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玉魔
關燈
小
中
大
長安,谒見高宗皇帝,并且介紹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從那以後,“西域”的穆斯林由于種種的機緣來到中國,并且居留下來,繁衍了世世代代的子孫,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而篩海·革哇默定來華和牛街清真寺建立的年代,由于曆史的疏漏,也沒有一個确切的時間,老者的依據,隻是憑寺中現存碑文的記載而流傳的說法,但“至道”并不是宋真宗的年号而是宋太宗的年号,而且自從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後,燕京已不屬中原管轄,與其說牛街清真寺建于宋,不如說建于遼更為妥當,宋太宗至道二年即西曆九百九十六年,按遼的紀年應為聖宗統和十四年。
但牛街清真寺殿後高起的穹廬角亭,則又是宋代風格。
這祖先遺留的撲朔迷離的蹤迹,一直在吸引後世子孫作種種猜測,原非從未讀過書的琢玉藝人梁亦清所能弄明白的。
老者所說的一切,他都隻是第一次領教,便也隻有驚歎和神往了。
“那遠出傳教,不知所終的賽德魯定,近千年來被人忘卻了,”老者說到這裡,發出一聲感歎,“豈不知,他也有後人啊,我就是他的第二十五代嫡親長孫——吐羅耶定!” 梁亦清隻覺耳畔震響了一聲驚雷,不禁離座站了起來,“啊!篩海,篩海……”就像見到了神靈,他不知所措了,隻是興奮,隻是景仰。
“我不是篩海,和您一樣,隻是一個普通的穆民啊!”吐羅耶定依然緩緩地說,“這些年來,雲遊四方,遍覽古寺,從泉州的清淨寺出發,曆經廣州的懷聖寺,杭州的真教寺,上海的小桃園寺,南京的淨覺寺,西安的清修寺,開封的東大寺,濟南的南大寺,濟甯的臨清大寺,滄州大寺,泊鎮大寺,天津的南大寺、北大寺,最後來到北京……” 吐羅耶定一口氣說出這一大串寺名,像星鬥一樣撒滿了大半個中國,全是他足迹所到之處,聽得梁亦清目瞪口呆!他們說話的時候,随同吐羅耶定來的那個男孩,把壁兒遞給他的那碗茶,喝了又續,續了又唱,總共喝了七八碗,可見渴得可以。
璧兒看見父親那麼尊敬吐羅耶定老頭兒,自然也不敢怠慢這個男孩,便耐着性子一次一次地給他續水,心裡暗暗發笑。
那男孩望着亭亭玉立、肌膚如雪的壁兒,怯生生地連話也不敢說。
再望着老成持重的梁亦清,心裡充滿了敬畏,大人說話,他更不敢插嘴。
喝足了水,就愣愣地坐在靠牆的機凳上,看着桌上、櫃上擺着那一些玉件兒,老半天才移動一下位置,嘴裡發出無聲的贊歎。
奇珍齋,對他來說,是偶然闖進了一個全無所知的天地,一個新奇、神秘的世界,他看得呆了。
“你們爺兒倆走了那麼多地方!這孩子是您的孫子?”梁亦清瞟了瞟這個男孩,問吐羅耶定。
吐羅耶定笑笑說:“不,真主沒有賜給我子孫,這是我一道雲遊的朋友,無父無母的耶梯目(孤兒),經名叫易蔔拉欣。
” 易蔔拉欣猛然聽到叫他的名字,從入迷的玉雕奇觀中被驚醒,回過頭來望着吐羅耶定:“巴巴,您叫我?” 這一回頭,梁亦清才仔仔細細看了看那張臉。
這孩子雖然衣衫破舊,卻是一副好相貌:圓圓的臉盤兒,尖下颏兒,鼻直口方,寬寬的額頭,兩道烏黑的眉毛,眉心微微發蹙,像是時時在琢磨什麼,眉毛下面,眼窩微陷,嵌着一對清亮聰慧的眼睛。
