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關燈
我生也晚,沒有能看到20世紀的開始。

    但是,時至今日,再有7年,21世紀就來臨了。

    從我目前的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來看,我能看到兩個世紀的交接,是絲毫也沒有問題的。

    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我也可以說是與20世紀共始終了,因此我有資格寫“我與中國20世紀”。

     對時勢的推移來說,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一面鏡子。

    我的心當然也不會例外。

    我自認為是一個頗為敏感的人,我這一面心鏡,雖不敢說是纖毫必顯,然确實并不遲鈍。

    我相信,我的鏡子照出了20世紀長達90年的真實情況,是完全可以依賴的。

     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

    我下生兩個月零4天以後,那一位“末代皇帝”,就從寶座上被請了下來。

    因此,我常常戲稱自己是“清朝遺少”。

    到了我能記事兒的時候,還有時候聽鄉民肅然起敬地談到北京的“朝廷”(農民口中的皇帝),仿佛他們仍然高踞寶座之上。

    我不理解什麼是“朝廷”,他似乎是人,又似乎是神,反正是極有權威、極有力量的一種動物。

     這就是我的心鏡中照出的清代殘影。

     我的家鄉山東清平縣(現歸臨清市)是山東有名的貧困地區。

    我們家是一個破落的農戶。

    祖父母早亡,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

    祖父之愛我是一點也沒有嘗到過的。

    他們留下了三個兒子,我父親行大(在大排行中行七)。

    兩個叔父,最小的一個無父無母,送了人,改姓刁。

    剩下的兩個,上無怙恃,孤苦伶仃,寄人籬下,其困難情景是難以言說的。

    恐怕哪一天也沒有吃飽過。

    餓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兄弟倆就到村南棗樹林子裡去,撿掉在地上的爛棗,聊以果腹。

    這一段曆史我并不清楚,因為兄弟倆誰也沒有對我講過。

    大概是因為太可怕,太悲慘,他們不願意再揭過去的傷疤,也不願意讓後一代留下讓人驚心動魄的回憶。

     但是,鄉下無論如何是待不下去了,待下去隻能成為餓殍。

    不知道怎麼一來,兄弟倆商量好,到外面大城市裡去闖蕩一下,找一條活路。

    最近的大城市隻有山東首府濟南。

    兄弟倆到了那裡,兩個毛頭小夥子,兩個鄉巴佬,到了人煙稠密的大城市裡,舉目無親。

    他們碰到多少困難,遇到多少波折。

    這一段曆史我也并不清楚,大概是出于同一個原因,他們誰也沒有對我講過。

     後來,叔父在濟南立定了腳跟,至多也隻能像是石頭縫裡的一棵小草,艱難困苦地掙紮着。

    于是兄弟倆商量,弟弟留在濟南掙錢,哥哥回家務農,希望有朝一日,混出點名堂來,即使不能衣錦還鄉,也得讓人另眼相看,為父母和自己争一口氣。

     但是,務農要有田地,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常識。

    可我們家所缺的正是田地這玩意兒。

    大概我祖父留下了幾畝地,父親就靠這個來維持生活。

    至于他怎樣侍弄這點地,又怎樣成的家,這一段曆史對我來說又是一個謎。

     我就是在這時候來到人間的。

     天無絕人之路。

    正在此時或稍微前一點,叔父在濟南失了業,流落在關東。

    用身上僅存的一元錢買了湖北水災獎券,結果中了頭獎,據說得到了幾千兩銀子。

    我們家一夜之間成了暴發戶。

    父親買了60畝帶水井的地。

    為了耀武揚威起見,要蓋大房子。

    一時沒有磚,他便昭告全村:誰願意拆掉自己的房子,把磚賣給他,他肯出幾十倍高的價錢。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别人的房子拆掉,我們的房子蓋成。

    東、西、北房各五大間。

    大門朝南,極有氣派。

    兄弟倆這一口氣總算争到了。

     然而好景不長,我父親是鄉村中朱家郭解一流的人物,仗“義”施财,忘乎所以。

    有時候到外村去趕集,他一時興起,全席棚裡喝酒吃飯的人,他都請了客。

    據說,沒過多久,60畝上好的良田被賣掉,新蓋的房子也把東房和北房拆掉,賣了磚瓦。

    這些磚瓦買進時似黃金,賣出時似糞土。

     一場春夢終成空。

    我們家又成了破落戶。

     在我能記事兒的時候,我們家已經窮到了相當可觀的程度。

    一年大概隻能吃一兩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紅高粱餅子,棒子面餅子也成為珍品。

    我在春天和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葉,背到二大爺家裡,喂他的老黃牛。

    賴在那裡不走,等着吃上一頓棒子面餅子,打一打牙祭。

    夏天和秋天,對門的甯大嬸和甯大姑總帶我到外村的田地裡去拾麥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憐兮兮的一把麥子或豆子交給母親。

    不知道積攢多少次,才能勉強打出點麥粒,磨成面,吃上一頓“白的”。

    我當然覺得如吃龍肝鳳髓。

    但是,我從來不記得母親吃過一口。

    她隻是坐在那裡,瞅着我吃,眼裡好像有點潮濕。

    我當時哪裡能理解母親的心情呀!但是,我也隐隐約約地立下一個決心:有朝一日,将來長大了,也讓母親吃點“白的”。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還沒有等到我有能力讓母親吃“白的”,母親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個終生難補的心靈傷痕,抱恨終天! 我們家,我父親一輩,大排行兄弟11個。

