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玉緣
關燈
小
中
大
梁亦清碎然慘死,奇珍齋如同天塌地陷!
正在後邊陶醉于美好的夢境之中的娘兒二個。
猛然聽見異聲,一起奔到前邊的琢玉坊中,隻見梁亦清直挺挺地僵卧在韓子奇的懷裡,臉上、身上、地上都是鮮血!韓子奇仿佛和師傅一起失去了靈魂,雙手緊緊地抱着師傅,眼睛定定地盯着師傅的臉,琢玉坊在這一刻,整個兒地凝固了,僵死了! 白氏和幼女五兒猛地撲在梁亦清身上,号啕大哭,痛不欲生;年僅十五歲的壁兒卻異常鎮靜,父親剛才那一聲絕望的叫喊,她奔進琢玉坊這一瞬間看到的慘象,立即使她明白了什麼樣的命運落在了全家的頭上!她跪了下去,跪在父親的身邊,望着那張蒼老、疲倦而又死不瞑目的臉,她的熱淚“刷”地滾落下來。
但是,她沒有叫喊,沒有搖晃着亡人訴說一切。
她知道,父親已經歸去了,在他離開人間走入天園的時刻,是不應該打擾他的,讓他靜靜地走,從容地走,帶着“依瑪尼”——崇高的信仰。
她遺憾的是,自己作為長女、父親的至親骨肉,在他最後的時刻竟然沒有守在身旁,沒有提醒他念清真言,這是一個穆斯林最大的缺憾!現在,父親的“羅赫”(靈魂)也許還沒有走遠,還在等着呢,你看他那圓睜的眼睛、大張着的嘴!她伸出手去,輕輕地撫着,阖上父親的眼睛,閉上父親的嘴,衷心地為他念誦:“倆以倆海,引攔拉乎;穆罕默德,來蘇論拉席(萬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
”她相信,父親一定是聽到了,帶着親人的祝願,帶着信仰,無牽無挂地去了。
母親白氏完全亂了方寸,此刻哭得像一攤泥。
玉兒沒命地喊着:“爸爸,爸爸!……” 壁兒把妹妹拉起來,攬在懷裡:“好妹妹,你要是愛爸爸,就讓爸爸安甯吧!” 被突然事變驚呆了的韓子奇直愣愣地望着壁兒:“師妹,現在……該怎麼辦?” 壁兒神色嚴峻地說:“奇哥哥,爸爸的後事,就靠你和我了,你趕快到禮拜寺去取‘水溜子’(屍床)!” “玉器梁”的死訊,驚動了街坊四鄰、阿匐、鄉老、同行友好,紛紛趕來,感歎觑欷,連教外的漢人也跌足歎息:“唉,可惜了他那一手絕活兒!” 屍床取來了。
其實,穆斯林的屍床,隻不過是一塊木闆而已,但這塊被稱為“水溜子”或“旱托”的木闆,卻不是任何木闆可以代替的,它是亡人入土之前做聖潔的洗禮所必備的,平時由清真寺保管,哪一個穆斯林去世,都要躺在這塊闆上做今生今世最後一次清除一切污垢的洗浴。
梁亦清無聲無息地躺在“旱托”上,頭頂北,腳朝南,面對麥加所在的西方。
他現在什麼也不知道了,什麼也不用管了,奇珍齋的大事小事,永遠都不會再麻煩他了。
這個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琢玉作坊,到他這一代已經完成了曆史使命,以後的興、衰、存、亡都與他無關了。
他不知道家中的驚恐和混亂,不知道親人的悲痛和泣涕,他的靈魂,踏L了另一次路途遙遠的跋涉,追趕着真主安拉,追趕着先知穆罕默德,朝着所有穆斯林應有的歸宿走去了。
葬禮定在亡人咽氣的第三天,陰曆八月十四。
依白氏和玉兒的心願,她們恨不能把亡人的遺體永遠留在家中。
沒有了梁亦清,她們不知道将怎樣再在這個倒了頂梁柱的家中活下去。
