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相品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十财施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何等為十?所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寶飾象馬車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身命,不專為己求于世間出世間樂發心布施,但欲普為一切有情生長大慈大悲芽故發心布施,為欲引發善巧方便殊勝智故發心布施,為欲引發一切有情安樂事故發心布施,為欲除滅一切有情苦惱事故發心布施,無勝他心,無粗犷心,無嫉妒心,無悭悋心,而行布施。
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終不希求自受果報,發心布施,終不希求聲聞乘果發心布施,終不希求獨覺乘果發心布施。
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為希求一切種智,發心布施。
” <十善業道品>講完了,這一品是<福田相品>。
十善業道就是身口七支加上貪瞋癡,這是有為的,隻說屬于聲聞乘跟緣覺乘的法。
再進一步說,十善業道從人天乘,乃至于到菩薩乘都是具足的,五種修行者所共通的。
如果以十善業道法,顯示給衆生,化度衆生,就是菩薩。
如果是聲聞緣覺,他想修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也必須以十善業道為基礎。
依照前面經文所說的,死了之後再來生人間,得大福德,那就是十善業道本身所應受的福德。
如果你的心裡深入觀想,那就是大乘了。
它是三乘的共道法,随着那一類根機,就可以領受到那一類法。
福田相就不同了,福田相純粹是菩薩摩诃薩說的。
福田就是種福,這個田地種的福是不可思議的福。
每一段每一輪都有兩種相,一個是世間相,一個是出世間相。
菩薩在世間上随順衆生說,如何行菩薩道,使衆生積福田。
菩薩的福田,是空義,沒有福田的福田,這是相即無相的涵義。
菩薩如果想行菩薩道,菩薩道的六度萬行,是以布施為首。
首先講财施,其次就是法施。
如果不以法布施,不以财布施,要入衆生界裡頭,那就很困難的。
能夠不随五欲所轉,不随衆生的世間所沉淪,那得裝備一下。
所以“大甲胃”的“胃”字是什麼呢?就是頭盔。
甲就是穿的盔甲。
所以你要想度衆生,示現跟衆生同事攝,示現跟衆生一樣的,你就得防護一下。
怎麼防護呢?就是裝備一下,保護自己。
用什麼來保護?這個甲胃是形容的意思,好像在戰陣當中,穿上盔甲,不為敵人所傷的意思。
你若到衆生界度衆生,不為衆生所染污,不為衆生所轉,而能轉衆生。
這個指的是菩薩摩诃薩,也就是他的道力已經很深厚了,用這個輪,可以滅除衆生的貧乏痛苦。
沒有錢,那是很痛苦的,所以要用财來布施。
若菩薩成就财施的大甲胃輪,從他最初一發心的時候,就能斷除五欲。
這個跟我們有點不相合,我出家六十多年,五欲現在還未能完全斷除;而這些菩薩一發心,五欲就斷除了,對世間無所貪戀。
但是他不離開世間,他跟聲聞緣覺不同的,從一發心,就能除斷五欲了。
這個五欲境界,我們前面講的很多,顯淺的說就是财、色、名、食、睡。
我們之所以精進不起來,懈怠,就是被這個五欲牽引着,我們行布施的時候,夾雜了很多污染。
前面講十善業道,裡頭夾雜很多的污染,不是以清淨心來行财施,無論你在做什麼,供養三寶也好,乃至社會救濟也好,裡頭夾着很多不清淨的心念。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心不清淨,你想得個真實的果不可能。
這段經文所講的菩薩摩诃薩是以财施作為摧輾五欲的工具,一發心的時候,行菩薩道、财布施的時候,就除斷五欲了。
他現在不隻斷除五欲了,他的塵沙無明也漸漸破了,這些登地的菩薩,他們是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
所以,他超勝過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乘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緣覺的二乘人,都應當供養承事守護這個大菩薩。
