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關燈
小
中
大
長街。
雪厚路滑,天空陰暗,地閃雪光,路上阒靜無人,我攙扶着老爺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
我沒有見過自己的祖父,現在我真覺得,我身邊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
他為了學術,不惜衰朽殘年,不顧自己的健康,想把衣缽傳給我這個異國青年。
此時我心中思緒翻騰,感激與溫暖并在,擔心與愛憐奔湧。
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
“二戰”期間,我被困德國,一待就是10年。
“二戰”結束後,聽說寅恪先生正在英國就醫,我連忙給他寫了一封緻敬信,并附上發表在哥廷根科學院集刊上用德文寫成的論文,向他彙報我10年學習的成績。
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問我願不願意到北大去任教。
北大為全國最高學府,名揚全球;但是,門檻一向極高,等閑難得進入。
現在竟有一個天賜的機遇落到我頭上來,我焉有不願意之理!我立即回信同意。
寅恪先生把我推薦給了當時北大校長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文學院長湯用彤先生。
寅恪先生在學術界有極高的聲望,一言九鼎。
北大三位領導立即接受。
于是我這個三十多歲的毛頭小夥子,在國内學術界尚無籍籍名,公然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北大的大門。
唐代中了進士,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
我雖然沒有一日看遍北平花,但是,身為北大正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系主任,心中有點洋洋自得之感,不也是人之常情嗎? 在此後的3年内,我在适之先生和錫予(湯用彤)先生領導下學習和工作,度過了一段畢生難忘的歲月。
我同适之先生,雖然學術輩分不同,社會地位懸殊,想來接觸是不會太多的。
但是,實際上卻不然,我們見面的機會非常多。
他那一間在孑民堂前東屋裡的狹窄簡陋的校長辦公室,我幾乎是常客。
作為系主任,我要向校長請示彙報工作,他主編報紙上的一個學術副刊,我又是撰稿者,所以免不了也常談學術問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待人親切和藹,見什麼人都是笑容滿面,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
從來沒見他擺當時頗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
此外,在教授會上,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導師會上,在北京圖書館的評議會上,我們也時常有見面的機會。
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他面前,絕沒有什麼局促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
适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絕不老氣橫秋,而是活潑有趣。
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難忘。
有一次召開教授會,楊振聲先生新收得了一幅名貴的古畫,為了想讓大家共同欣賞,他把畫帶到了會上,打開鋪在一張極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啧啧稱贊。
這時适之先生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桌前,把畫卷了起來,做納入袖中狀,引得滿堂大笑,喜氣洋洋。
這時候,印度總理尼赫魯派印度著名學者師覺月博士來北大任訪問教授,還派來了十幾位印度男女學生來北大留學,這也算是中印兩國間的一件大事。
适之先生委托我照管印度老少學者。
他多次會見他們,并設宴為他們接風。
師覺月做第一次演講時,适之先生親自出席,并用英文緻歡迎詞,講中印曆史上的友好關系,介紹師覺月的學術成就,可見他對此事之重視。
适之先生在美國留學時,忙于對西方,特别是對美國哲學與文化的學習,忙于鑽研中國古代先秦的典籍,對印度文化以及佛教還沒有進行過系統深入的研究。
據說後來由于想寫完《中國哲學史》,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開始認真研究中國佛教禅宗以及中印文化關系。
我自己在德國留學時,忙于同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以及佛典拼命,沒有餘裕來從事中印文化關系史的研究。
回國以後,迫于沒有書籍資料,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始注意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在解放前的三年中,隻寫過兩篇比較像樣的學術論文:一篇是《浮屠與佛》,一篇是《列子與佛典》。
第一篇講的問題正是适之先生同陳援庵先生争吵到面紅耳赤的問題。
我根據吐火羅文解決了這個問題。
兩老我都不敢得罪,隻采取了一個騎牆的态度。
我想,适之先生不會不讀到這一篇論文的。
我隻到清華園讀給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聽。
蒙他首肯,介紹給地位極高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發表。
第二篇文章,寫成後我拿給了适之先生看,第二天他就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生經》一證,确鑿之至!”可見他是連夜看完的。
他承認了我的結論,對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這一次,我來到台灣,前幾天,在大會上聽到主席李亦園院士的講話,中間他講到,适之先生晚年……經常同年輕的研究人員坐在一起聊天。
有一次,他說,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
我乍聽之下,百感交集。
适之先生這樣說一定同上面兩篇文章有關,也可能同我們分手後十幾年中我寫的一些文章有關。
