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喬木

關燈
喬木同志離開我們已經一年多了。

    我曾多次想提筆寫點懷念的文字,但都因循未果。

    難道是因為自己對這一位青年時代的朋友感情不深、懷念不切嗎?不,不,絕不是的。

    正因為我懷念真感情深,我才遲遲不敢動筆,生怕亵渎了這一份懷念之情。

    到了今天,悲思已經逐步讓位于懷念,正是非動筆不行的時候了。

     我認識喬木是在清華大學。

    當時我不到二十歲,他小我一年,年紀更輕。

    我念外語系而他讀曆史系。

    我們究竟是怎樣認識的,現在已經回憶不起來了。

    總之我們認識了。

    當時他正在從事反國民黨的地下活動(後來他告訴我,他當時還不是黨員)。

    他創辦了一個工友子弟夜校,約我去上課。

    我确實也去上了課,就在那一座門外嵌着“清華學堂”的高大的樓房内。

    有一天夜裡,他摸黑坐在我的床頭上,勸我參加革命活動。

    我雖然痛惡國民黨,但是我覺悟低,又怕擔風險。

    所以,盡管他苦口婆心,反複勸說,我這一塊頑石愣是不點頭。

    我仿佛看到他的眼睛在黑暗中閃光。

    最後,聽他歎了一口氣,離開了我的房間。

    早晨,在盥洗室中我們的臉盆裡,往往能發現革命的傳單,是手抄油印的。

    我們心裡都明白,這是從哪裡來的,但是沒有一個人向學校領導去報告。

    從此相安無事,一直到一兩年後,喬木為了躲避國民黨的迫害,逃往南方。

     此後,我在清華畢業後教了一年書,同另一個喬木(喬冠華,後來号“南喬木”,胡喬木号“北喬木”)一起到了德國,一住就是10年。

    此時,喬木早已到了延安,開始他那衆所周知的生涯。

    我們完全走了兩條路,恍如雲天相隔,“世事兩茫茫”了。

     等到我于1946年回國的時候,解放戰争正在激烈進行。

    到了1949年,解放軍終于開進了北京城。

    就在這一年的春夏之交,我忽然接到一封從中南海寄出來的信。

    信開頭就是:“你還記得當年在清華時的一個叫胡鼎新的同志嗎?那就是我,今天的胡喬木。

    ”我當然記得的,一縷懷舊之情蓦地萦上了我的心頭。

    他在信中告訴我說,現在形勢頓變,國家需要大量的研究東方問題、通東方語文的人才。

    他問我是否同意把南京東方語專、中央大學邊政系一部分和邊疆學院合并到北大來。

    我同意了。

    于是有一段時間,東語系是全北大最大的系。

    原來隻有幾個人的系,現在頓時熙熙攘攘,車馬盈門,熱鬧非凡。

     記得也就是在這之後不久,喬木到我住的翠花胡同來看我,一進門就說:“東語系馬堅教授寫的幾篇文章……毛先生很喜歡,請轉告馬教授。

    ”他大概知道,我們不習慣于說“毛主席”,所以用了“毛先生”這一個詞兒。

    我當時就覺得很新鮮,所以至今不忘。

     到了1951年,我國政府派出了建國後第一個大型的出國代表團:赴印緬文化代表團。

    喬木問我願不願參加,我當然非常願意。

    我研究印度古代文化,卻沒有到過印度,這無疑是一件憾事。

    現在天上掉下來一個良機,可以彌補這個缺憾了。

    于是我暢遊了印度和緬甸,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印象,這當然要感謝喬木。

     但是,我是一個上不得台盤的人,我很怕見官。

    兩個喬木都是我的朋友,現在都當了大官。

    我本來就不喜歡拜訪人,特别是官,不管是多熟的朋友,也不例外。

    解放初期,我曾請南喬木喬冠華給北大學生做過一次報告。

    記得送他出來的時候,路上遇到艾思奇。

    他們倆顯然很熟識。

    艾說:“你也到北大來老王賣瓜了!”喬說:“隻許你賣,就不許我賣嗎?”彼此哈哈大笑。

    從此我就再沒有同喬冠華打交道,同北喬木也過從甚少。

     說句老實話,我這兩個朋友,南北二喬木都沒有官架子。

    我最讨厭人擺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愛擺。

    這是一種極端的低級趣味的表現。

    我的政策是:先禮後兵。

    不管你是多麼大的官,初見面時,我總是彬彬有禮。

    如果你對我稍擺官譜,從此我就不再理你。

    見了面也不打招呼。

    知識分子一向是又臭又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