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玉緣
關燈
小
中
大
追出來,抱着他的腿:“奇哥哥,奇哥哥,你别走……”
一把鋼刀在剜韓子奇的心!他俯下身去,親親玉兒的小臉,兩人的熱淚交流在一起,“玉兒,好好兒地,在家好好兒地……”
“玉兒,甭讓他親你!”壁兒沖過去,一把拉過玉兒,擡起手,就要抽打韓子奇的臉,但是,她舉起來的手又放下了,眼裡湧出憤怒、屈辱的淚花,“你算什麼東西,不配髒了我的手!你走吧!”
韓子奇一轉身,大步走出奇珍齋去,到了門口,又回過頭來,望了望這座曾經生活了三年的小院,忍不住朝着裡邊痛哭失聲:“師傅,我走了!師娘、師妹,你們一定要保重啊!”
韓子奇從此歸于蒲绶昌門下。
彙遠齋位于東琉璃廠路北,在衆多的書店、紙店、字畫店、丈房四寶店、古玩玉器店當中,并不特别引人注目。
鋪面不大,當街兩間門臉兒,修飾得古色古香,懸着黑底金字的匾額,也是當年“博雅”宅老先生的手筆。
他本是個“惜墨如金”的人,最厭惡一些附庸風雅的人請他題字,因為與玉有緣,才肯賜墨寶。
因此,“玉魔”的題匾便也大大提高了曆史并不長的彙遠齋的身價。
彙遠齋雖是新店,但店主蒲绶昌經營玉器古玩卻不是新手。
他本來資産甚微,是個“打鼓的”舊貨商。
但他又不同于那些肩挑八根繩、兩個筐“打軟鼓”的,那些人隻收些破銅爛鐵、估衣舊器,油水不大;蒲緩昌是“打硬鼓”的,穿着長衫,戴着禮帽,談吐文雅,口齒伶俐,專門深入民間,收購玉器古玩。
他的眼光相當敏銳,一件東西拿在手裡,立即能大體推斷出年代,以此作為衡量價值的主要标準,其次才是質地和做工,赝品很難蒙蔽他的眼睛。
他的主要搜求對象,是那些家資雄厚、以玩兒古董為點綴而又不大懂行的各業商人,以及那些沒落的貴族、官僚、富商的後代,即所謂“破大家”。
前者喜新厭舊,常常“換換口味”;後者坐吃山空,隻好變賣祖業。
這兩種人都愛面子,又說不過蒲緩昌那張行家的利嘴,所以,蒲绶昌收購的貨物,基本上都是由他說價,哪怕是稀世珍品,他也可以以極低的價格弄到手,這便是“打鼓”的最大樂趣。
買到的東西,他并不急于出手,往往要細細考察,追根尋源,直到确切地弄清年代、來源,掌握了它的實際價值,才待價而沽。
當時,崇文門外的東曉市、德勝門外的果子市、宣武門外的黑市,都是買賣舊物的場所。
因常有盜物出賣,于拂曉時營業,稱為“曉市”,又稱“鬼市”、“小偷兒市”。
交易的人不說“買”、“賣”,而說“給你”、“給我”;不說價錢,而在袖筒裡用手指捏來捏去,讨價還價,直至成交。
蒲绶昌常常出沒于曉市,但他主要是從“二五眼”的賣主兒手裡撈好東西,而很少在這裡賣出。
他的東西,要賣給那些愛玩兒玉又不懂玉的闊商,賣給識寶又肯給好價兒的古玩店,并且到各國駐華使館、各大飯店去遊說,賣給那些對中國文物垂涎三尺的洋人。
一件東西出手,蒲绶昌就把一年的本錢都撈回來了。
十幾年的工夫,就有了相當的資本,在琉璃廠“倒”了兩間門臉兒,挂起了“彙遠齋”的匾額。
“彙”者,彙精集粹也;“遠”者,源遠流長也。
彙遠齋買賣不小,人卻不多,現在隻有三個徒弟,大師兄已出師留用,另兩個尚未出師。
還有一位賬房,負責管理賬目。
加上蒲緩昌,五個人便管好了一切。
