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相品第七

關燈
這就不是智慧,而是善巧方便愚,不是善巧方便智;這就是向諸惡趣,不是向諸善趣,不能随安住出世間的巧方便智,不能随便善巧的方便智。

     前面講了,你說這些法可以,但是得順如來故,能夠像如來所教導的,能夠得解脫,你違背那個,就不順法性,成就不了。

    你也不能夠作真正的善知識,也不能作真實的福田,不能夠善巧方便。

    你沒有這個智慧,不知道衆生的根性差别,他的行為,一切差别相,你不知道,你怎麼度他?沒有辦法度他,這叫善巧方便愚,愚癡的愚,這個不是大乘器,連聲聞獨覺也成不了。

     因為善巧方便愚,面對三乘的根機,你颠倒說法。

    他是聲聞的種性,你卻給他說世間的恩愛,不給他說知苦斷滅,不給他說厭離生死法;對緣覺乘法,不給他說因緣法,反而給他說大乘法;對大乘的根器又給他說聲聞緣覺法,說生死法,苦集滅道。

    這是不可以的,這叫颠倒,也就是善巧方便愚,這不是善巧方便。

     “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執着邪見。

    ”這是殺盜淫妄酒,說五戒的話,這個有情能夠理解的,就是世間的五欲。

    面對五欲,你應該給他說斷欲法,了生死法,像五欲怎麼害人?怎麼對你不好?這就對他的機,你給他宣說甚深的大乘法,不給他宣說生死流轉法。

     “死此生彼,衆苦果報”,你說這個他能厭怖,你們依諸法都皆空的,正投其所好。

    他說原來是空的,更加勁幹了;他就執着五欲境界,這就不是方便善巧智,這都叫善巧方便愚,不是智慧。

    對這個有情,他樂于殺盜淫妄的,你給他說,這個要堕地獄,要離開這些惡法,那才對。

    但是你給他說大乘法,說空義了義,那就錯了。

     乃至于在六度萬行當中,他本來是喜歡持戒的,你卻給他說布施;本來他樂意修忍的,你卻要他持淨戒,這就是說法不對機。

    若諸有情樂修精進的,勸舍精進令修安忍,人家在那兒很精進修行,你勸他把這個舍了,你要修忍辱,這就是法說非法,非法說法。

     若諸有情樂修靜慮的,想修定的,勸他舍定令他修精進。

    那麼若諸有情樂于修般若的,勸他舍般若令修靜慮,他要修智慧,你讓他去學定,兩個都不成。

    “如是菩薩愚”,這個菩薩就相當愚癡,不是菩薩,于這個世間的善巧方便,“不能直實利樂有情”,菩薩的善巧方便是為了利益衆生,你這樣一颠倒,衆生就得不到利益,那不是有情的善知識,而是有情的惡知識。

     “此巧方便依有所得有所執着”,依這個善巧方便,因為行這個善巧方便就能得道,就執着這個善巧方便。

    “如是名為菩薩世間善巧方便。

    ”這不是出世間的善巧方便,有得就有失,有得就有不得,這是相對法,所以這是錯誤的,不叫大甲胃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诃薩”,這就不是菩薩摩诃薩。

     “雲何名為菩薩出世善巧方便?謂諸菩薩但為利他不為自利,示現種種工巧伎術,為成熟他承事供養諸佛世尊或諸菩薩,或諸獨覺,或諸聲聞,或母或父,或諸病者,或諸羸劣無依怙者。

    若見厄難臨被害者,種種勤苦方便救濟,以四攝事成熟有情,随其意樂,随其根器,為諸有情宣說正法。

    又能漸次勸諸聲聞修獨覺乘,勸諸獨覺修習大乘。

    若于聲聞及獨覺乘根未熟者,為說厭離生死苦法令其修學,厭離生死,欣求涅槃。

    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樂着邪見,随其根性。

    或為宣說生死流轉,死此生彼,衆苦果報,令其厭怖,離諸惡法。

    或為宣說與聲聞乘相應正法,或為宣說與獨覺乘相應正法,或為宣說無上乘中淺近之法令漸修學。

    若諸有情已樂布施,為說勝上受持淨戒令其修學,廣說乃至若諸有情已樂靜慮,為說勝上無漏聖道所攝般若令其修學,此巧方便依無所得無所執着,如是名為菩薩出世善巧方便大甲胃輪。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诃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所修慧有二世間出世間取著名世間無取着出世修善巧方便依二種差别有所得世間無所得出世若唯說一乘是名惡說法不能自成熟亦不能度他一向惡衆生為說三乘教是則為愚癡不名摩诃薩有堪趣三乘欣求聞正法為說樂生死非為智者相專意谛思惟随根欲教化此善巧方便智者所稱譽衆生雖有惡而堪入三乘随根器教導令解脫衆惡” 前面講的是雙重關系,為自利利他。