梁亦清心說:好眼!一看就像回回的眼睛,有能耐的眼睛!他想起自己也在這麼大時,跟父親學手藝,父親說:“清兒,憑你這雙眼睛,不用教,光瞧就瞧會了!”心裡這麼一動,隐隐萌發出憐才之意,并未說出口來,朝那孩子笑笑,替吐羅耶定說:“易蔔拉欣,巴巴沒叫你,巴巴跟我說話兒呢。
你瞅吧,到跟前兒瞅去吧!”又轉過臉來,問吐羅耶定:“巴巴帶着這孩子,從北京還要回福建嗎?” 他不知不覺也随着易蔔拉欣叫“巴巴”了。
在穆斯林的語言中,“巴巴”本來是對老者、學者的尊稱,類似漢語中的“夫子”,後來沿用成了對祖父的稱呼,梁亦清以此稱呼吐羅耶定,便兩種意思兼而有之了。
“不,泉州無家無室,我的方向是克爾白!”吐羅耶定捋着長髯說。
“克爾白!您去朝克爾白?”梁亦清又着着實實地吃了一驚。
克爾白是穆斯林尊貴的天房,遠在阿拉伯的聖地麥加,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禮拜都朝着那個方向;每一個穆斯林一生之中,如果條件許可應該前往克爾自朝觐一次。
每年的伊斯蘭曆十二月上旬,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遠離家鄉,成群結隊,有的步行,有的騎乘,有的沿途經商,有的一路乞讨,奔向日夜思慕的麥加,虔誠受戒,脫去衣服,以白布遮身,環繞天房克爾自,親吻“天手”黑石。
人們如醉如癡,淚流滿面,從此獲得了安拉的宥赦,求得了死後進入天園的門券。
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願望,真正的歸宿,無上的光榮!可是,克爾白遠在天邊啊!梁亦清這個小本經營的手藝人連想都沒敢想過的事,分文莫名的流浪漢吐羅耶定竟然敢去做,而且還帶着個沒有成年的孩子!“這孩子也跟您一塊兒去嗎?”他問。
“當然,易蔔拉欣和我同往!”吐羅耶定坦然地說,“沒有他做伴,我也許跨不過那千山萬水,就倒斃途中了!求真主慈憫,讓我們平安到達天房。
如果我壽數不夠,有易蔔拉欣總不會半途而廢,他還年輕,一定會走到!” 梁亦清向這位胸懷偉大抱負的長者吐羅耶定和有志少年易蔔拉欣投去崇敬的目光,如同當年的佛教信徒遇見前往西天取經的東土大唐高僧玄類師徒——這是一個不夠恰當的譬喻,P斯蘭教不承認除此之外的任何宗教,《古蘭經》明文宣稱:“萬物非主,惟有安拉!” 信仰和血統的力量感召着梁亦清,他執意挽留吐羅耶定在舍下多住幾日,養一養身子,籌措些盤纏,再登上萬裡征程,也許這一别就難得見面了。
吐羅耶定接受了他的盛情挽留,卻不肯接受任何饋贈。
他說,穆斯林視錢财如浮雲,四海為家,天下回回是一家,相信所到之處,必有他的弟兄給一碗充饑的飯,一盞清潔的水,這就夠了。
梁亦清又是感歎一番,就把前面的作坊打掃潔淨,安排了床鋪,自己和兩位客人同室而卧,妻子女兒照舊在後面安歇,并無妨礙。
當下,梁亦清安排客人在“水房”洗浴,稱為“大淨”,是禮拜之前所必須進行的準備。
吐羅耶定和易蔔拉欣常年跋涉,四處流浪,常常在旅途中找不到水,便隻好“代淨”了:用手摸一摸地上的土,憑着信仰模拟洗浴的動作摸臉、搓手。
這一次“大淨”,把小易蔔拉欣的汗污泥垢連同旅途的疲勞都消除了。
日落黑定之後,梁亦清随着吐羅耶定一起做禮拜。
按照規定,穆斯林一天須做五次禮拜:日出前的晨禮(榜答),午後的晌禮(撇什尼),太陽平西時的哺禮(底蓋爾),日落黑定前的昏禮(沙目),夜間的宵禮(虎伏灘)。
