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玉緣
關燈
小
中
大
去:“您好!我們好像在櫃上見過面。
沒想到您就是韓子奇先生!” “Goodmorning,Mr.Hunt!”韓子奇握住他的手,不卑不亢地打個招呼。
蒲绶昌心裡納悶兒:嗯?這小子還會說英語?其實,他根本不知道,韓子奇這點兒應酬英語,正是來到彙遠齋之後偷偷學來的。
沙蒙·亨特說的卻是相當流利的漢語,其用意當然是為了交往的方便,并且顯示自己對中國的精通:“韓先生!您和梁先生共同制作的寶船,技藝之精,令人欽佩!鄙人今天特來拜望,一睹先生風采,不料先生卻是這樣年輕!”又轉臉看看蒲绶昌,“蒲先生,貴店不僅珠王盈門,而且人才濟濟啊!” 蒲绶昌這才回過味兒來,知道了沙蒙·亨特今天不是來算賬而是來道謝,連忙接過去說:“過獎!亨特先生一定知道中國有這麼一句俗語吧:‘沒有金剛鑽,哪敢攬瓷器活兒?’先生對小徒的誇獎,也是鄙人的光彩,日後還要請您多多賞光了!” 沙蒙·亨特大笑:“我就是來找‘金剛鑽’啊!” 一場虛驚在蒲緩昌心裡平息下來,這個結局使他十分高興,隻是仍然不明白:沙蒙·亨特怎麼會得知寶船出自韓子奇之手,而且還帶出了梁亦清?一定是櫃上哪個多嘴的不慎走漏了風聲,回頭他得好好兒地查問一下,嚴加教訓。
所幸的是,梁亦清和奇珍齋都已經不存在了,韓子奇成了他的人,這小小的疏忽倒也不至于留下後患。
隻有沙蒙·亨特和韓子奇知道這個秘密。
蒲绶昌完全冤枉了他那幾個忠心耿耿的奴仆,走漏風聲的不是别人,正是韓子奇自己! 就在寶船竣工的那個晚上,韓子奇撫摸着自己心血的結晶,心中默默地說:師傅,我們的寶船終于完成了,您看一看吧,現在,您總算可以瞑目了! 昏燈如豆,琢玉坊裡沒有任何聲息。
韓子奇仿佛看到了師傅那清瘦、憔悴的臉,眉眼之間挂着笑容,朝他點了點頭,就不見了。
韓子奇朝着師傅的墓地方向,輕輕地舒出了郁悶于胸中已久的一口氣。
這時,他又感到了一個極大的遺憾,正如梁亦清在最後的時刻也曾想到的一樣:他遺憾這艘寶船在“駛”出彙遠齋之後,沙蒙·亨特和将來所有觀賞寶船的人都根本不會知道它的作者是誰! 韓子奇不打算就這樣放走自己的寶船。
他痛苦地思索着,想起了過去“博雅”宅老先生偶爾談起的一個故事: 明代萬曆年間,蘇州琢玉大師陸子岡應禦用監之召,進京服役。
神宗皇帝早已聽到陸子岡精于琢玉的美名,也聽到他有一個“惡癖”:常在自己制作的玉器上署名。
作為一名工匠,這是“越軌”舉動,制作禦用的器物,則更不允許如此。
神宗皇帝既要搜盡天下珍奇,又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便決心以陸子網一試,诏谕他用一塊羊脂白玉琢成玉壺,但不準署名。
不日,陸子岡便把琢好的玉壺呈上,神宗皇帝細細把玩,果然是名不虛傳,那玉壺做得“明如水,聲如磐,萬裡無雲”。
神宗将玉壺通體查遍,并沒有陸子岡的署名,才露出了笑容,誇獎一番,賜了金銀财物,放他回去。
事後,神宗又生疑心,惟恐陸子岡做了什麼手腳,便把玉壺反反複複仔細察看,此時,一線陽光從窗口射進寝宮,正好照在玉壺上,神宗猛然發現,在壺嘴中隐隐有“子岡”二字!神宗大怒,但又不能對已經褒獎過的陸子岡出爾反爾,也不忍損壞這把精美絕倫的玉壺,便隻好作罷。