蒲緩昌對徒弟的選用,要求極嚴:一要相貌端正,二要口齒伶俐,三要忠誠者實;收徒的手續也極嚴:一要有引薦人,二要有鋪保,三要立字據。
學徒期限為三年零一節,在此期間,不給工錢,衣物自理,隻供飯食。
逃跑、病死,店主概不負責。
不守鋪規,随時辭退,隻許東辭夥,不許夥辭東。
“東辭夥,一筆抹”,分文不給,趕走了事;“夥辭東,一筆清”,要付清一切賠償方可走人。
條條繩索,把四個人緊緊地捆在彙遠齋,每天早晨四時,徒弟們就已起床,先拿答帚把兒,把店堂内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再拿撣子把兒,将貨物撣得一塵不染。
開門之後,必須做到“笑、招、耐、輕”四個字,即以顧客笑臉相迎、主動招呼、耐心伺候,對貨物輕拿輕放,右手還未拿起,左手已在一旁護着了。
營業時間每天長達十幾個小時,直至夜半時分才上門闆。
古玩行業,曆來是“夜裡歡”,趁錢的主顧,往往是酒足飯飽之後,從飯店、酒樓、舞場出來,到這兒來遛遛,不管能否成交,來的都是客,都得好好待承。
而這古玩行業又不像飯店、商場那樣大敞店門,任客往來,而是将店門虛掩,外行人以為已經關門,隻有行家才長驅直入,這樣省了許多兜兒裡無錢的人瞎看熱鬧,專候财東上門。
古玩行業從來沒有門庭若市的時候,顧客像零星碎雨,點點滴滴,往往都是熟客。
見有客來,小徒弟連忙去開門相迎,熱情招呼:“您來啦?您裡邊兒請!”客人在櫃上留連忘返,東挑西揀,得一直伺候着。
遇有貴客,還得請坐敬茶,或是讓到裡面招待。
待客人要走,無論買賣做成與否,小徒弟都得滿面笑容,恭恭敬敬開門送客。
一天下來,人困馬乏,腰酸腿疼,還要在店堂搭鋪才能睡覺。
彙遠齋可不比奇珍齋那樣的連家鋪,蒲老闆另有住家,每晚回去歇息,店裡有價值連城的買賣,自然得有人看守,所以包括大師兄和賬房先生在内,都與小徒弟一樣,在店堂搭鋪睡覺,天明再拆。
這樣,一則防盜,二則也防家賊。
至于一日三餐,又和奇珍齋的師娘、師妹親手調制的飯菜無法相比,這裡常年是窩頭、鹹菜,正應了韓子奇的要求!這樣苦的日子,徒弟能忍受,為什麼連大師兄、賬房先生也能忍受呢?他們的命運,也是牢牢地掌握在蒲绶昌的手裡,這兩個人的工錢,全由蒲绶昌按照他們的表現而定。
蒲绶昌半年一說“官話”,根據每人的優劣,決定去留。
一到這時,便人人提心吊膽,惟恐被“東辭夥”。
說“官話”的時候要吃一頓比平常好些的飯,還有酒、有菜。
小徒弟把酒斟滿,大夥兒向老闆祝酒,老闆就說上“官話”了,生意好,自是說些吉利話;生意不好,或是瞅着誰不順眼,就說些難處,要“辭夥”了。
酒後端上來一盤包子,老闆要是親手夾了包子遞給誰,誰就知道吃了這隻“滾蛋包子”該走人了。
鴻門宴吃得膽戰心驚。
要想保住飯碗,就隻有兢兢業業、忠心耿耿了。
韓子奇來到這裡,便加入了這個行列,早晨跟着打掃,夜裡擠着睡鋪闆,正所謂“同床異夢”,誰也不知道誰心裡想的是什麼。
大夥兒站櫃台的時候,他就到後邊的一間背陰的小屋裡,蹬起水凳兒,開始幹他的活兒。
賬房和師兄們開始議論了: “咱們是做買賣的,弄個匠人來幹什麼?” “哼,還是個小回回!” 這些,本都在韓子奇的預料之中,他決定到彙遠齋來,便是準備忍受一切屈辱,完成他要完成的事。