但是,壁兒不肯:“媽,這不行,‘亡人以入土為安’,‘亡人入土如奔金’,送爸爸走吧,讓他安心地走……” 阿訇和衆鄉老都連連稱是:“梁太太,大姑娘說得對!” 其實,一生虔誠誦經的白氏又何嘗不知道啊!但是,讓理智戰勝感情,卻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她隻會哭,完全沒了主意,把兩肩上的責任,統統都交給女兒和衆位鄉老了。
如果沒有鄉老的幫助和阿匐的主持,壁兒也許無法勝任這平生第一次遇到喪葬大事,把一切都安排妥帖。
不,十五歲的壁兒已經是個大姑娘了,母親的無能、父親的本分,在她身上起了奇特的反作用,助母持家這些年,練出了一個剛強、穩重的壁兒,她相信,即使父親喪生在荒郊野外,她也會把父親的遺體背到祖墳上,按照穆斯林的葬禮,把亡靈送入天園;她相信,隻要她還有一口氣,就不會讓老母和弱妹成為無依無靠的孤寡,這個家就不會垮!何況,家裡還有頂門立戶的男人——她的師兄韓子奇! 八月十四,陰冷的一天,秋雨浙瀝的一天。
為什麼?在一世清白的梁亦清離開人世的日子,真主不給他最後看一看明朗的晴空、和煦的陽光?也許是,他的生前欠着太多的宿債,他的死後留下了太深的悲哀! 秋雨打濕了奇珍齋小院,白氏和壁兒、玉兒跪在水淋淋的泥地上,心随着正在接受“務斯裡”(洗禮)的亡靈,默默地祈求洗“埋體”(遺體)的人的手輕一點兒,輕一點兒…… 白幔裡,韓子奇跪在師傅的身旁,手持湯瓶,由清真寺專管洗“埋體”的人履行神聖的職責,為他洗浴。
穆斯林認為,經過洗“務斯裡”,亡人生前的一切“罪惡”都被清除了。
梁亦清沒有兄弟,沒有兒子,兩顆掌上明珠縱使有無盡的孝心,也不能親自為父親清洗“埋體”,和師傅情同父子的韓子奇便是當時在場的惟一親人。
望着師傅清瘦、憔悴的遺容,韓子奇的心在流血!過去的三年,一幕一幕清晰地重現在眼前,他怎麼能夠想到這麼早就和師傅分手,他還沒有出師,師傅的心願還沒有實現!現在,師傅撇下他走了!師傅一輩子琢了無數的美玉寶石,到最後兩手空空,赤條條來去無牽挂,三十六尺白布裹身,就是一個穆斯林從這個世界上帶走的全部行裝! 清除了一切“罪惡”的梁亦清安卧在“埋體匣子”之中,聖潔的白布覆蓋着他的全身爿蒙f蒙的細雨沖洗着親人們的淚眼。
阿匐面朝西方,站在亡人的身旁,為他祈禱,祝願他一路平安,早入天園。
“埋體”出動了,八個穆斯林小夥子擡起梁亦清,送他出門。
一個穆斯林死後,他的同胞們會自動前來送行,絕不需要“雇傭”殡葬人員。
哪怕是一個餓死在途中的乞丐,隻要穆斯林在他的遺體上發現“割禮”的痕迹,就會憐惜地感歎一聲:“喲,是咱們回回!”責無旁貸地把他埋葬。
按照教規,擡亡人的聖行是四個人,各擡一角,每十步輪換一次。
但是,久居北京的穆斯林又有自己的風俗,為了顯示亡人的身份和葬禮的隆重,将這個數目大大增加,最多可達四十八人,最少也不得少于八個人,梁亦清生前既不富貴又不顯赫,他的葬禮已經是最簡單的了。
送葬的隊伍快步行走,一路念誦着《古蘭》真經。
速葬、薄葬,是穆斯林的美德,伊斯蘭教的葬禮是世界上各種族、各宗教中最簡樸的葬禮,沒有精美的棺木,沒有華貴的壽衣,沒有花裡胡哨的紙車、紙轎、紙人、紙馬,沒有旗、鑼、傘、扇的儀仗,沒有吹吹打打的樂隊,也沒有漫天抛撒的紙錢……一心也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來粉飾自己。