陸子岡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險,維護了琢玉藝人的尊嚴,赢得了落款署名的權利,這也許正是在古往今來衆多的琢玉高手之中,陸子同獨享盛譽、名垂後世的原因吧? “博雅”宅老先生說,這個故事隻能當做“稗官野史”,無從稽考,那把玉壺也已了無蹤迹。
但陸子網傳世的作品,常常在某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刻上“子岡”二字,這卻是事實,它給人以許多聯想,用以印證那個流傳的故事…… 一個清晰的念頭在韓子奇的腦際出現了,他毫不猶豫地将已經完成的寶船再添上至關重要的一筆:在玉的底部端端正正地刻上:梁亦清、韓子奇制。
現在,中國通沙蒙·亨特正是被這幾個字引到了韓子奇的面前,而自認為聰明絕頂的蒲绶昌卻被蒙在鼓裡了!有意思的是,無論韓子奇還是沙蒙·亨特,都不會在蒲绶昌面前揭穿這個秘密,因為他們心中都有自己的打算! 沙蒙·亨特喝過了茶,又和蒲緩昌、韓子奇說了一陣無關緊要的話,就起身告辭,臨走,似乎又想起了一件事,微笑着對蒲绶昌說:“蒲先生!今天見到您的這位高徒,敝人不勝榮幸,如果我邀請他到寒寓吃一頓便飯,您不會反對吧?” “這……”蒲绶昌當然不便反對,隻好說,“那我就替小徒謝謝亨特先生的盛情了!”又囑咐韓子奇,“你早去早回吧,關于和亨特先生生意上的事,我已經清賬了,你隻去玩玩兒就行了。
”實際上,這是封住韓子奇的嘴,不許他說一句不該說的話,韓子奇當然心領神會了。
韓子奇跟着沙蒙·亨特進了位于台基廠的六國飯店。
沙蒙·亨特的房間幾乎看不到什麼“洋”味兒,簡直是一個中國古董店,除了硬木桌椅之外,空餘的地方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百寶格櫃子,陳列着瓷器、銅器、硯台,更多的是玉器……韓子奇制作的那件寶船,則單獨裝在桌上的一個玻璃匣中。
韓子奇不待就座,在這些櫃子前面浏覽着,不禁脫口說:“亨特先生,您收藏了這麼多中國東西,真是個‘中國通’啊!” 沙蒙·亨特站在他的背後,謙遜地說:“不敢當,我隻是喜愛中國的藝術,還不能說‘通’,用中國的成語來說,是‘班門弄斧’!今天請韓先生光臨,就是要向您請教的!”他走到桌子旁邊,指着那件裝在玻璃匣中的寶船,“這件大作,是我收藏的現代玉器中的珍品。
先生匠心獨運,以圓雕、樓空和浮雕結合的手法,成功地體現了《鄭和航海圖》的氣勢和意境,并且克服了玉雕的局限,吸收了繪畫和木雕、磚雕、石刻的長處,集中了中國藝術的精髓。
充分發揮了乾隆年間琢玉全盛時期的技巧和風格,這在當代的藝人之中,是不多見的!看來,我的五萬大洋,您的四年心血,都非常值得啊!” 韓子奇心裡暗暗吃驚。
他沒有想到蒲绶昌在計算工期時把兩次的制作都合在一起了,憑空賺了五萬巨款;也沒有想到寶船得到沙蒙·亨特這麼高的評價,而且這個人的确相當内行,把梁亦清和韓子奇心裡雖有卻又說不出的理論講得頭頭是道!韓子奇不禁為梁亦清惋惜,脫口而出:“可惜,您的話,師傅已經聽不到了!” “什麼?您的師傅不就是蒲绶昌先生嗎?”沙蒙·亨特奇怪地問。
“不,您誤會了,蒲绶昌隻不過是我的老闆,我的師傅是梁亦清!” “啊,就是您的合作者?” “不是合作,我的手藝,都是師傅手把手教的!” “原來是這樣!很遺憾我沒有能在梁先生在世的時候見到他,但是能認識您,我也感到榮幸了!請問,您的師傅一共有幾位徒弟?” “就我一個。