為什麼呢?給他們作利益故,菩薩摩诃薩能給一切聲聞緣覺作利益故。
這是總說,以下就分别說什麼是财施大甲胄輪呢? “何等為十?”有征啟的意思,概括的解釋一下。
“所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寶飾象馬車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身命。
”财施不像我們一般的施,這個不同;所以他前面的标題就說大菩薩,他能作竭盡施,這個布施就是他的種種飲食、衣服,乃至寶貝,象馬車乘,也就是身外的。
還有他自己的自身,乃至六根都能布施。
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肉、血肉、國城的妻子、奴婢的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自己的生命。
菩薩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就是菩薩的本意。
所以,成為菩薩就是有大道心的衆生。
他專為一切有情作利益,從沒有想到自己,那就說明我執也斷了;如果法執還在的話,就不可能作竭盡施。
還有法施的十輪,這是指世間的十輪。
還有出世間的十輪,他不為自己求世間出世間的樂,而發心布施;這個因地是真的,感果也真實的,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布施的時候,他不是為了世間的利益,乃至于出世間的利益,他也不求。
這個福田相是什麼相呢?是空相。
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菩薩在行布施、供養的時候,所做的一切善法,沒有得到福德。
須菩提就感覺很懷疑,為什麼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都沒有福德?菩薩說,他不執着這個福德。
他要是一執着就不是菩薩,所以他隻是不執着而已。
不顧其身命,乃至這樣的布施,他的目的就是利益衆生。
菩薩的大慈大悲心是不可思議的,修慈悲也不是簡單能做得到的。
無着菩薩想親近慈氏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他在山裡修“慈心三昧”,修了十年,想成佛,想拔一切衆生痛苦,所以叫“慈心三昧”。
修了十年,什麼也沒有得到,也沒有見到,好像無緣就退心了。
他就下山,下山走到半路上,碰見一個老婆婆在那兒拿一個很粗的鐵杵,在磨針。
他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她說:“我磨針。
”“您磨針做什麼用?”她說:“我女兒要出嫁,我給她磨針做衣服、做嫁妝。
”無着菩薩就笑說:“您這個針磨成了,您女兒恐怕都死了,怎麼能磨得成針?”那個老婆婆跟他說:“功到自然成。
”他忽然開悟了。
他說:“我沒有這個功夫,所以不能夠見到慈氏菩薩!” 他沒有走,回到山裡又修了十年,總共修了二十年,還是什麼都沒有,連個影像都沒有。
像我們拜忏、念佛,想做個好夢,求得很多,這屬于有相。
這不是菩薩摩诃薩的發心。
于是他第二次下山,這回下決心走下來,也沒有遇到什麼境界。
走到山底下的一條河流旁邊,看見一條狗。
那條狗的肚皮上生個瘡,就在那兒呻吟,很痛苦。
無着菩薩未出家學道之前,是一位醫生,專醫治臃腫病患,如今對境了。
修了二十年的慈心,他想幫它治,可是看見這狗實在太髒了;他想這條狗要是人的話,我還可以給它治一治!他想一想,走了一段,心想不對,“我是修了二十年慈心三昧,修慈心是平等對一切衆生的,為什麼有分别心呢?” 他又回來,如是走了又回來,走了那麼好幾次,決心下不了。
最後想:“我這二十年功夫不能讓它白費,還是幫它治療。
”閉上眼睛就去吸那個瘡。
這個瘡必須得用口吸,他一吸,心裡頭感覺得很噁心,就要吐;剛要吐的時候,感覺味道不對,這個膿瘡不可能這麼美妙味道,是上妙味道。
睜眼一看,狗沒有了,出現的是慈氏菩薩。
于是他就問:“菩薩,我修行二十年,天天拜你,求你,你到了最後還要試驗我一下。
”慈氏菩薩跟他說:“我也很焦急,我天天預備加被你,是你不理我。