    這裡不是,這是出世間菩薩的善巧方便,專為利他不為自利。

    他也“示現種種工巧伎術,為成熟他承事供養諸佛世尊”。

    那麼,這大菩薩全為利他,不為自利,示現種種工巧伎術,他的目的,就是承事供養諸佛。

     例如,我們看見拉薩的喇嘛,他們拿酥油糌粑,能做很多的花,能做壇城來修道,他也沒有什麼名,沒有什麼利,壇城立在那兒,誰也不知道是哪個喇嘛做的。

     這是沒有記名的,也得不到财的,什麼都沒有,這是給寺院打工,打工是沒有代價的。

    這種工巧全為利益人,供養諸佛的,也不是利益人,都是供養諸佛。

     有厄難了,這位大菩薩就示現種種勤苦方便救濟他,跟他接近,使他能夠改變。

     但是你必須有智慧,你沒有智慧,怎麼行呢? 像濟公救那個賣狗肉的故事,那個賣狗肉的,他每天都殺狗,對他母親非常不孝,經常罵他母親,打他母親。

    有一天要宰一條母狗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忘了,出去再回來,他的殺狗刀不見了,怎麼找也找不到,裡頭外頭都找,他就罵他媽媽也去找,他媽媽根本沒看見,最後找到了,看見那小狗在跟前橫着。

    他踢那小狗一腳,他這一踢,把小狗踢跑了,小狗底下有把刀,小狗就拿身子把宰狗的刀壓在下面。

    當時他還是把這條母狗宰了。

     不過,他心裡很慚愧。

    他說:“我要殺它的媽媽,這條小狗都把這個刀藏起來,用它的生命掩護起來。

    我是個人,我對我媽媽這麼不孝!”他就給他媽媽叩頭忏悔。

     他說:“媽媽,我們今天把狗肉賣了,再不做這個生意,另外找個職業,以後我要好好孝敬您。

    ” 本來他應該受“五雷轟頂之報”。

    所謂“五雷轟頂之報”,就是指死在金、木、水、火、土五行當中。

    當他推着車出去,想解大手,他那個狗肉車子停在路上,解手得跑個僻境地方,他就跑到一片土牆旁邊,人家看不見的地方蹲着解手。

    他一邊解手一邊看着他的狗肉車。

    那濟公是有神通的,知道他快要被壓死,因為他一念的孝心,就把他的罪惡消失了。

    濟公來了,就把車子推走,他就焦急了,“這是最後一次,就這麼一點本錢,你給我推跑了,我怎麼辦?”他大便也不解了,把褲結了,他說:“師父我供養你狗肉,你停下來,這是我的本錢。

    ”他一直在喊,濟公把車停下來,他說:“大師,我謝謝你。

    ”但是他剛一跑的時候,他蹲的土牆就倒了,吓得他一身冷汗。

     他說:“師父我要謝謝你,我這個狗肉給你一半。

    ”他說:“我不要你的,我隻是幫你賣。

    ” 濟公就幫他賣,過路的人都買。

    他說:“今天我們提高三倍價錢!”“三倍價錢能賣得到嗎?”濟公說:“你不要管,我來賣。

    ”那濟公一念咒,在這兒過的人誰都買,聞那個狗肉香的不得了,他就買,一下子就把這車狗肉賣完了,那錢很多,多了三倍,本錢更大。

    他說:“大師,我怎麼謝你?”他說:“你不要謝我。

    一念孝心起,今天早晨你跟你媽媽忏悔,這是孝心的感動。

    ” 如果你沒有這個善巧,你救不了人家,讓那個牆砸死,砸死不就堕地獄去了! 還沒有等到忏悔,他的殺業那麼重!菩薩度衆生得有本事,那種善巧方便不是我們這種善巧方便,我們的善巧,不是善巧,簡單說是為了自利,不是為利他,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不能借口幫助别個道友,你存的是什麼心,确實純粹為利他,對自己毫無是處,這是菩薩真正的發心。