過去,‘玉器梁’是從不收外姓徒弟的。
” “那好極了,我相信,我們以後的合作将是令人愉快的!” “跟您合作?”韓子奇并沒有聽懂這句話的确切含義。
沙蒙·亨特點點頭,也不再解釋,卻轉過身去,從櫃子上取下一個錦盒,打開盒蓋,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小小的玉件兒:“這件東西,請韓先生過目。
” 韓子奇接過來,捧在手中,仔細觀看。
這是個馬蹄鐵形的玉件兒,不知是什麼器物,圓不合規,方不合矩,厚薄不勻,刀法簡單,表面似乎沒經過抛光。
受過嚴格技藝訓練的韓子奇當然看不上這樣的活兒,而且奇怪沙蒙·亨特為什麼還要把它作為藏品,就笑了笑,把那東西送回去:“這是哪位高手做的?” “您問我嗎?”沙蒙·亨特詭秘地笑着說,“請不要考我,我無法回答!此人并沒有像您那樣刻上名字,而且已經死去了三千多年……” 韓子奇大吃一驚:“三千多年?” 沙蒙·亨特收斂了笑容:“您沒有看出來嗎?” “沒有。
”韓子奇老老實實地承認,“您如果剛才不說,我還覺得這活兒做得太糙了呢!您怎麼知道這是三幹年前的東西?” “這,我是從玉質、器形、紋飾和制作技巧這四個方面觀察的。
”沙蒙·亨特說,“據我所知,中國早在距今四千到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玉制的兵器、工具和裝飾品,當然,那時候的制作技藝還是很粗糙的;到了商周時代,除了玉刀、玉斧、玉鏟、玉钺、玉戈、玉漳、玉璧、玉環、玉觽、玉簪、玉琮、玉璜……還有了單體器形的魚、鳥、龜、獸面、人首珮等等玉件兒,造型已經比以前精細了。
就說現在這一件兒吧,它是我所見到的最早的夔紋玉器,做工上,直道多,彎道少;粗線多,細線少;陰紋多,陽紋少,并且用的是雙鈎陰線;夔首部分的穿孔,外大裡小,呈‘馬蹄眼’形狀。
這些,都是商代的玉器特點……” “這東西,是幹什麼用的?”韓子奇聽得呆了,望着這個還沒有半個巴掌大的東西,沒想到沙蒙·亨特能說出這麼多名堂。
“這是玉塊呀!”沙蒙·亨特拿起那件東西,放在自己的耳朵下面比劃着說,“在制作的當時,是作為耳飾的,哈,這麼大的耳環!大概古人也覺得它太重了些,秦漢以後就改作佩玉了。
不過,我的這塊仍然是耳環,因為它毫無疑問是商代的東西!” 韓子奇出神地望着那隻小小的“玉塊”,他又看到了那條在心中滾滾流淌的長河,四年來,他一直在苦苦地追尋它的源頭!他崇敬地伸出手去,再次接過制作粗糙但曆史悠久的“玉塊”,長河的浪花在撞擊着他的心,他猜想着,三千年前的祖先是怎樣用簡陋的工具鑿開這條源遠流長的玉河……“亨特先生,您能告訴我,我們玉器行第一代祖師爺是誰嗎?”他又提出了這個在心中萦繞了四年的問題。
四年前,師傅梁亦清沒能回答他;他也曾經想請教“博雅”宅的老先生,可惜老先生去世得太早了! “第一代祖師爺?”沙蒙·亨特遺憾地歎了口氣,“這就很難說了,中國的曆史實在太長了,在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又太少了,尤其是民間藝術家!明代以後,像陸子岡、劉谂、賀四、李文甫等等都還可以查考;明代以前,最著名的好像就是丘處機了,那也隻是金、元時代。
如果再仔細追溯上去,那麼,還可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迹。
