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月冷
關燈
小
中
大
1960年的7月。
夕陽把“博雅”宅的院牆和門樓鍍上了一層厚重的金黃色,檐下那暗紅色的大門便融在陰影裡了。
門前的古槐,龍鐘的老于和婆裟的樹冠都被染成了古銅色,枝葉間傳出悠長的“伏天兒——伏天兒——”,仿佛在故意拖延這炎熱的長晝。
一條長長的、藍幽幽的影子從路面跳上青石台階,随之,一個少女的身姿就出現在大門前了。
她輕快地邁動雙腳,腳上穿着白色絲襪和方口扣襻兒黑布鞋,是最平常的樣式。
雙腿挺秀而白皙,被飄然下垂的白裙子遮住了大半。
她的右肩挎着藍印花布書包,放學回來的路上走得熱了,象牙色的面龐上泛出微微的潮紅。
她擡起手,拂去垂在額頭上的一绺亂發,兩條短辮子在耳後輕輕地晃動。
她習慣于梳這樣的辮子:短短的,辮梢不用綢帶,也不用猴皮筋兒;編到了頭兒,再返回去掖進辮子裡,呈垂露似的圓形,簡潔而舒适。
她不必特别地打扮自己,便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的美。
她微微地喘息着,向緊閉的大門伸出手去,拍響門钹上的銅環。
“來了,來了!”她聽到在大門旁邊倒座南房中的姑媽的應聲,随着一串橐橐的腳步聲,門闩響動,大門便“呀”地一聲開了。
“新月?我還當是你哥先到家呢!”胖胖的姑媽叨唠着。
“姑媽!”新月擡腿邁過那高高的、中間被踩得凹下去的門檻,把挎在肩上的書包拿下來,提在手裡,“我們學校今天……” “得了,得了,先甭跟我說了,”姑媽神色不安地打斷了她的話,等她進來,又把門關上,往裡院瞅了瞅,“今兒個家裡又不安生!” 新月的臉上立時罩上了陰雲,她放學回來一路上的好興緻全被破壞了。
她知道姑媽所說的“不安生”是什麼。
她垂下頭,提著書包,默默地從影壁旁邊的藤蘿架下走過,穿過垂華門,然後,不走天井中的雨路而直接沿着抄手遊廊回自己的西廂房。
果然,她聽到上房裡在争吵,時高時低,時斷時續。
“你倒是說話呀,怎麼又不言語了?”這是媽媽的聲音。
她在生氣的時候,平時的和善、寬容一點兒也沒有了,變得十分威嚴,聲色俱厲。
但又不同于市井常見的潑婦罵街,她從不摔盆砸碗、捶胸頓足,從不口吐髒字,即使在大怒的時候也很少失态而有損自己的形象,而隻希望對方充分認識她的凜然不可侵犯并且不得不服從。
“我……我說什麼呀?既然我的話在這個家一點兒用都沒有,還不如什麼都不說!”這是爸爸的聲音,顯得憤然、屈辱而又無可奈何。
和媽媽正好相反,他平時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孩子們都對他有幾分畏懼。
而一旦和媽媽發生了沖突,他那份威嚴感便一落千丈,仿佛受了多少委屈而又無法申辯,敢怒不敢言似的。
這時候,他常常是垂着頭,坐在椅子上,兩隻瘦骨嶙峋的大手捂住臉,好像要避開一切紛擾;或者倒背着手站在那兒,兩眼失神地望着頂棚,老半天一動也不動,黧黑的額頭上泛着青光,太陽穴暴着青筋,兩頰的皺紋明顯地加深了,嘴唇無聲地嚅動,好像有許多話要說,卻又不說。
現在,不知天他是在采取哪種姿态,反正是又在受折磨了。
媽媽又說話了:“喲,這可是把正話反着說了!這房子是你的,家是你的,你掙工資養活居家老小,你是一家之主,誰敢賤遇你啊?”她的話說得很慢,但很有力,像咀嚼牛蹄筋兒似的,讓你慢慢品味、琢磨,每個字都好似從牙縫裡擠出來的;她說的全是奉承話,可讓人聽起來卻句句是嘲諷和挖苦。
新月有時候完全憑主觀想象,覺得慈禧太後大概就是用媽媽的這種語調說話。
“哼,真是這樣兒嗎?”又是爸爸的聲音,“那你就再讓我做一回主,她的事兒你就别管了,成不成?” “哼,笑話!”媽媽冷笑着,“你當我是你花錢雇來的傭人?是兩旁世人?我是她媽!我不管,誰管?” “你呀,虧得還是她媽!你……沒個當媽的樣兒!……算了吧你!”爸爸好像失去了控制,他的聲音急促,帶着憤憤的喘息,以往的争吵很少達到這種幾乎要爆炸的高潮,他似乎全然不顧後果了,“你毀了我一輩子還不算,還要毀了後輩?” “嘩啦”一聲,上房裡的什麼東西被摔碎了,新月猜想那是一隻喝茶的青花蓋碗。
