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天長地久 第三十五章 襄陽恨
關燈
小
中
大
突然出現在襄陽城外,昨夜斥候回報,陸燦仍在攻谷城,長孫冀未料陸燦回師,因為襄陽守軍無力出城作戰,因此并未提防,更何況其時已經是黎明,正是楚軍沉睡未醒之時,陸燦率軍馬踏雍營,長孫冀倉卒之間遭遇大敗,整軍不及,幸而雍軍精銳,大半逃生。
陸燦重入襄陽,破去雍軍重圍。
再度遣使往江陵、江夏調派援軍。
在陸燦在谷城、襄陽揮軍苦戰之時,建業卻已經一片混亂,九月一日,容淵的彈劾表章到了建業,尚維鈞方知陸燦出兵之事,震怒之下召集心腹議事,如今國主親政,雖然朝政仍在尚維鈞掌握之中,但是畢竟名義上多了一個國主,而且尚維鈞雖然貪權,卻沒有謀反之意,對自己的親外孫更是隻有維護逢迎之心。
而陸燦,手中兵權越來越強,在隆盛八年,更是借着禦敵之名,分去江淮荊襄四品以下官員的黜陟之權,尚維鈞早已是對其戒懼不安。
在尚維鈞來說,有幾十萬大軍守江淮,又有長江天險,十餘年來重新經營的江南防線固若金湯,縱然沒有了陸燦,隻要放棄一些戰事頻繁的無用城池,穩守重鎮,即使雍軍大舉南征,也不可能再渡長江。
反而是陸燦,擁兵自重,在國中又是深得軍民之心,一旦他起了反意,便是滅頂之災。
本來在趙隴親政之後,尚維鈞就有意借着國主名義,緩緩收回陸燦軍權,想不到陸燦依然故我,又像從前一樣不告而戰,尚維鈞心中下了決心,若是陸燦取下襄陽,大敗雍軍,也要将其招回建業,以封賞之名留住他。
商議了一夜,設下如何誘騙陸燦回轉建業的計策之後,尚維鈞便令司徒蔡楷為欽使,至江夏迎候陸燦,一旦陸燦得勝之後,便招陸燦回京受封賞。
蔡楷乃是新王後之父,堂堂的國丈,又是朝中重臣,聲名赫赫,素以名儒聞世,蔡後得力,陸燦也有功勞,蔡楷前去相召,必然不會讓陸燦生出疑心。
誰知不過數日,傳來楚軍被困襄陽,陸燦卻猛攻谷城以及江哲正在城中的消息,更有陸燦召集援軍的命令,尚維鈞雖然擔心陸燦戰敗,損傷南楚元氣,卻也欣慰陸燦能夠大義滅親,甚至親自傳書令容淵救援襄陽。
容淵以重病不能領軍推辭,再度上書,稱陸燦擁兵自重,無視朝廷,為己身功業,不惜将士性命。
九月六日起,江南流言四起,皆說陸燦孤軍守襄陽,不退也不進,是因為陸燦有意割據江淮稱王,又指陸燦不破谷城,是因為不願得罪大雍皇室,因為一旦陸燦自立,則江淮兩面受敵,所以暗中向楚國侯江哲屈膝,表示和解之意,破長孫冀,取襄陽,不過是掩人耳目,否則為何雍軍遲遲不再攻打襄陽呢? 九月十二日,儀凰堂首座紀霞向尚維鈞呈上得自民間的一首短歌,“鹫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陸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注1) 尚維鈞一見便覺心如寒冰,詩中所指陸王,除了陸燦還能是何人,以軍功揚威,一呼百諾,一令既下,千營一呼,除了陸燦還有何人,細察詩中之意,陸燦竟有稱王之意。
他猶自擔心紀霞有心構陷,又令親信暗訪,卻發覺數日之間,無論是江淮、荊襄,還是吳越,長江南北盡是歌聲,就是三歲小兒,也在呀呀學語,唱着“陸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尚維鈞也是通曉經史之人,自然知道什麼是谶謠,如果不是陸燦有意謀反,怎會傳出這樣的反詩,若非是陸燦這樣的地位權勢,如何能令一首歌謠數日之間傳遍江水。
疑念既起,尚維鈞心中憂急萬分。
恰在這時,尚維鈞之子尚承業進言道:“陸燦擁甲兵,據重鎮,往往不請命而自出兵,雖然功高,卻非是純臣,姑且不論他有反意的消息是真是假,朝野民心,知有陸燦,不知有國主,更不用說父親了。
若是陸燦振臂一呼,恐怕江南立刻便會易幟,到時候,不止王上身亡國滅,我們尚氏也會煙消雲散。