根據中國的史書記載,秦始皇帝在得到價值連城的和氏壁之後,曾經命丞相李斯寫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然後命王人公孫壽镌刻成‘傳國玉玺’。
又有:始皇二年,骞消國獻給秦國一名叫裂裔的畫工,這個人也擅長琢玉,曾經為始皇用白玉雕了兩隻虎,連毛皮都刻畫得十分逼真。
這位裂裔和公孫壽就是我所知道的中國最早的琢玉藝人了,但顯然他們還不是祖師爺!” 沙蒙·亨特沒有能夠解答他的問題。
但是,這已經足可以讓他驚歎了:“亨特先生,您有這麼深的學問!”他本來想說:您簡直是個外國的“玉魔”,但沒好意思說出口,擔心那個“魔”字讓亨特産生誤解。
“不,我隻是一知半解,”沙蒙·亨特聳聳肩,又有些奇怪地問,“韓先生,您的師傅沒有對您講過這些嗎?” 韓子奇臉紅了,不是因為沙蒙·亨特傷了他和師傅的面子,而是慚愧自己的無知。
作為一個中國的琢玉藝人,竟然不如一個外國商人更懂得中國的玉器,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恥辱! 沙蒙·亨特看出了他的愧意,卻并沒有加以嘲笑,感歎道:“創造曆史的人,應該懂得曆史!韓先生,請原諒我說一句也許不大恭敬的話:在我的收藏當中,任何一件的價值都要遠遠超過您所做的寶船,因為它們代表着曆史,而曆史本身就是無價珍寶!” 韓子奇親手制作的寶船,剛才還被沙蒙·亨特捧入雲霄,而現在卻又一落千丈,韓子奇像随着他在長河大浪中颠簸起伏,他并不感到受了侮辱,隻是覺得自己懂得太少了,他多麼願意跳出雕蟲小技的局限,邀遊于那浩浩蕩蕩的激流!他默默地在那一排百寶格櫃子前徘徊,雙眼閃爍着如饑似渴的光輝。
沒想到您就是韓子奇先生!” “Goodmorning,Mr.Hunt!”韓子奇握住他的手,不卑不亢地打個招呼。
蒲绶昌心裡納悶兒:嗯?這小子還會說英語?其實,他根本不知道,韓子奇這點兒應酬英語,正是來到彙遠齋之後偷偷學來的。
沙蒙·亨特說的卻是相當流利的漢語,其用意當然是為了交往的方便,并且顯示自己對中國的精通:“韓先生!您和梁先生共同制作的寶船,技藝之精,令人欽佩!鄙人今天特來拜望,一睹先生風采,不料先生卻是這樣年輕!”又轉臉看看蒲绶昌,“蒲先生,貴店不僅珠王盈門,而且人才濟濟啊!” 蒲绶昌這才回過味兒來,知道了沙蒙·亨特今天不是來算賬而是來道謝,連忙接過去說:“過獎!亨特先生一定知道中國有這麼一句俗語吧:‘沒有金剛鑽,哪敢攬瓷器活兒?’先生對小徒的誇獎,也是鄙人的光彩,日後還要請您多多賞光了!” 沙蒙·亨特大笑:“我就是來找‘金剛鑽’啊!” 一場虛驚在蒲緩昌心裡平息下來,這個結局使他十分高興,隻是仍然不明白:沙蒙·亨特怎麼會得知寶船出自韓子奇之手,而且還帶出了梁亦清?一定是櫃上哪個多嘴的不慎走漏了風聲,回頭他得好好兒地查問一下,嚴加教訓。
所幸的是,梁亦清和奇珍齋都已經不存在了,韓子奇成了他的人,這小小的疏忽倒也不至于留下後患。
隻有沙蒙·亨特和韓子奇知道這個秘密。
蒲绶昌完全冤枉了他那幾個忠心耿耿的奴仆,走漏風聲的不是别人,正是韓子奇自己! 就在寶船竣工的那個晚上,韓子奇撫摸着自己心血的結晶,心中默默地說:師傅,我們的寶船終于完成了,您看一看吧,現在,您總算可以瞑目了! 昏燈如豆,琢玉坊裡沒有任何聲息。
韓子奇仿佛看到了師傅那清瘦、憔悴的臉,眉眼之間挂着笑容,朝他點了點頭,就不見了。
