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關燈
小
中
大
想,是東方文明的主導思想,應該說是有堅實可靠的根據的。
我在下面介紹兩篇文章,第一篇是李慎之教授的《中國哲學的精神》。
②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想先講一點瑣事,也可以算是“花絮”吧。
我最初并不認識李慎之先生。
隻在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的理事會上見過幾次面。
我認為他不過是一個外交官,一個從事國際活動的專家,給我沒有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
前幾年,台灣的星雲大師率領龐大的僧尼代表團,來内地訪問。
趙樸老在人民大會堂設素齋招待。
排座位,我适與他鄰座。
既然鄰座,必然要交談。
談了沒有幾個回合,我心裡就大吃一驚,我驚其博學,驚其多識,我暗自思忖:“這個人看來必須另眼相看了。
” 《吳宓與陳寅恪》一書出版,在懂行者中,頗引起一點轟動。
報刊雜志上刊出了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上對陳吳二師的思想學術和交誼,做了一些探讨,極有見地,相當深刻,發潛德之幽光,使二師的真相逐漸大白于天下,我心中竊以為慰。
有一天,見到李先生。
他告訴我,他看到我為那一本書題的封面,我在書名之外寫上了“弟子季羨林敬署”。
這本是一件微末不足道的小事,他卻大為感慨。
我小時候練習過毛筆字,後來長期在國外,毛筆不沾手者十有餘年。
我自知之明頗有一點,自知書法庸陋,從不敢以書法家自命。
不意近若幹年以來,竟屢屢有人找我寫這寫那。
初頗惶恐觳觫,竭力抗拒。
人稱謙虛,我實愧恧。
于是橫下了一條心:“你不嫌醜,我就不臉紅!”從而來者不拒,大寫起來。
但是,《吳宓與陳寅恪》卻不屬于這個範疇。
為兩位恩師的書題寫書名,是極大的光榮。
題上“弟子”字樣,稍寓結草銜環之意。
這一切都是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進行的。
然而慎之卻于其中體會出深文奧義,感歎當今世态澆漓,師道不尊,十年浩劫期間,學生以打老師為光榮,而今竟有我這樣的傻子、呆子,花崗岩的老腦袋瓜,仍遵古道,自署“弟子”。
他在慨歎之餘,提筆寫了一篇關于《吳宓與陳寅恪》一書的文章,寄了給我。
不知何故,沒能收到。
他又把文章複制了一份,重新付郵,并附短劄一通。
文章的名字叫“守死善道強哉矯”,副标題是“——讀〈吳宓與陳寅恪〉”。
信與文章都是一流的。
我現在先把信抄在下面: 季先生: 拙文于六月底草成後即寄上請正。
既然沒有收到,就再次挂号寄上。
上次信中,還寫了一些對陳吳兩先(生)表示欽仰的話,并且希望兩先生的老節能為中國知識分子之操守立一标準。
這次就都不說了。
隻是仍然深感自己才力薄弱,不足以發兩先生的潛德幽光,滋有愧耳。
專此即頌 秋安 李慎之92. 中秋夜 看了這封信,我相信,讀者會認為我抄它是應該的。
至于那一篇文章,我力勸他發表,現已在《瞭望》1992年第42期上刊出。
我勸對陳吳兩師有意研究了解者務必一讀。
我認為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有見解,有氣勢,有感情,有認識;對兩先生畢生忠于自己的信念,不侮食自矜,不曲學阿世,給予了最高的評價;對兩先生生死之交終生不渝的友誼給予了最高的贊美。
文章說:“陳先生的悲劇并不在他的守舊而正在于他的超前,這就是所謂‘先覺有常刑’。
”真可以擲地作金石聲! 這就是我認識李慎之的經過,這就是我認識的李慎之。
這“花絮”實在有點太長了。
但是,我相信,讀者讀了以後,或許還有人認為,它還應該再長一點。
現在來介紹《中國哲學的精神》。
按照平常的做法,我應當先對本文加以概述,然後選取某些點加以詳細評論,或贊同,或否定,或譽,或毀,個人的看法當然也要提到。
于是一篇文章便大功告成。
我現在不想這樣辦。
我覺得,這樣辦雖符合新八股的規律,然而卻是“可憐無補費精神”。
大家不是常說“求同存異”嗎?我想反其道而行之,來一個“求異存同”,并非想标新立異,實不得不爾耳。
說到“求異存同”,我又不得不啰唆幾句。
李慎之先生在《守死善道強哉矯》那一篇文章裡引用了古人的話:“朋友,以義合者也。
”我認為,這是含義深刻的一句話。
但是,什麼叫“義”呢?韓文公說:“行而宜之之謂義。
”這仍然是“妻者,齊也”同音相訓的老套。
我個人覺得,“義”起碼包含着肝膽相照這樣一層意思,就是說,朋友之間不說假話,要講真實的話。
慎之做到了這一點,我現在努力步其後塵。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我介紹《中國哲學的精神》一文,不談本文,隻談《後記》。
慎之說:“我過去看到季先生一些短篇論東西文化的文章,總以為他的思想與我大相徑庭。
這次看到他的長篇論述,才發覺我們的看法原來高度一緻。
