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關燈
小
中
大
我現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他雖已長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
可我最後一次見到這個笑容,卻已是50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學建校50周年的紀念日。
此時,解放軍已經包圍了北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
北大同仁和學生也并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們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還有點狐疑,都在期望着迎接解放軍。
适逢北大校慶大喜的日子,許多教授都滿面春風,聚集在沙灘孑民堂中,舉行慶典。
記得作為校長的适之先生,作了簡短的講話,滿面含笑,隻有喜慶的内容,沒有愁苦的調子。
正在這個時候,城外忽然響起了隆隆的炮聲。
大家相互開玩笑說:“解放軍給北大放禮炮哩!”簡短的儀式完畢後,适之先生就辭别了大家,登上飛機,飛往南京去了。
我忽然想到了李後主的幾句詞:“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别離歌,垂淚對宮娥。
”我想改寫一下,描繪當時适之先生的情景:“最是倉皇辭校日,城外禮炮聲隆隆,含笑辭友朋。
”我哪裡知道,我們這一次會面竟是最後一次。
如果我當時意識到這一點的話,這是含笑不起來的。
從此以後,我同适之先生便天各一方,分道揚镳,“世事兩茫茫”了。
聽說,他離開北平後,曾從南京派來一架專機,點名接走幾位老朋友,他親自在南京機場恭候。
飛機返回以後,機艙門開,他滿懷希望地同老友會面。
然而,除了一兩位以外,所有他想接的人都沒有走出機艙。
據說——隻是據說,他當時大哭一場,心中的滋味恐怕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适之先生在南京也沒有能待多久,“百萬雄師過大江”以後,他也逃往台灣。
後來又到美國去住了幾年,并不得志,往日的輝煌猶如春夢一場,它不複存在。
後來又回到台灣…… 我現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後,悲從中來,心内思潮洶湧,如驚濤駭浪,眼淚自然流出。
杜甫有詩:“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我現在是“焉知五十載,躬親掃陵墓”。
此時,我的心情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自己已經到望九之年,距離适之先生所待的黃泉或者天堂樂園,隻差幾步之遙了。
回憶自己八十多年的坎坷又順利的一生,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了。
積80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
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
别的人先不說了,隻談我自己。
關于才能一項,再自謙也不能說自己是白癡。
但是,自己并不是什麼天才,這一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
談到勤奮,我自認還能差強人意,用不着有什麼愧怍之感。
但是,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
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
機遇的内涵是十分複雜的,我隻談其中恩師一項。
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根據老師這三項任務,老師對學生都是有恩的。
然而,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語言中,隻有漢文把“恩”與“師”緊密地嵌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
這隻能解釋為中國人最懂得報師恩,為其他民族所望塵莫及的。
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機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6位對我有教導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師,我不一定都聽過他們的課,但是,隻讀他們的書也是一種教導。
我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讀過陳寅恪先生所有的已經發表的著作,旁聽過他的“佛經翻譯文學”,從而種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種子。
在當了或濫竽了一年國文教員之後,由于一個天上掉下來的機遇,我到了德國哥廷根大學。
正在我入學後的第二個學期,瓦爾德施米特先生調到哥廷根大學任印度學的講座教授。
當我在教務處前看到他開基礎梵文的通告時,我喜極欲狂。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難道這不是天賜的機遇嗎?最初兩個學期,選修梵文的隻有我一個外國學生。
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誤,而且備課充分,講解細緻,威儀俨然,一絲不苟。
幾乎是我一個學生壟斷課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見。
“二戰”爆發,瓦爾德施米特先生被征從軍。
已經退休的原印度講座教授西克,雖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講台,教的依然是我一個中國學生。
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訴我,他要把自己平生的絕招全傳授給我,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還有他費了20年的時間才解讀了的吐火羅文,在吐火羅文研究領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權威。
我并非天才,六七種外語早已塞滿了我那渺小的腦袋瓜,我并不想再塞進吐火羅文。
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訴我的是他的決定,一點征求意見的意思都沒有。
我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謹遵命。