”這就是中間還有業障。
于是我們就知道以大慈大悲心發心布施,是很難的;要是沒有殊勝的智慧,我們那個大慈大悲心的萌芽發不起來。
我不是輕視各位,我對自己也是這樣,我們那個大慈悲心,極其有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大悲裡頭有愛見,如果是自己親友,如果是我尊敬的,我喜歡的,那慈悲就有了。
要是你的怨家,或像上面說所說的一條狗,慈悲心就發不起來,你怎麼能布施,不顧身命的把自己所有的都供養給别人?不肯的。
這個我們自己可以測驗的,甚至有的布施出去,還要拿回來。
《大集十輪經》的這種境界逐漸深了,說菩薩怎麼行菩薩道的?供養衆生的時候,把衆生都供養成佛,都像佛來對待。
因為菩薩要成菩薩道,依據<普賢行願品>,要是沒有衆生,我們成不了菩薩道。
衆生的恩,是難報的,因為衆生使我們能夠成就佛。
所以大菩薩發心布施後,他的目的與願望就是普為一切有情,能夠成佛,讓一切有情也能夠生起大慈大悲的萌芽。
因為這樣的緣故才發心布施的,同時為欲引發善巧的方便殊勝智故,發心布施。
引誰呢?引一切衆生也發起利益衆生的心,就展轉相受,同時在菩薩本身來說,引發自己利益衆生的方便智。
諸菩薩對于利益衆生的方法就是他方便的智能,要學這個方便智,我們也想幫助人家,如果方法不對,不但沒有幫到忙,自己還惹得很多煩惱。
很多道友都有這種經驗。
例如建廟,我想出點個功德,建佛學院,功德出了,聽别人又東說西說的,閑話一堆,那廟也不修,佛學院也不辦,他就退心了就生了謗毀。
我對這種事聽的太多了,我為什麼不敢說呢?不說三寶過,乃至于優婆塞、優婆夷,都不敢說;不要說四衆過,這是犯菩薩的根本戒。
不合乎福田相,你那個福種下去的根本芽就生長不出來,就變成焦芽敗種。
我們在十善業道、十惡輪裡頭講的非常清楚。
你這樣是下無間地獄的,乃至于近無間地獄的,謗三寶,比無間地獄還重。
為什麼信佛好多年了,還沒有什麼成就,什麼原因呢?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造太多了,你不知道這是在造業。
如果對照一下《大集十輪經》,你才知道身口意十業,十善業跟十惡業,十惡輪跟十善輪,特别難防護的。
我們認為好像很容易,那是驕慢的想法,不是真實的。
所以,菩薩以殊勝的方便善巧智來行布施,令一切衆生都能夠安樂布施,當你行施的時候,要發心要發願,一定要具足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
同時菩薩以财布施,為除滅一切衆生的苦惱,所以發心布施。
衆生在苦難當中,你發心布施,給他财施的時候,你要發心善巧方便,發心要引他入法,要引導他成道了脫生死;你還要放下一切,這不過是用财來引導他而已。
所以佛教講,度衆生的時候,先以欲鈎牽,漸引入佛道。
先用他所喜歡的,他所缺乏的,引誘他,漸漸就能引入佛道,攝受他。
同時在菩薩發布施心的時候,不需要跟人家比;不需要說那個舍錢多了,我必須勝過他,他舍一萬,我要舍二萬。
人家是什麼财力,你是什麼财力,不要比,不要想超過别人。
你行你的道就好了,沒有勝他的心,無有粗犷心。
粗犷心,心不柔和,不善順,不調柔的意思。
當行布施的時候,财大氣粗,夾雜了種種不幹淨不潔淨的心。
财大氣粗不是供養心,所以我們在《地藏經》第十品上講,地藏菩薩請佛說校量功德,說這個衆生布施功德,為什麼有一生享受?有十生享受?有千百億生享受都享受不完?同樣的财物沒有增加,原因是什麼呢?心不同。
必須以菩提心,起碼要沒有勝他心,沒有這種粗惡的心。
還有嫉妒心,嫉妒心很多人都有。
還有悭吝心,雖然布施了,後來又後悔了,舍不得,悭貪嫉妒的,還有吝惜的。
這類行布施,不論所施的物,或多或少,“下至一食”,乃至布施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日初時,日中時,日末時,三時都行布施,所得的福德也不大。
甚至于連福德都沒有得到,特别是對三寶,對衆生也如是。
無論布施的多寡,不要給自己求受果報,施不望報。
我們中國的儒家也是這樣的想法;布施望報的時候,你是有所企圖,那不是布施了。
乃至于布施雖然很少,也希望人家還報,這已經不是行布施了,“我做了好事了!”那樣你的目的不純了。
人若說東,他一定要說西,他跟你不同的。