”①這對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給了我極大的安慰。
關于“高度一緻”的地方,我就不再談了。
我現在專談“高度不一緻”的地方。
這樣的地方我歸納為以下三點,分别談談我的意見。
(一)西方科學技術的副作用問題 李慎之先生說:“季先生似乎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副作用看得多了一點。
”可我自己覺得,我看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關于這個問題,我并不是先知先覺。
西方有識之士早已看到了,而且提出了警告。
不但今天是這樣,而且在一百多年以前已經有人提出來了。
下面介紹鄭敏教授的文章時,我還将談論這個問題。
這裡就暫且不談了。
前幾天,我在香山召開的“東方倫理道德與青少年教育國際研讨會”上聽到一位女士說,她最近讀了一本外國某專家的書,書中列舉了大量類似我在《新解》中所指出的西方科技産生出來的弊害,有說明,有理論,他最後的結論是:到了21世紀末,人類就到了“末日”,實在讓人驚心動魄。
我還沒有像他那樣悲觀,原因大概就是因為我并非科技專家,也非社會學家。
我所能看到的并且列舉出來的弊害,并不全面。
雖然我在列舉弊害時,往往在最後加上“等等”,甚至兩個“等等”這樣的字樣,看來是胸有成竹,種種弊害羅列心頭,唾手可得。
實際上是英雄欺人,是我耍的一種手法。
我限于能力,再也列舉不出更多更具體更有力的證據了。
但是,就拿我所能列舉出來的弊害來看,這些都是确确實實存在着的,而且還日益發展蔓延,這絕不是我個人的幻想,而是有目共睹的。
可憐當今世界上那些有權勢的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的大人物,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懵懵懂懂,如在夢中,仍然在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自我感覺極端良好哩。
慎之在《後記》中又提到:“去年六月讨論環境問題的全球首腦會議前夕,有一批當今世界上在各種學科居于領導地位的科學家特地寫信給首腦會議發出呼籲,認為隻有發展科學,發展技術,發展經濟,才有可能最後解決環境問題。
絕不能為保護環境而抑制發展,否則将兩俱無成。
我是贊成他們的意見的。
”①直白地說,我是不贊成他們的意見的,我期期以為不可。
為
我在下面介紹兩篇文章,第一篇是李慎之教授的《中國哲學的精神》。
②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想先講一點瑣事,也可以算是“花絮”吧。
我最初并不認識李慎之先生。
隻在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的理事會上見過幾次面。
我認為他不過是一個外交官,一個從事國際活動的專家,給我沒有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
前幾年,台灣的
趙樸老在人民大會堂設素齋招待。
排座位,我适與他鄰座。
既然鄰座,必然要交談。
談了沒有幾個回合,我心裡就大吃一驚,我驚其博學,驚其多識,我暗自思忖:“這個人看來必須另眼相看了。
” 《吳宓與陳寅恪》一書出版,在懂行者中,頗引起一點轟動。
報刊雜志上刊出了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上對陳吳二師的思想學術和交誼,做了一些探讨,極有見地,相當深刻,發潛德之幽光,使二師的真相逐漸大白于天下,我心中竊以為慰。
有一天,見到李先生。
他告訴我,他看到我為那一本書題的封面,我在書名之外寫上了“弟子季羨林敬署”。
這本是一件微末不足道的小事,他卻大為感慨。
我小時候練習過毛筆字,後來長期在國外,毛筆不沾手者十有餘年。
我自知之明頗有一點,自知書法庸陋,從不敢以書法家自命。
不意近若幹年以來,竟屢屢有人找我寫這寫那。
初頗惶恐觳觫,竭力抗拒。
人稱謙虛,我實愧恧。
于是橫下了一條心:“你不嫌醜,我就不臉紅!”從而來者不拒,大寫起來。
但是,《吳宓與陳寅恪》卻不屬于這個範疇。
為兩位恩師的書題寫書名,是極大的光榮。
題上“弟子”字樣,稍寓結草銜環之意。
這一切都是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進行的。
然而慎之卻于其中體會出深文奧義,感歎當今世态澆漓,師道不尊,十年浩劫期間,學生以打老師為光榮,而今竟有我這樣的傻子、呆子,花崗岩的老腦袋瓜,仍遵古道,自署“弟子”。
他在慨歎之餘,提筆寫了一篇關于《吳宓與陳寅恪》一書的文章,寄了給我。
不知何故,沒能收到。
他又把文章複制了一份,重新付郵,并附短劄一通。
文章的名字叫“守死善道強哉矯”,副标題是“——讀〈吳宓與陳寅恪〉”。
信與文章都是一流的。
