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相品第七

關燈
大家想一想,離開這個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了。

    這個所生出來的是什麼呢?這才叫大悲大甲胃輪,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的心。

    這個大悲心是這樣生的,《金剛經》上講,“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心叫什麼心呢?無心。

    無心道人,是究竟成就的。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甚深微妙法,所成之大悲。

    ”什麼是甚深微妙法? 就是大悲輪,就是甚深微妙法。

    怎麼樣達到甚深境界?沒有能施之人,也沒有所施之物,也沒有受施者,也沒有行施之法,一切皆空,這個空就是真空。

    《占察善惡業報經》的實相,是真如,是這樣空,但是不是空了,我就可以不做?菩薩常時這樣的行施大悲,常時如是空。

    “難測類虛空”,這種道理,隻用臆測是測度不到的,誰能把虛空測量個邊際嗎?把虛空量一量,沒有辦法測量的。

    “無色無安住”,沒有形色可得,也沒有安住在什麼地方。

    無處所,無色相,你怎麼去測度呢?這是菩薩的大精進。

     “具杜多功德”,一切塵垢都除清淨了,這個功德“勝智成大悲”,以殊勝的智慧,成就這個大悲輪,“勇健超諸世”。

    這太勇猛了,為什麼呢?空的。

    勇健也是空的,這上面所說的都是空的,空而不礙有。

    所以他的妙有而生大悲,這個大悲是不可思議的。

    “無依怙有情”,沒有依怙的有情,沒有人照顧的有情,他就照顧他們,在這個“生死苦穢縛”,被生死苦、污穢不淨的一切諸業所纏縛的,菩薩就用大悲水沐浴一下,把這個洗幹淨了,解脫一切諸苦難。

     “菩薩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諸聲聞衆,及獨覺所行。

    ”菩薩那個大悲心,能使一切衆生的生死海枯竭,那不是聲聞跟獨覺所能做得到的。

    “衆生貪恚癡”,就是貪瞋癡。

    “迷謬堕惡趣”,堕到三惡道,“濯以大悲水,脫苦得蕭然”,用大悲水這麼一洗,他就清淨了,這就是大悲輪。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胃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 這是形容大忍大甲胃輪,但是上面又加了這麼多的涵義,那個意思是很深的,這個隻是着舉個名詞而已。

    這都是十地菩薩以上所修行的,他能夠由這種的大忍引伸出來,遍滿虛空。

    虛空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廣大衆具,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成佛的工具。

     “廣大衆具”,什麼具?成佛的因,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承認,承認就是“忍”,這個不是講忍辱,這個“忍”是認可,承認了。

    所有的一切言詞,語言文字,這隻是說辭,辭當中就包括了辭無礙解。

    那麼,有這種意思能夠宣揚一切佛法,對一切佛法沒有障礙,産生無上的妙慧,這樣才能承認。

    住三摩地就是一切的靜慮,一切的三昧,諸陀羅尼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這種成就的大忍大甲胃輪,這種甲胃輪一切的聲聞獨覺,超過他們,他們不知道也不求。

     所以聲聞獨覺一聽到佛道那麼長遠,他心裡頭會産生怯退。

    他看度衆生太苦,他是把衆生看成實有的,把一切諸法看成實有的,他觀照自己是無我的,自成空的,但是他不能知道衆生跟他一樣,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大悲也沒有,大忍也沒有。

    因此,菩薩一發心,他就能夠超勝聲聞緣覺,能給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雲何菩薩摩诃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謂諸菩薩于一切法,審谛照察,如明月光遍滿虛空,其心平等,無依無相,無住無染,普于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心無行動,于諸眼色眼識眼觸,離意染着,心無行動。

    于眼觸緣生内三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心常寂定,無所取着。

    于諸耳聲耳識耳觸,于諸鼻香鼻識鼻觸,于諸舌味舌識舌觸,于諸身觸身識身觸,于諸意法意識意觸,廣說亦爾。

    普于一切心意識中,心常寂定,無所取着,于心意識所生三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心常寂定,無所取着,普于三世諸蘊界處一切品類,皆無取着,心無行動。