她的心怦怦地跳,不知道這場戰火将蔓延到什麼地步。
姑媽并沒有回到倒座南房裡去,而是一直陪着新月往裡走。
裡邊的争吵使她不安,她感到惱火、難堪,卻又沒有足夠的權威去平息戰火;她不願意讓新月因為父母的不和而遭受刺激,但也沒法兒不讓新月聽見。
老太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心驚肉跳地随着新月往裡走,這會兒已經走到了西廂房廊子底下。
上房的吵鬧突然激化,下邊将要發生什麼事兒就難說了!一向沒有主見的姑媽這時突然急中生智,想到了新月正是她要搬的救兵,便可着嗓子朝上房嚷了一聲,雖然她極力裝得輕松、随便、若無其事,但那聲兒卻因為緊張而顯得古怪:“倆人沒事兒又逗門子玩呢?新月都放學回來了,該吃飯了咳!” 上房裡的吵鬧聲戛然而止,姑媽果然一鳴驚人,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新月看見媽媽從屋裡走出來了。
韓太太站在廊子底下,悠閑地搖着手裡的芭蕉扇,根本不像剛剛吵過架的樣子。
她年紀已經過了五十,看起來還像一個中年婦女,面色白淨,儀态端莊,豐滿而不顯肥胖,穿着一雙藏青禮服呢面方口布鞋,燙得平平整整的灰色暑涼綢長褲,深褐色的靠紗短袖大襟上衣,露着象牙色的胳膊,一雙手細膩而柔軟,右手的無名指上戴着一枚精巧的金戒指。
雖然年月變了,她仍然保持着昔日的風度,表明她和左鄰右舍那些出門提籃買菜、進家洗衣裳做飯的老太太、半大老娘們兒是不同的,令人不敢小瞧。
在家裡當然更是這樣了,在丈夫、孩子和孩子的姑媽眼裡,她是這個家庭的主宰,有着不可動搖的權威。
她從容地搖着扇子,看見新月正噤若寒蟬地順着廊子往裡走。
“媽……”新月不安地叫了她一聲。
“哎,放學了?”韓太太笑了笑,“瞧你曬的,臉上那紅!” 新月一低頭,進了西廂房。
她也覺得臉上發燙,不是被太陽曬的吧?是讓剛才父母的吵鬧給臊的。
韓太太卻像沒事兒人似的,輕輕松松地朝姑媽說:“大姐,今兒晚上吃什麼?” 姑媽瞅着一場大鬧已經煙消雲散,心裡高興,便笑吟吟地說:“打鹵面!今兒不是新月的生日嘛,我買了點兒牛肉,買了點兒……” “噢!”韓太太聲音細長地接了這麼一聲“噢”,然後說,“那好哇,等天星回來,就吃飯吧!” 新月回到自己房裡,把書包丢在床前的寫字台上,聽到姑媽的話,心裡一動,才記起了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唉,忘了,幾個月來她一直像枕戈待旦的戰士一樣埋頭複習功課,準備迎接嚴峻的高考,竟然把生日都忘了!看起來,要不是姑媽提醒,連爸爸媽媽也忘了,要不然,他們不會在這個日子吵吵鬧鬧。
隻有姑媽記着呢,她知道自己在姑媽心中的位置!新月不由得泛起一陣傷感:生我的父母,還不如姑媽疼我!可是,父母剛才的争吵又是因為什麼呢?她模模糊糊地覺得和自己有關,因為她明明白白地聽見爸爸說:“她的事兒你就别管了!”聽見媽媽說:“我是她媽!”爸爸還說:“不能讓你毀了後輩!”這不是在指她嗎?可是,漢語裡的“她”和“他”發的是同一個音,使她又不能斷定指的到底是她還是哥哥。
咳,要是爸爸用英語吵架就好了,“she”和“he”分得清清楚楚!但媽媽又不懂英語……新月為自己的胡思亂想而覺得好笑了,她對着鏡子無聲地笑了笑,那笑容是困惑的,是苦澀的。
哥哥天星下班回來了,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吃晚飯。
大門旁邊的五間倒座南房,東頭兩間姑媽住,西頭是廚房和貯藏室,中間這一間是接待一般客人的外客廳,也是一家人吃飯的餐廳。
姑媽端上了打鹵面,這是為了祝賀新月的十七歲生日而特意做的“壽面”。
