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在集體企業時形成的原始積累,另起爐竈,幹起了個體私營經濟,灌河鎮的個體私營經濟就這樣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其三,山區的礦産資源豐富。
主要是螢石礦、白雲岩、滑石、銀礦和鉛鋅礦,還有一道嶺上出煤。
螢石礦主要集中在鯉魚嶺、馬沖、青石溝這幾個村,早在1958年就開始開采了。
開采的時間,與地下的資源成反比,時間越長,地下的礦藏越來越貧乏,幾個村的群衆越來越富裕,當然最富的還是少數人。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這幾個礦口已經向地下挖了好幾公裡深,開采越來越困難,成本越來越高,基本上成了貧礦。
滑石礦與黃金礦大約有伴生的特點,從地表可以看到整個灌河有兩大滑石礦脈,這種礦藏屬于低價位品種,從開采到加工的利潤都不很大。
所以,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東北的滑石礦資源枯竭時,我們範城縣的發集鎮和灌河鎮才開始開發這一資源。
本鎮滑石粉加工廠一下子發展了六個,其中屬鎮政府所有的三個,分别是滑石粉一廠、二廠和農修廠,西關村一個、馬沖村一個和卧牛坡村一個。
灌河千好萬好,就是交通條件不好,運輸距離遠,比不得臨近公路的發集鎮,生産出的滑石粉與人家賣同樣的價格就賠錢,即使不賠錢效益也不好。
因此,這幾個廠子都是時開時停。
凡是公家的廠,在保證廠長喝酒吃肉的前提下,全部處于虧賠狀态。
黃金礦星星點點地散落在滑石礦周圍,屬于雞窩礦。
有些小礦洞,從古代就已經開采,不過僅限于小打小鬧。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才有人開始大打黃金的主意。
鎮裡把這些礦發包出去,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雖然國家的黃金政策規定不允許私營開采。
但這些雞窩礦并沒有大工業開采的價值。
所以上邊不讓開采就偷采,鎮裡也就變通着讓他們以探礦的名義開采。
縣礦産管理部門也插手這裡,同樣收不少管理費,他們睜隻眼閉隻眼,瞞上不瞞下,默認鎮裡的發包行為。
市黃金局不斷派人到鎮裡三令五申,揚言要查封這些小礦口,并且處理鎮領導。
但是,隻要書記、鎮長陪着喝上一場,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世上本來法無定法,非法法也,十幾年裡經常是了猶未了,到最後不了了之。
不過,開金礦畢竟是“暴利加風險”的項目,搞不好,竹籃打水一場空,虧賠的人不在少數。
盡管這樣,受着暴利的誘惑,人們仍然甘願冒風險,一聽說開金礦就耳朵發直,一看見金礦石就眼睛發紅,一挖出金礦線就不要命。
在這樣的環境下,灌河人倒是學到了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技術,很多人都會用“紅汞碾”、煉金爐提取黃金,這些土辦法用的藥物主要是汞,有一定毒性,污染了好幾條小河流,所幸沒有聽說毒死過人。
銀礦和鉛鋅礦規模太小,在選礦技術不具備的條件下,沒有開采價值,所以一直沒有人開采。
煤礦雖然從地表上看就有裸露的礦脈,都是些顔色發黑的煤矸石,質量太次。
1958年大煉鋼鐵時,趁着大躍進的革命形勢,曾有人為了解決能源問題,到這道黑嶺上亂扒了一氣,終因點不着火沒有進行大型開采。
近幾年,錫都市有人來投入幾十萬元,找了一個富集區向地下挖了幾十米,也打出了含硫很高的煤泥,就是礦線太窄,挖出的礦藏不夠給礦工發饷,投資打了水漂。
白雲岩是生産金屬鎂的主要原料,在灌河儲量很大,品質優良,露天開采,唾手可得。
平時誰也不懂得這些滿山遍野的石頭還是礦産,興辦金屬鎂廠時,一下子成了寶貝。
鎮裡出現的四個金屬鎂廠因此成于斯,敗于斯。
廣遠兄來灌河上任以後,腦子要比他的前任好用得多。
那時,正是鄧小平南巡以後不久,“東方風來滿眼春”,各地發展經濟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各級領導都知道,對于農村來說,老百姓在幾畝地上已經摳不出四兩油來。
通過對廣東、江浙一帶的發展經驗進行濃縮,總結出“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的半壁河山”。
于是,也不管鄉情如何,隻管壓下指标,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廣遠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乘風破浪,搶抓機遇,真的幹了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
他這個人,很有福氣,步入灌河不久,就走上了經濟發展政績和個人進步業績同步迅速提升的軌道,一舉躍到了副縣級的領導崗位上,由一名基層幹部變成了地方官員。
正因為如此,給我這個下任留下了很高的工作“茬子”。
在審定鎮人代會的報告時,我專門把鎮長的工作報告上關于成績部分的數字抹去,因為上面赫然寫道:截至1995年年底,鄉鎮企業産值達到六億四千多萬元。
灌河鎮總共才不到六萬二千人,這個産值意味着,僅鄉鎮企業一項,灌河的人均産值一萬多元!除非不懂,誰要是信這個數字,那他肯定是個白癡。