若邪知邪見,怎麼樣對治他?“說正法”,你要把佛的教誡,諸大善知識、諸大祖師的教誡,你拿方便來給他引誘,令他成熟。
“若諸有情不敬三寶”,我們前面講的無依行,“無依”,他沒有依,無依者就是不敬三寶。
我們勸他受三歸,要歸依三寶,令他恭敬三寶;或者叫他學近事律儀、五戒、三歸五戒,勸他修近住律儀,也就是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應該是九戒,我們認為八關齋戒,隻有八戒。
〈西遊記〉上講,陪唐僧取經的豬八戒,就是八戒。
其實那八戒還有一齋,過午不食,齋者是期限的意思,所以應當是九個,八關為什麼叫關呢?關閉諸惡趣門,一切惡趣門就關閉了,你受了這麼一天,八關齋戒就把惡趣門都關了。
我看很多受了八關齋戒的,有很多還是很嚴謹的,他過午就是不喝,帶顔色的水,佛制是不能喝;說喝牛奶、豆漿,不但不許,就連有顔色的水,喝茶也不許。
喝茶水,喝果汁,不都是水嗎?不行的,隻能喝水。
但是這其中有開緣,要受戒要先學開緣,我們都要找方便,說我們支持不了,身體弱,或者是我受了過午不食戒,但是有病可以開,過午飲漿。
“或勸修習種種工巧伎術業處,令其成熟。
”上工、泥工,凡是一切技術都可以,這叫菩薩的世間工巧明。
工巧明就是菩薩的方便智,在世間上具足了方便善巧智的這些菩薩,像恒河沙數那麼多,大菩薩,他足以書、論、工伎巧,以這個業來進行增長、精進巧方便智。
外道會的我都會,這得大菩薩,不但會而且超過他,他才能服你。
他會那一行,你就會那一行;你到那一行,你就是第一,他就得跟你學。
這必須大菩薩才有那種智慧善巧方便智,可以降伏一切的外道,這就叫菩薩的世間善巧方便。
此巧方便,共聲聞獨覺乘等,聲聞獨覺乘都可以能學,都能做得到的,也可以這樣做,這就叫給一切佛法作依賴之因,依佛法僧而種的一個因。
一切的善巧方便就是他所行的處,所依的處,亦是善巧任運,無思滅退堕法,這個就不容易。
無思滅永遠不退堕,無退堕法,這就是善巧方便。
任運,就是自然,看一切法在生滅當中,他就能在一切法上引入回歸法性的理體,在生滅當中引他回到不生滅,到了不生滅才能無退堕,但這個不容許,下面就說了。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不依明師,不依善友,修行世間善巧方便,是諸菩薩愚于世間善巧方便,向諸惡趣,不能随順安住出世巧方便智,亦非一切真實福田,不能善巧知諸有情根行差别。
以于善巧方便愚故,為諸聲聞,及獨覺乘,非大乘器,及于大乘根本未熟者,宣說大乘令其修學。
又為大乘法器有情,宣說聲聞獨覺乘法,令修聲聞獨覺乘行,為獨覺乘法器有情,說聲聞乘,令其修習聲聞乘行,為聲聞乘法器有情,說生死法,令其愛着,不為宣說厭生死法。
又于善巧方便愚故,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執着邪見,為彼宣說甚深大乘,不為宣說生死流轉,死此生彼,衆苦果報,令其厭怖,離諸惡法。
又于善巧方便愚故,乃至若諸有情樂修淨戒,令修布施,若諸有情樂修安忍,勸舍安忍令修淨戒。
若諸有情樂修精進,勸舍精進令修安忍。
若諸有情樂修靜慮,勸舍靜慮令修精進。
若諸有情樂修般若,勸舍般若令修靜慮。
如是菩薩愚,于世間善巧方便,不能真實利樂有情,與諸有情為惡知識,此巧方便依有所得有所執着,如是名為菩薩世間善巧方便,如是世間善巧方便,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胄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诃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 在善巧方便裡頭,我們随順世間法而能轉世間法,你随順世間法卻被世間法轉了,那就不是大菩薩了。
這個善巧方便智,你必須是真實的通家。
所謂通家者,經、律、論,無法而不知,無法而不曉。
真正通達了,因為這個根機,就這樣的來攝受他,他才能入佛道,這等于是菩薩先以欲鈎牽,漸令入佛道。
不止這個,還可以用五欲引誘他。
世間上都貪财愛色,這兩者是一切衆生的通病。
菩薩就示現滿足你,又示現生滅無常,你貪到了,又沒有了,你馬上就醒悟了。
他是這樣來度你,大菩薩才有這個方便善巧。
像大家所熟悉的道濟禅師,瘋瘋颠颠的,以酒度世,用瘋颠濟人,他裝瘋賣傻,就去度人家。
