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一将能成名政績占先機 小鎮大發展機遇最重要 又急又惱的企業辦主任馬萬通,帶着醉得像病鴨子一樣的滑石粉廠廠長宋振州,來到我的辦公室時,已經是下午五點多鐘。

    宋振州進到屋内,一屁股坐在沙發上,嘴裡嗚啦着,什麼也說不清楚,沒有多大一會兒,就扯起了呼噜。

    馬主任搓着手說:“真拿這家夥沒辦法,要不說是你找他,他還不起來哩。

    ” 我皺着眉頭,問萬通知不知道他們廠的情況,萬通說:“他們廠早已停産,外邊可能還欠他們一點老陳賬,我們估計馮根是要賬去了。

    ” 我說:“要賬也不至于賣血呀?” 萬通分析說:“據說馮根這個人挺老實,這樣辦說不定是沒有把錢要到手,帶去的錢也花光了。

    ” 聽了這話,我感到很寒心,也很心急,安排馬主任親自去,先從企業辦拿上兩三千塊錢,馬上出發,開着企業辦的破吉普車去接馮根,同時拉上這個醉鬼宋振州。

     萬通說:“他醉成這個樣子,咋能去?” 我說:“反正是在虹川的彰陽縣醫院,現在出發也得跑五六個鐘頭,到不了地方這家夥的酒就醒了。

    他不去怎麼行?你也是剛來這裡,認不得馮根,必須拉上他才行。

    ” 萬通說:“可不是哩,我咋沒有想到這兒?”就急急忙忙地準備去了。

     我的前任曲廣遠在灌河鎮的時間總共不到三年,他能夠一下子當上了副縣長,沾的就是發展鄉鎮企業的光。

    灌河這個地方能夠如此快地發展鄉鎮企業,是有一定内在原因的。

     首先是這裡的群衆并不保守,從他們的衣着、打扮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放羊的小妮,大冬天在山上跑,竟有穿着裙子、抹着口紅的。

    所以,人們常說,灌河人要比鄰近的孟坪鄉、紅廟鄉人的觀念提前二十年以上。

    這裡山清水秀,養育出了一批批、一茬茬水靈靈的姑娘,一個個都飛到了大山以外。

    無論到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在一些賓館、大酒店裡,你會經常不期而遇地碰上灌河小老鄉,人長得都很秀氣,打扮得也很洋氣,有的做服務工作,有的還當上了領班。

    當然,據說也有一些當坐台小姐的。

    這些人除了往家裡大把大把寄鈔票以外,還不斷地向大山裡傳遞新的信息、新的理念。

     改革開放以後,灌河人确實率先火了一把。

    外邊流行了什麼,這裡很快就能夠流行起來。

    譬如這卡拉OK,在範城縣縣城裡剛剛出現,灌河街就有了五六家。

    一到入夜時分,大街裡、河邊上,有幾處電視、VCD機和音響就開始營業。

    在若明若暗的燈光下,有人整夜地嗷嗷着,什麼“明天要當别人新娘,今天還在想你”啦,什麼“拿一張舊船票想要坐你的破船”啦,什麼“潮濕的、黏糊糊的心”啦等等,仔細聽聽,唱得捏腔拿調,有模有樣,與當紅歌星們一般無二。

     鎮裡有一個禮堂,被本鎮文化站站長、“土藝術家”齊學藝承包着,居然養活了五六個小工。

    鎮武裝部部長鄭春發的老婆就安排在那裡賣票。

    這位大嫂的文化水淺,一回家就對春發說:“他爹,深川(深圳)又來歌舞團啦。

    ”這些歌舞團經常來灌河演出,一張票七八塊錢,雖說不便宜也照樣有人買,并且場場爆滿。

    齊站長非常尊重領導,每次都留上好座位,送票給鎮領導看。

     有一次,我晚上正好沒事,去看了一回。

    從掌聲的情況不僅看出觀衆很有秩序,也很有水平。

    唱得好的,掌聲熱烈;唱得不好的,要也不給,叫我着實感到驚奇。

    報幕的漂亮女孩走上前台,她的本意是報下一個節目,讓演員唱《女人不是月亮》這支當時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裡的插曲,儀态萬方地問觀衆:“灌河鎮的父老鄉親們哪,我向大家提一個問題,女人是什麼呢?”她可能是想叫底下回答“不是月亮”吧,誰知台下一齊喊道:“是老虎!”搞得這個小妞當場笑得彎腰岔氣。

    由此可見,灌河人相當地超前、開放。

     其次,這裡也出了一批經營人才。

    這些人中,三教九流,五花八門,魚龍混雜,泥沙俱下。

    有開礦的,有做生意的,也有開工廠的。

    他們都是抱着發财緻富的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闖蕩江湖,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上混成了主角。

    由于曆史的原因,灌河鎮的工商業曆來比較發達,在人民公社時期,就走在全縣前列。

    老百姓編了一個順口溜:“幹部好去處,廠礦和店鋪,不吃商品糧,照樣是富戶”,說的是改革開放前後,一些比較精明的生産大隊幹部,如果不願在生産大隊裡幹了,就到公社革委會要求給調調工作。

    革委會領導如果認為他是個經營人才,就有可能把他調整進社辦廠礦當頭頭。

    這些泥腿子當上了廠(礦)長,免不了要向市場交不少的“學費”,幾年下來,雖然把金融部門坑苦了、坑怕了,但這支能夠穿西裝、打領帶的隊伍卻鞏固了下來。

    後來,這些人感到給公家幹不過瘾的時候,就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