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相品第七

關燈
能不空。

     我們現在若不空,就是執着;空了之後而再回來,再度衆生,度衆生不見衆生相。

    你以為這個很簡單,我們就是翻不過來。

    如果翻過來就太好了,我們都成佛了,就是這樣。

    看起來很簡單,煩惱跟菩提,生死及涅槃,古人形容,煩惱就是手心,菩提就是手背,就是一隻手而已,沒有其它的。

    你明白了,就證得了,不明白就耽誤了。

    那就誤到什麼時候才能明白?看各人的修習,有得,有不得,有得一定有不得。

     不依着這個而起大慈悲心,法緣慈是平等平等的。

    所以不依着這些而生起我的慈悲心,這叫法緣慈。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這個偈頌我們念一下。

    “聲聞及獨覺,修有情緣慈,心帶十三過”,要是修有緣慈,會有十三過患,因為唯求自利樂,自己求自己的利樂。

     “菩薩大名稱,普為諸有情,修不共大慈”,不共聲聞緣覺,“心離十三過”,“十三過”就沒有了。

     “心除十三垢,為趣大菩提,修法緣大慈,成福田非遠”,一定會成究竟福田,成佛不遠了,但是“十三垢”很不容易除。

     “安住十三力,出過諸有情,猶如師子王,超勝諸禽獸”,像師子王那樣,師子在獸類是為王的。

     “降伏十三怨,離斷常邊執”,這“十三怨”就是斷常邊執所産生的。

     那麼“心無有染濁,速證大菩提”。

    聲聞跟獨覺二乘人,他們修的慈悲是有緣慈悲,可以脫離“十三過”。

     “十三過”,在〈瑜伽師地論〉九十九卷,提到了“十五過”。

    依着這個十五過失,中間有可以合攏的,我們把這十五過失先念一念。

     “一者四重過失”,“二者猛力禅過失”,“三者匮乏不足喜過失”,“四者他所羁過失”,“五者無正信背令不信”,“六者有正信者令其變異過失”;五、六這兩個可以合成一個。

    就是令這個有正信的人,不能增長信心,反而使他信心退,這是一種過失。

     你所做的事業,你這個慈悲本來是好的,但是别人譏諷你,甚至于同道也責備你。

    你本來是出自慈悲心,别人認為你還有别的目的,這是一種過失。

    “多财寶多諸事業過失”,财寶太多,犯罪的,說事業做太多,也是不可以的。

     “染着過失”,“惱他過失”,“發起疾病過失”,這是我們所不能避免的,誰也不願意害病,但是你生了疾病。

    我們為什麼會生疾病?病從口入,吃多了,少吃一點就好了,這類病很多。

     “障往善趣過失”,這個過失就多了,我們有時候感覺着佛菩薩好像就在眼前,心裡有時候在用功用得相應的時候,就感覺好像佛菩薩對自己很近,心裡生起大歡喜。

     有時候你用功,用了十年、八年,好像佛菩薩遙遠無邊的,念經也好,持咒也好,好像佛菩薩沒有什麼加持,自己愈念愈迷糊。

    這個就是障你趣往善趣的過失。

     有的過失是,不應庇護的,反而去庇護,這種道理恐怕誰都有,要避嫌疑。

    應該庇護就庇護,不應該庇護的,就不庇護。

    我們舉個例子,佛度一切衆生,菩薩度一切衆生,這個衆生是惡心所來的,你說我們應當庇護他,還是不應當庇護他?他生起惡心,不是求法的,你有神通你可以知道,沒有神通,你又怎麼知道的呢? 他懷着二心,或是測驗你,或者考試你。

    如果你去利益衆生,應當怎麼辦?例如有的衆生問:“老法師,您怎麼修行呀?您都念什麼經呀?”這個跟他有什麼關系呢? 知道這些幹什麼?那個法師或者就會産生的問号,你問我這個做什麼?你要測驗我的功夫嗎?但是這個應當庇護?還是不應當庇護呢?得看你有智慧沒智慧,有智慧不庇護他,就會跟他解釋一下,這跟你沒有關系,我修的,你不見得修得成;我修的,你去修不見得靈,也不見得你應該修的。