梁亦清由于常年埋頭于工作,對這個至關重要的拜功常常荒疏,還不如妻子白氏和女兒壁兒每天堅持,這次見了篩海的後代,自然覺得慚愧,因此也就格外虔誠。
次日淩晨,做過晨禮,天還未亮,壁兒已經開始打掃前店後家,這是她每天必做的事。
易蔔拉欣心靈眼活,不等壁兒動手,就搶先把作坊的裡外屋打掃一淨,壁兒向他報之一笑。
梁亦清卻不落忍,埋怨壁兒太慢客了,又對易蔔拉欣連聲說:“受累了,受累了!” 吃過早飯,吐羅耶定便帶着易蔔拉欣出門了,首先要去牛街清真寺憑吊祖上的遺迹,然後還要去瞻仰、參拜東四牌樓清真寺、錦什坊街普壽寺和二條胡同的法明寺,北京這“四大名寺”,至少都有五百年以上的曆史,吐羅耶定仰慕已久了。
客人出去覽勝,梁亦清則繼續在水凳兒上做他的苦行,覺得似有神助,手中的活兒做得格外滋潤。
晚上,一老一少又回來歇息,白氏伺候茶飯,大家聽吐羅耶定說些見聞,都聽得很有興緻。
晚飯之後,梁亦清就停了活兒,不再在燈下苦熬,沏上酽茶,請吐羅耶定講解《古蘭》真經,吐羅耶定先用阿拉伯語背誦原文,再用漢語細細講解教義,一字一句,講得頭頭是道,梁亦清覺得茅塞頓開,糊裡糊塗地活了半世,這才是頭一回聽得明白的“瓦爾茲”(教義),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又有了奔頭。
易蔔拉欣閑着沒事兒,便又愣愣地看那些玉雕。
壁兒本來就不認生、不怯場,就領着妹妹玉兒,去招呼這位小客人:“你知道這些活兒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易蔔拉欣正在看一件“嶺南佳果”。
水靈靈的一串荔枝,鮮紅晶瑩,剝裂處,露出玉珠似的果肉。
那是他家鄉的水果,看來格外親切,就脫口說:“這……這不是人做出來的!是從樹上摘下來的!” 壁兒
從那以後,“西域”的穆斯林由于種種的機緣來到中國,并且居留下來,繁衍了世世代代的子孫,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而篩海·革哇默定來華和牛街清真寺建立的年代,由于曆史的疏漏,也沒有一個确切的時間,老者的依據,隻是憑寺中現存碑文的記載而流傳的說法,但“至道”并不是宋真宗的年号而是宋太宗的年号,而且自從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後,燕京已不屬中原管轄,與其說牛街清真寺建于宋,不如說建于遼更為妥當,宋太宗至道二年即西曆九百九十六年,按遼的紀年應為聖宗統和十四年。
但牛街清真寺殿後高起的穹廬角亭,則又是宋代風格。
這祖先遺留的撲朔迷離的蹤迹,一直在吸引後世子孫作種種猜測,原非從未讀過書的琢玉藝人梁亦清所能弄明白的。
老者所說的一切,他都隻是第一次領教,便也隻有驚歎和神往了。
“那遠出傳教,不知所終的賽德魯定,近千年來被人忘卻了,”老者說到這裡,發出一聲感歎,“豈不知,他也有後人啊,我就是他的第二十五代嫡親長孫——吐羅耶定!” 梁亦清隻覺耳畔震響了一聲驚雷,不禁離座站了起來,“啊!篩海,篩海……”就像見到了神靈,他不知所措了,隻是興奮,隻是景仰。
