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相品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酥了,水一淹就泡了,泡了就泡得很酥軟,風災一起就吹到空中去了,什麼都沒有了。
譬如世界水災起的時候,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萬小渚,妙高山王。
”我們的須彌山,及諸山等,皆為災水浸潤消盡,水一泡,泡消了。
我們看見石頭是堅硬的,那石頭讓水浸濕,那石頭漸漸的就化了,我們看不見了。
房檐滴水的時候,那水是很軟的。
在下雨的時候,滴幾滴,滴久了,你的房檐底下會有個小坑坑,滴水檐前軟能克硬,這叫軟磨硬。
你不要發脾氣,軟磨比硬碰好的多,想想這個道理,就能夠理解到了。
“又善男子,譬如黑暗遍滿虛空,朗日出時皆能除滅,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發起無邊虛空智日,能永除滅自身四倒無明黑暗,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又由此故,于諸佛法增進自在,常無退轉,不複随順惡友力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于諸功德心常無厭,乃至菩提恒無間斷,又常不離念佛思惟,乃至夢中亦無暫廢。
” 這幾句話都是一樣的,這個大甲胃輪,一個善巧方便大甲胃輪,一個大忍大甲胃輪,能夠發起無邊的智能日,除滅你自身的四颠倒,乃至無明黑暗都除盡了。
這些大菩薩化度衆生,使諸衆生如是的觀察,如是的谛審,如是的進入,這兩個大甲胃輪,這樣的修行成就了。
于諸佛法,自在常無退轉,增進你對佛法的自在,永遠再不會退堕了。
就算是有惡友牽引你,也不随着那道友力去做了。
那麼“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因為這種大甲胃輪的引伸,菩薩成就這種大甲胃輪來利益衆生,使衆生對于佛法增進信心,增進修行。
所以他能夠在修行當中破除這些惑業,乃至能得到自在,也達到不退轉地,不會再随順惡友的勢力,來牽引他退堕聖道。
那麼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就能見着佛法僧。
這樣常時能聞着佛法,常時能親近供養衆僧。
“于諸功德心常無厭”,我們有時候在做功德的時候會生起厭煩,例如,叩頭禮拜聞法,有時會生起厭煩。
為什麼呢?因為他修行很久了,可是還沒有進入。
這樣子就很容易退堕,為什麼會退堕呢?因為他想有所得,到時候得不到。
如果他原來就沒得,他永遠也沒退堕心,他沒想得什麼,我這麼做就對,他的思想沒有退堕心,如果一産生了分别,一想有所得,得不到,他就退了。
我有時候想,出家六十多年,中間沾了一些障礙。
但是在佛法當中得到什麼呢? 沒有得到什麼!我出家的時候,想得什麼呢?我也沒有想得到什麼。
但是有的人說:“我别受苦,了生死,現在卻感覺什麼都苦。
”感覺什麼都苦,這就是對佛法還沒有入。
這個苦是無常的,我們剛才講了,苦是什麼樣子呢?沒有。
好像有人打我們,我們感覺這個是觸了,這個觸是苦,你感覺痛苦。
但是你再作第二念,再觀察,有覺覺痛無痛痛覺,你有個知覺才感覺到痛苦。
如果這個知覺也沒有了,你這個痛苦就感不到了。
另外,你修觀的,或者念佛的人,為什麼把精神完全寄托在佛号上?念佛,念念的專注一境,這時候别人打你,或者幹什麼,你不知道,心裡就是念佛,也不是佛加持你什麼力量,沒有。
因為你的心不在這上頭,你就不知道了。
這個你可以自己試驗着,這不是一天兩天,我是積三十多年的經驗。
在住監獄的時候,我一天到晚就是這麼想,今天盼着明天出去,明天盼着後天出去,反正每天都在盼,我明天可能出去,生存就是寄托在希望上面。
因為有希望,才能支持你活下去,要是連這個希望都沒有了,活不下去了。
自殺的人,沒有希望了,他認為自己達不到,什麼都沒有了。
特别是小孩,他很容易生起斷滅見,他感覺到壓迫太痛苦,交功課,老師也逼,父母也逼,他走投無路。
他說:“我死了該沒有人逼?”他認為死了就完了,他不曉得死的痛苦,比那個活的痛苦還厲害,他要是知道就不幹了。
求解脫就是用觀照,觀照久了,成熟了。
沒有成熟,解脫不了;觀照成熟了,你就解脫了。
