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季羨林散文之美

關燈
季羨林先生今年已95高齡了。

    作為曾多年受惠于先生道德文章恩澤的我來說,替先生高興之餘,總想為先生做點什麼。

    這一想法與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的思想不謀而合。

    他們在征得季羨林先生的首肯與李玉傑女士的支持以後,委托莊偉女士到天津與我商談該書的策劃方案,并由我來完成此事。

    我感到榮幸與激動并欣然應允。

    在我六十甲子之年為季先生做成此事,真的心滿意足又如願以償了。

     出版社的編輯思想是希望采取分章編輯的方式,将季羨林先生不同時期所寫的人生經曆、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的文章以“我的人生感悟”為名,彙集整理成書,内容側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導當今青年一代樹立崇高的人生觀、正确的價值觀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

    在通讀了季先生幾乎所有的相關文章和書籍之後,我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為題,對先生的這些文字進行了編排,感到其中表現出博大精深的知識領域、嚴謹求實的治學态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養等,都堪稱是對當前社會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為失範等現象的一種反撥,也是對現在有些年輕人惡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等的一種鞭笞和撻伐。

    閱讀先生的“人生感悟”,真有一種如大旱雲霓般的渴望、如醍醐灌頂般的豁然。

     《我的人生感悟》裡所收的都是季羨林先生有感而發所寫的具有文學性的文章,應歸入散文類。

    這些文人散文無論是回憶往事、記述師友,還是寫物抒情、感時言志,篇篇都洋溢着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

    而行文之優美、運筆之輕松,又令人愛不釋手。

    這些以真人真事為題材,以真情真意為蘊涵的散文并不刻意追求情節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晰,而以篇幅不等、形式自由,表現出不拘一格的靈性,彰顯季先生的精神人格。

     《我的人生感悟》裡的散文不僅讓人看到的是作為散文家的季羨林,而且讓人發現了一個學者活的靈魂。

    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輕靈,集史、識、才、情于一體,堪稱“老生派”散文的傑作。

    他以自身親曆過的事情,感受過的情愫,高度概括與濃縮了自己九十餘年漫長的人生苦旅中,那些最為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與人生感悟。

    由于他的學者經曆,這部散文集超越了個人生活史記錄,具有對人生、社會深度思考後的一種人文精神,表現出20世紀一代知識分子生存檔案的性質。

    從一個學者的人生個案,人們發現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老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正如《牛棚雜憶》封面上所寫的:“這是一本用血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

    ”他曾在“文革”中被“革命”小将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

    “文革”後他否極泰來,獲得身心的雙重解放。

    八十多歲的耆老之人回味這段令人難忘的曆史,太多的遺憾和困惑油然而生。

     季先生以充分的自覺、自察和自省精神,将真實的自我展現給世人。

    他無意将自己刻畫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正人君子”,一個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的“聖人”,而是以生活的原生态寫出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個複雜的、多面體的現實中人。

    在《牛棚雜憶》“自序”中他寫道:“難道我是一個了不起的寬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嗎﹖否,否,絕不是的。

    我有愛,有恨,會妒忌,想報複,我的寬容心腸不比任何人高。

    可是,一動報複之念,我立即想到,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那種氣氛中,每個人,不管他是哪一個山頭,哪一個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湯一樣,異化為非人。

    ”這種誠實和坦蕩,使得他的散文無不充滿學者的理性判斷和正義感。

    散文中的這種生活真實并不以暴露隐私為代價,也不為犧牲自我而嘩衆取寵,那是一種學者要為表現生命價值追求、一種對社會和曆史的責任感所進行的靈魂考問,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特征在一代知識分子身上的體現。

    季先生描寫自己個人化生活境遇的過程中,有許多記憶碎片是寫受屈辱受迫害情景的,但人們看到的不是個人的悲戚與哀怒,而是國家和人民遭受的不幸與恥辱。

    因此,當他從容不迫追尋往事時,他已處于另一更高層的生命境界中,有了“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的占位高度,這是一種超越了個人視野與社會場景的叙述,已具有了人類普遍意義的追尋。

    季先生在《牛棚雜憶》“自序”中明白、透徹地寫道:“這場空前的災難,若不留下點記述,則我們的子孫将不會從中汲取應有的教訓,将來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