韓子奇朝着師傅的墓地方向,輕輕地舒出了郁悶于胸中已久的一口氣。
這時,他又感到了一個極大的遺憾,正如梁亦清在最後的時刻也曾想到的一樣:他遺憾這艘寶船在“駛”出彙遠齋之後,沙蒙·亨特和将來所有觀賞寶船的人都根本不會知道它的作者是誰! 韓子奇不打算就這樣放走自己的寶船。
他痛苦地思索着,想起了過去“博雅”宅老先生偶爾談起的一個故事: 明代萬曆年間,蘇州琢玉大師陸子岡應禦用監之召,進京服役。
神宗皇帝早已聽到陸子岡精于琢玉的美名,也聽到他有一個“惡癖”:常在自己制作的玉器上署名。
作為一名工匠,這是“越軌”舉動,制作禦用的器物,則更不允許如此。
神宗皇帝既要搜盡天下珍奇,又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便決心以陸子網一試,诏谕他用一塊羊脂白玉琢成玉壺,但不準署名。
不日,陸子岡便把琢好的玉壺呈上,神宗皇帝細細把玩,果然是名不虛傳,那玉壺做得“明如水,聲如磐,萬裡無雲”。
神宗将玉壺通體查遍,并沒有陸子岡的署名,才露出了笑容,誇獎一番,賜了金銀财物,放他回去。
事後,神宗又生疑心,惟恐陸子岡做了什麼手腳,便把玉壺反反複複仔細察看,此時,一線陽光從窗口射進寝宮,正好照在玉壺上,神宗猛然發現,在壺嘴中隐隐有“子岡”二字!神宗大怒,但又不能對已經褒獎過的陸子岡出爾反爾,也不忍損壞這把精美絕倫的玉壺,便隻好作罷。
陸子岡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險,維護了琢玉藝人的尊嚴,赢得了落款署名的權利,這也許正是在古往今來衆多的琢玉高手之中,陸子同獨享盛譽、名垂後世的原因吧? “博雅”宅老先生說,這個故事隻能當做“稗官野史”,無從稽考,那把玉壺也已了無蹤迹。
但陸子網傳世的作品,常常在某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刻上“子岡”二字,這卻是事實,它給人以許多聯想,用以印證那個流傳的故事…… 一個清晰的念頭在韓子奇的腦際出現了,他毫不猶豫地将已經完成的寶船再添上至關重要的一筆:在玉的底部端端正正地刻上:梁亦清、韓子奇制。
現在,中國通沙蒙·亨特正是被這幾個字引到了韓子奇的面前,而自認為聰明絕頂的蒲绶昌卻被蒙在鼓裡了!有意思的是,無論韓子奇還是沙蒙·亨特,都不會在蒲绶昌面前揭穿這個秘密,因為他們心中都有自己的打算! 沙蒙·亨特喝過了茶,又和蒲緩昌、韓子奇說了一陣無關緊要的話,就起身告辭,臨走,似乎又想起了一件事,微笑着對蒲绶昌說:“蒲先生!今天見到您的這位高徒,敝人不勝榮幸,如果我邀請他到寒寓吃一頓便飯,您不會反對吧?” “這……”蒲绶昌當然不便反對,隻好說,“那我就替小徒謝謝亨特先生的盛情了!”又囑咐韓子奇,“你早去早回吧,關于和亨特先生生意上的事,我已經清賬了,你隻去玩玩兒就行了。
”實際上,這是封住韓子奇的嘴,不許他說一句不該說的話,韓子奇當然心領神會了。
韓子奇跟着沙蒙·亨特進了位于台基廠的六國飯店。
沙蒙·亨特的房間幾乎看不到什麼“洋”味兒,簡直是一個中國古董店,除了硬木桌椅之外,空餘的地方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百寶格櫃子,陳列着瓷器、銅器、硯台,更多的是玉器……韓子奇制作的那件寶船,則單獨裝在桌上的一個玻璃匣中。