    有6個因為家貧,下了關東。

    從此音訊杳然。

    留下的隻有5個,一個送了人,我上面已經說過。

    這5個人中,隻有大大爺有一個兒子,不幸早亡,我從來沒有見過他。

    我生下以後,就成了唯一的一個男孩子。

    在封建社會裡,這意味着什麼,大家自然能理解。

    在濟南的叔父隻有一個女兒。

    于是兄弟倆一商量,要把我送到濟南。

    當時母親什麼心情,我太年幼,完全不能理解。

    很多年以後,我才聽人告訴我說,母親曾說過:“要知道一去不回頭的話,我拼了命也不放那孩子走!”這一句不是我親耳聽到的話,卻終生回蕩在我耳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我終于離開了家,當年我6歲。

     一個人的一生難免稀奇古怪的。

    個人走的路有時候并不由自己來決定。

    假如我當年留在家裡,走的路是一條貧農的路。

    生活可能很苦,但風險絕不會大。

    我今天的路怎樣呢?我廣開了眼界,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人生,獲得了虛名。

    我曾走過陽關大道,也曾走過獨木小橋;坎坎坷坷,又頗順順當當,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

    如果當年讓我自己選擇道路的話,我究竟要選哪一條呢?概難言矣! 離開故鄉時,我的心鏡中留下的是一幅一個貧困至極的、一時走了運、立刻又垮下來的農村家庭的殘影。

     到了濟南以後,我眼前換了一個世界。

    不用說别的,單說見到濟南的山,就讓我又驚又喜。

    我原來以為山隻不過是一個個巨大無比的石頭柱子。

     叔父當然非常關心我的教育,我是季家唯一的傳宗接代的人。

    我上過大概一年的私塾,就進了新式的小學校,濟南一師附小。

    一切都比較順利。

    五四運動波及了山東。

    一師校長是新派人物,首先采用了白話文教科書。

    國文教科書中有一篇寓言,名叫《阿拉伯的駱駝》,故事講的是得寸進尺,是國際上流行的。

    無巧不成書,這一篇課文偏偏讓叔父看到了,他勃然變色,大聲喊道:“駱駝怎麼能說話呀!這簡直是胡鬧!趕快轉學!”于是我就轉到了新育小學。

    當時轉學好像是非常容易,似乎沒有走什麼後門就轉了過來。

    隻舉行一次口試,教員寫了一個“騾”字,我認識,我的比我大一歲的親戚不認識。

    我直接插入高一,而他則派進初三。

    一字之差,我硬是沾了一年的光。

    這就叫做人生!最初課本還是文言,後來則也随時代潮流改了白話,不但駱駝能說話,連烏龜蛤蟆都說起話來,叔父卻置之不管了。

     叔父是一個非常有天才的人。

    他并沒有受過什麼正規教育。

    在颠沛流離中,完全靠自學,獲得了知識和本領。

    他能作詩,能填詞,能寫字,能刻圖章。

    中國古書也讀了不少。

    按照他的出身,他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對宋明理學發生興趣;然而他竟然發生了興趣,而且還極為濃烈,非同一般。

    這件事我至今大惑不解。

    我每看到他正襟危坐,威儀俨然,在讀《皇清經解》一類十分枯燥的書時,我都覺得滑稽可笑。

     這當然影響了對我的教育。

    我這一根季家的獨苗他大概想要我詩書傳家。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浒傳》等等,他都認為是“閑書”,絕對禁止看。

    大概出于一種逆反心理,我愛看的偏是這些書。

    中國舊小說,包括《金瓶梅》、《西廂記》等等幾十種,我都偷着看了個遍。

    放學後不回家,躲在磚瓦堆裡看,在被窩裡用手電照着看。

    這樣大概過了有幾年的時間。

     叔父的教育則是另外一回事。

    在正誼時,他出錢讓我在下課後跟一個國文老師念古文,連《左傳》等都念。

    回家後,吃過晚飯,立刻又到尚實英文學社去學英文,一直到深夜。

    這樣天天連軸轉,也有幾年的時間。

     叔父相信“中學為體”,這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是否也相信“西學為用”呢?這一點我說不清楚。

    反正當時社會上都認為,學點洋玩意兒是能夠升官發财的。

    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崇洋”,“媚外”則不見得。

    叔父心目中“夷夏之辨”是很顯然的。

     大概是1926年,我在正誼中學畢了業,考入設在北園白鶴莊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文科去念書。

    這裡的教員可謂極一時之選。

    國文教員王玉先生,英文教員尤桐先生、劉先生和楊先生,數學教員王先生,史地教員祁蘊璞先生,倫理學教員鞠思敏先生(正誼中學校長),倫理學教員完顔祥卿先生(一中校長),還有教經書的“大清國”先生(因為诨名太響亮,真名忘記了),另一位是前清翰林。

    兩位先生教《書經》、《易經》、《詩經》,上課從不帶課本,五經四書連注都能背誦如流。

    這些教員全是佼佼者。

    再加上學校環境有如仙境,荷塘四布,垂柳蔽天,是念書再好不過的地方。

     我有意識地認真用功,是從這裡開始的。

    我是一個很容易受環境支配的人。

    在小學和初中時,成績不能算壞,總在班上前幾名,但從來沒有考過甲等第一。

    我毫不在意,照樣釣魚、摸蝦。

    到了高中,國文作文無意中受到了王玉先生的表揚,英文是全班第一。

    其他課程考個高分并不難,隻需稍稍一背,就能應付裕如。

    結果我生平第一次考了一個甲等第一,平均分數超過九十五分,是全校唯一的一個學生。

    當時山大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