但是,一旦真正領教他人的白眼和微詞,心中仍然要翻騰起怒火!賬房和師兄,已經是蒲绶昌的奴仆,但在他面前卻又俨然是二等主子。
這些人不會琢玉,隻會賣玉,卻看不起琢玉藝人,在他們眼中,藝人隻不過是下賤的“匠人”,和他們這些“買賣人”是不能比的。
尤其是,韓子奇還是個非我族類的“小回回”!離開了吐羅耶定和梁亦清,韓子奇才知道,人的種族原來是不平等的!也才懂得了師傅梁亦清一輩子為什麼隻會默默地埋頭苦幹、死守奇珍齋的小攤子而不求發達,懂得了師娘為什麼面對蒲绶昌的巧取豪奪而一味忍讓,就是因為自己低人一等啊!但他又不明白,同是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為什麼還分成不同的種族,并且又以此區分高下?像吐羅耶定那樣淵博的學者,像梁亦清那樣高超的藝人,他們的聰明才智難道比不上那些漢人嗎?像壁兒、玉兒那樣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她們的容貌和心靈難道比不上那些漢人的女兒嗎?他不明白,在中國、在北京,滿人的數量也遠遠比漢人少,為什麼漢人卻不敢像對待回回這樣歧視滿人?清朝早就垮台了,可是人們見到了皇室、貴族的後代,仍然對他們過去的地位肅然起敬!他們的祖先曾經是統治者,被統治者對此卻并沒有仇恨;回回從來也沒有做過統治者,卻為什麼招來了漢人的仇恨和歧視呢?……這一切,都不是年僅十九歲、初出茅廬的韓子奇所能弄明白的。
一氣之下,他想離開這個自己跳進來的牢籠!但是,理智讓他忍住了,他不能走,他要在這裡住下去,做他要做的事!他把一切屈辱咽在心裡,以“奴仆的奴仆”的身份,小心翼翼地和蒲绶昌以及賬房、師兄相處;他把自己擺在全店最低的地位,除了琢玉的時間以外,搶着做小徒弟應該做的一切,用勤勞的雙手、恭順的笑容、和善的言語,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别人的容忍。
按照店規,最小的徒弟負責做飯,這差事便落在了他頭上。
窩頭、鹹菜是不需要什麼技術的,但這卻為他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心理安慰。
他在心裡說:師傅、師娘,離開了你們,我并沒有破壞清真教規,我是幹淨的!至于逢年過節,别人要“開葷”,他就一任他們為所欲為,自己仍然躲在一邊吃窩頭、鹹菜。
他想:三保太監鄭和在宮裡能忍,難道我就不能忍嗎?一想到鄭和,想到師傅沒有完成的寶船,韓子奇就覺得肩上壓着千斤重擔,他隻有挺起身來,走下去,走下去…… 三百六十五個日日夜夜在磨練中過去了…… 這一年,他不僅在琢玉,而且在留心彙遠齋的買賣。
賬房和師兄在彙遠齋厮混多年修煉出來的“生意經”,被他在遞茶送水、無意交談之間偷偷地學去了;蒲緩昌本來并不想教給他的,他已經耳濡目染、無師自通;而且,磨刀不誤砍柴工,他提前兩年完成了那件寶船! 蒲绶昌仔細對照《鄭和航海圖》和梁亦清留下的殘玉,不能不承認韓子奇為他創造了奇迹,那寶船盡得原畫神韻,又酷似梁亦清的範本,滄海橫流,星月齊輝,旌、帆漫卷,桅、樓巍峨,人物栩栩如生,器物刻畫入微,簡直是梁亦清又複活了! 蒲绶昌呆看半晌,沒有言語。