我現在先把信抄在下面: 季先生: 拙文于六月底草成後即寄上請正。
既然沒有收到,就再次挂号寄上。
上次信中,還寫了一些對陳吳兩先(生)表示欽仰的話,并且希望兩先生的老節能為中國知識分子之操守立一标準。
這次就都不說了。
隻是仍然深感自己才力薄弱,不足以發兩先生的潛德幽光,滋有愧耳。
專此即頌 秋安 李慎之92. 中秋夜 看了這封信,我相信,讀者會認為我抄它是應該的。
至于那一篇文章,我力勸他發表,現已在《瞭望》1992年第42期上刊出。
我勸對陳吳兩師有意研究了解者務必一讀。
我認為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有見解,有氣勢,有感情,有認識;對兩先生畢生忠于自己的信念,不侮食自矜,不曲學阿世,給予了最高的評價;對兩先生生死之交終生不渝的友誼給予了最高的贊美。
文章說:“陳先生的悲劇并不在他的守舊而正在于他的超前,這就是所謂‘先覺有常刑’。
”真可以擲地作金石聲! 這就是我認識李慎之的經過,這就是我認識的李慎之。
這“花絮”實在有點太長了。
但是,我相信,讀者讀了以後,或許還有人認為,它還應該再長一點。
現在來介紹《中國哲學的精神》。
按照平常的做法,我應當先對本文加以概述,然後選取某些點加以詳細評論,或贊同,或否定,或譽,或毀,個人的看法當然也要提到。
于是一篇文章便大功告成。
我現在不想這樣辦。
我覺得,這樣辦雖符合新八股的規律,然而卻是“可憐無補費精神”。
大家不是常說“求同存異”嗎?我想反其道而行之,來一個“求異存同”,并非想标新立異,實不得不爾耳。
說到“求異存同”,我又不得不啰唆幾句。
李慎之先生在《守死善道強哉矯》那一篇文章裡引用了古人的話:“朋友,以義合者也。
”我認為,這是含義深刻的一句話。
但是,什麼叫“義”呢?韓文公說:“行而宜之之謂義。
”這仍然是“妻者,齊也”同音相訓的老套。
我個人覺得,“義”起碼包含着肝膽相照這樣一層意思,就是說,朋友之間不說假話,要講真實的話。
慎之做到了這一點,我現在努力步其後塵。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我介紹《中國哲學的精神》一文,不談本文,隻談《後記》。
慎之說:“我過去看到季先生一些短篇論東西文化的文章,總以為他的思想與我大相徑庭。
這次看到他的長篇論述,才發覺我們的看法原來高度一緻。
”①這對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給了我極大的安慰。
關于“高度一緻”的地方,我就不再談了。
我現在專談“高度不一緻”的地方。
這樣的地方我歸納為以下三點,分别談談我的意見。
(一)西方科學技術的副作用問題 李慎之先生說:“季先生似乎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副作用看得多了一點。
”可我自己覺得,我看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關于這個問題,我并不是先知先覺。
西方有識之士早已看到了,而且提出了警告。
不但今天是這樣,而且在一百多年以前已經有人提出來了。
下面介紹鄭敏教授的文章時,我還将談論這個問題。
這裡就暫且不談了。
前幾天,我在香山召開的“東方倫理道德與青少年教育國際研讨會”上聽到一位女士說,她最近讀了一本外國某專家的書,書中列舉了大量類似我在《新解》中所指出的西方科技産生出來的弊害,有說明,有理論,他最後的結論是:到了21世紀末,人類就到了“末日”,實在讓人驚心動魄。
我還沒有像他那樣悲觀,原因大概就是因為我并非科技專家,也非社會學家。
我所能看到的并且列舉出來的弊害,并不全面。
雖然我在列舉弊害時,往往在最後加上“等等”,甚至兩個“等等”這樣的字樣,看來是胸有成竹,種種弊害羅列心頭,唾手可得。
實際上是英雄欺人,是我耍的一種手法。
我限于能力,再也列舉不出更多更具體更有力的證據了。
但是,就拿我所能列舉出來的弊害來看,這些都是确确實實存在着的,而且還日益發展蔓延,這絕不是我個人的幻想,而是有目共睹的。
可憐當今世界上那些有權勢的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的大人物,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懵懵懂懂,如在夢中,仍然在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自我感覺極端良好哩。
慎之在《後記》中又提到:“去年六月讨論環境問題的全球首腦會議前夕,有一批當今世界上在各種學科居于領導地位的科學家特地寫信給首腦會議發出呼籲,認為隻有發展科學,發展技術,發展經濟,才有可能最後解決環境問題。
絕不能為保護環境而抑制發展,否則将兩俱無成。
我是贊成他們的意見的。
”①直白地說,我是不贊成他們的意見的,我期期以為不可。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