     我們這樣學,你做一件事一定觀照你的心,從什麼地方産生這個心,你離開貪瞋癡愛,這是很關鍵的。

    菩薩做愚癡的,“種種勤苦方便,救濟一切衆生”,用四攝法成熟有情,四攝法是布施、同事、利行、愛語,随衆生的意樂,可不是随你的,你的心裡想怎麼樣,就想怎麼做。

    現在利益衆生的菩薩,以為自己想怎麼做,大家就得聽我的,這完全錯了。

    宣說正法,要随他喜歡什麼,給他說什麼,那一法他能得度,因為能漸次的勸諸聲聞獨覺乘,勸他們回小向大,勸諸獨覺乘修大乘,勸聲聞乘要進一步修獨覺乘;他要是聲聞乘的根器,令他修學,厭離生死,就求涅槃,求不生不死。

     “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樂着邪見”,殺盜淫妄,這是五根本的。

    “随其根性”,就為他宣說生死流轉。

    “死此生彼”,那個衆苦的果報,讓他生起恐怖感,生厭離感,離開這些惡法,你就給他宣說與聲聞乘相應的一切正法,或為與獨覺乘相應的正法。

    大乘根機的,“或為宣說無上乘中淺近之法”,不是一下子就能進入大乘,從初開始,從淺近到那個相似的中等的,最後說最上乘的。

     大家讀〈華嚴三品〉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到,〈淨行品〉,誰都做得到,看什麼念什麼,這叫發心。

    〈梵行品〉,入真空清淨行,梵行就是清淨行,所作一切都清淨,一切都沒有,甚至于連佛的十力都沒有了。

    那就空了,那是真正的真空。

    但是還不夠,〈普賢行願品〉,重重無盡,從空出有,有是妙有,妙有非有,就是空;真空不空,不空就是妙有,這樣反反覆覆的行普賢行,是有階段的。

     你若念《華嚴經》,最好選擇這三品,這樣都有了。

    從善财童子初發心,從十信位開始,一直參到等覺,都參完了,已經到了成佛階段,還不夠,又回到文殊菩薩跟前。

    彌勒菩薩叫他再參文殊菩薩,他又回到文殊菩薩,以信為根本,“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長養成了,又回歸于心。

    文殊師利菩薩叫他回去重參普賢菩薩,才能究竟成就不可思議的法身佛,也就是報身佛。

    要這樣才叫做菩薩具足的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無所執着。

    說了中淺近之法,之後令他漸漸修學。

    這個衆生以樂布施,隻有布施不夠,還得修持戒,隻是持戒還不夠,還得修忍辱,忍辱不夠,還得修禅定。

    一個一個,讓他修六波羅蜜,讓他證得,但是無所得、無所執着。

    菩薩是這樣的出世善巧方便,這才是真正的大甲胃輪。

     你若修行善巧方便,也依二種差别,有所得世間,無所得出世;世間無所得,就可以出世間。

    “若唯說一乘,是名惡說法,不能自成熟,亦不能度他。

    ”不說三乘法,隻是說大乘一乘法。

    這個說法是惡說法,不是善說法,自己也成熟不了,也不能度他。

    “一向惡衆生,為說三乘教”,沒得善根,盡作惡的。

    你要是給他說三乘法,不給他說淺近的歸依,不讓他行十善法,他怎麼入得到呢?這就叫愚癡。

     “有堪趣三乘,欣求聞正法,為說樂生死,非為智者相。

    ”他已經可以了,“堪” 是可以,能夠成就趣向小乘中乘大乘,他非常的欣樂,要欣求聞着真正的法。

    你給他說生死法,為說樂生死,說生死法,生天,做人,種善根,這是生死法,入門的十善法,這不是智者相,不對機。

     “專意谛思惟,随根欲教化。

    ”菩薩度衆生不是那麼随便的,應當谛思惟,如理的想一想。

    你不知道他的根機,你可以聽他的發言。

    你跟他多談一談,他會表達出來的,他會告訴你,他是什麼根機。

    所以你跟衆生談話的時候,每一個人不會把他所求、所想的寫到臉上。

    但是,他臉上确實的告訴你,他想做什麼,他也有希望的,你可以知道的。

    這要善觀察,要善思惟,随他的根機,随他的欲望,這樣來教化他,這才叫真正的善巧,這是智者所稱贊的。

     “衆生雖有惡,而堪入三乘”,這個衆生是作惡的,就像剛才我講的故事,他是殺狗的,是作惡的,對母親又不孝。

    但是他過去有善根,現在他的善根成熟了,能放下屠刀,能夠一念善心起了,他的善根生長了,作善的人,行了一輩子善事,到了臨要死的時候,惡性不改,這就是過去的惡很重,障道因緣。