韓子奇眼含熱淚,扶着師傅,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
師傅啊,您沒有兒子,徒弟替師妹盡孝了!一路泥濘,他步履踉跄,過度的悲痛使他頭昏目眩,不辨方向。
但是,他跟着師傅走,師傅的頭朝着西方,那是祖墳的方向!師傅!您不想家嗎?不留戀奇珍齋嗎?不挂念師娘和兩個因為是女兒之身而不能送行的師妹嗎?師傅,您為什麼走得這麼急?再過片刻時光,我們就永生永世再不能相見了! 秋雨淋濕了墓地,淋濕了那一座一座古老的墳茔。
現在,又一個新墳要加入這個行列,“玉器梁”的最後一代也将在這裡長眠了! 穆斯林實行土葬。
在阿拉伯和其他許多伊斯蘭國家,由于地理、氣候的不同而葬法各異:有的将遺體用沙土輕輕一埋,任其自然消失;有的将遺體埋好後,上面蓋一塊石闆。
中國穆斯林根據自己土地的特點采用洞穴葬法,雖然有所變通,但仍然不失其土葬原則。
真主用泥造了人的始祖亞當,他的後代來自黃土,也複歸于黃土…… 墳坑已經挖好了,這是一個長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從一壁向西挖半圓形的洞,稱為“拉赫”,是亡人安息的地方。
穆斯林是不用棺木的,隻允許用竹子和沒有燒制的土磚封閉“拉赫”。
也許是因為北京缺少竹子吧,北京的穆斯林為他們的亡人增添一塊“拉赫闆”,小小的一塊薄石闆而已。
“拉赫”的門,底部平直,上面做成券門的圓形。
韓子奇望着師傅将永久栖息的地方,他的淚水撲簌簌灑下去,混合着雨水,浸濕了那深褐色的新土。
師傅的身材高大,“拉赫”裡容得下他的身軀嗎?師傅畢生躬身在水凳兒前,死後應該舒展一下腰肢了,“拉赫”裡平整嗎?按照習俗,在亡人下葬之前,應該由他的親人下去“試坑”,可是,送葬的人群中沒有師傅的親人,現在,和他魚水相依、不忍分離的親人不就是他的徒弟嗎?和兒子一樣的徒弟!韓子奇立即跳了下去,躺在陰暗、潮濕的“拉赫”裡,以自己和師傅相當的身材,代替師傅去“試”這個與人間隔絕的居室,用自己的手,撫摸着每一寸土,惟恐有任何地方使師傅不适。
當他完全放心了,才站起身,伸出雙臂,迎接師傅的遺體。
鄉老和送葬的朵斯提們把梁亦清擡出“埋體匣子”,緩緩地下葬,韓子奇雙手托着師傅,穩穩地安放在“拉赫”之中,在他的頸下枕上了用白布包着的香料。
深情地再望望師傅,師傅仿佛安詳地睡去了。
淚水模糊了韓子奇的雙眼,最後告别的時候到了,他摸索着,莊重地壘上土磚,封上石闆…… 黃土無情地埋下來,俺沒了“拉赫”,填平了深坑,一座四面呈梯形的新墳,出現在梁家的墓地上…… 經聲誦起來,那是對亡靈最後的送行,對死者親屬最後的安慰,随着凄厲秋風、飒飒秋雨,飄蕩在昏暗的天地之間。
韓子奇久久地跪在師傅的墳前,用那雙粗糙、瘦硬、在水凳兒前磨練了三年的手,拍打着“玉器梁”墳上的濕土…… 家裡念完了“下土經”,壁兒給阿匐、鄉老和幫助料理殡葬的穆斯林們送了“乜帖”,伺候他們吃了飯,孝女的責任就全部完成了。
按照教規,無論亡人在臨終前有沒有要求後人為他做“以思卡脫”(赦罪)的遺囑,子女都應該盡這份孝心,以他的遺産的三分之一散“包帖”,這樣就把他生前所欠的禮拜和齋戒都彌補上了。