這說明,适之先生一直到晚年
雪厚路滑,天空陰暗,地閃雪光,路上阒靜無人,我攙扶着老爺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
我沒有見過自己的祖父,現在我真覺得,我身邊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
他為了學術,不惜衰朽殘年,不顧自己的健康,想把衣缽傳給我這個異國青年。
此時我心中思緒翻騰,感激與溫暖并在,擔心與愛憐奔湧。
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
“二戰”期間,我被困德國,一待就是10年。
“二戰”結束後,聽說寅恪先生正在英國就醫,我連忙給他寫了一封緻敬信,并附上發表在哥廷根科學院集刊上用德文寫成的論文,向他彙報我10年學習的成績。
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問我願不願意到北大去任教。
北大為全國最高學府,名揚全球;但是,門檻一向極高,等閑難得進入。
現在竟有一個天賜的機遇落到我頭上來,我焉有不願意之理!我立即回信同意。
寅恪先生把我推薦給了當時北大校長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文學院長湯用彤先生。
寅恪先生在學術界有極高的聲望,一言九鼎。
北大三位領導立即接受。
于是我這個三十多歲的毛頭小夥子,在國内學術界尚無籍籍名,公然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北大的大門。
唐代中了進士,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
我雖然沒有一日看遍北平花,但是,身為北大正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系主任,心中有點洋洋自得之感,不也是人之常情嗎? 在此後的3年内,我在适之先生和錫予(湯用彤)先生領導下學習和工作,度過了一段畢生難忘的歲月。
我同适之先生,雖然學術輩分不同,社會地位懸殊,想來接觸是不會太多的。
但是,實際上卻不然,我們見面的機會非常多。
他那一間在孑民堂前東屋裡的狹窄簡陋的校長辦公室,我幾乎是常客。
作為系主任,我要向校長請示彙報工作,他主編報紙上的一個學術副刊,我又是撰稿者,所以免不了也常談學術問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待人親切和藹,見什麼人都是笑容滿面,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
從來沒見他擺當時頗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
此外,在教授會上,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導師會上,在北京圖書館的評議會上,我們也時常有見面的機會。
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他面前,絕沒有什麼局促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
适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絕不老氣橫秋,而是活潑有趣。
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難忘。
有一次召開教授會,楊振聲先生新收得了一幅名貴的古畫,為了想讓大家共同欣賞,他把畫帶到了會上,打開鋪在一張極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啧啧稱贊。
這時适之先生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桌前,把畫卷了起來,做納入袖中狀,引得滿堂大笑,喜氣洋洋。
這時候,印度總理尼赫魯派印度著名學者師覺月博士來北大任訪問教授,還派來了十幾位印度男女學生來北大留學,這也算是中印兩國間的一件大事。
适之先生委托我照管印度老少學者。
他多次會見他們,并設宴為他們接風。
師覺月做第一次演講時,适之先生親自出席,并用英文緻歡迎詞,講中印曆史上的友好關系,介紹師覺月的學術成就,可見他對此事之重視。
适之先生在美國留學時,忙于對西方,特别是對美國哲學與文化的學習,忙于鑽研中國古代先秦的典籍,對印度文化以及佛教還沒有進行過系統深入的研究。
據說後來由于想寫完《中國哲學史》,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開始認真研究中國佛教禅宗以及中印文化關系。
我自己在德國留學時,忙于同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以及佛典拼命,沒有餘裕來從事中印文化關系史的研究。
回國以後,迫于沒有書籍資料,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始注意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在解放前的三年中,隻寫過兩篇比較像樣的學術論文:一篇是《浮屠與佛》,一篇是《
第一篇講的問題正是适之先生同陳援庵先生争吵到面紅耳赤的問題。
我根據吐火羅文解決了這個問題。
兩老我都不敢得罪,隻采取了一個騎牆的态度。
我想,适之先生不會不讀到這一篇論文的。
我隻到清華園讀給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聽。
蒙他首肯,介紹給地位極高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發表。
第二篇文章,寫成後我拿給了适之先生看,第二天他就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生經》一證,确鑿之至!”可見他是連夜看完的。
他承認了我的結論,對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這一次,我來到台灣,前幾天,在大會上聽到主席李亦園院士的講話,中間他講到,适之先生晚年……經常同年輕的研究人員坐在一起聊天。
有一次,他說,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
我乍聽之下,百感交集。
适之先生這樣說一定同上面兩篇文章有關,也可能同我們分手後十幾年中我寫的一些文章有關。
這說明,适之先生一直到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