     有些是通的,通的是共的。

    我修的,你也可以修;但是我修的,你不能修,跟他解釋清楚就好了。

    有這些過失,你要去利益衆生的時候,毛病多得很。

     不應當為依止的,反而為他依止;應當為依止的,你反而不依止,這都是過錯。

     應該恭敬的不恭敬,不應該恭敬的,你反而恭敬,這些都不是正确的。

     “十三過”,在〈瑜伽師地論〉上講“十五種過”,應當伏藏的而不伏藏,不應當伏藏的而去伏藏;應當修習的,你不去修習,不應當學習的,你反而學習。

    這兩種可以不用解釋,這是“十三過”。

     所以你要是有這些過失,就不能達到大慈大悲,大慈悲應該怎麼樣呢?對一切衆生不舍棄,那就沒有這種過失。

     這十三個是反過來說的,這是修有緣慈,這些過失會産生什麼呢?為求自己的利樂,隻想利樂自己,不利益他人。

    菩薩是相反的,菩薩是大名稱的,他是普利一切衆生。

    他修的是不共大慈,不共是不跟聲聞緣覺共,跟一切發菩提心的人共。

    那麼修這個就沒有這種過失,“心除十三垢”。

     “十三垢”,佛學辭典裡有“十四垢”,我把“十四垢”合攏到一起,就是“十三垢”。

     “四結”、“四處”、“六損财法”,合起來就是十四種垢。

     什麼是“四結”?就是“結使”。

    我們經常念結使,這幾種疙瘩,你要是解不開,會使你造罪的。

    哪幾種?就是五戒當中的殺、盜、淫、妄,這就是“四結使”,這四種是根本的,一直到成佛,才把愚癡斷了。

    愚癡就是無明,才把無明斷了。

     還有,欲、恚、怖、癡,在一切境上起貪欲,在一切境界上起瞋忿,起恚。

    恚就是惱害的意思,也就是憎忿、憎恨的意思。

    還有恐怖,這些就是愚癡;若是不愚癡的人,他沒有貪欲,曉得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他不起貪欲,那是幻化的境界,那是騙人的;有愛才有恚,無愛就無恚,也就是沒有情。