“我不是篩海,和您一樣,隻是一個普通的穆民啊!”吐羅耶定依然緩緩地說,“這些年來,雲遊四方,遍覽古寺,從泉州的清淨寺出發,曆經廣州的懷聖寺,杭州的真教寺,上海的小桃園寺,南京的淨覺寺,西安的清修寺,開封的東大寺,濟南的南大寺,濟甯的臨清大寺,滄州大寺,泊鎮大寺,天津的南大寺、北大寺,最後來到北京……” 吐羅耶定一口氣說出這一大串寺名,像星鬥一樣撒滿了大半個中國,全是他足迹所到之處,聽得梁亦清目瞪口呆!他們說話的時候,随同吐羅耶定來的那個男孩,把壁兒遞給他的那碗茶,喝了又續,續了又唱,總共喝了七八碗,可見渴得可以。
璧兒看見父親那麼尊敬吐羅耶定老頭兒,自然也不敢怠慢這個男孩,便耐着性子一次一次地給他續水,心裡暗暗發笑。
那男孩望着亭亭玉立、肌膚如雪的壁兒,怯生生地連話也不敢說。
再望着老成持重的梁亦清,心裡充滿了敬畏,大人說話,他更不敢插嘴。
喝足了水,就愣愣地坐在靠牆的機凳上,看着桌上、櫃上擺着那一些玉件兒,老半天才移動一下位置,嘴裡發出無聲的贊歎。
奇珍齋,對他來說,是偶然闖進了一個全無所知的天地,一個新奇、神秘的世界,他看得呆了。
“你們爺兒倆走了那麼多地方!這孩子是您的孫子?”梁亦清瞟了瞟這個男孩,問吐羅耶定。
吐羅耶定笑笑說:“不,真主沒有賜給我子孫,這是我一道雲遊的朋友,無父無母的耶梯目(孤兒),經名叫易蔔拉欣。
” 易蔔拉欣猛然聽到叫他的名字,從入迷的玉雕奇觀中被驚醒,回過頭來望着吐羅耶定:“巴巴,您叫我?” 這一回頭,梁亦清才仔仔細細看了看那張臉。
這孩子雖然衣衫破舊,卻是一副好相貌:圓圓的臉盤兒,尖下颏兒,鼻直口方,寬寬的額頭,兩道烏黑的眉毛,眉心微微發蹙,像是時時在琢磨什麼,眉毛下面,眼窩微陷,嵌着一對清亮聰慧的眼睛。
梁亦清心說:好眼!一看就像回回的眼睛,有能耐的眼睛!他想起自己也在這麼大時,跟父親學手藝,父親說:“清兒,憑你這雙眼睛,不用教,光瞧就瞧會了!”心裡這麼一動,隐隐萌發出憐才之意,并未說出口來,朝那孩子笑笑,替吐羅耶定說:“易蔔拉欣,巴巴沒叫你,巴巴跟我說話兒呢。
你瞅吧,到跟前兒瞅去吧!”又轉過臉來,問吐羅耶定:“巴巴帶着這孩子,從北京還要回福建嗎?” 他不知不覺也随着易蔔拉欣叫“巴巴”了。
在穆斯林的語言中,“巴巴”本來是對老者、學者的尊稱,類似漢語中的“夫子”,後來沿用成了對祖父的稱呼,梁亦清以此稱呼吐羅耶定,便兩種意思兼而有之了。
“不,泉州無家無室,我的方向是克爾白!”吐羅耶定捋着長髯說。
“克爾白!您去朝克爾白?”梁亦清又着着實實地吃了一驚。
克爾白是穆斯林尊貴的天房,遠在阿拉伯的聖地麥加,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禮拜都朝着那個方向;每一個穆斯林一生之中,如果條件許可應該前往克爾自朝觐一次。
每年的伊斯蘭曆十二月上旬,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遠離家鄉,成群結隊,有的步行,有的騎乘,有的沿途經商,有的一路乞讨,奔向日夜思慕的麥加,虔誠受戒,脫去衣服,以白布遮身,環繞天房克爾自,親吻“天手”黑石。
人們如醉如癡,淚流滿面,從此獲得了安拉的宥赦,求得了死後進入天園的門券。
這是穆斯林最崇高的願望,真正的歸宿,無上的光榮!可是,克爾白遠在天邊啊!梁亦清這個小本經營的手藝人連想都沒敢想過的事,分文莫名的流浪漢吐羅耶定竟然敢去做,而且還帶着個沒有成年的孩子!“這孩子也跟您一塊兒去嗎?”他問。
“當然,易蔔拉欣和我同往!”吐羅耶定坦然地說,“沒有他做伴,我也許跨不過那千山萬水,就倒斃途中了!求真主慈憫,讓我們平安到達天房。