北京人愛吃面,能做出許許多多不同的名目,炸醬面、麻醬面、熱湯面、一和湯面、氽子面……都不算什麼稀奇,比較講究的就算打鹵面了;姑
夕陽把“博雅”宅的院牆和門樓鍍上了一層厚重的金黃色,檐下那暗紅色的大門便融在陰影裡了。
門前的古槐,龍鐘的老于和婆裟的樹冠都被染成了古銅色,枝葉間傳出悠長的“伏天兒——伏天兒——”,仿佛在故意拖延這炎熱的長晝。
一條長長的、藍幽幽的影子從路面跳上青石台階,随之,一個少女的身姿就出現在大門前了。
她輕快地邁動雙腳,腳上穿着白色絲襪和方口扣襻兒黑布鞋,是最平常的樣式。
雙腿挺秀而白皙,被飄然下垂的白裙子遮住了大半。
她的右肩挎着藍印花布書包,放學回來的路上走得熱了,象牙色的面龐上泛出微微的潮紅。
她擡起手,拂去垂在額頭上的一绺亂發,兩條短辮子在耳後輕輕地晃動。
她習慣于梳這樣的辮子:短短的,辮梢不用綢帶,也不用猴皮筋兒;編到了頭兒,再返回去掖進辮子裡,呈垂露似的圓形,簡潔而舒适。
她不必特别地打扮自己,便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的美。
她微微地喘息着,向緊閉的大門伸出手去,拍響門钹上的銅環。
“來了,來了!”她聽到在大門旁邊倒座南房中的姑媽的應聲,随着一串橐橐的腳步聲,門闩響動,大門便“呀”地一聲開了。
“新月?我還當是你哥先到家呢!”胖胖的姑媽叨唠着。
“姑媽!”新月擡腿邁過那高高的、中間被踩得凹下去的門檻,把挎在肩上的書包拿下來,提在手裡,“我們學校今天……” “得了,得了,先甭跟我說了,”姑媽神色不安地打斷了她的話,等她進來,又把門關上,往裡院瞅了瞅,“今兒個家裡又不安生!” 新月的臉上立時罩上了陰雲,她放學回來一路上的好興緻全被破壞了。
她知道姑媽所說的“不安生”是什麼。
她垂下頭,提著書包,默默地從影壁旁邊的藤蘿架下走過,穿過垂華門,然後,不走天井中的雨路而直接沿着抄手遊廊回自己的西廂房。
果然,她聽到上房裡在争吵,時高時低,時斷時續。
“你倒是說話呀,怎麼又不言語了?”這是媽媽的聲音。
她在生氣的時候,平時的和善、寬容一點兒也沒有了,變得十分威嚴,聲色俱厲。
但又不同于市井常見的潑婦罵街,她從不摔盆砸碗、捶胸頓足,從不口吐髒字,即使在大怒的時候也很少失态而有損自己的形象,而隻希望對方充分認識她的凜然不可侵犯并且不得不服從。
“我……我說什麼呀?既然我的話在這個家一點兒用都沒有,還不如什麼都不說!”這是爸爸的聲音,顯得憤然、屈辱而又無可奈何。
和媽媽正好相反,他平時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孩子們都對他有幾分畏懼。
而一旦和媽媽發生了沖突,他那份威嚴感便一落千丈,仿佛受了多少委屈而又無法申辯,敢怒不敢言似的。
這時候,他常常是垂着頭,坐在椅子上,兩隻瘦骨嶙峋的大手捂住臉,好像要避開一切紛擾;或者倒背着手站在那兒,兩眼失神地望着頂棚,老半天一動也不動,黧黑的額頭上泛着青光,太陽穴暴着青筋,兩頰的皺紋明顯地加深了,嘴唇無聲地嚅動,好像有許多話要說,卻又不說。
現在,不知天他是在采取哪種姿态,反正是又在受折磨了。
媽媽又說話了:“喲,這可是把正話反着說了!這房子是你的,家是你的,你掙工資養活居家老小,你是一家之主,誰敢賤遇你啊?”她的話說得很慢,但很有力,像咀嚼牛蹄筋兒似的,讓你慢慢品味、琢磨,每個字都好似從牙縫裡擠出來的;她說的全是奉承話,可讓人聽起來卻句句是嘲諷和挖苦。
新月有時候完全憑主觀想象,覺得慈禧太後大概就是用媽媽的這種語調說話。
“哼,真是這樣兒嗎?”又是爸爸的聲音,“那你就再讓我做一回主,她的事兒你就别管了,成不成?” “哼,笑話!”媽媽冷笑着,“你當我是你花錢雇來的傭人?是兩旁世人?我是她媽!我不管,誰管?” “你呀,虧得還是她媽!你……沒個當媽的樣兒!……算了吧你!”爸爸好像失去了控制,他的聲音急促,帶着憤憤的喘息,以往的争吵很少達到這種幾乎要爆炸的高潮,他似乎全然不顧後果了,“你毀了我一輩子還不算,還要毀了後輩?” “嘩啦”一聲,上房裡的什麼東西被摔碎了,新月猜想那是一隻喝茶的青花蓋碗。