若是襄陽之戰,陸燦大勝而歸,朝廷必然要重重封賞,據聞軍中已有怨言,萬不能像前幾次那樣敷衍過去,可是此人已經位極人臣,身為南楚大将軍,總督江南軍事,爵封一等公爵,若是再要加封,就隻能封王了。
異姓為王,這是謀反的前兆,縱然陸燦現在沒有反意,天長日久,也難免不會被部将脅裹稱王。
為父親計,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除去陸燦和其心腹之後,再安撫他手下的将士,這些将士的親眷都在江右,而且群龍無首,如何反叛,到時候從軍中選一二和陸燦有嫌隙的宿将,讓他們安分守己的防守雍軍即可,父親想必也沒有中原之望,何何必定要倚重那陸燦呢?” 尚維鈞雖然心許,但是依然猶豫不決,正在這時,前方軍報再度傳來,陸燦放棄唾手可得的谷城,回師襄陽,大敗長孫冀,回書求援。
尚維鈞聽到這樣的消息,卻是精神一振,若是陸燦在襄陽大勝,自己可能便無法挾制陸燦,如今陸燦急待援軍,自己便可趁機迫使陸燦回軍,沒有襄陽,最多是失去了奪取中原的可能,可是陸燦若是謀反,卻是破家亡國的大事,所以他立刻進宮,請趙隴下旨,令蔡楷為監軍使,以王命阻止江夏大營出兵,更調動容淵至江夏,聲稱等待王命,合兵北上襄陽,卻暗中讓容淵封住江水,不許江夏軍北上。
趙隴雖然已經親政,但是卻沉迷酒色之中,對于國事漠不關心,對于外公主張毫無反對之意,便下了旨意送往襄陽,命陸燦退兵,在他看來,孤軍北上,謀奪中原,實在是一件沒有必要的事情,據有半壁江山,放眼望去,寶殿生輝,室中盡是奇珍異寶,觸手之處,滿是冰肌玉骨,水晶簾下,脂香粉膩,這般福分,終老江南足矣,何必以卵擊石,多生事端。
九月十八日,聖旨到了襄陽,陸燦拒不接旨,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辭拒絕退兵。
陸燦抗旨之事傳到建業,趙隴大怒,他沖齡繼位,雖然從未掌權,但是也無人違逆過他的命令,陸燦對他來說不過是個平常臣子罷了,竟然違背王命,一怒之下,再度頒旨召還陸燦,貴妃紀靈湘故意微辭譏諷,說是陸燦不會遵從旨意,趙隴擔心在愛妃面前失了面子,兩日内接連下了七道退兵诏書。
九月二十五日,第二道诏書到了襄陽,陸燦憤而不受,可是建業依次來了七名欽使,皆是宣旨令陸燦退兵。
縱然如此,陸燦本也不願放棄襄陽,可是陸燦雖然決意進取,江夏援軍卻為容淵所阻,江淮軍馬又無法調動,糧将盡,孤立無援,雍軍卻是大軍重整,眼看即日就要進攻襄陽,且将襄陽周邊堅壁清野,不容楚軍因糧于敵。
陸燦立在襄陽城頭,臨風而泣道:“大業未成,而中道南渡,從今後再無中原之望。
” 不得已之下,陸燦下令退兵,襄陽人得知楚軍将要退兵的消息,都是大為驚慌,擁在陸燦帥府之前,皆道:“我等助大将軍守城,一旦雍軍奪回襄陽,豈不是要問罪衆人,大雍法令森嚴,我等唯死而已,求大将軍救命。
” 陸燦聞言歎道:“陸某不能北望中原,卻也不能害了襄陽父老。
”然後便下令先讓襄陽民衆南遷,過随州,到江夏安居。
陸燦親自提兵斷後,守襄陽不退,長孫冀得知襄陽民衆南遷的消息,驚怒之下,揮軍攻城,陸燦嚴守七日,襄陽城頭染血,雍軍難以攻入,十月三日,陸燦縱火焚燒襄陽,然後趁亂從襄陽城西門突圍,向随州而去。
在陸燦離開襄陽城十餘裡之後,卻聽到耳邊傳來如同雷霆轟鳴一般的聲響,連綿不絕,仿佛雷神發怒,陸燦心中一動,面色卻變得蒼白如紙,隻聽聲音的位置,便知道是從城牆的位置傳來,定是城牆之下掘出坑道,中藏火藥,此番被大火點燃,才發出這般響聲,陸燦心思靈透,立刻猜知這定是雍軍安排破城的暗着,這樣的法子,絕非守城将領可以想到。
而雍軍攻城這些時候,卻不用這暗着破城,陸燦便知自己定是已經陷入了圈套,縱然自己生出襄陽,也難免受國主猜忌,想來那火藥不過是某人為了防範于未然而設下的後手罷了。