如果我壽數不夠,有易蔔拉欣總不會半途而廢,他還年輕,一定會走到!” 梁亦清向這位胸懷偉大抱負的長者吐羅耶定和有志少年易蔔拉欣投去崇敬的目光,如同當年的佛教信徒遇見前往西天取經的東土大唐高僧玄類師徒——這是一個不夠恰當的譬喻,P斯蘭教不承認除此之外的任何宗教,《古蘭經》明文宣稱:“萬物非主,惟有安拉!” 信仰和血統的力量感召着梁亦清,他執意挽留吐羅耶定在舍下多住幾日,養一養身子,籌措些盤纏,再登上萬裡征程,也許這一别就難得見面了。
吐羅耶定接受了他的盛情挽留,卻不肯接受任何饋贈。
他說,穆斯林視錢财如浮雲,四海為家,天下回回是一家,相信所到之處,必有他的弟兄給一碗充饑的飯,一盞清潔的水,這就夠了。
梁亦清又是感歎一番,就把前面的作坊打掃潔淨,安排了床鋪,自己和兩位客人同室而卧,妻子女兒照舊在後面安歇,并無妨礙。
當下,梁亦清安排客人在“水房”洗浴,稱為“大淨”,是禮拜之前所必須進行的準備。
吐羅耶定和易蔔拉欣常年跋涉,四處流浪,常常在旅途中找不到水,便隻好“代淨”了:用手摸一摸地上的土,憑着信仰模拟洗浴的動作摸臉、搓手。
這一次“大淨”,把小易蔔拉欣的汗污泥垢連同旅途的疲勞都消除了。
日落黑定之後,梁亦清随着吐羅耶定一起做禮拜。
按照規定,穆斯林一天須做五次禮拜:日出前的晨禮(榜答),午後的晌禮(撇什尼),太陽平西時的哺禮(底蓋爾),日落黑定前的昏禮(沙目),夜間的宵禮(虎伏灘)。
梁亦清由于常年埋頭于工作,對這個至關重要的拜功常常荒疏,還不如妻子白氏和女兒壁兒每天堅持,這次見了篩海的後代,自然覺得慚愧,因此也就格外虔誠。
次日淩晨,做過晨禮,天還未亮,壁兒已經開始打掃前店後家,這是她每天必做的事。
易蔔拉欣心靈眼活,不等壁兒動手,就搶先把作坊的裡外屋打掃一淨,壁兒向他報之一笑。
梁亦清卻不落忍,埋怨壁兒太慢客了,又對易蔔拉欣連聲說:“受累了,受累了!” 吃過早飯,吐羅耶定便帶着易蔔拉欣出門了,首先要去牛街清真寺憑吊祖上的遺迹,然後還要去瞻仰、參拜東四牌樓清真寺、錦什坊街普壽寺和二條胡同的法明寺,北京這“四大名寺”,至少都有五百年以上的曆史,吐羅耶定仰慕已久了。
客人出去覽勝,梁亦清則繼續在水凳兒上做他的苦行,覺得似有神助,手中的活兒做得格外滋潤。
晚上,一老一少又回來歇息,白氏伺候茶飯,大家聽吐羅耶定說些見聞,都聽得很有興緻。
晚飯之後,梁亦清就停了活兒,不再在燈下苦熬,沏上酽茶,請吐羅耶定講解《古蘭》真經,吐羅耶定先用阿拉伯語背誦原文,再用漢語細細講解教義,一字一句,講得頭頭是道,梁亦清覺得茅塞頓開,糊裡糊塗地活了半世,這才是頭一回聽得明白的“瓦爾茲”(教義),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又有了奔頭。
易蔔拉欣閑着沒事兒,便又愣愣地看那些玉雕。
壁兒本來就不認生、不怯場,就領着妹妹玉兒,去招呼這位小客人:“你知道這些活兒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易蔔拉欣正在看一件“嶺南佳果”。
水靈靈的一串荔枝,鮮紅晶瑩,剝裂處,露出玉珠似的果肉。
那是他家鄉的水果,看來格外親切,就脫口說:“這……這不是人做出來的!是從樹上摘下來的!” 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