    普于一切三界、三行、三觸、三受、三根、三乘、三律儀、三解脫,一切品類,其心寂靜,無住無相,無所取着,平等而住。

    普于一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心無行動,寂靜而住,如是普于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心無行動,寂靜而住。

    普于一切九次第定,心無行動,寂靜而住。

    又于三行無障法智道支道體所引作用,皆無取着,心無行動,于阿賴耶非阿賴耶,有取無取,有漏無漏,此岸彼岸,小大無量,作與不作,善惡無記,諸品類中,心無行動,寂靜而住。

    普于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乃至十地三不護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不共佛法,一切品類,皆無取着,心無行動,寂靜而住。

    ” “謂諸菩薩于一切法,審谛照察。

    ”審思根據真實的谛理,觀照一下,察是察看一下。

    這個照是智慧照,智慧照完了,要審實的思惟。

    占察就是你占蔔完了,得審察對号不對号,占察輪也是這樣講。

    對号就是相應不相應,審谛照察,這樣來成就那個大甲胃輪。

     谛審觀察像什麼樣子呢?就像明月的光明一樣,像八月十五的月亮,沒有雲彩的時候遍滿虛空,月亮的光是平等的,沒有說那個地方照,我那個地方不照,沒有這種分别。

    像這個燈光,他有什麼分别嗎?它會隻照我、照你,不照他?它沒有這個想法。

    人開了智慧,就像這個燈光一樣。

    這是用喻來顯法的道理,菩薩這個心,他是平等平等的。

    無依,依着什麼産生的呢?沒有,産生了之後有什麼樣子呢?沒有。

     “無依無相”,那麼住在什麼地方呢?有沒有處所?沒有,無住就是無着的意思,一切不着,一切不着才無染。

    我們看見光,那就是太陽光,大家戴個太陽鏡,你戴什麼眼鏡,你看見外頭就是什麼顔色,那個光沒有顔色的,是自己的分别心,你為什麼分呢?眼對境,眼是根,完了對着外頭的色,中間産生一個識來分别,這叫十八界。

    那不叫陀羅尼,懂得這個意思吧!心性平等,無依無相,無住無染,普于一切三摩地陀羅尼門,心無行動。

    住了寂靜地,這就是如如,如如就是不動的意思,所以我們稱佛的十号,有一個就叫如來,如者就是不動,來就是利益衆生,利益衆生并沒有動他的本體,也沒有利益衆生相。

    那就是如如,來即如,去亦如,來去亦如,沒有沒有來去相,就是這個涵義。

     以下就詳細的說。

    “于諸眼色眼識眼觸”,我們這個色,眼睛一定要對色,色就是外頭的境界相,眼識就是分别,觸就是接觸,每一根都是如是。

    在接觸的時候,那識并沒有分别。

    舉個例子,像有時候眼對塵,這個識沒有注意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心專注一境,念佛是叫你專注一境,其它境界現相的時候,你都沒有感覺了,沒有生起意念了,就專注在這個境上。

     如果我們的心,用這個世間話語,就是高度集中了。

    當你思想高度集中,專注集中,别人看着你在這兒坐着眼睛瞪挺大,人家進入你的屋子,你都沒有看見,進屋走一圈,到你那兒拿東西走了,你都沒有看見,因為你專注了,見而不見,視而不見,就是這個涵義。

    專注一境的時候就讓我們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到那個一切的塵境不能擾亂,你專注一境,就系上了,系住那一境之上。

