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關燈
小
中
大
了保護環境絕不能抑制科學的發展、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這個大前提絕對是正确的。
不這樣做是笨伯,是傻瓜。
但是,處理這個問題,腦筋裡必須先有一根弦,先有一個必不可缺的指導思想,而這個指導思想隻能是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否則就會像是被剪掉了觸角的螞蟻,不知道往哪裡走。
從發展的最初一刻起(fromtheverybeginning),就應當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念念不忘過去的慘痛教訓,想方設法,挖空心思,盡上最大的努力,對弊害加以抑制,絕不允許空喊:“發展!發展!發展!”高枕無憂,掉以輕心,夢想有朝一日科學會自己找出辦法,挫敗弊害。
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到了那時,魔已經無法控制,而人類前途危關。
中國舊小說中常講到龍虎山張天師打開魔罐,放出群魔,到了後來,群魔亂舞,張天師也束手無策了。
最聰明最有遠見的辦法是向觀音菩薩學習,放手讓本領通天的孫悟空去幫助唐僧取經。
但同時又把一個箍套在猴子頭上,把緊箍咒教給唐僧。
這樣可以兩全其美,真無愧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
西方科學家們絕不能望其項背。
他們那一套“科學主義”是絕對靠不住的。
事實早已證明了:科學絕非萬能。
(二)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問題 李慎之先生說:“事實上,人類已經到了全球化的時代,各種文化的融合已經開始了。
”① 籠統地說,我是同意這個看法的。
因為,文化一經産生并且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融合;而隻有不同的文化的融合才能産生更高一層的文化。
曆史事實就是如此。
在這裡,關鍵問題是“怎樣融合”?也就是慎之所說的“如何”(how)的問題。
這也就是我同他分歧之所在。
他的論點看樣子是東西文化對等地融合,不分高下,不分主次,像是酒同水融合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起平坐,不分彼此。
這當然是很理想的,很美妙的。
但是,我卻認為,這樣的融合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倒不是因為我們要争一口氣。
融合必須是不對等的,必須以東方文化為主。
這不是有點太霸道了,太不講理了嗎?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話必須扯得遠一點。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oynbee)在他的巨著《曆史研究》(HistoricalStudies)中,把人類在幾千年的曆史上所創造的文明歸納為23種或26種。
意思就是說,任何文明都不能萬歲千秋,永存不朽。
這個觀點是符合人類曆史發展情況的。
我歸納了一下,認為人類的文明或者文化大體上有五個階段:誕生、成長、繁榮、衰竭、消逝。
這種消逝不是毫不留蹤迹地消失了,而是留有蹤迹的,蹤迹就存在于接它的班的文化中。
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融合,但卻不是對等的,而是有主有從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方文化,是指彙合了古代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而發展下來的歐美文化。
其思想基礎是分析的思維模式。
其繁榮期是在工業革命以後,與資本主義的誕生有密切聯系。
這個文化把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空前的高度,創造的物質财富使全人類皆蒙其利,無遠弗屆。
這一點無論如何也要強調的。
但是,中外少數有識之士,已經感到,到了今天,這個文化已呈強弩之末之勢。
它那分析的特點碰到了困難,一些西方的物理學家提出了“誇克封閉”的理論。
我于此是一個完全的外行,不敢贊一詞。
即使是還能分析下去,也絕不能說永遠能分析下去。
那種“萬世不竭”的想法,恐怕隻是一種空想。
反正一向自認為已經抓到了真理,無所不适,無所不能的自然科學家并不能解決或者解釋自然界和人類軀體上的一切問題,這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了。
西方文化衰竭了以後怎樣呢?我的看法是:自有東方文化在。
可是,李慎之先生在這裡又提出了問題。
他在《辨同異合東西》這一篇發言裡說:“首先是,所謂東方與西方文化究竟何所指,就很難弄清楚。
”這話自有其道理。
一直到今天,主張東西文化有别的人還沒有哪一個能夠條分縷析地,翔實而又确鑿地,令人完全信服地說出個道理來。
這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地思考與研究。
但是絕不能因噎廢食,就說東西文化分不清楚了。
世界上萬事萬物,沒有哪一個是絕對地純的。
連“真空”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真”。
自其大者而言之,東西文化确有差别,而且差别極為明顯,這一點無法否認。
