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述懷

關燈
,一種神秘的威力。

    “自己已經80歲了!”我吃驚地暗自思忖。

    它逼迫着我向前看一看,又回頭看一看。

    向前看,灰蒙蒙的一團,路不清楚,但也不是很長。

    确實沒有什麼好看的地方。

    不看也罷。

     而回頭看呢,則在灰蒙蒙的一團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條路,路極長,是我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這條路的頂端是在清平縣的官莊。

    我看到了一片灰黃的土房,中間閃着葦塘裡的水光,還有我大奶奶和母親的面影。

    這條路延伸出來,我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

    這條路又延伸出去,我看到了水木清華,接着又看到德國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飄動着我那母親似的女房東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

    路陡然又從萬裡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我看到了紅樓,看到了燕園的湖光塔影。

    令人洩氣而且大煞風景的是,我竟又看到了牛棚的牢頭禁子那一副牛頭馬面似的獰惡的面孔。

    再看下去,路就縮住了,一直縮到我的腳下。

     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

    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

    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

    我真正感覺到,我負擔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擺脫掉一切,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回頭看既然這樣沉重,能不能向前看呢?我上面已經說到,向前看,路不是很長,沒有什麼好看的地方。

    我現在正像魯迅的散文詩《過客》中的一個過客。

    他不知道是從什麼地方走來的,終于走到了老翁和小女孩的土屋前面,讨了點水喝。

    老翁看他已經疲憊不堪,勸他休息一下。

    他說,“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麼走,要走到一個地方去,這地方就在前面。

    我單記得走了許多路,現在來到這裡了。

    我接着就要走向那邊去……況且還有聲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喚我,使我息不下。

    ”那邊,西邊是什麼地方呢?老人說:“前面,是墳。

    ”小女孩說:“不,不,不的。

    那裡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們的。

    ” 我理解這個過客的心情,我自己也是一個過客,但是卻從來沒有什麼聲音催着我走,而是同世界上任何人一樣,我是非走不行的,不用催促,也是非走不行的。

    走到什麼地方去呢?走到西邊的墳那裡,這是一切人的歸宿。

    我記得屠格涅夫的一首散文詩裡,也講了這個意思。

    我并不怕墳,隻是在走了這麼長的路以後,我真想停下來休息片刻。

    然而我不能,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反正是非走不行。

    聊以自慰的是,我同那個老翁還不一樣,有的地方頗像那個小女孩,我既看到了墳,也看到野百合和野薔薇。

     我面前還有多少路呢?我說不出,也沒有仔細想過。

    馮友蘭先生說:“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米”是88歲,“茶”是108歲。

    我沒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我是“相期以米”。

    這算不算是立大志呢?我是沒有大志的人,我覺得這已經算是大志了。

     我從前對窮通壽夭也是頗有一些想法的。

    十年浩劫以後,我成了陶淵明的志同道合者。

    他的一首詩,我很欣賞: 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 無複獨多慮。

     我現在就是抱着這種精神,昂然走上前去。

    隻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對别人有益的事,絕不想成為行屍走肉。

    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

    但是我并不恐懼。

    我眼前還閃動着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

     199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