觀照這個東西,很可愛的,因為你會感覺很痛苦,或者變壞,或者損失,你會很痛苦,你觀想到不愛了,就放下了。
對這個東西,他的好壞跟我沒有關系,等他消失了,你也不感覺痛苦。
他成長不成長,跟你沒有關系,你要是特别關注,你就痛苦,他的變化就是你心裡的變化,這就是淺近的修行。
等我們講完了之後,再從頭說如何觀察我們的出入息,那對我們才有确實的利益。
你要是觀察久了,心裡注專了,真正觀察出入息了,那個息定了,你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往前修行了。
“又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謂諸菩薩入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入無邊虛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入滅受想定。
住此定中,一切三受三行斷滅,心無行動,諸受想思觸作意等悉皆斷滅,安住此定或一日夜。
或複乃至七七日夜受定味食,從此定起,其心寂靜,無所取着,宴然而住。
複入勝義究竟空定,住此定中,其心平等,無所取着,猶若虛空,身諸毛孔,皆出霜液,狀如昴星,滅除一切郁烝結縛。
從此定起,得正憶念,最勝喜樂充遍其身,如大自在天子入現一切樂定,身諸毛孔皆遍受樂,如是菩薩樂觸其身,便思念佛,思念佛故,則唯見佛,不見餘相。
菩薩爾時若念一佛,則見一佛,若念多佛,則見多佛。
若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
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
若念自身為佛身相,則見自身同于佛身衆相圓滿。
若念他身為佛身相,則見他身同于佛身衆相圓滿。
若念一切情非情數所有色像為佛身相,則見一切情非情數所有色像皆同佛身衆相圓滿,不見其餘一切色像。
” 諸菩薩“入初靜慮”,就是剛剛入了初禅的定。
靜慮就是定,乃至于二禅、三禅、四禅天的靜慮,或者是從第四禅天,又進入無邊虛空處;他入這個定,無邊虛空定,乃至于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個非想非想處,後面的“非想”是佛加的,佛知道他并不是“非想”,而是“非非想”,加個“非”字,還有想,之後就是滅受想定。
滅了這個,沒有受,沒有能受,也沒有想,一時不想,入了這個定。
在這個定中,苦受樂受,身、口、意,三受三行,都斷滅了,心沒有行動了,意識沒有行動了。
那麼,受、想、思、觸、作意就是心所法,受、想、思、觸、作意都斷滅了,受是粗相,是心内行。
這個觸,觸是心内的接觸,就是法塵跟意識的接觸。
作意,就是生起念頭。
我們說打妄語就是念頭,一入這種定的時候全都斷滅了。
安住這個定,或者定一天,或者定七七四十九天,他在這定中得到定的滋味,拿這個作飲食。
入定的人,他不再吃飲食,什麼感覺都沒有了,連想都沒有了,沒有感受。
怎麼會有感覺呢?住這個定中,心裡頭沒取着,到達心平等,心跟虛空一樣呢! 那時候他身上每一個毛孔都出霜液,汗液像霜似的。
“狀如昴星”,形狀像昴星似的。
“滅除一切郁烝結縛”,蒸起的氣體都沒有了。
要是從這個定起了,他就得了正憶念,最勝的喜樂,充滿其身,這叫四禅八定。
這定不是聖境,不是佛菩薩的聖境。
所以,他說最勝的喜樂充滿其身,就是大自在天子入現一切的樂定,也就是大樂天子所入的定,不是出世定,知道這個定,我們是不容易得到,得到了還是有生滅的,定散的時候還是沒有了,所以每一個毛孔都是快樂的,這叫大自在天子入的一切樂定。
“如是菩薩樂觸其身”,這個快樂一觸到身,他生起念佛的思想,修淨土的道友要注意這一段經文,他是這樣來念佛的;因為思念佛故,想念佛,思想佛。
念佛隻見到佛相,他在定中隻看見佛相,其它的什麼相都不念了,都沒有了,沒有生起那個念。
爾時若念一佛,則見一佛。
他念釋迦牟尼佛,他隻見釋迦牟尼佛。
要是念多佛呢?他若觀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動如來,多寶如來,一念諸佛全現,能念多佛,多佛就現,能念一佛就一佛現。
随念而現,生到極樂世界。
