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關燈
今年春天,我在新創刊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天人合一”新解》(以下簡稱《新解》),闡述了我最近對東西文化關系的一些新的想法,大概仍然屬于野狐談禅之類。

    不意竟引起了很大反響(柴劍虹、向雲駒等先生相告)。

    同時,我自己也進一步讀了一些書。

    我并無意專門搜集這一方面的資料,資料好像是自己躍入我的眼中。

    一經看到,眼明心亮。

    我自己也有點吃驚:資料原來竟這樣多呀!這些資料逼迫我進一步考慮這個問題。

     我想到,東西文化關系的問題,是當前國内熱門話題之一,國外也有類似傾向。

    最近一兩年内,我曾多次參加國内和國際研究東西文化關系的學術研讨會。

    同聲相求,同氣相應,頗有一些意見相同者,竊以為慰。

    但是,茲事體大,絕非一兩個人,在一兩年内,就能獲得比較滿意的解決的。

    因此,把我進一步考慮的結果以及新看到的一切資料,搜集起來,對《新解》加以補充,會是有益的。

     這就是這篇論文産生的根源。

     我的做法是,先補充一些資料,然後再分别介紹李慎之先生一篇文章和鄭敏先生一篇文章。

    最後講一點納西族的哲學思想。

     我在《新解》中引用了不少中國資料;但是對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宋代的張載,卻隻提了一句,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缺憾。

    張載是宣揚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深刻最鮮明的代表,是萬萬遺漏不得的。

    我現在來彌補一下。

     張載是宋代的理學大家之一。

    在遵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争的條條框框寫成的中國哲學史中,他一向被認為是唯物主義者。

    我對這種愣貼标簽的、把哲學現象過分簡單化的做法是不敢苟同的。

    這且不去說它。

    我現在引他一些話,補《新解》之不足。

     天人合一思想在張載的著作中,到處都有表現。

    比如在《正蒙》中,他說:“愛必兼愛。

    ”他又說:“物無孤立之理”,意思就是,事事物物都互相聯系。

    這同我多次提到的東方文化的特點:整體概念,普遍聯系,是一個意思。

    表現天人合一思想最鮮明、最深刻的例子,是張載著名的《西銘》(後收入《正蒙》中)。

    《西銘》極短,我不妨全文抄出: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吾)幼。

    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茕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關于張載就補充這樣多。

    在當時,張載同程朱一派的理學家意見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

    但是對張載這種鮮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程朱也是贊賞的。

    可見這種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是深入人心的。

     現在我想補充一點關于日本的資料。

    日本深受中國宋明理學的影響,對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陌生。

    這一點在講日本思想史的書中,在許多中國學家的著作中,很容易可以找到,無須我再加以詳細論列。

    前不久,我接到日本神戶大學教授、哲學和日本學專家倉澤行洋博士的新著《東洋と西洋》,其中有的地方講到天人合一:第一章,“世界觀の東西”,13衆生本來佛;14萬物我と一體。

    我請人①把14“萬物我と一體”譯為漢文,附在這裡,以供參考: 這樣,在佛教中認為人與萬物并無差别,同為佛,實質上同為一物。

    當然,我們即使不以佛作為依據,在其他許多地方也同樣可以發現人與萬物本質上完全相同。

     譬如,在印度有一種古老的哲學,叫“奧義書”。

    這種哲學出現在佛教尚未形成之時。

    奧義書哲學的根本理念,根本思想就是tman與brahman同一。

    tman就是自我的本質,我的實體。

    brahman就是宇宙的原理,譯為“梵”。

    這裡就是講我與梵,自我的本體與宇宙的原理是相同之物。

    日本明治時代的某位學者把它稱為“梵我一如”。

    奧義書思想之本就在于“梵我一如”。

    這是一個十分出色的表現。

    “梵我一如”也是我、人與人以外的萬物完全相同的另一種講法。

     另外,還有一種十分簡潔、十分明确的說法,這就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這句話出自中國的一本古書《碧岩錄》。

    此句的意義,我想是不說自明的。

     與此十分相似的還有《莊子》中的一句話:“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莊子》中還有這樣一句話:“萬物皆一,萬物一齊。

    ”此處的萬物中包含着人類。

    包括人類在内的萬物從本質上看都是相同的。

    “萬物一齊”的“一齊”就是相同、相等之意,所以就等于說萬物毫無例外都是平等的。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① 現在補充一點關于朝鮮的資料。

     朝鮮有比較悠長的哲學發展的曆史,一方面有自己本土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又受到了鄰國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儒家思想在三國時期已傳入朝鮮,儒家的天命觀影響了朝鮮思想。

    到了高麗末李朝初期,宋代程朱之學傳入。

    作為宋代理學基礎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在朝鮮占了上風。

    在這時期出現了一批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比如李穑(1328~1396年),鄭夢周(1337~1392年),鄭道傳(1337~1398年)等等,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一些關于天地萬物之理的論述;但是,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權近(1352~1409年)。

    他用圖表來解釋哲學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天人心性合一之圖”,他把這張圖擺在所有圖的最前面,以表示其重要性。

    他反對天人相勝論。

    他說: 就人心性上,以明理氣善惡之殊,以示學者,……人獸草木千形萬狀,各正性命者,皆自一太極中流出。

    故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源,一草一木各一太極,而天下無性外之物,故《中庸》言,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物之性,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嗚呼,至哉。

     權近又提出了天人相類相通的學說,他說: 蓋天地萬物,本同一體,故人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

    是天地之有災祥,良由人事之有得失也。

    人事得,則災祥順其常;人事失,則災祥反其正。

     他還說: 人衆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天人之際,雖交相為勝,然人之勝天,可暫而不可常;天之勝人,愈久而愈定也。

    故淫者必不能保其終,而善者必有慶于後矣。

     李朝前半期的哲學思想,以及那以後的哲學思想,仍然或多或少地呈現出天人合一的色彩。

    ①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東方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朝鮮哲學史上也是比較明确的。

     補充資料就這樣多。

     在《新解》裡,我論述了中國和印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現在,我又補充了日本和朝鮮(韓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東方幾個有代表性的國家,我都談到了。

    因此,我說,天人合一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