人們為什麼那麼恭敬他呢?他認識真實處,還能夠解決你的一切困難。
如果你沒有善巧方便智,不能解決衆生的痛苦,你這個善巧方便智就落于愚癡,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何等為十?所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寶飾象馬車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身命,不專為己求于世間出世間樂發心布施,但欲普為一切有情生長大慈大悲芽故發心布施,為欲引發善巧方便殊勝智故發心布施,為欲引發一切有情安樂事故發心布施,為欲除滅一切有情苦惱事故發心布施,無勝他心,無粗犷心,無嫉妒心,無悭悋心,而行布施。
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終不希求自受果報,發心布施,終不希求聲聞乘果發心布施,終不希求獨覺乘果發心布施。
于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為希求一切種智,發心布施。
” <十善業道品>講完了,這一品是<福田相品>。
十善業道就是身口七支加上貪瞋癡,這是有為的,隻說屬于聲聞乘跟緣覺乘的法。
再進一步說,十善業道從人天乘,乃至于到菩薩乘都是具足的,五種修行者所共通的。
如果以十善業道法,顯示給衆生,化度衆生,就是菩薩。
如果是聲聞緣覺,他想修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也必須以十善業道為基礎。
依照前面經文所說的,死了之後再來生人間,得大福德,那就是十善業道本身所應受的福德。
如果你的心裡深入觀想,那就是大乘了。
它是三乘的共道法,随着那一類根機,就可以領受到那一類法。
福田相就不同了,福田相純粹是菩薩摩诃薩說的。
福田就是種福,這個田地種的福是不可思議的福。
每一段每一輪都有兩種相,一個是世間相,一個是出世間相。
菩薩在世間上随順衆生說,如何行菩薩道,使衆生積福田。
菩薩的福田,是空義,沒有福田的福田,這是相即無相的涵義。
菩薩如果想行菩薩道,菩薩道的六度萬行,是以布施為首。
首先講财施,其次就是法施。
如果不以法布施,不以财布施,要入衆生界裡頭,那就很困難的。
能夠不随五欲所轉,不随衆生的世間所沉淪,那得裝備一下。
所以“大甲胃”的“胃”字是什麼呢?就是頭盔。
甲就是穿的盔甲。
所以你要想度衆生,示現跟衆生同事攝,示現跟衆生一樣的,你就得防護一下。
怎麼防護呢?就是裝備一下,保護自己。
用什麼來保護?這個甲胃是形容的意思,好像在戰陣當中,穿上盔甲,不為敵人所傷的意思。
你若到衆生界度衆生,不為衆生所染污,不為衆生所轉,而能轉衆生。
這個指的是菩薩摩诃薩,也就是他的道力已經很深厚了,用這個輪,可以滅除衆生的貧乏痛苦。
沒有錢,那是很痛苦的,所以要用财來布施。
若菩薩成就财施的大甲胃輪,從他最初一發心的時候,就能斷除五欲。
這個跟我們有點不相合,我出家六十多年,五欲現在還未能完全斷除;而這些菩薩一發心,五欲就斷除了,對世間無所貪戀。
但是他不離開世間,他跟聲聞緣覺不同的,從一發心,就能除斷五欲了。
這個五欲境界,我們前面講的很多,顯淺的說就是财、色、名、食、睡。
我們之所以精進不起來,懈怠,就是被這個五欲牽引着,我們行布施的時候,夾雜了很多污染。
前面講十善業道,裡頭夾雜很多的污染,不是以清淨心來行财施,無論你在做什麼,供養三寶也好,乃至社會救濟也好,裡頭夾着很多不清淨的心念。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心不清淨,你想得個真實的果不可能。
這段經文所講的菩薩摩诃薩是以财施作為摧輾五欲的工具,一發心的時候,行菩薩道、财布施的時候,就除斷五欲了。
他現在不隻斷除五欲了,他的塵沙無明也漸漸破了,這些登地的菩薩,他們是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
所以,他超勝過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乘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緣覺的二乘人,都應當供養承事守護這個大菩薩。