念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你可以這樣的來修行。
“若念小身佛”,你可以見小身佛,這是化佛;若念釋迦牟尼佛,見丈六金身,念盧舍那佛,見千丈身,那是報佛;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則見大身佛。
“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念無量身,一塵中有塵數剎,二剎有難思佛,無量諸佛。
“若念自身為佛身相”,觀想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你就現了自身為佛相,同佛身相一樣的形相圓滿。
發心住的菩薩能夠做得到,他一念佛的時候,觀想與佛身合一了。
别的衆生看見他就是佛,諸相圓滿具足,或者三十二相,或者八十種好,念報身佛做不到。
若念他身為佛身相,則見他身同于佛身衆相圓滿,不是念自己,或者念某位道友。
觀想他是佛,他已經成就了,你看他就是佛身,也是諸相圓滿。
“菩薩爾時便作是念,一切諸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谛實不虛。
我今複應皆悉斷滅一切三受三行等法令無有餘,作是念已,入滅盡定。
住此定中,如心所期,皆盡斷滅,受定味食。
或一七日夜,或二七日夜,或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七日夜,或經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随力所能,安住此定,受定味食。
從此定起,其心寂靜,無所取着,宴然而住。
複入勝義究竟空定,廣說如前,乃至思念佛身相已,知一切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谛實不虛。
” 這個時候你才體會到所謂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才知道佛法是如理的,如實的,不是假的。
如果是行普賢行願的時候,随拈一法無非法界,所以一塵塵裡有塵數剎,一個微塵裡就有無窮無盡佛剎,一一剎裡頭又有無窮無盡那麼多佛。
一一佛的前面又有無窮無盡的諸佛菩薩圍繞在那兒說法,這個也谛實的。
為什麼呢?皆是法身故,皆是法性所成就的。
那麼,“我今複應皆悉斷滅一切三受三行等法令無有餘”,苦受樂受,身、口、意,一切法我都把他們斷滅了,令無有餘,不在無明上留一點點。
“作是念已,入滅盡定,住此定中,如心所期,皆盡斷滅,受定味食,乃至于一七日夜,或二七日夜,或三四五六七九九十七日夜。
”十個七就是七十天,就在定中。
“或經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那個時間就長了,沒辦法計算了。
還沒有這種定的力量,那麼“随力所能”,你有多大的觀想力,心定的寂靜力,就安住這個定上,“受定味食”。
若是從這定起來之後,心裡寂靜的,無所着;什麼都不取,什麼都不執着,根本就沒有執取,還有什麼舍呢?無取無舍。
“宴然而住”,這個時候宴然而住,他又另入一個定。
“複入勝義究竟空定”,勝義空定,就是前面所講這些,跟這個是一樣的,是勝義的空定。
“廣說如前,乃至思念佛身相已,知一切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谛實不虛。
”這是真實的,一點也不假,谛理如是。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诃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住此輪故,發起無邊虛空智日,能永除滅自身四倒無明黑暗,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由此輪故,于諸佛法增進自在常無退轉,不複随順惡友力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于諸功德心常無厭,乃至菩提恒無間斷。
又常不離念佛思惟,乃至夢中亦無暫廢。