梁亦清一生埋頭于琢玉,他欠的拜、齋太多了,壁兒立志把這一切都補上,她要讓父親在面見真主的時候無愧無悔,而不管自己和母親、妹妹日後的生活将如何艱難。
天近黃昏,雨停了,雲彩破處,現出一輪臻于渾圓的朦胧明月。
不公平的天啊,它以凄風苦雨送走了一世坎坷的梁亦清之後,才肯向人間灑下澄澈的清輝! 彙遠齋老闆蒲绶昌,穿着一件新做的禮服呢長衫,頭戴禮帽,手提着一包月餅,來到了奇珍齋,一進門就興沖沖地高叫:“梁老闆,我給您賀八月節來了!” 給他開門的是韓子奇,眼淚汪汪地說:“蒲老闆,您來晚了!我師傅……他已經不在人世了!” 蒲绶昌大吃一驚:“哎呀呀!多會兒的事兒?我怎麼一點信兒都沒聽着呢?子奇,憑着跟梁老闆的交情,無論如何也得告訴我一聲兒啊!” 梁亦清的遺孀白氏哭着迎上去:“蒲老闆,咱們隔着教門,就沒打擾您……您說說,誰能料到,正好好兒的……”說着說着,嗓子就被淚水噎住了,仰望着蒲緩昌,好似見了救命的恩人,“撇下我們……孤兒寡婦……” 她一哭,幼女玉兒也跟着大哭,拉着母親的胳膊,一聲聲喊着:“爸爸……爸爸……” 壁兒冷冷地看了蒲绶昌一眼:“我爸爸可是為您死的,為您那寶船!” “那寶船……”蒲緩昌掏出帕子抹着淚說,“我也是壯着膽子、舍出血本兒為他攬的這件活兒啊,一件出手,抵得上他平日的十件、百件!這不,”他提起手中的那包月餅,“為了慶賀他寶船完工,我特為買的清真月餅!” “蒲老闆,您的心意,我們領了!可是,亦清他……他對不住您啊,那寶船……毀了!”白氏淚水漣漣,替亡夫充滿了愧意。
“毀了?”蒲绶昌吃驚地說,“怎麼能毀了呢?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他匆匆走進琢玉坊,望
猛然聽見異聲,一起奔到前邊的琢玉坊中,隻見梁亦清直挺挺地僵卧在韓子奇的懷裡,臉上、身上、地上都是鮮血!韓子奇仿佛和師傅一起失去了靈魂,雙手緊緊地抱着師傅,眼睛定定地盯着師傅的臉,琢玉坊在這一刻,整個兒地凝固了,僵死了! 白氏和幼女五兒猛地撲在梁亦清身上,号啕大哭,痛不欲生;年僅十五歲的壁兒卻異常鎮靜,父親剛才那一聲絕望的叫喊,她奔進琢玉坊這一瞬間看到的慘象,立即使她明白了什麼樣的命運落在了全家的頭上!她跪了下去,跪在父親的身邊,望着那張蒼老、疲倦而又死不瞑目的臉,她的熱淚“刷”地滾落下來。
但是,她沒有叫喊,沒有搖晃着亡人訴說一切。
她知道,父親已經歸去了,在他離開人間走入天園的時刻,是不應該打擾他的,讓他靜靜地走,從容地走,帶着“依瑪尼”——崇高的信仰。
她遺憾的是,自己作為長女、父親的至親骨肉,在他最後的時刻竟然沒有守在身旁,沒有提醒他念清真言,這是一個穆斯林最大的缺憾!現在,父親的“羅赫”(靈魂)也許還沒有走遠,還在等着呢,你看他那圓睜的眼睛、大張着的嘴!她伸出手去,輕輕地撫着,阖上父親的眼睛,閉上父親的嘴,衷心地為他念誦:“倆以倆海,引攔拉乎;穆罕默德,來蘇論拉席(萬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
”她相信,父親一定是聽到了,帶着親人的祝願,帶着信仰,無牽無挂地去了。
母親白氏完全亂了方寸,此刻哭得像一攤泥。
