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天長地久 第三十七章 斬草除根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十七章斬草除根
同泰十四年八月,公練兵精熟,乃與容淵訂約,合取襄陽,容淵遇強兵相阻,不得進,阻于竟陵,公出義陽,進宛、鄧,破襄陽,聞楚國侯江哲守谷城,乃揮軍攻之。
哲于城上撫琴,公聞之而退,歎曰:“吾師不可輕犯,稍待一夜。
” 竟陵兵退,容淵聞公取襄陽,怒急,連上二表誣公擁兵自重。
時民間流言起,歌曰:“陸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尚相疑公有自立之意。
公不知江南生變,攻谷城十日,将下,公知襄陽危殆,棄谷城回師,敗雍軍于城外,慮襄陽無援,請援兵于朝中。
尚相聞之,更疑公暗通雍人,乃促國主下诏召還,公辭以将在外,國主聞之而怒,連下七道退兵诏書,公外無援軍,内乏糧草,不得已而返。
臨風泣曰:“大業未成,而中道南渡,從今後再無中原之望。
” 公班師,襄陽父老阻馬道:“我等助大将軍守城,雍軍以軍法治襄陽,必不赦之。
” 公聞言泣下,乃緩行,候民南遷。
雍軍聞之怒,苦攻不退,公守七日,焚襄陽而歸。
九月,公班師至安陸,欽使至軍中,促公輕身入京,部将或勸其反,公曰:“豈可負忠義。
”乃抱病就道,三軍皆泣下。
——《南朝楚史。
忠武公傳》 韋膺知道此時淮西主将石觀在壽春坐鎮,陸雲卻是在鐘離統率飛騎營和雍軍作戰,這些年來陸雲在宿州和蕭縣之間往來縱橫,避敵鋒銳,擊敵軟肋,已經是極富盛名的少年将領,尤其是前兩年,陸雲和石玉錦兩人常常一起上陣,瞻之在左,互焉在右,攪得敵軍人仰馬翻,若是能夠得到陸雲支持,振臂一呼,至少淮西軍便會鼎立支持。
父子連心,或者可以逼得陸燦不得不反。
甚至不必豎起反旗,隻要故意挑起邊釁,和大雍開戰,戰事一起,尚維鈞必然不敢輕易害死陸燦。
想到此處,韋膺便不顧辛勞,連夜向鐘離趕去,他知道一旦陸燦束手就擒,朝廷的欽使也會到淮西去,所以定要快馬加鞭,敢在那欽使的前面。
九月二十二日,一身風塵的韋膺趕到壽春,本來已經不準備入城,而是直接趕到鐘離去見陸雲,豈知便在城門處看到一個身着銀甲,披着血紅大氅的少年将軍率着十餘親衛,從城門處殺出,那少年将軍手提銀槍,槍影閃處,那些守城的軍士都紛紛逃開,讓那少年一行人沖出了城門。
韋膺避在路旁,極目望去,隻見那少年将軍身前似乎坐着一人,更用大氅将那人牢牢裹住,那般英姿飒爽,令人一見心折。
可是韋膺見了便覺心中一寒,那少年将軍雖然一身戎裝,他也認得出正是陸雲之妻石玉錦。
石玉錦不同尋常女子,這幾年一直與陸雲并肩作戰,為飛騎營副将,悍勇剛烈之處,更勝男子,上陣之時,每着銀甲,和陸雲形容仿佛,雍軍皆知陸石之名。
她即是南楚極負盛名的少年将領,又是石觀之女,怎會從壽春城厮殺而出。
韋膺正在猶疑之時,那些人已經從他身邊如同風馳電掣一般掠過,大氅被風吹起,露出石玉錦身前那人容貌,竟是一個清麗嬌美的少女。
而令韋膺心驚的便是,那少女竟是陸燦獨女陸梅。
石玉錦本已懷了五月身孕,否則也不會離開鐘離,回到壽春休養,卻在這個時候策馬狂奔,莫非是朝廷欽使已經對淮西動手,還是石觀有什麼舉動。