為什麼呢?給他們作利益故,菩薩摩诃薩能給一切聲聞緣覺作利益故。
這是總說,以下就分别說什麼是财施大甲胄輪呢? “何等為十?”有征啟的意思,概括的解釋一下。
“所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寶飾象馬車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身命。
”财施不像我們一般的施,這個不同;所以他前面的标題就說大菩薩,他能作竭盡施,這個布施就是他的種種飲食、衣服,乃至寶貝,象馬車乘,也就是身外的。
還有他自己的自身,乃至六根都能布施。
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肉、血肉、國城的妻子、奴婢的田宅,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自己的生命。
菩薩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就是菩薩的本意。
所以,成為菩薩就是有大道心的衆生。
他專為一切有情作利益,從沒有想到自己,那就說明我執也斷了;如果法執還在的話,就不可能作竭盡施。
還有法施的十輪,這是指世間的十輪。
還有出世間的十輪,他不為自己求世間出世間的樂,而發心布施;這個因地是真的,感果也真實的,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布施的時候,他不是為了世間的利益,乃至于出世間的利益,他也不求。
這個福田相是什麼相呢?是空相。
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菩薩在行布施、供養的時候,所做的一切善法,沒有得到福德。
須菩提就感覺很懷疑,為什麼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都沒有福德?菩薩說,他不執着這個福德。
他要是一執着就不是菩薩,所以他隻是不執着而已。
不顧其身命,乃至這樣的布施,他的目的就是利益衆生。
菩薩的大慈大悲心是不可思議的,修慈悲也不是簡單能做得到的。
無着菩薩想親近慈氏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他在山裡修“慈心三昧”,修了十年,想成佛,想拔一切衆生痛苦,所以叫“慈心三昧”。
修了十年,什麼也沒有得到,也沒有見到,好像無緣就退心了。
他就下山,下山走到半路上,碰見一個老婆婆在那兒拿一個很粗的鐵杵,在磨針。
他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她說:“我磨針。
”“您磨針做什麼用?”她說:“我女兒要出嫁,我給她磨針做衣服、做嫁妝。
”無着菩薩就笑說:“您這個針磨成了,您女兒恐怕都死了,怎麼能磨得成針?”那個老婆婆跟他說:“功到自然成。
”他忽然開悟了。
他說:“我沒有這個功夫,所以不能夠見到慈氏菩薩!” 他沒有走,回到山裡又修了十年,總共修了二十年,還是什麼都沒有,連個影像都沒有。
像我們拜忏、念佛,想做個好夢,求得很多,這屬于有相。
這不是菩薩摩诃薩的發心。
于是他第二次下山,這回下決心走下來,也沒有遇到什麼境界。
走到山底下的一條河流旁邊,看見一條狗。
那條狗的肚皮上生個瘡,就在那兒呻吟,很痛苦。
無着菩薩未出家學道之前,是一位醫生,專醫治臃腫病患,如今對境了。
修了二十年的慈心,他想幫它治,可是看見這狗實在太髒了;他想這條狗要是人的話,我還可以給它治一治!他想一想,走了一段,心想不對,“我是修了二十年慈心三昧,修慈心是平等對一切衆生的,為什麼有分别心呢?” 他又回來,如是走了又回來,走了那麼好幾次,決心下不了。
最後想:“我這二十年功夫不能讓它白費,還是幫它治療。
”閉上眼睛就去吸那個瘡。
這個瘡必須得用口吸,他一吸,心裡頭感覺得很噁心,就要吐;剛要吐的時候,感覺味道不對,這個膿瘡不可能這麼美妙味道,是上妙味道。
睜眼一看,狗沒有了,出現的是慈氏菩薩。
于是他就問:“菩薩,我修行二十年,天天拜你,求你,你到了最後還要試驗我一下。
”慈氏菩薩跟他說:“我也很焦急,我天天預備加被你,是你不理我。
”這就是中間還有業障。