玉兒沒命地喊着:“爸爸,爸爸!……” 壁兒把妹妹拉起來,攬在懷裡:“好妹妹,你要是愛爸爸,就讓爸爸安甯吧!” 被突然事變驚呆了的韓子奇直愣愣地望着壁兒:“師妹,現在……該怎麼辦?” 壁兒神色嚴峻地說:“奇哥哥,爸爸的後事,就靠你和我了,你趕快到禮拜寺去取‘水溜子’(屍床)!” “玉器梁”的死訊,驚動了街坊四鄰、阿匐、鄉老、同行友好,紛紛趕來,感歎觑欷,連教外的漢人也跌足歎息:“唉,可惜了他那一手絕活兒!” 屍床取來了。
其實,穆斯林的屍床,隻不過是一塊木闆而已,但這塊被稱為“水溜子”或“旱托”的木闆,卻不是任何木闆可以代替的,它是亡人入土之前做聖潔的洗禮所必備的,平時由清真寺保管,哪一個穆斯林去世,都要躺在這塊闆上做今生今世最後一次清除一切污垢的洗浴。
梁亦清無聲無息地躺在“旱托”上,頭頂北,腳朝南,面對麥加所在的西方。
他現在什麼也不知道了,什麼也不用管了,奇珍齋的大事小事,永遠都不會再麻煩他了。
這個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琢玉作坊,到他這一代已經完成了曆史使命,以後的興、衰、存、亡都與他無關了。
他不知道家中的驚恐和混亂,不知道親人的悲痛和泣涕,他的靈魂,踏L了另一次路途遙遠的跋涉,追趕着真主安拉,追趕着先知穆罕默德,朝着所有穆斯林應有的歸宿走去了。
葬禮定在亡人咽氣的第三天,陰曆八月十四。
依白氏和玉兒的心願,她們恨不能把亡人的遺體永遠留在家中。
沒有了梁亦清,她們不知道将怎樣再在這個倒了頂梁柱的家中活下去。
但是,壁兒不肯:“媽,這不行,‘亡人以入土為安’,‘亡人入土如奔金’,送爸爸走吧,讓他安心地走……” 阿訇和衆鄉老都連連稱是:“梁太太,大姑娘說得對!” 其實,一生虔誠誦經的白氏又何嘗不知道啊!但是,讓理智戰勝感情,卻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她隻會哭,完全沒了主意,把兩肩上的責任,統統都交給女兒和衆位鄉老了。
如果沒有鄉老的幫助和阿匐的主持,壁兒也許無法勝任這平生第一次遇到喪葬大事,把一切都安排妥帖。
不,十五歲的壁兒已經是個大姑娘了,母親的無能、父親的本分,在她身上起了奇特的反作用,助母持家這些年,練出了一個剛強、穩重的壁兒,她相信,即使父親喪生在荒郊野外,她也會把父親的遺體背到祖墳上,按照穆斯林的葬禮,把亡靈送入天園;她相信,隻要她還有一口氣,就不會讓老母和弱妹成為無依無靠的孤寡,這個家就不會垮!何況,家裡還有頂門立戶的男人——她的師兄韓子奇! 八月十四,陰冷的一天,秋雨浙瀝的一天。
為什麼?在一世清白的梁亦清離開人世的日子,真主不給他最後看一看明朗的晴空、和煦的陽光?也許是,他的生前欠着太多的宿債,他的死後留下了太深的悲哀! 秋雨打濕了奇珍齋小院,白氏和壁兒、玉兒跪在水淋淋的泥地上,心随着正在接受“務斯裡”(洗禮)的亡靈,默默地祈求洗“埋體”(遺體)的人的手輕一點兒,輕一點兒…… 白幔裡,韓子奇跪在師傅的身旁,手持湯瓶,由清真寺專管洗“埋體”的人履行神聖的職責,為他洗浴。
穆斯林認為,經過洗“務斯裡”,亡人生前的一切“罪惡”都被清除了。
梁亦清沒有兄弟,沒有兒子,兩顆掌上明珠縱使有無盡的孝心,也不能親自為父親清洗“埋體”,和師傅情同父子的韓子奇便是當時在場的惟一親人。