    眼如是,耳鼻身都如是。

     下面是重複,這就是心無所動,但是眼一接觸就是外面的緣産生了受,要内受、外受、具受,三種受。

    受的時候,或者是苦,或者是樂,或者非苦非樂,就是這三種。

    受所接觸的,就這三種。

    為什麼呢?他的心常寂定,他在定中。

    不起這種念頭,沒有這種分别,好的他不取着,壞的他也不着。

    他就沒有好壞了,好壞是我們的分别心。

     “于諸耳聲耳識耳觸,于諸鼻香鼻識鼻觸”,鼻聞香臭,乃至于舌,“舌味舌識舌觸”,乃至“于諸身觸身識身觸,于諸意法意識意觸,廣說亦爾。

    ”這樣說起來共十八種,在〈大智度論〉上,他是一個一個說的,都是重複的。

    為什麼要這樣重複呢? 希望你注意,第一遍你沒有聽清楚,第二遍沒有聽清楚,第三遍六根、六識、六塵十八界,說了十八遍,你該記得吧!就是這個涵義。

    拿着六根作比配,說完了,又拿着六塵來作比配,又說完了,又拿六識作比配,十八界說十八遍。

    完了又給你說十二處,眼入于色,耳入于聲,又重複一下。

     你明白意思就行了,這樣是為了達到無分别,讓你入三昧,讓你谛審入三摩地,要你審察了之後,得到陀羅尼,先是分别,分别完了,到了不分别,于這些境界無所取無所着。

     “無所取着,于心意識所生三受,或樂或苦,或非苦樂。

    ”心常寂定,不為境所轉動,心能轉境,他指的是定,這個還是未能轉,《楞嚴經》還得轉過來,就是外頭一切境界相,都轉成了自心,無一法而不是心生的。

    乃至于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乃至于眼識耳識鼻識,如是一念心而已,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盡管外相的塵境有許多紛擾,内心裡起種種念頭,就是一個,就是心念。

     “心常寂定,無所取着,普于三世諸蘊界處一切品類皆無取着。

    ”不但現生的、過去的、未來的,都無取着,染法無取着,淨法也無取着,乃至于佛菩薩在印度一切的弘法,根本沒有,不去取着,皆無取着。

    因為有淨就有染,有好一定對着壞說的,有大就一定有小的,有長就有短,大小長短,方圓都如是,一切諸法都如是。

     “普于一切三界、三行、三觸、三受、三根、三乘、三律儀、三解脫,一切品類,其心寂靜。

    ”了了分明,而不起分别,不起執着,不是胡裡胡塗的,要是瞌睡了,什麼都不知道了。

    那個是不同的,了了分明而不執着,也沒有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聖道,什麼是凡夫道,什麼是六道,心無所着,無住着無無相。

     “無所取着,平等而住”,平等平等,什麼平等呢?心平等故,那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定、般若、修靜慮,就是禅波羅蜜,這就是六度萬行。

     對于這些全無所動,寂靜而住。

    乃至于“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心無行動,寂靜而住”,這就是善惡俱泯,心行俱斷,乃至于九次第定。

     “心無行動,寂靜而住。

    又于三行無障法智道支道體所引作用,皆無取着。

    ”不但染法,連這些淨法,心裡都不取不着。

     “于阿賴耶非阿賴耶,有取無取”,都沒有了。

    “有漏無漏,此岸彼岸,小大無量,作與不作,善惡無記。

    ”就是三性。

    “諸品類中,心無行動,寂靜而住,普于一切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成熟有情。

    ”這種寂靜而住,不像二乘人,入了涅槃,就不動了。

    他要生起大慈大悲的善巧方便,而成熟有情的。

    上面所說的這些染法淨法,他都不執着,不執着了,是不是不行大慈大悲?不同于二乘的,他是心常在定。

    佛菩薩利益衆生的時候,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在這世界現身太多了,沒有一處是觀世音菩薩不到的,觀世音菩薩也從來沒有來過,沒有到這個世界來,他的體還在極樂世界,不動本寂而遍于一切處,利益衆生。

    雖然利益一切衆生而不動本寂,釋迦牟尼佛根本沒有來,天人的答複就是這樣。

     但是我們看見的是事實,假使我們的心情是這樣,我們聚的時候,所喜歡的人,所愛樂的人,經常在一起,心裡總是高興的;一分别,或者短離,或者長離,一死,你哭的不得了。

    心裡一天思惟想,什麼都執着,你不能夠解脫的,曉得一切法就如是。

    這個要多修修觀。

    一切行無入于心,這樣成熟有情,成為十地菩薩了。

    “三不護” 就是佛對于身口意不再護了,都沒有了,不會有一點點惡。

    “一切品類,皆無取着,心無行動,寂靜而住。

    ”這是菩薩的忍輪。

     “菩薩摩诃薩由此輪故,能永息除三受過失,能永寂滅一切分别,能永遠離一切法相,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菩薩安住如是輪故,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 這個忍輪,“能永息除三受過失”。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沒有了,這種過失永遠不會有了。