韓子奇不待就座,在這些櫃子前面浏覽着,不禁脫口說:“亨特先生,您收藏了這麼多中國東西,真是個‘中國通’啊!” 沙蒙·亨特站在他的背後,謙遜地說:“不敢當,我隻是喜愛中國的藝術,還不能說‘通’,用中國的成語來說,是‘班門弄斧’!今天請韓先生光臨,就是要向您請教的!”他走到桌子旁邊,指着那件裝在玻璃匣中的寶船,“這件大作,是我收藏的現代玉器中的珍品。
先生匠心獨運,以圓雕、樓空和浮雕結合的手法,成功地體現了《鄭和航海圖》的氣勢和意境,并且克服了玉雕的局限,吸收了繪畫和木雕、磚雕、石刻的長處,集中了中國藝術的精髓。
充分發揮了乾隆年間琢玉全盛時期的技巧和風格,這在當代的藝人之中,是不多見的!看來,我的五萬大洋,您的四年心血,都非常值得啊!” 韓子奇心裡暗暗吃驚。
他沒有想到蒲绶昌在計算工期時把兩次的制作都合在一起了,憑空賺了五萬巨款;也沒有想到寶船得到沙蒙·亨特這麼高的評價,而且這個人的确相當内行,把梁亦清和韓子奇心裡雖有卻又說不出的理論講得頭頭是道!韓子奇不禁為梁亦清惋惜,脫口而出:“可惜,您的話,師傅已經聽不到了!” “什麼?您的師傅不就是蒲绶昌先生嗎?”沙蒙·亨特奇怪地問。
“不,您誤會了,蒲绶昌隻不過是我的老闆,我的師傅是梁亦清!” “啊,就是您的合作者?” “不是合作,我的手藝,都是師傅手把手教的!” “原來是這樣!很遺憾我沒有能在梁先生在世的時候見到他,但是能認識您,我也感到榮幸了!請問,您的師傅一共有幾位徒弟?” “就我一個。
過去,‘玉器梁’是從不收外姓徒弟的。
” “那好極了,我相信,我們以後的合作将是令人愉快的!” “跟您合作?”韓子奇并沒有聽懂這句話的确切含義。
沙蒙·亨特點點頭,也不再解釋,卻轉過身去,從櫃子上取下一個錦盒,打開盒蓋,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小小的玉件兒:“這件東西,請韓先生過目。
” 韓子奇接過來,捧在手中,仔細觀看。
這是個馬蹄鐵形的玉件兒,不知是什麼器物,圓不合規,方不合矩,厚薄不勻,刀法簡單,表面似乎沒經過抛光。
受過嚴格技藝訓練的韓子奇當然看不上這樣的活兒,而且奇怪沙蒙·亨特為什麼還要把它作為藏品,就笑了笑,把那東西送回去:“這是哪位高手做的?” “您問我嗎?”沙蒙·亨特詭秘地笑着說,“請不要考我,我無法回答!此人并沒有像您那樣刻上名字,而且已經死去了三千多年……” 韓子奇大吃一驚:“三千多年?” 沙蒙·亨特收斂了笑容:“您沒有看出來嗎?” “沒有。
”韓子奇老老實實地承認,“您如果剛才不說,我還覺得這活兒做得太糙了呢!您怎麼知道這是三幹年前的東西?” “這,我是從玉質、器形、紋飾和制作技巧這四個方面觀察的。
”沙蒙·亨特說,“據我所知,中國早在距今四千到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玉制的兵器、工具和裝飾品,當然,那時候的制作技藝還是很粗糙的;到了商周時代,除了玉刀、玉斧、玉鏟、玉钺、玉戈、玉漳、玉璧、玉環、玉觽、玉簪、玉琮、玉璜……還有了單體器形的魚、鳥、龜、獸面、人首珮等等玉件兒,造型已經比以前精細了。
就說現在這一件兒吧,它是我所見到的最早的夔紋玉器,做工上,直道多,彎道少;粗線多,細線少;陰紋多,陽紋少,并且用的是雙鈎陰線;夔首部分的穿孔,外大裡小,呈‘馬蹄眼’形狀。