    要是對人類說是無情,好像這個人是冷血動物,是無情的。

    這個話對嗎?不對,冷血動物也有情,冷血動物并不是沒有情。

    像魚類,都是冷血動物,海裡頭生的,它有情,它對它的子女,生下來的,它有愛護,有情。

     無情的意思,是對一切法不去執着。

    有人認為我們佛教的人,一信了佛教,就無情了,情感也不要了。

    夫妻、父母,什麼都不要了。

    這個批評是錯誤的,佛不是無情的。

    學佛的人不是無情的,而是他的情特重了,他不單獨對哪一個,因為對父母妻子有情了,對别人就沒有情了。

    不是的,他對一切衆生都有情,多情乃佛心,他要救度一切衆生。

    但是這個情字,有不同的解釋。

    他有智慧,不執着,他不起貪戀,那麼他就沒有這些毛病。

     還有垢染,好喝酒的人,會耽誤很多事。

    佛為什麼把酒戒列到五戒裡頭呢?在印度發生過這種事情。

    因為飲酒了,犯淫欲;因為有瞋恨,怕被人檢舉,他就把人殺了,逃跑了;逃跑沒有錢就偷,偷就騙人,說假話,因為喝酒,淫、殺、盜、妄全犯了。

    在戒經裡有很多這種故事,之所以把酒列成五戒,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兒。

     特别是菩薩,那酒也是根本,他不能賣酒,賣酒的比那喝酒罪過大的多。

    你迷惑好多人,等于賣毒藥,就是這樣。

    但是國家的法律沒有制裁,反而鼓勵賣酒,為什麼鼓勵?收稅,酒稅大得很。

    另外的是放蕩、迷戀之樂,這個分成兩個。

    迷戀,有如妓院,遊玩場所,遊玩場所就是放蕩的地方。

    在這個垢裡頭,分成“十四垢”,我把他們合攏了,就是“十三垢”。

     還有,跟惡語結合到一起,會引你去做很多壞事,産生過失。

    還有懈堕,懈怠一定堕落,當你懈怠的時候,你想到這一定是堕落。

    這是《長阿含經》裡頭說的。

     “十三怨”,“十一瞋恨”,加上兩個就是“十三怨”了。

    惡業猛利,什麼猛利呢?發脾氣的時候,瞋心猛利。

    當那瞋火制止不下去,瞋恨心來了,什麼都不顧了,乃至于傾家蕩産,亡國失家,都可以的。

    若瞋恨心來了,非常的猛利。

    或者被惱,被他人觸動的惱害了。

    或者抱怨,對我有怨仇,我想報複他,乃至于這本身就是“十三怨”。

     “現相”,就是在這個怨恨裡頭現的惡相,叫“現相”。

    毒害,或者是用毒藥害人家。

    不斷,這個瞋心不能截止,不斷相續。

     “十三力”,是專指西方淨土菩薩說的,具足了十三種力,而且自利利他。

     第一“因力”,過去你能夠生到淨土,這是你宿世的善根力。

     第二“緣力”,就是善知識的教誨力。

     第三“意力”,是如理的作意。

     第四“願力”,那是求菩提的力量,求菩提發願,發願成果。

     第五“方便力”,一切善巧方便而修自利,或者利他。

     第六“常力”,常依着一切佛法而修行,産生力量。

     第七“善力”,正修善根力,十善業内的善業。

     第八“定力”,就是三昧力量,就是修奢摩他(止),修奢摩他,産生了力量。

     第九“慧力”,慧力就是修慧,觀慧所成就的力量。

     第十“多聞力”,多聞正法,常聽你才生起智慧;不聽,你怎麼能明白呢?不聽你明白不了,就得多聞。

     聞法産生正法,有一種力量加持你,那種力量加持你,你感到佛就在眼前,這力量消失了,佛的力量很遠了。

    我們念佛念到相應的時候,感覺佛在眼前;一懈怠,佛又沒有了,又消失了。

    我想每位道友都有這個感覺,當你靜下來,或者念十萬聲念一百萬聲,感覺地藏菩薩确實就在眼前。

    或者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眼前。

     等你一懈怠,這種力量都沒有了,時而很遠,時而很近,這是自己的力量。

     第十一“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四種把他們合攏起來了,才成一個力量。

     第十二“正念”,我們一天起心動念,一定要有正确的念頭,凡是起心動念都是利益他人,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個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這都叫正念。

    這個裡頭包括了正觀,諸通明力,就是神通,成就正念。

    正觀六通三明之力。

     第十三“如法調伏衆生,如法調伏剛強衆生之力”。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大悲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所以者何?一切聲聞獨覺乘等,但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不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菩薩摩诃薩不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但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是故菩薩成就大悲大甲胄輪,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 二乘人修的悲心,是為自己得好處,單為自己得到利益,這樣來修行悲,這樣的悲心不普遍。

    我們一般說憐憫别人,或者對事對人而行的大悲,不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益故,修行大悲。

    隻為自己求安樂,不為衆生得離苦,那麼就不能夠去普利一切衆生。

    這樣去實行大悲,他修法的時候,在用心上,就有了二種不同。

    所以我們做一件事情,就善用其心。

    文殊菩薩教導我們善用其心,看你怎麼觀照?一樣事情,你用一文錢去供養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别人用一萬塊錢布施供養的功德很小很小。

     什麼原因呢?用心不同。

    要善用其心,看你怎麼觀,就怎麼做。

     一件事情都有兩個面相,你做對了,功德無量;做反了,害處也無邊。

    殺人放火,普遍認為是罪惡,菩薩有時候要利益多數衆生,對這個衆生的惱害,他制止不了,可以把他殺了,或者放火燒了。

    但是他是為了利益更多衆生,菩薩不會畏苦的,對這個衆生菩薩還要還他的命債,以後還得把他度了。

    菩薩不論順逆,都是大悲心,因為他出發點是大悲心,那就是大悲了。

    隻要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讓衆生離苦的,菩薩是這樣成就這個大悲大甲胃輪,他就“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能給他們作福田,他們在菩薩中可以求得福報。

     “是菩薩摩诃薩普為饒益有情故,行四攝事而成熟之,謂由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布施攝,能舍一切珍寶财物,禽獸仆使,國城妻子,乃至身命無所悋惜,行無所得為方便故,不見一切所化有情,不見施者,不見受者,不見施物,不見施行,不見施行所得果報,乃至不見無所得行。