于是我們就知道以大慈大悲心發心布施,是很難的;要是沒有殊勝的智慧,我們那個大慈大悲心的萌芽發不起來。
我不是輕視各位,我對自己也是這樣,我們那個大慈悲心,極其有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大悲裡頭有愛見,如果是自己親友,如果是我尊敬的,我喜歡的,那慈悲就有了。
要是你的怨家,或像上面說所說的一條狗,慈悲心就發不起來,你怎麼能布施,不顧身命的把自己所有的都供養給别人?不肯的。
這個我們自己可以測驗的,甚至有的布施出去,還要拿回來。
《大集十輪經》的這種境界逐漸深了,說菩薩怎麼行菩薩道的?供養衆生的時候,把衆生都供養成佛,都像佛來對待。
因為菩薩要成菩薩道,依據<普賢行願品>,要是沒有衆生,我們成不了菩薩道。
衆生的恩,是難報的,因為衆生使我們能夠成就佛。
所以大菩薩發心布施後,他的目的與願望就是普為一切有情,能夠成佛,讓一切有情也能夠生起大慈大悲的萌芽。
因為這樣的緣故才發心布施的,同時為欲引發善巧的方便殊勝智故,發心布施。
引誰呢?引一切衆生也發起利益衆生的心,就展轉相受,同時在菩薩本身來說,引發自己利益衆生的方便智。
諸菩薩對于利益衆生的方法就是他方便的智能,要學這個方便智,我們也想幫助人家,如果方法不對,不但沒有幫到忙,自己還惹得很多煩惱。
很多道友都有這種經驗。
例如建廟,我想出點個功德,建佛學院,功德出了,聽别人又東說西說的,閑話一堆,那廟也不修,佛學院也不辦,他就退心了就生了謗毀。
我對這種事聽的太多了,我為什麼不敢說呢?不說三寶過,乃至于優婆塞、優婆夷,都不敢說;不要說四衆過,這是犯菩薩的根本戒。
不合乎福田相,你那個福種下去的根本芽就生長不出來,就變成焦芽敗種。
我們在十善業道、十惡輪裡頭講的非常清楚。
你這樣是下無間地獄的,乃至于近無間地獄的,謗三寶,比無間地獄還重。
為什麼信佛好多年了,還沒有什麼成就,什麼原因呢?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造太多了,你不知道這是在造業。
如果對照一下《大集十輪經》,你才知道身口意十業,十善業跟十惡業,十惡輪跟十善輪,特别難防護的。
我們認為好像很容易,那是驕慢的想法,不是真實的。
所以,菩薩以殊勝的方便善巧智來行布施,令一切衆生都能夠安樂布施,當你行施的時候,要發心要發願,一定要具足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
同時菩薩以财布施,為除滅一切衆生的苦惱,所以發心布施。
衆生在苦難當中,你發心布施,給他财施的時候,你要發心善巧方便,發心要引他入法,要引導他成道了脫生死;你還要放下一切,這不過是用财來引導他而已。
所以佛教講,度衆生的時候,先以欲鈎牽,漸引入佛道。
先用他所喜歡的,他所缺乏的,引誘他,漸漸就能引入佛道,攝受他。
同時在菩薩發布施心的時候,不需要跟人家比;不需要說那個舍錢多了,我必須勝過他,他舍一萬,我要舍二萬。
人家是什麼财力,你是什麼财力,不要比,不要想超過别人。
你行你的道就好了,沒有勝他的心,無有粗犷心。
粗犷心,心不柔和,不善順,不調柔的意思。
當行布施的時候,财大氣粗,夾雜了種種不幹淨不潔淨的心。
财大氣粗不是供養心,所以我們在《地藏經》第十品上講,地藏菩薩請佛說校量功德,說這個衆生布施功德,為什麼有一生享受?有十生享受?有千百億生享受都享受不完?同樣的财物沒有增加,原因是什麼呢?心不同。
必須以菩提心,起碼要沒有勝他心,沒有這種粗惡的心。
還有嫉妒心,嫉妒心很多人都有。
還有悭吝心,雖然布施了,後來又後悔了,舍不得,悭貪嫉妒的,還有吝惜的。
這類行布施,不論所施的物,或多或少,“下至一食”,乃至布施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日初時,日中時,日末時,三時都行布施,所得的福德也不大。
甚至于連福德都沒有得到,特别是對三寶,對衆生也如是。
無論布施的多寡,不要給自己求受果報,施不望報。
我們中國的儒家也是這樣的想法;布施望報的時候,你是有所企圖,那不是布施了。
乃至于布施雖然很少,也希望人家還報,這已經不是行布施了,“我做了好事了!”那樣你的目的不純了。
人若說東,他一定要說西,他跟你不同的。
若邪知邪見,怎麼樣對治他?“說正法”,你要把佛的教誡,諸大善知識、諸大祖師的教誡,你拿方便來給他引誘,令他成熟。