人類創造的文化很多,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東西兩大文化體系。
人類的思維模式,盡管名目繁多,但是從總體上來看也隻能分為兩大體系:綜合的思維模式與分析的思維模式。
這與東西兩大文化體系适相對應。
我在上面已經談到,西方文化絕不能萬歲千秋,西方的科學技術也絕非萬能。
自然界和人體内許多現象,西方科技無法解釋…… 怎樣來解釋這些現象呢?西方的科學技術已經無能為力,也就是說,西方以分析思維模式為主導的探讨問題的方式已經無能為力了。
換一個方式試試看怎樣呢?在這裡,alternative隻有東方文化,隻有以綜合思維模式為主導的東方探讨問題的方式。
實迫處此,不得不爾。
一個人的個人愛好在這裡是無能為力的。
東西方文化的差别表現在衆多的地方。
原來我以為隻有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是這樣的。
後來我讀了一些書和文章,才知道區别并不限于上述兩種科學,連自然科學也不例外。
給我啟發最大的是兩篇文章。
一篇是吳文俊教授的《關于研究數學在中國的曆史與現狀》,副标題是《東方數學典籍〈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序言,①第二篇是關士續先生的《科學曆史的辯證法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曆史觀》,副标題是《由吳文俊教授一篇序言引起的思考和讨論》。
②兩位作者都根本不是讨論東西方文化的問題,然而對探讨這兩種文化之差别是有非常深刻的啟發意義。
我鄭重推薦給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同行們讀一讀。
話扯得有點太遠了,是收回來的時候了。
話雖然多,但我深信并不是廢話。
看了這些話以後,讀者自然就能明白,我理解的東西文化融合與慎之理解的大相徑庭。
我理解的不是對等的融合,而是兩個文化發展階段前後銜接的融合,而是必以一方為主的融合,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吧。
試問一個以綜合思維為基礎的文化怎樣能同一個以分析思維為基礎的文化對等地融合呢?那樣産生出來的究竟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呢? 這裡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必須加以解決,否則的活,我上面的那一些論證都成了肥皂泡,一吹就破。
這就是:中國文化,或者泛而言之的東方文化,也已有了若幹千年的曆史,難道這個文化就不受我在上面提出來的文化發展的五個階段的制約嗎?難道在這裡必須給東方文化以“特權”嗎?否,否,東方文化也必須受那五個階段的制約。
在規律面前,方方平等。
我拿中國文化作一個例子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湯因比在他的書中曾把中國文化分為幾個文明。
其說能否成立,姑置不論。
但是中國文化作為一個整體,
不這樣做是笨伯,是傻瓜。
但是,處理這個問題,腦筋裡必須先有一根弦,先有一個必不可缺的指導思想,而這個指導思想隻能是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否則就會像是被剪掉了觸角的螞蟻,不知道往哪裡走。
從發展的最初一刻起(fromtheverybeginning),就應當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念念不忘過去的慘痛教訓,想方設法,挖空心思,盡上最大的努力,對弊害加以抑制,絕不允許空喊:“發展!發展!發展!”高枕無憂,掉以輕心,夢想有朝一日科學會自己找出辦法,挫敗弊害。
”到了那時,魔已經無法控制,而人類前途危關。
中國舊小說中常講到龍虎山張天師打開魔罐,放出群魔,到了後來,群魔亂舞,張天師也束手無策了。
最聰明最有遠見的辦法是向觀音菩薩學習,放手讓本領通天的孫悟空去幫助唐僧取經。
但同時又把一個箍套在猴子頭上,把緊箍咒教給唐僧。
這樣可以兩全其美,真無愧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
西方科學家們絕不能望其項背。
他們那一套“科學主義”是絕對靠不住的。
事實早已證明了:科學絕非萬能。
(二)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問題 李慎之先生說:“事實上,人類已經到了全球化的時代,各種文化的融合已經開始了。
”① 籠統地說,我是同意這個看法的。
因為,文化一經産生并且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融合;而隻有不同的文化的融合才能産生更高一層的文化。
曆史事實就是如此。
在這裡,關鍵問題是“怎樣融合”?也就是慎之所說的“如何”(how)的問題。
這也就是我同他分歧之所在。
他的論點看樣子是東西文化對等地融合,不分高下,不分主次,像是酒同水融合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起平坐,不分彼此。
這當然是很理想的,很美妙的。
但是,我卻認為,這樣的融合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倒不是因為我們要争一口氣。
融合必須是不對等的,必須以東方文化為主。
這不是有點太霸道了,太不講理了嗎?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話必須扯得遠一點。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oynbee)在他的巨著《曆史研究》(HistoricalStudies)中,把人類在幾千年的曆史上所創造的文明歸納為23種或26種。