韓子奇卻心中有數:他之所以能夠以一年的時間完成原定三年的制作,就是因為他面前有師傅的範本啊,複制比創作畢竟要容易得多了! 驗收完畢,蒲绶昌點了點頭,說:“把這兩件兒,都送到我屋裡去!” “嗯……”韓子奇試探地問,“師傅,這原來的寶船已然殘了,您也……?”他多想把師傅的遺作留在自己身邊,做個念想! 蒲绶昌卻笑笑:“什麼‘原來的寶船’?從今天起,世界上隻有一件寶船,沒有兩件兒了,梁亦清的殘玉,永遠也不能見人了!” “啊?!您要把它……?” “這,你就甭管了,都送到我屋裡去!” 從此,梁亦清的範本不知去向,韓子奇的寶船賣給了沙蒙·亨特。
至于價錢,韓子奇就不得而知了。
寶船取走之後的第二天,沙蒙·亨特又來了。
見了蒲绶昌,指名要見梁亦清、韓子奇。
蒲绶昌一愣,不知道亨特從哪兒打聽來這兩個名字。
他做買賣,從來不露琢玉人的姓名,也從來不讓他們和買主兒直接見面,惟恐被戗了行市,這一次卻不知是哪一個環節出了紙漏?心裡這樣想着,臉上做出笑容,說:“亨特先生,您說的這位梁亦清先生,他已經過世了!您找他,有什麼事啊?” “嗯?死了?”沙蒙·亨特半信半疑,“寶船剛剛做完,怎麼就死了呢?那麼,另一位,韓子奇先生總不會也死了吧?” 蒲绶昌心裡打鼓。
他不知道沙蒙·亨特這是什麼意思。
做玉器古玩買賣的人,最怕是買主兒事後找出毛病、退貨,都是熟主顧,一旦出了這種事兒,就很難辦,彙遠齋的聲譽就要受影響。
現在,沙蒙·亨特居心叵測地找上門來了,是要算賬嗎?好,那就來個順水推舟,把責任都從自己身上卸幹淨,推到匠人身上去,拿韓子奇說事!想到這裡,他放下心來,聲色俱厲地朝後邊喊了聲:“子奇,你過來!” 韓子奇應聲來到客廳,一眼瞥見那兒坐着個洋人,約摸三十多歲,黃頭發、藍眼珠兒,留着小胡子。
他認出是沙蒙·亨特,心中就明白了八九分,卻并不向洋人打招呼,隻朝蒲绶昌說:“師傅,您叫我?” 蒲绶昌正要發作,沙蒙·亨特卻站起身來,熱情地伸出手
彙遠齋位于東琉璃廠路北,在衆多的書店、紙店、字畫店、丈房四寶店、古玩玉器店當中,并不特别引人注目。
鋪面不大,當街兩間門臉兒,修飾得古色古香,懸着黑底金字的匾額,也是當年“博雅”宅老先生的手筆。
他本是個“惜墨如金”的人,最厭惡一些附庸風雅的人請他題字,因為與玉有緣,才肯賜墨寶。
因此,“玉魔”的題匾便也大大提高了曆史并不長的彙遠齋的身價。
彙遠齋雖是新店,但店主蒲绶昌經營玉器古玩卻不是新手。
他本來資産甚微,是個“打鼓的”舊貨商。
但他又不同于那些肩挑八根繩、兩個筐“打軟鼓”的,那些人隻收些破銅爛鐵、估衣舊器,油水不大;蒲緩昌是“打硬鼓”的,穿着長衫,戴着禮帽,談吐文雅,口齒伶俐,專門深入民間,收購玉器古玩。
他的眼光相當敏銳,一件東西拿在手裡,立即能大體推斷出年代,以此作為衡量價值的主要标準,其次才是質地和做工,赝品很難蒙蔽他的眼睛。
他的主要搜求對象,是那些家資雄厚、以玩兒古董為點綴而又不大懂行的各業商人,以及那些沒落的貴族、官僚、富商的後代,即所謂“破大家”。
前者喜新厭舊,常常“換換口味”;後者坐吃山空,隻好變賣祖業。
這兩種人都愛面子,又說不過蒲緩昌那張行家的利嘴,所以,蒲绶昌收購的貨物,基本上都是由他說價,哪怕是稀世珍品,他也可以以極低的價格弄到手,這便是“打鼓”的最大樂趣。