“若諸有情不敬三寶”,我們前面講的無依行,“無依”,他沒有依,無依者就是不敬三寶。
我們勸他受三歸,要歸依三寶,令他恭敬三寶;或者叫他學近事律儀、五戒、三歸五戒,勸他修近住律儀,也就是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應該是九戒,我們認為八關齋戒,隻有八戒。
〈西遊記〉上講,陪唐僧取經的豬八戒,就是八戒。
其實那八戒還有一齋,過午不食,齋者是期限的意思,所以應當是九個,八關為什麼叫關呢?關閉諸惡趣門,一切惡趣門就關閉了,你受了這麼一天,八關齋戒就把惡趣門都關了。
我看很多受了八關齋戒的,有很多還是很嚴謹的,他過午就是不喝,帶顔色的水,佛制是不能喝;說喝牛奶、豆漿,不但不許,就連有顔色的水,喝茶也不許。
喝茶水,喝果汁,不都是水嗎?不行的,隻能喝水。
但是這其中有開緣,要受戒要先學開緣,我們都要找方便,說我們支持不了,身體弱,或者是我受了過午不食戒,但是有病可以開,過午飲漿。
“或勸修習種種工巧伎術業處,令其成熟。
”上工、泥工,凡是一切技術都可以,這叫菩薩的世間工巧明。
工巧明就是菩薩的方便智,在世間上具足了方便善巧智的這些菩薩,像恒河沙數那麼多,大菩薩,他足以書、論、工伎巧,以這個業來進行增長、精進巧方便智。
外道會的我都會,這得大菩薩,不但會而且超過他,他才能服你。
他會那一行,你就會那一行;你到那一行,你就是第一,他就得跟你學。
這必須大菩薩才有那種智慧善巧方便智,可以降伏一切的外道,這就叫菩薩的世間善巧方便。
此巧方便,共聲聞獨覺乘等,聲聞獨覺乘都可以能學,都能做得到的,也可以這樣做,這就叫給一切佛法作依賴之因,依佛法僧而種的一個因。
一切的善巧方便就是他所行的處,所依的處,亦是善巧任運,無思滅退堕法,這個就不容易。
無思滅永遠不退堕,無退堕法,這就是善巧方便。
任運,就是自然,看一切法在生滅當中,他就能在一切法上引入回歸法性的理體,在生滅當中引他回到不生滅,到了不生滅才能無退堕,但這個不容許,下面就說了。
“又善男子,若諸菩薩不依明師,不依善友,修行世間善巧方便,是諸菩薩愚于世間善巧方便,向諸惡趣,不能随順安住出世巧方便智,亦非一切真實福田,不能善巧知諸有情根行差别。
以于善巧方便愚故,為諸聲聞,及獨覺乘,非大乘器,及于大乘根本未熟者,宣說大乘令其修學。
又為大乘法器有情,宣說聲聞獨覺乘法,令修聲聞獨覺乘行,為獨覺乘法器有情,說聲聞乘,令其修習聲聞乘行,為聲聞乘法器有情,說生死法,令其愛着,不為宣說厭生死法。
又于善巧方便愚故,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執着邪見,為彼宣說甚深大乘,不為宣說生死流轉,死此生彼,衆苦果報,令其厭怖,離諸惡法。
又于善巧方便愚故,乃至若諸有情樂修淨戒,令修布施,若諸有情樂修安忍,勸舍安忍令修淨戒。
若諸有情樂修精進,勸舍精進令修安忍。
若諸有情樂修靜慮,勸舍靜慮令修精進。
若諸有情樂修般若,勸舍般若令修靜慮。
如是菩薩愚,于世間善巧方便,不能真實利樂有情,與諸有情為惡知識,此巧方便依有所得有所執着,如是名為菩薩世間善巧方便,如是世間善巧方便,共諸聲聞獨覺乘等,此不名為大甲胄輪,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诃薩也,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 在善巧方便裡頭,我們随順世間法而能轉世間法,你随順世間法卻被世間法轉了,那就不是大菩薩了。
這個善巧方便智,你必須是真實的通家。
所謂通家者,經、律、論,無法而不知,無法而不曉。
真正通達了,因為這個根機,就這樣的來攝受他,他才能入佛道,這等于是菩薩先以欲鈎牽,漸令入佛道。
不止這個,還可以用五欲引誘他。
世間上都貪财愛色,這兩者是一切衆生的通病。
菩薩就示現滿足你,又示現生滅無常,你貪到了,又沒有了,你馬上就醒悟了。
他是這樣來度你,大菩薩才有這個方便善巧。
像大家所熟悉的道濟禅師,瘋瘋颠颠的,以酒度世,用瘋颠濟人,他裝瘋賣傻,就去度人家。
人們為什麼那麼恭敬他呢?他認識真實處,還能夠解決你的一切困難。
如果你沒有善巧方便智,不能解決衆生的痛苦,你這個善巧方便智就落于愚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