望着師傅清瘦、憔悴的遺容,韓子奇的心在流血!過去的三年,一幕一幕清晰地重現在眼前,他怎麼能夠想到這麼早就和師傅分手,他還沒有出師,師傅的心願還沒有實現!現在,師傅撇下他走了!師傅一輩子琢了無數的美玉寶石,到最後兩手空空,赤條條來去無牽挂,三十六尺白布裹身,就是一個穆斯林從這個世界上帶走的全部行裝! 清除了一切“罪惡”的梁亦清安卧在“埋體匣子”之中,聖潔的白布覆蓋着他的全身爿蒙f蒙的細雨沖洗着親人們的淚眼。
阿匐面朝西方,站在亡人的身旁,為他祈禱,祝願他一路平安,早入天園。
“埋體”出動了,八個穆斯林小夥子擡起梁亦清,送他出門。
一個穆斯林死後,他的同胞們會自動前來送行,絕不需要“雇傭”殡葬人員。
哪怕是一個餓死在途中的乞丐,隻要穆斯林在他的遺體上發現“割禮”的痕迹,就會憐惜地感歎一聲:“喲,是咱們回回!”責無旁貸地把他埋葬。
按照教規,擡亡人的聖行是四個人,各擡一角,每十步輪換一次。
但是,久居北京的穆斯林又有自己的風俗,為了顯示亡人的身份和葬禮的隆重,将這個數目大大增加,最多可達四十八人,最少也不得少于八個人,梁亦清生前既不富貴又不顯赫,他的葬禮已經是最簡單的了。
送葬的隊伍快步行走,一路念誦着《古蘭》真經。
速葬、薄葬,是穆斯林的美德,伊斯蘭教的葬禮是世界上各種族、各宗教中最簡樸的葬禮,沒有精美的棺木,沒有華貴的壽衣,沒有花裡胡哨的紙車、紙轎、紙人、紙馬,沒有旗、鑼、傘、扇的儀仗,沒有吹吹打打的樂隊,也沒有漫天抛撒的紙錢……一心也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來粉飾自己。
韓子奇眼含熱淚,扶着師傅,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
師傅啊,您沒有兒子,徒弟替師妹盡孝了!一路泥濘,他步履踉跄,過度的悲痛使他頭昏目眩,不辨方向。
但是,他跟着師傅走,師傅的頭朝着西方,那是祖墳的方向!師傅!您不想家嗎?不留戀奇珍齋嗎?不挂念師娘和兩個因為是女兒之身而不能送行的師妹嗎?師傅,您為什麼走得這麼急?再過片刻時光,我們就永生永世再不能相見了! 秋雨淋濕了墓地,淋濕了那一座一座古老的墳茔。
現在,又一個新墳要加入這個行列,“玉器梁”的最後一代也将在這裡長眠了! 穆斯林實行土葬。
在阿拉伯和其他許多伊斯蘭國家,由于地理、氣候的不同而葬法各異:有的将遺體用沙土輕輕一埋,任其自然消失;有的将遺體埋好後,上面蓋一塊石闆。
中國穆斯林根據自己土地的特點采用洞穴葬法,雖然有所變通,但仍然不失其土葬原則。
真主用泥造了人的始祖亞當,他的後代來自黃土,也複歸于黃土…… 墳坑已經挖好了,這是一個長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從一壁向西挖半圓形的洞,稱為“拉赫”,是亡人安息的地方。
穆斯林是不用棺木的,隻允許用竹子和沒有燒制的土磚封閉“拉赫”。
也許是因為北京缺少竹子吧,北京的穆斯林為他們的亡人增添一塊“拉赫闆”,小小的一塊薄石闆而已。
“拉赫”的門,底部平直,上面做成券門的圓形。
韓子奇望着師傅将永久栖息的地方,他的淚水撲簌簌灑下去,混合着雨水,浸濕了那深褐色的新土。