買到的東西,他并不急于出手,往往要細細考察,追根尋源,直到确切地弄清年代、來源,掌握了它的實際價值,才待價而沽。
當時,崇文門外的東曉市、德勝門外的果子市、宣武門外的黑市,都是買賣舊物的場所。
因常有盜物出賣,于拂曉時營業,稱為“曉市”,又稱“鬼市”、“小偷兒市”。
交易的人不說“買”、“賣”,而說“給你”、“給我”;不說價錢,而在袖筒裡用手指捏來捏去,讨價還價,直至成交。
蒲绶昌常常出沒于曉市,但他主要是從“二五眼”的賣主兒手裡撈好東西,而很少在這裡賣出。
他的東西,要賣給那些愛玩兒玉又不懂玉的闊商,賣給識寶又肯給好價兒的古玩店,并且到各國駐華使館、各大飯店去遊說,賣給那些對中國文物垂涎三尺的洋人。
一件東西出手,蒲绶昌就把一年的本錢都撈回來了。
十幾年的工夫,就有了相當的資本,在琉璃廠“倒”了兩間門臉兒,挂起了“彙遠齋”的匾額。
“彙”者,彙精集粹也;“遠”者,源遠流長也。
彙遠齋買賣不小,人卻不多,現在隻有三個徒弟,大師兄已出師留用,另兩個尚未出師。
還有一位賬房,負責管理賬目。
加上蒲緩昌,五個人便管好了一切。
蒲緩昌對徒弟的選用,要求極嚴:一要相貌端正,二要口齒伶俐,三要忠誠者實;收徒的手續也極嚴:一要有引薦人,二要有鋪保,三要立字據。
學徒期限為三年零一節,在此期間,不給工錢,衣物自理,隻供飯食。
逃跑、病死,店主概不負責。
不守鋪規,随時辭退,隻許東辭夥,不許夥辭東。
“東辭夥,一筆抹”,分文不給,趕走了事;“夥辭東,一筆清”,要付清一切賠償方可走人。
條條繩索,把四個人緊緊地捆在彙遠齋,每天早晨四時,徒弟們就已起床,先拿答帚把兒,把店堂内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再拿撣子把兒,将貨物撣得一塵不染。
開門之後,必須做到“笑、招、耐、輕”四個字,即以顧客笑臉相迎、主動招呼、耐心伺候,對貨物輕拿輕放,右手還未拿起,左手已在一旁護着了。
營業時間每天長達十幾個小時,直至夜半時分才上門闆。
古玩行業,曆來是“夜裡歡”,趁錢的主顧,往往是酒足飯飽之後,從飯店、酒樓、舞場出來,到這兒來遛遛,不管能否成交,來的都是客,都得好好待承。
而這古玩行業又不像飯店、商場那樣大敞店門,任客往來,而是将店門虛掩,外行人以為已經關門,隻有行家才長驅直入,這樣省了許多兜兒裡無錢的人瞎看熱鬧,專候财東上門。
古玩行業從來沒有門庭若市的時候,顧客像零星碎雨,點點滴滴,往往都是熟客。
見有客來,小徒弟連忙去開門相迎,熱情招呼:“您來啦?您裡邊兒請!”客人在櫃上留連忘返,東挑西揀,得一直伺候着。
遇有貴客,還得請坐敬茶,或是讓到裡面招待。
待客人要走,無論買賣做成與否,小徒弟都得滿面笑容,恭恭敬敬開門送客。
一天下來,人困馬乏,腰酸腿疼,還要在店堂搭鋪才能睡覺。
彙遠齋可不比奇珍齋那樣的連家鋪,蒲老闆另有住家,每晚回去歇息,店裡有價值連城的買賣,自然得有人看守,所以包括大師兄和賬房先生在内,都與小徒弟一樣,在店堂搭鋪睡覺,天明再拆。
這樣,一則防盜,二則也防家賊。