她的心怦怦地跳,不知道這場戰火将蔓延到什麼地步。
姑媽并沒有回到倒座南房裡去,而是一直陪着新月往裡走。
裡邊的争吵使她不安,她感到惱火、難堪,卻又沒有足夠的權威去平息戰火;她不願意讓新月因為父母的不和而遭受刺激,但也沒法兒不讓新月聽見。
老太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心驚肉跳地随着新月往裡走,這會兒已經走到了西廂房廊子底下。
上房的吵鬧突然激化,下邊将要發生什麼事兒就難說了!一向沒有主見的姑媽這時突然急中生智,想到了新月正是她要搬的救兵,便可着嗓子朝上房嚷了一聲,雖然她極力裝得輕松、随便、若無其事,但那聲兒卻因為緊張而顯得古怪:“倆人沒事兒又逗門子玩呢?新月都放學回來了,該吃飯了咳!” 上房裡的吵鬧聲戛然而止,姑媽果然一鳴驚人,收到了奇特的效果。
新月看見媽媽從屋裡走出來了。
韓太太站在廊子底下,悠閑地搖着手裡的芭蕉扇,根本不像剛剛吵過架的樣子。
她年紀已經過了五十,看起來還像一個中年婦女,面色白淨,儀态端莊,豐滿而不顯肥胖,穿着一雙藏青禮服呢面方口布鞋,燙得平平整整的灰色暑涼綢長褲,深褐色的靠紗短袖大襟上衣,露着象牙色的胳膊,一雙手細膩而柔軟,右手的無名指上戴着一枚精巧的金戒指。
雖然年月變了,她仍然保持着昔日的風度,表明她和左鄰右舍那些出門提籃買菜、進家洗衣裳做飯的老太太、半大老娘們兒是不同的,令人不敢小瞧。
在家裡當然更是這樣了,在丈夫、孩子和孩子的姑媽眼裡,她是這個家庭的主宰,有着不可動搖的權威。
她從容地搖着扇子,看見新月正噤若寒蟬地順着廊子往裡走。
“媽……”新月不安地叫了她一聲。
“哎,放學了?”韓太太笑了笑,“瞧你曬的,臉上那紅!” 新月一低頭,進了西廂房。
她也覺得臉上發燙,不是被太陽曬的吧?是讓剛才父母的吵鬧給臊的。
韓太太卻像沒事兒人似的,輕輕松松地朝姑媽說:“大姐,今兒晚上吃什麼?” 姑媽瞅着一場大鬧已經煙消雲散,心裡高興,便笑吟吟地說:“打鹵面!今兒不是新月的生日嘛,我買了點兒牛肉,買了點兒……” “噢!”韓太太聲音細長地接了這麼一聲“噢”,然後說,“那好哇,等天星回來,就吃飯吧!” 新月回到自己房裡,把書包丢在床前的寫字台上,聽到姑媽的話,心裡一動,才記起了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唉,忘了,幾個月來她一直像枕戈待旦的戰士一樣埋頭複習功課,準備迎接嚴峻的高考,竟然把生日都忘了!看起來,要不是姑媽提醒,連爸爸媽媽也忘了,要不然,他們不會在這個日子吵吵鬧鬧。
隻有姑媽記着呢,她知道自己在姑媽心中的位置!新月不由得泛起一陣傷感:生我的父母,還不如姑媽疼我!可是,父母剛才的争吵又是因為什麼呢?她模模糊糊地覺得和自己有關,因為她明明白白地聽見爸爸說:“她的事兒你就别管了!”聽見媽媽說:“我是她媽!”爸爸還說:“不能讓你毀了後輩!”這不是在指她嗎?可是,漢語裡的“她”和“他”發的是同一個音,使她又不能斷定指的到底是她還是哥哥。
咳,要是爸爸用英語吵架就好了,“she”和“he”分得清清楚楚!但媽媽又不懂英語……新月為自己的胡思亂想而覺得好笑了,她對着鏡子無聲地笑了笑,那笑容是困惑的,是苦澀的。
哥哥天星下班回來了,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吃晚飯。
大門旁邊的五間倒座南房,東頭兩間姑媽住,西頭是廚房和貯藏室,中間這一間是接待一般客人的外客廳,也是一家人吃飯的餐廳。
姑媽端上了打鹵面,這是為了祝賀新月的十七歲生日而特意做的“壽面”。
北京人愛吃面,能做出許許多多不同的名目,炸醬面、麻醬面、熱湯面、一和湯面、氽子面……都不算什麼稀奇,比較講究的就算打鹵面了;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