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述懷
關燈
小
中
大
杜甫詩:“人生七十古來稀。
”對舊社會來說,這是完全正确的,因為它符合實際情況。
但是,到了今天,老百姓卻創造了三句順口溜:“七十小弟弟,八十多來兮,九十不稀奇。
”這也是完全正确的,因為它符合實際情況。
但是,對我來說,卻另有一番糾葛。
我行年90矣,是不是感到不稀奇呢?答案是:不是,又是。
不是者,我沒有感到不稀奇,而是感到稀奇,非常地稀奇。
我曾在很多地方都說過,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個沒有雄心壯志的人,我不會說大話,不敢說大話,在年齡方面也一樣。
我的第一本賬隻計劃活40歲到50歲。
因為我的父母都隻活了四十多歲,遵照遺傳的規律,遵照傳統倫理道德,我不能也不應活得超過了父母。
我又哪裡知道,仿佛一轉瞬間,我竟活過了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又進入了耄耋的境界,要向期頤進軍了。
這樣一來,我能不感到稀奇嗎? 但是,為什麼又感到不稀奇呢?從目前的身體情況來看,除了眼睛和耳朵有點不算太大的問題和腿腳不太靈便外,自我感覺還是良好的,寫一篇一兩千字的文章,倚馬可待。
待人接物,應對進退,還是“難得糊塗”的。
這一切都同十年前,或者更長的時間以前,沒有什麼兩樣。
李太白詩:“高堂明鏡悲白發。
”我不但發已全白(有人告訴我,又有黑發長出),而且秃了頂。
這一切也都是事實,可惜我不是電影明星,一年照不了兩次鏡子,那一切我都不視不見。
在潛意識中,自己還以為是“朝如青絲”哩。
對我這樣無知無識、麻木不仁的人,連上帝也沒有辦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怎麼能會不感到不稀奇呢? 但是,我自己又覺得,我這種精神狀态之所以能夠産生,不是沒有根據的。
我國現行的退休制度,教授年齡是60歲到70歲。
可是,就我個人而論,在學術研究上,我的沖刺起點是在80歲以後。
開了幾十年的會,經過了不知道多少次政治運動,做過不知道多少次自我檢查,也不知道多少次對别人進行批判,最後又經曆了十年浩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自己的一生就是這樣白白地消磨過去了。
如果不是造化小兒對我垂青,制止了我實行自己年齡計劃的話,在我80歲以前(這也算是高壽了)就“遽歸道山”,我留給子孫後代的東西恐怕是不會多的。
不多也不一定就是壞事。
留下一些不痛不癢,災禍梨棗的所謂著述,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但是,對我自己來說,恐怕就要“另案處理”了。
在從80歲到90歲這個十年内,在我沖刺開始以後,頗有一些值得紀念的甜蜜的回憶。
在撰寫我一生最長的一部長達80萬字的著作《糖史》的過程中,頗有一些情節值得回憶,值得玩味。
在長達兩年的時間内,我每天跑一趟大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無礙。
燕園風光旖旎,四時景物不同。
春天姹紫嫣紅,夏天荷香盈塘,秋天紅染霜葉,冬天六出蔽空。
稱之為人間仙境,也不為過。
然而,在這兩年中,我幾乎天天都在這樣瑰麗的風光中行走。
可是我都視而不見,甚至不視不見。
未名湖的漣漪,博雅塔的倒影,被外人視為奇觀的勝景,也未能逃過我的漠然,懵然,無動于衷。
我心中想到的隻是大圖書館中的盈室滿架的圖書,鼻子裡聞到的隻有那裡的書香。
《糖史》的寫作完成以後,我又把陣地從大圖書館移到家中來,運籌于鬥室之中,決戰于幾張桌子之上。
我研究的對象變成了吐火羅文A方言的《彌勒會見記劇本》。
這也不是一顆容易咬的核桃,非用上全力不行。
最大的困難在于缺乏資料,而且多是國外的資料。
沒有辦法,隻有時不時地向海外求援。
現在雖然号稱為信息時代,可是我要的消息多是刁鑽古怪的東西,一時難以搜尋,我隻有耐着性子恭候。
舞筆弄墨的朋友,大概都能體會到,當一篇文章正在進行寫作時,忽然斷了電,你心中真如火燒油澆,然而卻毫無辦法,隻盼喜從天降了,隻能聽天由命了。
此時燕園旖旎的風光,對于我似有似無,心裡想到的,切盼的隻有海外的來信。
如此又熬了一年多,《彌勒會見記劇本》英譯本終于在德國出版了。