意思就是說,任何文明都不能萬歲千秋,永存不朽。
這個觀點是符合人類曆史發展情況的。
我歸納了一下,認為人類的文明或者文化大體上有五個階段:誕生、成長、繁榮、衰竭、消逝。
這種消逝不是毫不留蹤迹地消失了,而是留有蹤迹的,蹤迹就存在于接它的班的文化中。
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融合,但卻不是對等的,而是有主有從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方文化,是指彙合了古代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而發展下來的歐美文化。
其思想基礎是分析的思維模式。
其繁榮期是在工業革命以後,與資本主義的誕生有密切聯系。
這個文化把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空前的高度,創造的物質财富使全人類皆蒙其利,無遠弗屆。
這一點無論如何也要強調的。
但是,中外少數有識之士,已經感到,到了今天,這個文化已呈強弩之末之勢。
它那分析的特點碰到了困難,一些西方的物理學家提出了“誇克封閉”的理論。
我于此是一個完全的外行,不敢贊一詞。
即使是還能分析下去,也絕不能說永遠能分析下去。
那種“萬世不竭”的想法,恐怕隻是一種空想。
反正一向自認為已經抓到了真理,無所不适,無所不能的自然科學家并不能解決或者解釋自然界和人類軀體上的一切問題,這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了。
西方文化衰竭了以後怎樣呢?我的看法是:自有東方文化在。
可是,李慎之先生在這裡又提出了問題。
他在《辨同異合東西》這一篇發言裡說:“首先是,所謂東方與西方文化究竟何所指,就很難弄清楚。
”這話自有其道理。
一直到今天,主張東西文化有别的人還沒有哪一個能夠條分縷析地,翔實而又确鑿地,令人完全信服地說出個道理來。
這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地思考與研究。
但是絕不能因噎廢食,就說東西文化分不清楚了。
世界上萬事萬物,沒有哪一個是絕對地純的。
連“真空”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真”。
自其大者而言之,東西文化确有差别,而且差别極為明顯,這一點無法否認。
人類創造的文化很多,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東西兩大文化體系。
人類的思維模式,盡管名目繁多,但是從總體上來看也隻能分為兩大體系:綜合的思維模式與分析的思維模式。
這與東西兩大文化體系适相對應。
我在上面已經談到,西方文化絕不能萬歲千秋,西方的科學技術也絕非萬能。
自然界和人體内許多現象,西方科技無法解釋…… 怎樣來解釋這些現象呢?西方的科學技術已經無能為力,也就是說,西方以分析思維模式為主導的探讨問題的方式已經無能為力了。
換一個方式試試看怎樣呢?在這裡,alternative隻有東方文化,隻有以綜合思維模式為主導的東方探讨問題的方式。
實迫處此,不得不爾。
一個人的個人愛好在這裡是無能為力的。
東西方文化的差别表現在衆多的地方。
原來我以為隻有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是這樣的。
後來我讀了一些書和文章,才知道區别并不限于上述兩種科學,連自然科學也不例外。
給我啟發最大的是兩篇文章。
一篇是吳文俊教授的《關于研究數學在中國的曆史與現狀》,副标題是《東方數學典籍〈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序言,①第二篇是關士續先生的《科學曆史的辯證法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曆史觀》,副标題是《由吳文俊教授一篇序言引起的思考和讨論》。
②兩位作者都根本不是讨論東西方文化的問題,然而對探讨這兩種文化之差别是有非常深刻的啟發意義。
我鄭重推薦給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同行們讀一讀。
話扯得有點太遠了,是收回來的時候了。
話雖然多,但我深信并不是廢話。
看了這些話以後,讀者自然就能明白,我理解的東西文化融合與慎之理解的大相徑庭。
我理解的不是對等的融合,而是兩個文化發展階段前後銜接的融合,而是必以一方為主的融合,就是“東風壓倒西風”吧。
試問一個以綜合思維為基礎的文化怎樣能同一個以分析思維為基礎的文化對等地融合呢?那樣産生出來的究竟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呢? 這裡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必須加以解決,否則的活,我上面的那一些論證都成了肥皂泡,一吹就破。
這就是:中國文化,或者泛而言之的東方文化,也已有了若幹千年的曆史,難道這個文化就不受我在上面提出來的文化發展的五個階段的制約嗎?難道在這裡必須給東方文化以“特權”嗎?否,否,東方文化也必須受那五個階段的制約。
在規律面前,方方平等。
我拿中國文化作一個例子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湯因比在他的書中曾把中國文化分為幾個文明。
其說能否成立,姑置不論。
但是中國文化作為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