苦澀的一笑,陸燦策馬向随州而去,月餘苦戰,烽火襄陽,留下的盡是士卒鮮血,将軍遺恨。
—————————————— 注1:盧綸《塞下曲四首之一》改
陸燦重入襄陽,破去雍軍重圍。
再度遣使往江陵、江夏調派援軍。
在陸燦在谷城、襄陽揮軍苦戰之時,建業卻已經一片混亂,九月一日,容淵的彈劾表章到了建業,尚維鈞方知陸燦出兵之事,震怒之下召集心腹議事,如今國主親政,雖然朝政仍在尚維鈞掌握之中,但是畢竟名義上多了一個國主,而且尚維鈞雖然貪權,卻沒有謀反之意,對自己的親外孫更是隻有維護逢迎之心。
而陸燦,手中兵權越來越強,在隆盛八年,更是借着禦敵之名,分去江淮荊襄四品以下官員的黜陟之權,尚維鈞早已是對其戒懼不安。
在尚維鈞來說,有幾十萬大軍守江淮,又有長江天險,十餘年來重新經營的江南防線固若金湯,縱然沒有了陸燦,隻要放棄一些戰事頻繁的無用城池,穩守重鎮,即使雍軍大舉南征,也不可能再渡長江。
反而是陸燦,擁兵自重,在國中又是深得軍民之心,一旦他起了反意,便是滅頂之災。
本來在趙隴親政之後,尚維鈞就有意借着國主名義,緩緩收回陸燦軍權,想不到陸燦依然故我,又像從前一樣不告而戰,尚維鈞心中下了決心,若是陸燦取下襄陽,大敗雍軍,也要将其招回建業,以封賞之名留住他。
商議了一夜,設下如何誘騙陸燦回轉建業的計策之後,尚維鈞便令司徒蔡楷為欽使,至江夏迎候陸燦,一旦陸燦得勝之後,便招陸燦回京受封賞。
蔡楷乃是新王後之父,堂堂的國丈,又是朝中重臣,聲名赫赫,素以名儒聞世,蔡後得力,陸燦也有功勞,蔡楷前去相召,必然不會讓陸燦生出疑心。
誰知不過數日,傳來楚軍被困襄陽,陸燦卻猛攻谷城以及江哲正在城中的消息,更有陸燦召集援軍的命令,尚維鈞雖然擔心陸燦戰敗,損傷南楚元氣,卻也欣慰陸燦能夠大義滅親,甚至親自傳書令容淵救援襄陽。
容淵以重病不能領軍推辭,再度上書,稱陸燦擁兵自重,無視朝廷,為己身功業,不惜将士性命。
九月六日起,江南流言四起,皆說陸燦孤軍守襄陽,不退也不進,是因為陸燦有意割據江淮稱王,又指陸燦不破谷城,是因為不願得罪大雍皇室,因為一旦陸燦自立,則江淮兩面受敵,所以暗中向楚國侯江哲屈膝,表示和解之意,破長孫冀,取襄陽,不過是掩人耳目,否則為何雍軍遲遲不再攻打襄陽呢? 九月十二日,儀凰堂首座紀霞向尚維鈞呈上得自民間的一首短歌,“鹫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陸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注1) 尚維鈞一見便覺心如寒冰,詩中所指陸王,除了陸燦還能是何人,以軍功揚威,一呼百諾,一令既下,千營一呼,除了陸燦還有何人,細察詩中之意,陸燦竟有稱王之意。
他猶自擔心紀霞有心構陷,又令親信暗訪,卻發覺數日之間,無論是江淮、荊襄,還是吳越,長江南北盡是歌聲,就是三歲小兒,也在呀呀學語,唱着“陸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尚維鈞也是通曉經史之人,自然知道什麼是谶謠,如果不是陸燦有意謀反,怎會傳出這樣的反詩,若非是陸燦這樣的地位權勢,如何能令一首歌謠數日之間傳遍江水。
疑念既起,尚維鈞心中憂急萬分。
恰在這時,尚維鈞之子尚承業進言道:“陸燦擁甲兵,據重鎮,往往不請命而自出兵,雖然功高,卻非是純臣,姑且不論他有反意的消息是真是假,朝野民心,知有陸燦,不知有國主,更不用說父親了。
若是陸燦振臂一呼,恐怕江南立刻便會易幟,到時候,不止王上身亡國滅,我們尚氏也會煙消雲散。
若是襄陽之戰,陸燦大勝而歸,朝廷必然要重重封賞,據聞軍中已有怨言,萬不能像前幾次那樣敷衍過去,可是此人已經位極人臣,身為南楚大将軍,總督江南軍事,爵封一等公爵,若是再要加封,就隻能封王了。
