。

    我心裡已經意識到,用這個方法來發展支柱産業才算找到了一條最好的途徑。

    這是一個艱苦細緻的過程,想通過行政命令一夜建起一個支柱産業,是根本不可能的,欲速則不達啊!同時也清醒地感到,盡管有了這樣好的勢頭,要想在全鎮全面鋪開:“行百裡半九十”,距離目标的實現還十分遙遠。

     正是:行政推動,事倍功半;示範帶動,事半功倍。

     畢竟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