如是菩薩福德智能速疾圓滿,不久安住清淨佛國,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于彼佛國一切有情皆受化生色相如佛,煩惱微薄,皆住大乘。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欲成諸法器斷一切煩惱常趣入真空衆事無難作為斷諸有縛當勤修等持功德定相應必獲難思慧修靜慮無色滅定真空觀起念佛勝智能盡一切惡有無一切法破以真空觀永離諸惡趣常得見諸佛善修真空觀勤學諸善法供養一切佛速當成佛果為有情親友滅除煩惱病速住淨佛國證得大菩提衆生如佛相遍滿于佛土皆趣求佛乘離聲聞獨覺” 從那個定輪引攝住在這個定輪上,才能發起無邊的虛空智日,那太陽就像智能,發起多少個太陽呢?無邊。
智能就無盡,從這個時候起,把你身體自身的四種頭倒,乃至于究竟無明,乃至惑業的無明,都究竟除滅了。
過去所引起的那個惡不善業,乃至“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這個時候才能徹底的除斷了,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善男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輪,從他最初發心,能夠斷除一切五欲,再不會退堕了,還會随順惡友的力量牽引?不随順惡友,那就離開惡,也能轉動。
他到這個時候,還能轉惡友為善友。
那麼,就經常“不離見一切佛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于諸功德心常無厭,乃至菩提恒無間”,在菩提路上,再也沒有間斷的時候。
我們讀〈普賢行願品〉也好,念佛、念法、念僧也好,從來不會間斷。
恒無間斷了,也就“常離念佛思惟”,口裡在念佛,心裡在想佛,身體在拜佛,“乃至夢中亦無暫廢”,晝夜二十四小時念佛,沒有一念間離開佛法僧三寶。
到了這種地步,“如是菩薩福德智能速疾圓滿”,很快就成佛了,不久就安住清淨佛國,他自己安住在佛國土。
“于彼佛國一切有情皆受化生色相如佛”,這有情在一切佛國土都是化生,當然不是胎生,沒有一個佛國土是胎生的。
我們這個婆娑世界不同,這是五濁惡世,淨佛國土都是化生的,沒有女相,沒有生育相,但并不是煩惱斷了,而是到這個時候煩惱微薄了,很少了,都住在大乘法中。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欲成諸法器,斷一切煩惱,常趣入真空,衆事無難作。
”這就顯一切相,顯一切相而滅一切相,都顯真空。
這就是什麼呢?就是《華嚴經》的真空絕相觀;天台四教的真觀空、假、中三觀,就是修真空觀。
“為斷諸有縛”,三界都是有系縛的,那麼常“勤修等持”,常勤修這個三昧,就是一切法都平等。
持一切義,持你自己一念心,心都平等。
“功德定相應”,你要是得了這種的定,這種功德,跟你的定,兩者是相應的,不會錯的。
功德就是定,定就是功德,也沒有功德,也沒有什麼是定。
“必獲難思慧”,這是說得了功德,得定了,還能得到慧,獲得不可思議的慧,難思為不可思議的,要想修靜慮修定,千萬離開色,靜慮無色,沒有一切色相,修靜慮的,離一切色相。
這叫“滅定真空觀”,修滅盡定,真空的絕相,一切相沒有了。
這個時候在定中,生起了念佛的殊勝智能,把一切惡都滅盡了,用真空觀來破一切有為法。
有也好,無也好;有是對着無說的,并不是真空,用真空觀就破那個有無。
那個有無,一個是常法,一個是斷滅法,有就是常法,無就是斷滅。
真空不是這樣,真空就能産生妙有,妙有就不是非有,非有就是真空。
真空不空,就是妙有,也就是得一切諸功德相,佛的諸功德相是什麼樣子呢?妙有非有。
“善修真空觀,勤修諸善法,供養一切佛,速當成佛果。
”善修真空絕相觀,就能勤修諸善法,并不是住在空中。
這個空不是沒有了,這是不對的。
能善修直空觀才能夠勤修諸善法,這叫修四觀真實絕相,依着真空的理而生起一切事。
那就是理事無礙,所行的法就叫善法,用這個來供養佛,用法供養一切佛,很快就成就佛果。
為有情親友,滅除煩惱病,這時候你有大力量,你可以觀照跟你有關系的有情親友,把煩惱病也除了,把他們都度了。
“速住淨佛國”,生到淨佛國,在那兒能“證得大菩提”,一切衆生都如佛相,看一切衆生都是佛。
“遍滿于佛土”,那個淨佛國土的衆生,都是成佛的。
那麼“皆趣求佛乘,離聲聞獨覺”,離開二乘位,求成佛。
等〈囑累品〉講完了,再回頭講講修觀息觀,我們就算圓滿了。
福田相品竟