師傅的身材高大,“拉赫”裡容得下他的身軀嗎?師傅畢生躬身在水凳兒前,死後應該舒展一下腰肢了,“拉赫”裡平整嗎?按照習俗,在亡人下葬之前,應該由他的親人下去“試坑”,可是,送葬的人群中沒有師傅的親人,現在,和他魚水相依、不忍分離的親人不就是他的徒弟嗎?和兒子一樣的徒弟!韓子奇立即跳了下去,躺在陰暗、潮濕的“拉赫”裡,以自己和師傅相當的身材,代替師傅去“試”這個與人間隔絕的居室,用自己的手,撫摸着每一寸土,惟恐有任何地方使師傅不适。
當他完全放心了,才站起身,伸出雙臂,迎接師傅的遺體。
鄉老和送葬的朵斯提們把梁亦清擡出“埋體匣子”,緩緩地下葬,韓子奇雙手托着師傅,穩穩地安放在“拉赫”之中,在他的頸下枕上了用白布包着的香料。
深情地再望望師傅,師傅仿佛安詳地睡去了。
淚水模糊了韓子奇的雙眼,最後告别的時候到了,他摸索着,莊重地壘上土磚,封上石闆…… 黃土無情地埋下來,俺沒了“拉赫”,填平了深坑,一座四面呈梯形的新墳,出現在梁家的墓地上…… 經聲誦起來,那是對亡靈最後的送行,對死者親屬最後的安慰,随着凄厲秋風、飒飒秋雨,飄蕩在昏暗的天地之間。
韓子奇久久地跪在師傅的墳前,用那雙粗糙、瘦硬、在水凳兒前磨練了三年的手,拍打着“玉器梁”墳上的濕土…… 家裡念完了“下土經”,壁兒給阿匐、鄉老和幫助料理殡葬的穆斯林們送了“乜帖”,伺候他們吃了飯,孝女的責任就全部完成了。
按照教規,無論亡人在臨終前有沒有要求後人為他做“以思卡脫”(赦罪)的遺囑,子女都應該盡這份孝心,以他的遺産的三分之一散“包帖”,這樣就把他生前所欠的禮拜和齋戒都彌補上了。
梁亦清一生埋頭于琢玉,他欠的拜、齋太多了,壁兒立志把這一切都補上,她要讓父親在面見真主的時候無愧無悔,而不管自己和母親、妹妹日後的生活将如何艱難。
天近黃昏,雨停了,雲彩破處,現出一輪臻于渾圓的朦胧明月。
不公平的天啊,它以凄風苦雨送走了一世坎坷的梁亦清之後,才肯向人間灑下澄澈的清輝! 彙遠齋老闆蒲绶昌,穿着一件新做的禮服呢長衫,頭戴禮帽,手提着一包月餅,來到了奇珍齋,一進門就興沖沖地高叫:“梁老闆,我給您賀八月節來了!” 給他開門的是韓子奇,眼淚汪汪地說:“蒲老闆,您來晚了!我師傅……他已經不在人世了!” 蒲绶昌大吃一驚:“哎呀呀!多會兒的事兒?我怎麼一點信兒都沒聽着呢?子奇,憑着跟梁老闆的交情,無論如何也得告訴我一聲兒啊!” 梁亦清的遺孀白氏哭着迎上去:“蒲老闆,咱們隔着教門,就沒打擾您……您說說,誰能料到,正好好兒的……”說着說着,嗓子就被淚水噎住了,仰望着蒲緩昌,好似見了救命的恩人,“撇下我們……孤兒寡婦……” 她一哭,幼女玉兒也跟着大哭,拉着母親的胳膊,一聲聲喊着:“爸爸……爸爸……” 壁兒冷冷地看了蒲绶昌一眼:“我爸爸可是為您死的,為您那寶船!” “那寶船……”蒲緩昌掏出帕子抹着淚說,“我也是壯着膽子、舍出血本兒為他攬的這件活兒啊,一件出手,抵得上他平日的十件、百件!這不,”他提起手中的那包月餅,“為了慶賀他寶船完工,我特為買的清真月餅!” “蒲老闆,您的心意,我們領了!可是,亦清他……他對不住您啊,那寶船……毀了!”白氏淚水漣漣,替亡夫充滿了愧意。
“毀了?”蒲绶昌吃驚地說,“怎麼能毀了呢?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他匆匆走進琢玉坊,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