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好以後,又給每一個人分配了一個區域,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香菇棚,寫上牌子挂在顯眼的地方;生産過程實行流程化管理,每天安排的工作,人人都必須保質保量完成,不按要求辦的要受到處罰;每個人管理的香菇棚生産出來的新鮮香菇交給公司,有專人過磅,集中烘幹,産量、産值與個人收入挂鈎,以加強員工的責任心。

     這些轉業軍人是政策性分配下來的,鄉鎮本來不願意接收他們。

    不得已接收後,一直沒有叫他們上班,當然他們從來沒有地方去領工資。

    這時候有了活幹,不發工資他們也挺高興。

    也有個别人心裡有些想不通,原以為分配到機關是當幹部的,就是下去抓抓工作,吃吃喝喝的,到這裡當苦力嫌臉上沒有光彩。

     新亮對大家說,我們在這裡幹,就是創業,黨委、政府領導信任我們,支持我們,我們幹不好就不是娘養的!我是企業辦的副主任,現在也和大家一樣幹活,誰說丢人?誰不願意幹,給我早點滾,我再招幾個農民工,比你們還強。

     這些人沒有了退路,隻得服從他,幹起活來都很賣力氣。

    方新亮當時沒有料到,正是在這一段時間的領兵打仗,竟然奠定了他後來成為副鄉級幹部、黨委委員、武裝部長的基礎。

     麥子放倒以後,鎮辦香菇場正式開張了。

    為了趕在伏天接種菌種,新亮帶幾個有文化的戰士一頭鑽進制種室裡,把從昆陽買回來的試管種子擴大到幾百瓶葡萄糖瓶裡去。

    科學的态度和方法,就會産生科學的效果,擴種階段實驗很成功,葡萄糖瓶子裡的菌絲發得非常好,人們的信心就更足了。

     另有兩撥人馬,主要收購生産袋料的栗木棒子。

    在灌河,實在不缺這東西,鎮上的十幾個小拖拉機,到幾道溝裡收購上來再賣給食用菌公司,每天人歡馬叫,好不熱鬧。

    不幾天時間,就收購了十來萬斤。

     四台袋料粉碎機晝夜不停地轟鳴,打出的木屑先曬幹堆起來,然後拌上配料,用裝袋機裝在一個個碗口粗細、五十厘米長的塑料袋裡。

    這些裝好的袋子放在滅菌竈裡碼起來,蒸上二十四個小時,起出來後,再運用接種箱進行無菌操作,正式接種。

    當種上從葡萄糖瓶中取出的菌體後,他們與其他人的搞法不一樣,在接種箱内,又用一個外包裝的塑料袋子套起來——這個辦法是方新亮的發明,雖然浪費了一點,但可以保證整個料袋出了接種箱後,與周圍環境隔絕,不受雜菌感染,成功率高。

     這些接種以後的香菇袋,在發菌室裡發酵以後,就開始搬到香菇棚裡去了,再經過管理,到了種罷麥前後,就會正式出菇了。

    如果管理得再精細一點,陽光、溫度、濕度、風速等條件适宜,就可以生産出優質花菇,經過烘烤幹燥處理後,肯定能夠賣上好價錢。

     我最滿意的,倒不是方新亮們的幹勁和幹法,而是由此産生的巨大效應。

    從香菇場一開張起,全鎮的群衆自發地陸陸續續前來參觀,整個生産流程在無菌中開放地操作,無聲的示範就是最好的老師,不知不覺地教會了多少人! 由于鎮黨委、政府動了這麼大的聲勢,給各部門下達的種香菇任務,大家也都不敢怠慢。

     表現最為突出的有兩家,一家是鎮供銷社,他們本來就有基礎,有幾個職工幾年前就開始幹這種活兒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供銷社主任曹長年給他們撥了錢,劃了場地,辦起的香菇生産場的規模抵上鎮裡辦的一半大小,顯得相當可觀。

    另一家是糧管所,所長華秋明親自挂帥。

     糧食系統要比供銷系統好過一些,他們要錢有錢,要房子有房子,要場地有場地,辦場的條件遠比鎮裡的食用菌廠好得多。

    所有操作間、滅菌室、接種房,都用塗料粉刷得白亮明淨,叫人感到非常新鮮,就好像進了大工廠一樣。

     也有些單位辦不好,像教辦室,是個大單位,本來隻給他們分配了二十棚任務,他們表示堅決完成黨委、政府交給的任務,卻以業務忙為借口,采取了變通措施,從他們的辦公經費中,拿出了一部分錢,叫人把這二十棚香菇給承包出去了,坐等收香菇時再把投資收回來,結果是幾千塊錢血本無歸。

     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