    如是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愛語攝,行利行攝,行同事攝,随其所應,如上廣說,乃至不見無所得行,是菩薩摩诃薩,常以最勝能調伏心,能寂靜心,無數量心,不行一切蘊處界心,所生無動無住大悲大甲胄輪,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心無厭倦,如是名為菩薩大悲大甲胄輪,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此大悲大甲胄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诃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甚深微妙法所成之大悲難測類虛空無色無安住菩薩大精進具杜多功德勝智成大悲勇健超諸世無依怙有情生死苦穢縛大悲水沐浴令解脫衆苦菩薩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諸聲聞衆及獨覺所行衆生貪恚癡迷謬堕惡趣濯以大悲水脫苦得蕭然” 菩薩為了饒益有情,行四攝法,來成熟衆生,成熟有情,使他們成就,離苦得樂。

    “謂由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布施攝”,布施,就是舍物質,或者内施外施,或者舍身體,為了讓他們得到利益。

    能舍什麼物質呢?一切的“珍寶、财物、禽獸、仆使”,禽獸,就是你喜愛的,像鹦鹉巴哥,那是最好的。

    這是指在家菩薩。

    禽獸、仆使、傭人,乃至自己國家、國城,妻子都能舍。

    乃至自身“無所吝惜”,無所吝惜,吝惜就是不舍的意思。

    他對任何事物自身外身,乃至所有一切都能舍。

    但是舍的時候,不求果,那麼,無有受者,無有這個施者,乃至于不見施所得的果報。

    我這麼樣舍将來得到什麼果報呢?沒有果報,不執着果報,不貪求果報,是這樣的來舍。

     這裡有個問題,佛在說法的時代,妻子是屬于他自己的,像财産的一部份。

    可是現在講求平等,妻子有自由,她有自己的權利,我把你舍給誰?辦不到,現在不可能了。

    妻子要把丈夫舍了,這也不可能。

    你說:“我把我丈夫舍給你,當奴隸去!” 你丈夫不會聽你的,這是指着過去社會的情形而說的。

     他舍自己的身體、财物,屬于自己的部份,可以随時舍。

    現在舍國城妻子的,有人問我:“我當國王,我想舍!”你想舍!你的大臣同意不同意?你舍了,可是政府不同意。

    現在的總統說:“我舍!”你舍總統位,參衆兩院還未通過,你舍了,那是不行的。

    這個問題得從另一方面看,從内心說,菩薩行道的時候,他心裡如是想,凡是我所貪愛,不論什麼,無貪無愛,一切都可以舍,也就是無所吝惜。

     這叫方便善巧,但是舍的時候,也不見我是能施者,也不見有受施者;還有我所施的物品,還有我施行就是行大悲心,行菩薩道。

    我施了之後,未來得什麼果報,要考慮這些也不成大悲菩薩了。

     令如是的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愛語攝”。

    “愛語”,大家都知道了,說讓人好聽的話,不要說讓人家煩惱的話。

    中國有句格言,“順情說好話”,順着人家的情感說好的,人家都歡喜;“惡語讨人嫌”,你跟人家唱反調,人家聽到就讨厭你,不接近你,少跟你說話。

    這個要注意,要使人歡喜,但是你可别違背了三寶意,說的愛語一定要含有出離心。

    例如說兩性的關系,你跟他說好聽的,讓他歡喜,我幫着你能找到女朋友,我幫你找到男朋友,這樣是不行的,你當時就犯戒了。

    所以淫戒裡頭包括很多問題的,每個戒條,要是講起來,你無意中犯的都很多,不過那不是根本,為什麼出家學戒要學五年呢?因為不學,你不知道,你随意一舉一動都犯戒了。

     還有作有利益人的“同事”,“利行同事”,作有利益于别人的事,這樣來攝受别人。

    你幫人做事,人家當然歡喜,你又不求代價,無所得的幫助誰,誰都高興。

    但是你随意做,這也是你大悲心的流露,或者别人在行動上不方便,你扶扶人家,或者負重的時候,負不起,你幫助他一下,這都是有的,這都叫做“利行”,要行對别人有利的事。

     “随其所應,如上廣說,乃至不見無所得行,是菩薩摩诃薩,常以最勝,能調伏心,能寂靜心,無數量心,不行一切蘊處界心,所生無動無住大悲大甲胃輪。

    ”這是他的觀想,菩薩摩诃薩能調伏他的心,不住聲香味觸法,不處一切境界相而能生心,這個是生什麼心呢?“無着心”,“無動心”,“能寂靜心”。

    沒有數量就是不計較的意思。

     不行一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心,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們的一切法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就包括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叫十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