譬如世界水災起的時候,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諸小世界,各四大洲,八萬小渚,妙高山王。
”我們的須彌山,及諸山等,皆為災水浸潤消盡,水一泡,泡消了。
我們看見石頭是堅硬的,那石頭讓水浸濕,那石頭漸漸的就化了,我們看不見了。
房檐滴水的時候,那水是很軟的。
在下雨的時候,滴幾滴,滴久了,你的房檐底下會有個小坑坑,滴水檐前軟能克硬,這叫軟磨硬。
你不要發脾氣,軟磨比硬碰好的多,想想這個道理,就能夠理解到了。
“又善男子,譬如黑暗遍滿虛空,朗日出時皆能除滅,如是菩薩成就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發起無邊虛空智日,能永除滅自身四倒無明黑暗,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又由此故,于諸佛法增進自在,常無退轉,不複随順惡友力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于諸功德心常無厭,乃至菩提恒無間斷,又常不離念佛思惟,乃至夢中亦無暫廢。
” 這幾句話都是一樣的,這個大甲胃輪,一個善巧方便大甲胃輪,一個大忍大甲胃輪,能夠發起無邊的智能日,除滅你自身的四颠倒,乃至無明黑暗都除盡了。
這些大菩薩化度衆生,使諸衆生如是的觀察,如是的谛審,如是的進入,這兩個大甲胃輪,這樣的修行成就了。
于諸佛法,自在常無退轉,增進你對佛法的自在,永遠再不會退堕了。
就算是有惡友牽引你,也不随着那道友力去做了。
那麼“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因為這種大甲胃輪的引伸,菩薩成就這種大甲胃輪來利益衆生,使衆生對于佛法增進信心,增進修行。
所以他能夠在修行當中破除這些惑業,乃至能得到自在,也達到不退轉地,不會再随順惡友的勢力,來牽引他退堕聖道。
那麼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就能見着佛法僧。
這樣常時能聞着佛法,常時能親近供養衆僧。
“于諸功德心常無厭”,我們有時候在做功德的時候會生起厭煩,例如,叩頭禮拜聞法,有時會生起厭煩。
為什麼呢?因為他修行很久了,可是還沒有進入。
這樣子就很容易退堕,為什麼會退堕呢?因為他想有所得,到時候得不到。
如果他原來就沒得,他永遠也沒退堕心,他沒想得什麼,我這麼做就對,他的思想沒有退堕心,如果一産生了分别,一想有所得,得不到,他就退了。
我有時候想,出家六十多年,中間沾了一些障礙。
但是在佛法當中得到什麼呢? 沒有得到什麼!我出家的時候,想得什麼呢?我也沒有想得到什麼。
但是有的人說:“我别受苦,了生死,現在卻感覺什麼都苦。
”感覺什麼都苦,這就是對佛法還沒有入。
這個苦是無常的,我們剛才講了,苦是什麼樣子呢?沒有。
好像有人打我們,我們感覺這個是觸了,這個觸是苦,你感覺痛苦。
但是你再作第二念,再觀察,有覺覺痛無痛痛覺,你有個知覺才感覺到痛苦。
如果這個知覺也沒有了,你這個痛苦就感不到了。
另外,你修觀的,或者念佛的人,為什麼把精神完全寄托在佛号上?念佛,念念的專注一境,這時候别人打你,或者幹什麼,你不知道,心裡就是念佛,也不是佛加持你什麼力量,沒有。
因為你的心不在這上頭,你就不知道了。
這個你可以自己試驗着,這不是一天兩天,我是積三十多年的經驗。
在住監獄的時候,我一天到晚就是這麼想,今天盼着明天出去,明天盼着後天出去,反正每天都在盼,我明天可能出去,生存就是寄托在希望上面。
因為有希望,才能支持你活下去,要是連這個希望都沒有了,活不下去了。
自殺的人,沒有希望了,他認為自己達不到,什麼都沒有了。
特别是小孩,他很容易生起斷滅見,他感覺到壓迫太痛苦,交功課,老師也逼,父母也逼,他走投無路。
他說:“我死了該沒有人逼?”他認為死了就完了,他不曉得死的痛苦,比那個活的痛苦還厲害,他要是知道就不幹了。
求解脫就是用觀照,觀照久了,成熟了。
沒有成熟,解脫不了;觀照成熟了,你就解脫了。
觀照這個東西,很可愛的,因為你會感覺很痛苦,或者變壞,或者損失,你會很痛苦,你觀想到不愛了,就放下了。
對這個東西,他的好壞跟我沒有關系,等他消失了,你也不感覺痛苦。
他成長不成長,跟你沒有關系,你要是特别關注,你就痛苦,他的變化就是你心裡的變化,這就是淺近的修行。