這些,都是商代的玉器特點……” “這東西,是幹什麼用的?”韓子奇聽得呆了,望着這個還沒有半個巴掌大的東西,沒想到沙蒙·亨特能說出這麼多名堂。
“這是玉塊呀!”沙蒙·亨特拿起那件東西,放在自己的耳朵下面比劃着說,“在制作的當時,是作為耳飾的,哈,這麼大的耳環!大概古人也覺得它太重了些,秦漢以後就改作佩玉了。
不過,我的這塊仍然是耳環,因為它毫無疑問是商代的東西!” 韓子奇出神地望着那隻小小的“玉塊”,他又看到了那條在心中滾滾流淌的長河,四年來,他一直在苦苦地追尋它的源頭!他崇敬地伸出手去,再次接過制作粗糙但曆史悠久的“玉塊”,長河的浪花在撞擊着他的心,他猜想着,三千年前的祖先是怎樣用簡陋的工具鑿開這條源遠流長的玉河……“亨特先生,您能告訴我,我們玉器行第一代祖師爺是誰嗎?”他又提出了這個在心中萦繞了四年的問題。
四年前,師傅梁亦清沒能回答他;他也曾經想請教“博雅”宅的老先生,可惜老先生去世得太早了! “第一代祖師爺?”沙蒙·亨特遺憾地歎了口氣,“這就很難說了,中國的曆史實在太長了,在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又太少了,尤其是民間藝術家!明代以後,像陸子岡、劉谂、賀四、李文甫等等都還可以查考;明代以前,最著名的好像就是丘處機了,那也隻是金、元時代。
如果再仔細追溯上去,那麼,還可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迹。
根據中國的史書記載,秦始皇帝在得到價值連城的和氏壁之後,曾經命丞相李斯寫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然後命王人公孫壽镌刻成‘傳國玉玺’。
又有:始皇二年,骞消國獻給秦國一名叫裂裔的畫工,這個人也擅長琢玉,曾經為始皇用白玉雕了兩隻虎,連毛皮都刻畫得十分逼真。
這位裂裔和公孫壽就是我所知道的中國最早的琢玉藝人了,但顯然他們還不是祖師爺!” 沙蒙·亨特沒有能夠解答他的問題。
但是,這已經足可以讓他驚歎了:“亨特先生,您有這麼深的學問!”他本來想說:您簡直是個外國的“玉魔”,但沒好意思說出口,擔心那個“魔”字讓亨特産生誤解。
“不,我隻是一知半解,”沙蒙·亨特聳聳肩,又有些奇怪地問,“韓先生,您的師傅沒有對您講過這些嗎?” 韓子奇臉紅了,不是因為沙蒙·亨特傷了他和師傅的面子,而是慚愧自己的無知。
作為一個中國的琢玉藝人,竟然不如一個外國商人更懂得中國的玉器,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恥辱! 沙蒙·亨特看出了他的愧意,卻并沒有加以嘲笑,感歎道:“創造曆史的人,應該懂得曆史!韓先生,請原諒我說一句也許不大恭敬的話:在我的收藏當中,任何一件的價值都要遠遠超過您所做的寶船,因為它們代表着曆史,而曆史本身就是無價珍寶!” 韓子奇親手制作的寶船,剛才還被沙蒙·亨特捧入雲霄,而現在卻又一落千丈,韓子奇像随着他在長河大浪中颠簸起伏,他并不感到受了侮辱,隻是覺得自己懂得太少了,他多麼願意跳出雕蟲小技的局限,邀遊于那浩浩蕩蕩的激流!他默默地在那一排百寶格櫃子前徘徊,雙眼閃爍着如饑似渴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