    我們前面講“十三過”,比這種過失還多,都寂靜了,能永遠寂滅了;一切的分别妄念通通不起了。

    “能永遠離一切法相”,我們生起的都是法相,都是名詞。

    名詞,根本沒有,名詞是假名安立。

    我們說是“五蘊”,“空解脫門”。

    空是什麼樣子?“空相”,空沒有相。

    “無作”,根本沒作,還有什麼相呢?所以叫“三解脫門”,“無願”,什麼願都沒有,什麼都不求,願是求。

    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求,你辦不到,我們還是要求,求順着那個聖境的,消滅我們那個惡境的。

    但是我們知道要達到究竟處,那就得無願無求。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胃輪。

    ”這個大甲胃輪是安住于善巧方便,利益衆生的,這個名詞“虛空眼頂”,虛空了還有什麼頂? 虛空還有眼嗎?還有眼睛看嗎?這是形容詞,形容法的,說一切諸三摩地諸陀羅尼,乃至善巧方便,讓一切衆生都能成就。

     如果“菩薩安住如是輪故”,一切過去所引的未盡的惡、不善業,我們不是要忏悔嗎?要這樣忏悔。

    一切過去惡不善業,還未淨的,現在全淨了。

    “無暇”,就是你修行的時候,那個暇滿身得不到。

    無暇就是受苦無暇,修行的時候,沒有這個時間讓你修。

    現在大家信佛之後,感覺時間不夠用,怎麼會不夠用呢?因為世間法把你的時間占住了,因為你的心,就在那上面奔馳了。

    放不下,當然是不夠用。

    玩起來,晝夜都去玩。

    打麻将可以打幾天幾夜,他不會感覺到辛苦;旅遊的時候,他可以到處參觀訪問,那是我們的颠倒,這就叫颠倒衆生。

    但是等你的惡趣來了,都盡無餘。

     以下就說惡法,說世間相,說這些令盡無餘了。

    你還受什麼果報?果報沒有了,空的,無因無果。

    到了這個時候,就修這個觀,但是這個觀是從有因果來的。

    所以在學《占察善惡業報經》的時候,上半卷講的是占察輪相,下半卷講的就完全不同了。

    兩種觀念,兩種感受,絕對不同。

    這個也如是,前面十惡輪,十善輪,現在說是菩薩的十輪,這是究竟成佛的菩薩。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火災将起五日出時,一切世間小池大池,小河大河,小海大海,水皆枯竭,滅盡無餘,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又善男子,譬如世界水災起時,于此三千大千世界,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萬小渚,妙高山王,及諸山等,皆為災水浸潤消盡,令無有餘。

    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 譬如這個世界,還沒有達到世界壞盡的時候,火災要是起了,這個世界開始壞了。

    五日出時,空中出現五個太陽,到了這個時候,“小河大河,小海大海,”大海,就是洋。

    “水皆枯竭”,枯幹,滅盡無餘,一點滴水都沒有了。

     佛舉這個世界壞的時候,會出現五個太陽,所以世界一切的小池大池,一切水都幹涸了,菩薩成就虛空廣大、具辭無礙的大忍大甲胃輪的時候,他也能夠把衆生過去一切的惡、不善業的,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或者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的這些業障,都能除滅;而且不再受果報了。

    就像五個太陽出現的時候,世界都要壞了,一點一滴水都沒有了。

     我們講須彌山、七金山,堅固得不得了,水災是連金子也泡化了,你相信嗎? 那是業,泡久了,自然都化了,火災也如是。

    火一燒就沒有了,大三災的時候,風一吹就還歸于虛空了,一切的種種安立都在虛空當中。

    虛空上才是水輪,水輪上才持着所謂的地球。

    大家看看《華嚴經》的〈世界成就品〉,世界是怎麼樣成就的?在空中成就的。

     現在科學證明了,在空中那個星雲,成就個球;完了漸漸又有人,就是這樣,完了又壞,壞了又成,成了又壞,壞了又成。

    無窮無盡,如是循環相續不斷。

    大三災是先火燒,後來是水淹。

    那個火都把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