等我們講完了之後,再從頭說如何觀察我們的出入息,那對我們才有确實的利益。
你要是觀察久了,心裡注專了,真正觀察出入息了,那個息定了,你才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往前修行了。
“又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謂諸菩薩入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入無邊虛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入滅受想定。
住此定中,一切三受三行斷滅,心無行動,諸受想思觸作意等悉皆斷滅,安住此定或一日夜。
或複乃至七七日夜受定味食,從此定起,其心寂靜,無所取着,宴然而住。
複入勝義究竟空定,住此定中,其心平等,無所取着,猶若虛空,身諸毛孔,皆出霜液,狀如昴星,滅除一切郁烝結縛。
從此定起,得正憶念,最勝喜樂充遍其身,如大自在天子入現一切樂定,身諸毛孔皆遍受樂,如是菩薩樂觸其身,便思念佛,思念佛故,則唯見佛,不見餘相。
菩薩爾時若念一佛,則見一佛,若念多佛,則見多佛。
若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若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
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
若念自身為佛身相,則見自身同于佛身衆相圓滿。
若念他身為佛身相,則見他身同于佛身衆相圓滿。
若念一切情非情數所有色像為佛身相,則見一切情非情數所有色像皆同佛身衆相圓滿,不見其餘一切色像。
” 諸菩薩“入初靜慮”,就是剛剛入了初禅的定。
靜慮就是定,乃至于二禅、三禅、四禅天的靜慮,或者是從第四禅天,又進入無邊虛空處;他入這個定,無邊虛空定,乃至于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個非想非想處,後面的“非想”是佛加的,佛知道他并不是“非想”,而是“非非想”,加個“非”字,還有想,之後就是滅受想定。
滅了這個,沒有受,沒有能受,也沒有想,一時不想,入了這個定。
在這個定中,苦受樂受,身、口、意,三受三行,都斷滅了,心沒有行動了,意識沒有行動了。
那麼,受、想、思、觸、作意就是心所法,受、想、思、觸、作意都斷滅了,受是粗相,是心内行。
這個觸,觸是心内的接觸,就是法塵跟意識的接觸。
作意,就是生起念頭。
我們說打妄語就是念頭,一入這種定的時候全都斷滅了。
安住這個定,或者定一天,或者定七七四十九天,他在這定中得到定的滋味,拿這個作飲食。
入定的人,他不再吃飲食,什麼感覺都沒有了,連想都沒有了,沒有感受。
怎麼會有感覺呢?住這個定中,心裡頭沒取着,到達心平等,心跟虛空一樣呢! 那時候他身上每一個毛孔都出霜液,汗液像霜似的。
“狀如昴星”,形狀像昴星似的。
“滅除一切郁烝結縛”,蒸起的氣體都沒有了。
要是從這個定起了,他就得了正憶念,最勝的喜樂,充滿其身,這叫四禅八定。
這定不是聖境,不是佛菩薩的聖境。
所以,他說最勝的喜樂充滿其身,就是大自在天子入現一切的樂定,也就是大樂天子所入的定,不是出世定,知道這個定,我們是不容易得到,得到了還是有生滅的,定散的時候還是沒有了,所以每一個毛孔都是快樂的,這叫大自在天子入的一切樂定。
“如是菩薩樂觸其身”,這個快樂一觸到身,他生起念佛的思想,修淨土的道友要注意這一段經文,他是這樣來念佛的;因為思念佛故,想念佛,思想佛。
念佛隻見到佛相,他在定中隻看見佛相,其它的什麼相都不念了,都沒有了,沒有生起那個念。
爾時若念一佛,則見一佛。
他念釋迦牟尼佛,他隻見釋迦牟尼佛。
要是念多佛呢?他若觀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動如來,多寶如來,一念諸佛全現,能念多佛,多佛就現,能念一佛就一佛現。
随念而現,生到極樂世界。
念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你可以這樣的來修行。