兩部著作完了以後,我平生大願算是
”對舊社會來說,這是完全正确的,因為它符合實際情況。
但是,到了今天,老百姓卻創造了三句順口溜:“七十小弟弟,八十多來兮,九十不稀奇。
”這也是完全正确的,因為它符合實際情況。
但是,對我來說,卻另有一番糾葛。
我行年90矣,是不是感到不稀奇呢?答案是:不是,又是。
不是者,我沒有感到不稀奇,而是感到稀奇,非常地稀奇。
我曾在很多地方都說過,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個沒有雄心壯志的人,我不會說大話,不敢說大話,在年齡方面也一樣。
我的第一本賬隻計劃活40歲到50歲。
因為我的父母都隻活了四十多歲,遵照遺傳的規律,遵照傳統倫理道德,我不能也不應活得超過了父母。
我又哪裡知道,仿佛一轉瞬間,我竟活過了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又進入了耄耋的境界,要向期頤進軍了。
這樣一來,我能不感到稀奇嗎? 但是,為什麼又感到不稀奇呢?從目前的身體情況來看,除了眼睛和耳朵有點不算太大的問題和腿腳不太靈便外,自我感覺還是良好的,寫一篇一兩千字的文章,倚馬可待。
待人接物,應對進退,還是“難得糊塗”的。
這一切都同十年前,或者更長的時間以前,沒有什麼兩樣。
李太白詩:“高堂明鏡悲白發。
”我不但發已全白(有人告訴我,又有黑發長出),而且秃了頂。
這一切也都是事實,可惜我不是電影明星,一年照不了兩次鏡子,那一切我都不視不見。
在潛意識中,自己還以為是“朝如青絲”哩。
對我這樣無知無識、麻木不仁的人,連上帝也沒有辦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怎麼能會不感到不稀奇呢? 但是,我自己又覺得,我這種精神狀态之所以能夠産生,不是沒有根據的。
我國現行的退休制度,教授年齡是60歲到70歲。
可是,就我個人而論,在學術研究上,我的沖刺起點是在80歲以後。
開了幾十年的會,經過了不知道多少次政治運動,做過不知道多少次自我檢查,也不知道多少次對别人進行批判,最後又經曆了十年浩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自己的一生就是這樣白白地消磨過去了。
如果不是造化小兒對我垂青,制止了我實行自己年齡計劃的話,在我80歲以前(這也算是高壽了)就“遽歸道山”,我留給子孫後代的東西恐怕是不會多的。
不多也不一定就是壞事。
留下一些不痛不癢,災禍梨棗的所謂著述,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但是,對我自己來說,恐怕就要“另案處理”了。
在從80歲到90歲這個十年内,在我沖刺開始以後,頗有一些值得紀念的甜蜜的回憶。
在撰寫我一生最長的一部長達80萬字的著作《糖史》的過程中,頗有一些情節值得回憶,值得玩味。
在長達兩年的時間内,我每天跑一趟大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無礙。
燕園風光旖旎,四時景物不同。
春天姹紫嫣紅,夏天荷香盈塘,秋天紅染霜葉,冬天六出蔽空。
稱之為人間仙境,也不為過。
然而,在這兩年中,我幾乎天天都在這樣瑰麗的風光中行走。
可是我都視而不見,甚至不視不見。
未名湖的漣漪,博雅塔的倒影,被外人視為奇觀的勝景,也未能逃過我的漠然,懵然,無動于衷。
我心中想到的隻是大圖書館中的盈室滿架的圖書,鼻子裡聞到的隻有那裡的書香。
《糖史》的寫作完成以後,我又把陣地從大圖書館移到家中來,運籌于鬥室之中,決戰于幾張桌子之上。
我研究的對象變成了吐火羅文A方言的《彌勒會見記劇本》。
這也不是一顆容易咬的核桃,非用上全力不行。
最大的困難在于缺乏資料,而且多是國外的資料。
沒有辦法,隻有時不時地向海外求援。
現在雖然号稱為信息時代,可是我要的消息多是刁鑽古怪的東西,一時難以搜尋,我隻有耐着性子恭候。
舞筆弄墨的朋友,大概都能體會到,當一篇文章正在進行寫作時,忽然斷了電,你心中真如火燒油澆,然而卻毫無辦法,隻盼喜從天降了,隻能聽天由命了。
此時燕園旖旎的風光,對于我似有似無,心裡想到的,切盼的隻有海外的來信。
如此又熬了一年多,《彌勒會見記劇本》英譯本終于在德國出版了。
兩部著作完了以後,我平生大願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