韋膺心中尚未想通此事,便看到城内湧出一支身穿禁軍服色的軍士,竟是耀武揚威地向石玉錦一行人追去。
韋膺差點沒有跌下馬來,這隊禁軍也未免太嚣張了吧,竟在淮西追殺石觀之女,石觀隻需暗示一下,便會有人将他們圍殲,最多将責任抛給雍軍就是了,心中疑念頓起,莫非石觀這麼快就投靠了尚維鈞,所以要加害陸梅,而石玉錦違背父命,救走了梅兒。
繼而,韋膺看到一隊淮西軍騎兵也沖出了城門,心中越發焦慮,此刻韋膺更不想進城去見石觀了,若是石觀果然已經投向了尚維鈞,那麼自己就是出手救援石玉錦,也是全無作用,若是沒有,那麼自己就更不用多事,還不如立刻趕到鐘離,讓陸雲心中有些準備的好。
隻是韋膺心中已經湧上失敗的陰影,難道忠義如陸氏也不能得到蒼天見憐,徒讓那陰險狡詐之人逞兇麼,莫非自己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了麼? 石玉錦隐在頭盔下的面容已經是一片蒼白,數月不曾騎馬,隻覺已經生疏許多,更何況隐隐的不适之感讓她總覺得有些頭暈目眩,可是她仍然堅定的坐在馬上,不願露出一絲疲憊。
緊緊抱着梅兒,她心中滿是激憤,十餘日前得知公公陸燦被人讒言加害,她便心中不安,催促父親上書替公公辯白,卻如石沉大海。
更令她驚心的是,昨夜父親身邊的親衛偷偷跑來告訴于他,尚維鈞派來了使者,說是大将軍已經被擒拿入京,更要将在淮西的陸氏三兄妹秘密擒回建業,而父親竟然已經同意了,隻是要求保住自己一人。
石玉錦痛恨父親負義,也不耽擱,立刻就去尋到陸梅,隻帶着身邊親衛矯命沖出壽春城,她一心想要去鐘離和陸雲會合,也顧不上身體不适,更顧不上向梅兒說明事情真相,隻是一心趕路,幸好守城軍士都不敢和她交手,才讓她輕易沖出了城門。
離城不久,
哲于城上撫琴,公聞之而退,歎曰:“吾師不可輕犯,稍待一夜。
” 竟陵兵退,容淵聞公取襄陽,怒急,連上二表誣公擁兵自重。
時民間流言起,歌曰:“陸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尚相疑公有自立之意。
公不知江南生變,攻谷城十日,将下,公知襄陽危殆,棄谷城回師,敗雍軍于城外,慮襄陽無援,請援兵于朝中。
尚相聞之,更疑公暗通雍人,乃促國主下诏召還,公辭以将在外,國主聞之而怒,連下七道退兵诏書,公外無援軍,内乏糧草,不得已而返。
臨風泣曰:“大業未成,而中道南渡,從今後再無中原之望。
” 公班師,襄陽父老阻馬道:“我等助大将軍守城,雍軍以軍法治襄陽,必不赦之。
” 公聞言泣下,乃緩行,候民南遷。
雍軍聞之怒,苦攻不退,公守七日,焚襄陽而歸。
九月,公班師至安陸,欽使至軍中,促公輕身入京,部将或勸其反,公曰:“豈可負忠義。
”乃抱病就道,三軍皆泣下。
——《南朝楚史。
忠武公傳》 韋膺知道此時淮西主将石觀在壽春坐鎮,陸雲卻是在鐘離統率飛騎營和雍軍作戰,這些年來陸雲在宿州和蕭縣之間往來縱橫,避敵鋒銳,擊敵軟肋,已經是極富盛名的少年将領,尤其是前兩年,陸雲和石玉錦兩人常常一起上陣,瞻之在左,互焉在右,攪得敵軍人仰馬翻,若是能夠得到陸雲支持,振臂一呼,至少淮西軍便會鼎立支持。
父子連心,或者可以逼得陸燦不得不反。