至于一日三餐,又和奇珍齋的師娘、師妹親手調制的飯菜無法相比,這裡常年是窩頭、鹹菜,正應了韓子奇的要求!這樣苦的日子,徒弟能忍受,為什麼連大師兄、賬房先生也能忍受呢?他們的命運,也是牢牢地掌握在蒲绶昌的手裡,這兩個人的工錢,全由蒲绶昌按照他們的表現而定。
蒲绶昌半年一說“官話”,根據每人的優劣,決定去留。
一到這時,便人人提心吊膽,惟恐被“東辭夥”。
說“官話”的時候要吃一頓比平常好些的飯,還有酒、有菜。
小徒弟把酒斟滿,大夥兒向老闆祝酒,老闆就說上“官話”了,生意好,自是說些吉利話;生意不好,或是瞅着誰不順眼,就說些難處,要“辭夥”了。
酒後端上來一盤包子,老闆要是親手夾了包子遞給誰,誰就知道吃了這隻“滾蛋包子”該走人了。
鴻門宴吃得膽戰心驚。
要想保住飯碗,就隻有兢兢業業、忠心耿耿了。
韓子奇來到這裡,便加入了這個行列,早晨跟着打掃,夜裡擠着睡鋪闆,正所謂“同床異夢”,誰也不知道誰心裡想的是什麼。
大夥兒站櫃台的時候,他就到後邊的一間背陰的小屋裡,蹬起水凳兒,開始幹他的活兒。
賬房和師兄們開始議論了: “咱們是做買賣的,弄個匠人來幹什麼?” “哼,還是個小回回!” 這些,本都在韓子奇的預料之中,他決定到彙遠齋來,便是準備忍受一切屈辱,完成他要完成的事。
但是,一旦真正領教他人的白眼和微詞,心中仍然要翻騰起怒火!賬房和師兄,已經是蒲绶昌的奴仆,但在他面前卻又俨然是二等主子。
這些人不會琢玉,隻會賣玉,卻看不起琢玉藝人,在他們眼中,藝人隻不過是下賤的“匠人”,和他們這些“買賣人”是不能比的。
尤其是,韓子奇還是個非我族類的“小回回”!離開了吐羅耶定和梁亦清,韓子奇才知道,人的種族原來是不平等的!也才懂得了師傅梁亦清一輩子為什麼隻會默默地埋頭苦幹、死守奇珍齋的小攤子而不求發達,懂得了師娘為什麼面對蒲绶昌的巧取豪奪而一味忍讓,就是因為自己低人一等啊!但他又不明白,同是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為什麼還分成不同的種族,并且又以此區分高下?像吐羅耶定那樣淵博的學者,像梁亦清那樣高超的藝人,他們的聰明才智難道比不上那些漢人嗎?像壁兒、玉兒那樣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她們的容貌和心靈難道比不上那些漢人的女兒嗎?他不明白,在中國、在北京,滿人的數量也遠遠比漢人少,為什麼漢人卻不敢像對待回回這樣歧視滿人?清朝早就垮台了,可是人們見到了皇室、貴族的後代,仍然對他們過去的地位肅然起敬!他們的祖先曾經是統治者,被統治者對此卻并沒有仇恨;回回從來也沒有做過統治者,卻為什麼招來了漢人的仇恨和歧視呢?……這一切,都不是年僅十九歲、初出茅廬的韓子奇所能弄明白的。
一氣之下,他想離開這個自己跳進來的牢籠!但是,理智讓他忍住了,他不能走,他要在這裡住下去,做他要做的事!他把一切屈辱咽在心裡,以“奴仆的奴仆”的身份,小心翼翼地和蒲绶昌以及賬房、師兄相處;他把自己擺在全店最低的地位,除了琢玉的時間以外,搶着做小徒弟應該做的一切,用勤勞的雙手、恭順的笑容、和善的言語,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别人的容忍。
按照店規,最小的徒弟負責做飯,這差事便落在了他頭上。