“若念小身佛”,你可以見小身佛,這是化佛;若念釋迦牟尼佛,見丈六金身,念盧舍那佛,見千丈身,那是報佛;念小身佛則“見小身佛”,念“大身佛則見大身佛”,則見大身佛。
“若念無量身佛,則見無量身佛”,念無量身,一塵中有塵數剎,二剎有難思佛,無量諸佛。
“若念自身為佛身相”,觀想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你就現了自身為佛相,同佛身相一樣的形相圓滿。
發心住的菩薩能夠做得到,他一念佛的時候,觀想與佛身合一了。
别的衆生看見他就是佛,諸相圓滿具足,或者三十二相,或者八十種好,念報身佛做不到。
若念他身為佛身相,則見他身同于佛身衆相圓滿,不是念自己,或者念某位道友。
觀想他是佛,他已經成就了,你看他就是佛身,也是諸相圓滿。
“菩薩爾時便作是念,一切諸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谛實不虛。
我今複應皆悉斷滅一切三受三行等法令無有餘,作是念已,入滅盡定。
住此定中,如心所期,皆盡斷滅,受定味食。
或一七日夜,或二七日夜,或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七日夜,或經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随力所能,安住此定,受定味食。
從此定起,其心寂靜,無所取着,宴然而住。
複入勝義究竟空定,廣說如前,乃至思念佛身相已,知一切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谛實不虛。
” 這個時候你才體會到所謂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才知道佛法是如理的,如實的,不是假的。
如果是行普賢行願的時候,随拈一法無非法界,所以一塵塵裡有塵數剎,一個微塵裡就有無窮無盡佛剎,一一剎裡頭又有無窮無盡那麼多佛。
一一佛的前面又有無窮無盡的諸佛菩薩圍繞在那兒說法,這個也谛實的。
為什麼呢?皆是法身故,皆是法性所成就的。
那麼,“我今複應皆悉斷滅一切三受三行等法令無有餘”,苦受樂受,身、口、意,一切法我都把他們斷滅了,令無有餘,不在無明上留一點點。
“作是念已,入滅盡定,住此定中,如心所期,皆盡斷滅,受定味食,乃至于一七日夜,或二七日夜,或三四五六七九九十七日夜。
”十個七就是七十天,就在定中。
“或經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那個時間就長了,沒辦法計算了。
還沒有這種定的力量,那麼“随力所能”,你有多大的觀想力,心定的寂靜力,就安住這個定上,“受定味食”。
若是從這定起來之後,心裡寂靜的,無所着;什麼都不取,什麼都不執着,根本就沒有執取,還有什麼舍呢?無取無舍。
“宴然而住”,這個時候宴然而住,他又另入一個定。
“複入勝義究竟空定”,勝義空定,就是前面所講這些,跟這個是一樣的,是勝義的空定。
“廣說如前,乃至思念佛身相已,知一切法一切色像皆如幻等谛實不虛。
”這是真實的,一點也不假,谛理如是。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诃薩能引遍滿虛空無量無邊廣大衆具辭無礙解一切佛法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堅固大忍大甲胄輪。
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則能安住能引一切虛空眼頂諸三摩地諸陀羅尼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住此輪故,發起無邊虛空智日,能永除滅自身四倒無明黑暗,一切過去所引未盡惡不善業,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超勝一切聲聞獨覺,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由此輪故,于諸佛法增進自在常無退轉,不複随順惡友力行,常得不離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于諸功德心常無厭,乃至菩提恒無間斷。
又常不離念佛思惟,乃至夢中亦無暫廢。