甚至不必豎起反旗,隻要故意挑起邊釁,和大雍開戰,戰事一起,尚維鈞必然不敢輕易害死陸燦。
想到此處,韋膺便不顧辛勞,連夜向鐘離趕去,他知道一旦陸燦束手就擒,朝廷的欽使也會到淮西去,所以定要快馬加鞭,敢在那欽使的前面。
九月二十二日,一身風塵的韋膺趕到壽春,本來已經不準備入城,而是直接趕到鐘離去見陸雲,豈知便在城門處看到一個身着銀甲,披着血紅大氅的少年将軍率着十餘親衛,從城門處殺出,那少年将軍手提銀槍,槍影閃處,那些守城的軍士都紛紛逃開,讓那少年一行人沖出了城門。
韋膺避在路旁,極目望去,隻見那少年将軍身前似乎坐着一人,更用大氅将那人牢牢裹住,那般英姿飒爽,令人一見心折。
可是韋膺見了便覺心中一寒,那少年将軍雖然一身戎裝,他也認得出正是陸雲之妻石玉錦。
石玉錦不同尋常女子,這幾年一直與陸雲并肩作戰,為飛騎營副将,悍勇剛烈之處,更勝男子,上陣之時,每着銀甲,和陸雲形容仿佛,雍軍皆知陸石之名。
她即是南楚極負盛名的少年将領,又是石觀之女,怎會從壽春城厮殺而出。
韋膺正在猶疑之時,那些人已經從他身邊如同風馳電掣一般掠過,大氅被風吹起,露出石玉錦身前那人容貌,竟是一個清麗嬌美的少女。
而令韋膺心驚的便是,那少女竟是陸燦獨女陸梅。
石玉錦本已懷了五月身孕,否則也不會離開鐘離,回到壽春休養,卻在這個時候策馬狂奔,莫非是朝廷欽使已經對淮西動手,還是石觀有什麼舉動。
韋膺心中尚未想通此事,便看到城内湧出一支身穿禁軍服色的軍士,竟是耀武揚威地向石玉錦一行人追去。
韋膺差點沒有跌下馬來,這隊禁軍也未免太嚣張了吧,竟在淮西追殺石觀之女,石觀隻需暗示一下,便會有人将他們圍殲,最多将責任抛給雍軍就是了,心中疑念頓起,莫非石觀這麼快就投靠了尚維鈞,所以要加害陸梅,而石玉錦違背父命,救走了梅兒。
繼而,韋膺看到一隊淮西軍騎兵也沖出了城門,心中越發焦慮,此刻韋膺更不想進城去見石觀了,若是石觀果然已經投向了尚維鈞,那麼自己就是出手救援石玉錦,也是全無作用,若是沒有,那麼自己就更不用多事,還不如立刻趕到鐘離,讓陸雲心中有些準備的好。
隻是韋膺心中已經湧上失敗的陰影,難道忠義如陸氏也不能得到蒼天見憐,徒讓那陰險狡詐之人逞兇麼,莫非自己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了麼? 石玉錦隐在頭盔下的面容已經是一片蒼白,數月不曾騎馬,隻覺已經生疏許多,更何況隐隐的不适之感讓她總覺得有些頭暈目眩,可是她仍然堅定的坐在馬上,不願露出一絲疲憊。
緊緊抱着梅兒,她心中滿是激憤,十餘日前得知公公陸燦被人讒言加害,她便心中不安,催促父親上書替公公辯白,卻如石沉大海。
更令她驚心的是,昨夜父親身邊的親衛偷偷跑來告訴于他,尚維鈞派來了使者,說是大将軍已經被擒拿入京,更要将在淮西的陸氏三兄妹秘密擒回建業,而父親竟然已經同意了,隻是要求保住自己一人。
石玉錦痛恨父親負義,也不耽擱,立刻就去尋到陸梅,隻帶着身邊親衛矯命沖出壽春城,她一心想要去鐘離和陸雲會合,也顧不上身體不适,更顧不上向梅兒說明事情真相,隻是一心趕路,幸好守城軍士都不敢和她交手,才讓她輕易沖出了城門。
離城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