現在回憶起來,冬天大雪之後,在研究所上過課,天已近黃昏,積雪白皚皚地擁滿十裡
他雖已長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
可我最後一次見到這個笑容,卻已是50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學建校50周年的紀念日。
此時,解放軍已經包圍了北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
北大同仁和學生也并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們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還有點狐疑,都在期望着迎接解放軍。
适逢北大校慶大喜的日子,許多教授都滿面春風,聚集在沙灘孑民堂中,舉行慶典。
記得作為校長的适之先生,作了簡短的講話,滿面含笑,隻有喜慶的内容,沒有愁苦的調子。
正在這個時候,城外忽然響起了隆隆的炮聲。
大家相互開玩笑說:“解放軍給北大放禮炮哩!”簡短的儀式完畢後,适之先生就辭别了大家,登上飛機,飛往南京去了。
我忽然想到了李後主的幾句詞:“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别離歌,垂淚對宮娥。
”我想改寫一下,描繪當時适之先生的情景:“最是倉皇辭校日,城外禮炮聲隆隆,含笑辭友朋。
”我哪裡知道,我們這一次會面竟是最後一次。
如果我當時意識到這一點的話,這是含笑不起來的。
從此以後,我同适之先生便天各一方,分道揚镳,“世事兩茫茫”了。
聽說,他離開北平後,曾從南京派來一架專機,點名接走幾位老朋友,他親自在南京機場恭候。
飛機返回以後,機艙門開,他滿懷希望地同老友會面。
然而,除了一兩位以外,所有他想接的人都沒有走出機艙。
據說——隻是據說,他當時大哭一場,心中的滋味恐怕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适之先生在南京也沒有能待多久,“百萬雄師過大江”以後,他也逃往台灣。
後來又到美國去住了幾年,并不得志,往日的輝煌猶如春夢一場,它不複存在。
後來又回到台灣…… 我現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後,悲從中來,心内思潮洶湧,如驚濤駭浪,眼淚自然流出。
杜甫有詩:“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我現在是“焉知五十載,躬親掃陵墓”。
此時,我的心情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自己已經到望九之年,距離适之先生所待的黃泉或者天堂樂園,隻差幾步之遙了。
回憶自己八十多年的坎坷又順利的一生,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了。
積80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
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
别的人先不說了,隻談我自己。
關于才能一項,再自謙也不能說自己是白癡。
但是,自己并不是什麼天才,這一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
談到勤奮,我自認還能差強人意,用不着有什麼愧怍之感。
但是,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
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
機遇的内涵是十分複雜的,我隻談其中恩師一項。
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根據老師這三項任務,老師對學生都是有恩的。
然而,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語言中,隻有漢文把“恩”與“師”緊密地嵌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
這隻能解釋為中國人最懂得報師恩,為其他民族所望塵莫及的。
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機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6位對我有教導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師,我不一定都聽過他們的課,但是,隻讀他們的書也是一種教導。
我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讀過陳寅恪先生所有的已經發表的著作,旁聽過他的“佛經翻譯文學”,從而種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種子。
在當了或濫竽了一年國文教員之後,由于一個天上掉下來的機遇,我到了德國哥廷根大學。
正在我入學後的第二個學期,瓦爾德施米特先生調到哥廷根大學任印度學的講座教授。
當我在教務處前看到他開基礎梵文的通告時,我喜極欲狂。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難道這不是天賜的機遇嗎?最初兩個學期,選修梵文的隻有我一個外國學生。
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誤,而且備課充分,講解細緻,威儀俨然,一絲不苟。
幾乎是我一個學生壟斷課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見。
“二戰”爆發,瓦爾德施米特先生被征從軍。
已經退休的原印度講座教授西克,雖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講台,教的依然是我一個中國學生。
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訴我,他要把自己平生的絕招全傳授給我,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還有他費了20年的時間才解讀了的吐火羅文,在吐火羅文研究領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權威。
我并非天才,六七種外語早已塞滿了我那渺小的腦袋瓜,我并不想再塞進吐火羅文。
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訴我的是他的決定,一點征求意見的意思都沒有。
我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謹遵命。
現在回憶起來,冬天大雪之後,在研究所上過課,天已近黃昏,積雪白皚皚地擁滿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