窩頭、鹹菜是不需要什麼技術的,但這卻為他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心理安慰。
他在心裡說:師傅、師娘,離開了你們,我并沒有破壞清真教規,我是幹淨的!至于逢年過節,别人要“開葷”,他就一任他們為所欲為,自己仍然躲在一邊吃窩頭、鹹菜。
他想:三保太監鄭和在宮裡能忍,難道我就不能忍嗎?一想到鄭和,想到師傅沒有完成的寶船,韓子奇就覺得肩上壓着千斤重擔,他隻有挺起身來,走下去,走下去…… 三百六十五個日日夜夜在磨練中過去了…… 這一年,他不僅在琢玉,而且在留心彙遠齋的買賣。
賬房和師兄在彙遠齋厮混多年修煉出來的“生意經”,被他在遞茶送水、無意交談之間偷偷地學去了;蒲緩昌本來并不想教給他的,他已經耳濡目染、無師自通;而且,磨刀不誤砍柴工,他提前兩年完成了那件寶船! 蒲绶昌仔細對照《鄭和航海圖》和梁亦清留下的殘玉,不能不承認韓子奇為他創造了奇迹,那寶船盡得原畫神韻,又酷似梁亦清的範本,滄海橫流,星月齊輝,旌、帆漫卷,桅、樓巍峨,人物栩栩如生,器物刻畫入微,簡直是梁亦清又複活了! 蒲绶昌呆看半晌,沒有言語。
韓子奇卻心中有數:他之所以能夠以一年的時間完成原定三年的制作,就是因為他面前有師傅的範本啊,複制比創作畢竟要容易得多了! 驗收完畢,蒲绶昌點了點頭,說:“把這兩件兒,都送到我屋裡去!” “嗯……”韓子奇試探地問,“師傅,這原來的寶船已然殘了,您也……?”他多想把師傅的遺作留在自己身邊,做個念想! 蒲绶昌卻笑笑:“什麼‘原來的寶船’?從今天起,世界上隻有一件寶船,沒有兩件兒了,梁亦清的殘玉,永遠也不能見人了!” “啊?!您要把它……?” “這,你就甭管了,都送到我屋裡去!” 從此,梁亦清的範本不知去向,韓子奇的寶船賣給了沙蒙·亨特。
至于價錢,韓子奇就不得而知了。
寶船取走之後的第二天,沙蒙·亨特又來了。
見了蒲绶昌,指名要見梁亦清、韓子奇。
蒲绶昌一愣,不知道亨特從哪兒打聽來這兩個名字。
他做買賣,從來不露琢玉人的姓名,也從來不讓他們和買主兒直接見面,惟恐被戗了行市,這一次卻不知是哪一個環節出了紙漏?心裡這樣想着,臉上做出笑容,說:“亨特先生,您說的這位梁亦清先生,他已經過世了!您找他,有什麼事啊?” “嗯?死了?”沙蒙·亨特半信半疑,“寶船剛剛做完,怎麼就死了呢?那麼,另一位,韓子奇先生總不會也死了吧?” 蒲绶昌心裡打鼓。
他不知道沙蒙·亨特這是什麼意思。
做玉器古玩買賣的人,最怕是買主兒事後找出毛病、退貨,都是熟主顧,一旦出了這種事兒,就很難辦,彙遠齋的聲譽就要受影響。
現在,沙蒙·亨特居心叵測地找上門來了,是要算賬嗎?好,那就來個順水推舟,把責任都從自己身上卸幹淨,推到匠人身上去,拿韓子奇說事!想到這裡,他放下心來,聲色俱厲地朝後邊喊了聲:“子奇,你過來!” 韓子奇應聲來到客廳,一眼瞥見那兒坐着個洋人,約摸三十多歲,黃頭發、藍眼珠兒,留着小胡子。
他認出是沙蒙·亨特,心中就明白了八九分,卻并不向洋人打招呼,隻朝蒲绶昌說:“師傅,您叫我?” 蒲绶昌正要發作,沙蒙·亨特卻站起身來,熱情地伸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