     能以這樣的善巧方便,來觀察衆生的機,雖然他過去惡了,但是現在他可以證入三乘。

    你要教導他,攝受他,令他解脫衆惡。

    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義就是這樣,不能因為他作惡,就不攝受他,不給他說善法,這也是錯誤的,這不是善巧智慧,觀察不到他現在已經成熟了。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大慈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雲何大慈大甲胄輪?善男子,慈有二種,謂法緣慈,有情緣慈。

    法緣慈者,名為大慈,名大甲胄,有情緣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

     所以者何?有情緣慈,共諸聲聞獨覺乘等,聲聞獨覺為自利樂,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聲聞獨覺為自寂靜,為自涅槃,為滅自惑,為滅自結,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是故此慈不名大慈,非大甲胄。

    其法緣慈,不共聲聞獨覺乘等,唯諸菩薩摩诃薩衆所能修行,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精勤修習此法緣慈,菩薩摩诃薩普為一切有情寂靜,及得涅槃,滅煩惱結,精勤修習此法緣慈,是故此慈名為大慈,是大甲胃。

    又諸菩薩修法緣慈,不依諸蘊,不依諸處,不依諸界,不依念住,乃至不依道支,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此岸,不依彼岸,不依得,不依不得,如是菩薩修法緣慈,超諸聲聞獨覺乘地,是名菩薩法緣大慈大甲胄輪。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此大慈大甲胄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菩薩摩诃薩也,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聲聞及獨覺修有情緣慈心帶十三過唯求自利樂菩薩大名稱普為諸有情修不共大慈心離十三過心除十三垢為趣大菩提修法緣大慈成福田非遠安住十三力出過諸有情猶如師子王超勝諸禽獸降伏十三怨離斷常邊執心無有染濁速證大菩提” 什麼是“大慈大甲胃輪”呢?這跟前面是一樣的,慈也有二種。

    “法緣慈,有情緣慈”,一個是約人,一個是約法。

    就法來說,這個慈就是大慈,名大甲胃;就情來說,不名大慈,非大甲胃。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所以者何?”就是征啟的意思,下面就講了。

    “有情緣慈”,是跟“諸聲聞獨覺乘等”,跟他們相等的。

    為什麼呢?因為聲聞乘獨覺乘為了自己的利樂,不是為了有情,他精進修習,不是緣一切有情來修大慈悲心的。

     他是為了自己的寂靜,為自己的涅槃,為了滅除自己的惑業,為了斷除自己的結使。

    結使這個惑,很不容易斷,結使使你煩惱,使你堕落;因為你那個業已經結成了,就解脫不了的。

    而那個聲聞緣覺乘,他想滅自己的結使,不是為了有情而精勤修習,他是有情的緣慈。

     我們再簡單的講,聲聞緣覺乘是不拔衆生的苦。

    就像目犍連尊者,他是為了救他的母親,才到地獄給他母親送飯,他并沒有發大心給地獄一切衆生送飯。

    他的心量太小,隻為自己,沒有大慈悲心。

    聲聞乘,不能大慈大悲的,不能夠為了一切有情而精勤修習。

    他這個慈愛,是有愛的情份,愛就是無明,這種慈,“不名大慈”。

     “法緣慈”是什麼樣子呢?“不共聲聞獨覺乘等,唯諸菩薩摩诃薩,所能修行”,這是大菩薩所修行的。

    他們怎麼樣修行呢?他們普利“一切有情,利樂一切有情精勤修習”的,不為自己,這叫“法緣慈”。

    他是從法身上緣,這個法當法身講也可以,就是法身同一體故。

    我跟衆生一樣的,同一體故,我要度他們,自己也在内,這就是“法緣慈”。

     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為了要利益衆生,讓一切衆生寂靜,得到究竟定,得到涅槃,滅一切衆生的煩惱疙瘩,給衆生解結。

    那麼在《楞嚴經》上,“解六結越三空”,“六結”就是“六根”,六根相對着六塵的煩惱都解開,你就達到真空的境界了。

    真空境界,二乘空,菩薩空,究竟空,畢竟空。

    你達到這種究竟地,他是滅衆生的煩惱結,他就精勤修習這個“法緣慈法”,這叫大慈,拔一切衆生的痛苦。

     三界是屬于生死的,此世就是這一世,他世就是未來。

    菩薩這個大慈悲,不論未來現在,是三世平等的,三界平等的,一切諸法就是平等平等;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凡是有此岸者生死,彼岸者是涅槃。

    因為欣樂涅槃而斷了這個生死,出生死苦海。

    這種發心不大,是泯一切法,泯一切法之後,才能立一切法。

    空一切法而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