如是菩薩福德智能速疾圓滿,不久安住清淨佛國,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于彼佛國一切有情皆受化生色相如佛,煩惱微薄,皆住大乘。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欲成諸法器斷一切煩惱常趣入真空衆事無難作為斷諸有縛當勤修等持功德定相應必獲難思慧修靜慮無色滅定真空觀起念佛勝智能盡一切惡有無一切法破以真空觀永離諸惡趣常得見諸佛善修真空觀勤學諸善法供養一切佛速當成佛果為有情親友滅除煩惱病速住淨佛國證得大菩提衆生如佛相遍滿于佛土皆趣求佛乘離聲聞獨覺” 從那個定輪引攝住在這個定輪上,才能發起無邊的虛空智日,那太陽就像智能,發起多少個太陽呢?無邊。
智能就無盡,從這個時候起,把你身體自身的四種頭倒,乃至于究竟無明,乃至惑業的無明,都究竟除滅了。
過去所引起的那個惡不善業,乃至“無暇惡趣,諸有諸趣,死生諸業,皆能除滅。
”這個時候才能徹底的除斷了,令盡無餘不受果報。
“善男子”,若諸菩薩成就此輪,從他最初發心,能夠斷除一切五欲,再不會退堕了,還會随順惡友的力量牽引?不随順惡友,那就離開惡,也能轉動。
他到這個時候,還能轉惡友為善友。
那麼,就經常“不離見一切佛諸菩薩聲聞弟子,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于諸功德心常無厭,乃至菩提恒無間”,在菩提路上,再也沒有間斷的時候。
我們讀〈普賢行願品〉也好,念佛、念法、念僧也好,從來不會間斷。
恒無間斷了,也就“常離念佛思惟”,口裡在念佛,心裡在想佛,身體在拜佛,“乃至夢中亦無暫廢”,晝夜二十四小時念佛,沒有一念間離開佛法僧三寶。
到了這種地步,“如是菩薩福德智能速疾圓滿”,很快就成佛了,不久就安住清淨佛國,他自己安住在佛國土。
“于彼佛國一切有情皆受化生色相如佛”,這有情在一切佛國土都是化生,當然不是胎生,沒有一個佛國土是胎生的。
我們這個婆娑世界不同,這是五濁惡世,淨佛國土都是化生的,沒有女相,沒有生育相,但并不是煩惱斷了,而是到這個時候煩惱微薄了,很少了,都住在大乘法中。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欲成諸法器,斷一切煩惱,常趣入真空,衆事無難作。
”這就顯一切相,顯一切相而滅一切相,都顯真空。
這就是什麼呢?就是《華嚴經》的真空絕相觀;天台四教的真觀空、假、中三觀,就是修真空觀。
“為斷諸有縛”,三界都是有系縛的,那麼常“勤修等持”,常勤修這個三昧,就是一切法都平等。
持一切義,持你自己一念心,心都平等。
“功德定相應”,你要是得了這種的定,這種功德,跟你的定,兩者是相應的,不會錯的。
功德就是定,定就是功德,也沒有功德,也沒有什麼是定。
“必獲難思慧”,這是說得了功德,得定了,還能得到慧,獲得不可思議的慧,難思為不可思議的,要想修靜慮修定,千萬離開色,靜慮無色,沒有一切色相,修靜慮的,離一切色相。
這叫“滅定真空觀”,修滅盡定,真空的絕相,一切相沒有了。
這個時候在定中,生起了念佛的殊勝智能,把一切惡都滅盡了,用真空觀來破一切有為法。
有也好,無也好;有是對着無說的,并不是真空,用真空觀就破那個有無。
那個有無,一個是常法,一個是斷滅法,有就是常法,無就是斷滅。
真空不是這樣,真空就能産生妙有,妙有就不是非有,非有就是真空。
真空不空,就是妙有,也就是得一切諸功德相,佛的諸功德相是什麼樣子呢?妙有非有。
“善修真空觀,勤修諸善法,供養一切佛,速當成佛果。
”善修真空絕相觀,就能勤修諸善法,并不是住在空中。
這個空不是沒有了,這是不對的。
能善修直空觀才能夠勤修諸善法,這叫修四觀真實絕相,依着真空的理而生起一切事。
那就是理事無礙,所行的法就叫善法,用這個來供養佛,用法供養一切佛,很快就成就佛果。
為有情親友,滅除煩惱病,這時候你有大力量,你可以觀照跟你有關系的有情親友,把煩惱病也除了,把他們都度了。
“速住淨佛國”,生到淨佛國,在那兒能“證得大菩提”,一切衆生都如佛相,看一切衆生都是佛。
“遍滿于佛土”,那個淨佛國土的衆生,都是成佛的。
那麼“皆趣求佛乘,離聲聞獨覺”,離開二乘位,求成佛。
等〈囑累品〉講完了,再回頭講講修觀息觀,我們就算圓滿了。
福田相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