異姓為王,這是謀反的前兆,縱然陸燦現在沒有反意,天長日久,也難免不會被部将脅裹稱王。
為父親計,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除去陸燦和其心腹之後,再安撫他手下的将士,這些将士的親眷都在江右,而且群龍無首,如何反叛,到時候從軍中選一二和陸燦有嫌隙的宿将,讓他們安分守己的防守雍軍即可,父親想必也沒有中原之望,何何必定要倚重那陸燦呢?” 尚維鈞雖然心許,但是依然猶豫不決,正在這時,前方軍報再度傳來,陸燦放棄唾手可得的谷城,回師襄陽,大敗長孫冀,回書求援。
尚維鈞聽到這樣的消息,卻是精神一振,若是陸燦在襄陽大勝,自己可能便無法挾制陸燦,如今陸燦急待援軍,自己便可趁機迫使陸燦回軍,沒有襄陽,最多是失去了奪取中原的可能,可是陸燦若是謀反,卻是破家亡國的大事,所以他立刻進宮,請趙隴下旨,令蔡楷為監軍使,以王命阻止江夏大營出兵,更調動容淵至江夏,聲稱等待王命,合兵北上襄陽,卻暗中讓容淵封住江水,不許江夏軍北上。
趙隴雖然已經親政,但是卻沉迷酒色之中,對于國事漠不關心,對于外公主張毫無反對之意,便下了旨意送往襄陽,命陸燦退兵,在他看來,孤軍北上,謀奪中原,實在是一件沒有必要的事情,據有半壁江山,放眼望去,寶殿生輝,室中盡是奇珍異寶,觸手之處,滿是冰肌玉骨,水晶簾下,脂香粉膩,這般福分,終老江南足矣,何必以卵擊石,多生事端。
九月十八日,聖旨到了襄陽,陸燦拒不接旨,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辭拒絕退兵。
陸燦抗旨之事傳到建業,趙隴大怒,他沖齡繼位,雖然從未掌權,但是也無人違逆過他的命令,陸燦對他來說不過是個平常臣子罷了,竟然違背王命,一怒之下,再度頒旨召還陸燦,貴妃紀靈湘故意微辭譏諷,說是陸燦不會遵從旨意,趙隴擔心在愛妃面前失了面子,兩日内接連下了七道退兵诏書。
九月二十五日,第二道诏書到了襄陽,陸燦憤而不受,可是建業依次來了七名欽使,皆是宣旨令陸燦退兵。
縱然如此,陸燦本也不願放棄襄陽,可是陸燦雖然決意進取,江夏援軍卻為容淵所阻,江淮軍馬又無法調動,糧将盡,孤立無援,雍軍卻是大軍重整,眼看即日就要進攻襄陽,且将襄陽周邊堅壁清野,不容楚軍因糧于敵。
陸燦立在襄陽城頭,臨風而泣道:“大業未成,而中道南渡,從今後再無中原之望。
” 不得已之下,陸燦下令退兵,襄陽人得知楚軍将要退兵的消息,都是大為驚慌,擁在陸燦帥府之前,皆道:“我等助大将軍守城,一旦雍軍奪回襄陽,豈不是要問罪衆人,大雍法令森嚴,我等唯死而已,求大将軍救命。
” 陸燦聞言歎道:“陸某不能北望中原,卻也不能害了襄陽父老。
”然後便下令先讓襄陽民衆南遷,過随州,到江夏安居。
陸燦親自提兵斷後,守襄陽不退,長孫冀得知襄陽民衆南遷的消息,驚怒之下,揮軍攻城,陸燦嚴守七日,襄陽城頭染血,雍軍難以攻入,十月三日,陸燦縱火焚燒襄陽,然後趁亂從襄陽城西門突圍,向随州而去。
在陸燦離開襄陽城十餘裡之後,卻聽到耳邊傳來如同雷霆轟鳴一般的聲響,連綿不絕,仿佛雷神發怒,陸燦心中一動,面色卻變得蒼白如紙,隻聽聲音的位置,便知道是從城牆的位置傳來,定是城牆之下掘出坑道,中藏火藥,此番被大火點燃,才發出這般響聲,陸燦心思靈透,立刻猜知這定是雍軍安排破城的暗着,這樣的法子,絕非守城将領可以想到。
而雍軍攻城這些時候,卻不用這暗着破城,陸燦便知自己定是已經陷入了圈套,縱然自己生出襄陽,也難免受國主猜忌,想來那火藥不過是某人為了防範于未然而設下的後手罷了。
苦澀的一笑,陸燦策馬向随州而去,月餘苦戰,烽火襄陽,留下的盡是士卒鮮血,将軍遺恨。
—————————————— 注1:盧綸《塞下曲四首之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