廣遠的其他政績不再多說,僅在發展鄉鎮
其三,山區的礦産資源豐富。
主要是螢石礦、白雲岩、滑石、銀礦和鉛鋅礦,還有一道嶺上出煤。
螢石礦主要集中在鯉魚嶺、馬沖、青石溝這幾個村,早在1958年就開始開采了。
開采的時間,與地下的資源成反比,時間越長,地下的礦藏越來越貧乏,幾個村的群衆越來越富裕,當然最富的還是少數人。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這幾個礦口已經向地下挖了好幾公裡深,開采越來越困難,成本越來越高,基本上成了貧礦。
滑石礦與黃金礦大約有伴生的特點,從地表可以看到整個灌河有兩大滑石礦脈,這種礦藏屬于低價位品種,從開采到加工的利潤都不很大。
所以,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東北的滑石礦資源枯竭時,我們範城縣的發集鎮和灌河鎮才開始開發這一資源。
本鎮滑石粉加工廠一下子發展了六個,其中屬鎮政府所有的三個,分别是滑石粉一廠、二廠和農修廠,西關村一個、馬沖村一個和卧牛坡村一個。
灌河千好萬好,就是交通條件不好,運輸距離遠,比不得臨近公路的發集鎮,生産出的滑石粉與人家賣同樣的價格就賠錢,即使不賠錢效益也不好。
因此,這幾個廠子都是時開時停。
凡是公家的廠,在保證廠長喝酒吃肉的前提下,全部處于虧賠狀态。
黃金礦星星點點地散落在滑石礦周圍,屬于雞窩礦。
有些小礦洞,從古代就已經開采,不過僅限于小打小鬧。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才有人開始大打黃金的主意。
鎮裡把這些礦發包出去,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雖然國家的黃金政策規定不允許私營開采。
但這些雞窩礦并沒有大工業開采的價值。
所以上邊不讓開采就偷采,鎮裡也就變通着讓他們以探礦的名義開采。
縣礦産管理部門也插手這裡,同樣收不少管理費,他們睜隻眼閉隻眼,瞞上不瞞下,默認鎮裡的發包行為。
市黃金局不斷派人到鎮裡三令五申,揚言要查封這些小礦口,并且處理鎮領導。
但是,隻要書記、鎮長陪着喝上一場,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世上本來法無定法,非法法也,十幾年裡經常是了猶未了,到最後不了了之。
不過,開金礦畢竟是“暴利加風險”的項目,搞不好,竹籃打水一場空,虧賠的人不在少數。
盡管這樣,受着暴利的誘惑,人們仍然甘願冒風險,一聽說開金礦就耳朵發直,一看見金礦石就眼睛發紅,一挖出金礦線就不要命。
在這樣的環境下,灌河人倒是學到了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技術,很多人都會用“紅汞碾”、煉金爐提取黃金,這些土辦法用的藥物主要是汞,有一定毒性,污染了好幾條小河流,所幸沒有聽說毒死過人。
銀礦和鉛鋅礦規模太小,在選礦技術不具備的條件下,沒有開采價值,所以一直沒有人開采。
煤礦雖然從地表上看就有裸露的礦脈,都是些顔色發黑的煤矸石,質量太次。
1958年大煉鋼鐵時,趁着大躍進的革命形勢,曾有人為了解決能源問題,到這道黑嶺上亂扒了一氣,終因點不着火沒有進行大型開采。
近幾年,錫都市有人來投入幾十萬元,找了一個富集區向地下挖了幾十米,也打出了含硫很高的煤泥,就是礦線太窄,挖出的礦藏不夠給礦工發饷,投資打了水漂。
白雲岩是生産金屬鎂的主要原料,在灌河儲量很大,品質優良,露天開采,唾手可得。
平時誰也不懂得這些滿山遍野的石頭還是礦産,興辦金屬鎂廠時,一下子成了寶貝。
鎮裡出現的四個金屬鎂廠因此成于斯,敗于斯。
廣遠兄來灌河上任以後,腦子要比他的前任好用得多。
那時,正是鄧小平南巡以後不久,“東方風來滿眼春”,各地發展經濟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各級領導都知道,對于農村來說,老百姓在幾畝地上已經摳不出四兩油來。
通過對廣東、江浙一帶的發展經驗進行濃縮,總結出“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的半壁河山”。
于是,也不管鄉情如何,隻管壓下指标,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廣遠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乘風破浪,搶抓機遇,真的幹了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
他這個人,很有福氣,步入灌河不久,就走上了經濟發展政績和個人進步業績同步迅速提升的軌道,一舉躍到了副縣級的領導崗位上,由一名基層幹部變成了地方官員。
正因為如此,給我這個下任留下了很高的工作“茬子”。
在審定鎮人代會的報告時,我專門把鎮長的工作報告上關于成績部分的數字抹去,因為上面赫然寫道:截至1995年年底,鄉鎮企業産值達到六億四千多萬元。
灌河鎮總共才不到六萬二千人,這個産值意味着,僅鄉鎮企業一項,灌河的人均産值一萬多元!除非不懂,誰要是信這個數字,那他肯定是個白癡。
廣遠的其他政績不再多說,僅在發展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