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顧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覺得德國10年的學術回憶好像是寫完了。
但是,仔細一想,又好像是沒有寫完,還缺少一個總結回顧,所以又加上了這一段。
把它當做回憶的一部分,或者讓它獨立于回憶之外,都是可以的。
在我一生六十多年的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德國10年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性的10年。
我在上面已經提到過,如果我的學術研究有一個發轫期的話,真正的發轫不是在清華大學,而是在德國哥廷根大學。
我也提到過,如果我不是由于一個非常偶然的機遇來到德國的話,我的一生将會完完全全是另一個樣子。
我今天究竟會在什麼地方,還能不能活着,都是一個未知數。
但是,這個10年并不是一個簡單的10年,有它輝煌成功的一面,也有它陰暗悲慘的一面。
所有這一切都比較詳細地寫在我的《留德十年》一書中,讀者如有興趣,可參閱。
因為我現在寫的《自述》重點是在學術;在生活方面,如無必要,我不涉及。
我在上面寫的我在哥廷根10年的學術活動,主要以學術論文為經,寫出了我的經驗與教訓。
我現在想以讀書為綱,寫我讀書的情況。
我輩知識分子一輩子與書為伍,不是寫書,就是讀書,二者是并行的,是非并行不可的。
我已經活過了8個多10年,已經到了望九之年。
但是,在讀書條件和讀書環境方面,哪一個10年也不能同哥廷根的10年相比。
在生活方面,我是一個最枯燥乏味的人,所有的玩的東西,我幾乎全不會,也幾乎全無興趣。
我平生最羨慕兩種人:一個是畫家,一個是音樂家。
而這兩種藝術是最需天才的,沒有天賦而勉強對付,絕無成就。
可是造化小兒偏偏跟我開玩笑,隻賦予我這方面的興趣,而不賦予我那方面天才。
《漢書·董仲舒傳》說:“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我極想“退而結網”,可惜找不到結網用的繩子,一生隻能做一個羨魚者。
我自己對我這種個性也并不滿意。
我常常把自己比做一盆花,隻有枝幹而沒有綠葉,更談不到有什麼花。
在哥廷根的10年,我這種怪脾氣發揮得淋漓盡緻。
哥廷根是一個小城,除了一個劇院和幾個電影院以外,任何消遣的地方都沒有。
我又是一介窮書生,沒有錢,其實也是沒有時間冬夏兩季到高山和海濱去旅遊。
我所有的僅僅是時間和書籍。
學校從來不開什麼會。
有一些學生會偶爾舉行晚會跳舞,我去了以後,也隻能枯坐一旁,呆若木雞。
這裡中國學生也極少,有一段時間,全城隻有我一個中國人。
這種孤獨寂靜的環境,正好給了我空前絕後的讀書的機會。
我在國内不是沒有讀過書,但是,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來看,什麼時候也比不上在哥廷根。
我讀書有兩個地方,分兩大種類,一個是有關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等的書籍,一個是漢文的書籍。
我很少在家裡讀書,因為我沒有錢買專業圖書,家裡這方面的書非常少。
在家裡,我隻在晚上臨睡前讀一些德文的小說,homasMann的名著《Buddenbrooks》就是這樣讀完的。
我早晨起床後在家裡吃早點,早點極簡單,隻有兩片面包和一點黃油和香腸。
到了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首先在餐桌上消逝的是香腸,後來是黃油,最後隻剩一片有魚腥味的面包了。
最初還有茶可喝,後來隻能喝白開水了。
早點後,我一般是到梵文研究所去,在那裡一待就是一天,午飯在學生食堂或者飯館裡吃,吃完就回研究所。
整整10年,不懂什麼叫午睡,德國人也沒有午睡的習慣。
我讀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的書籍,一般都是在梵文研究所裡。
因此,我想先把梵文研究所圖書收藏的情況介紹一下。
哥廷根大學的各個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圖書室。
梵文圖書室起源于何時、何人,我當時就沒有細問。
可能是源于FranzKielhorn,他是哥廷根大學的第一個梵文教授。
他在印度長年累月搜集到的一些極其珍貴的碑銘的拓片,都收藏在研究所
但是,仔細一想,又好像是沒有寫完,還缺少一個總結回顧,所以又加上了這一段。
把它當做回憶的一部分,或者讓它獨立于回憶之外,都是可以的。
在我一生六十多年的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德國10年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性的10年。
我在上面已經提到過,如果我的學術研究有一個發轫期的話,真正的發轫不是在清華大學,而是在德國哥廷根大學。
我也提到過,如果我不是由于一個非常偶然的機遇來到德國的話,我的一生将會完完全全是另一個樣子。
我今天究竟會在什麼地方,還能不能活着,都是一個未知數。
但是,這個10年并不是一個簡單的10年,有它輝煌成功的一面,也有它陰暗悲慘的一面。
所有這一切都比較詳細地寫在我的《留德十年》一書中,讀者如有興趣,可參閱。
因為我現在寫的《自述》重點是在學術;在生活方面,如無必要,我不涉及。
我在上面寫的我在哥廷根10年的學術活動,主要以學術論文為經,寫出了我的經驗與教訓。
我現在想以讀書為綱,寫我讀書的情況。
我輩知識分子一輩子與書為伍,不是寫書,就是讀書,二者是并行的,是非并行不可的。
我已經活過了8個多10年,已經到了望九之年。
但是,在讀書條件和讀書環境方面,哪一個10年也不能同哥廷根的10年相比。
在生活方面,我是一個最枯燥乏味的人,所有的玩的東西,我幾乎全不會,也幾乎全無興趣。
我平生最羨慕兩種人:一個是畫家,一個是音樂家。
而這兩種藝術是最需天才的,沒有天賦而勉強對付,絕無成就。
可是造化小兒偏偏跟我開玩笑,隻賦予我這方面的興趣,而不賦予我那方面天才。
《
’”我極想“退而結網”,可惜找不到結網用的繩子,一生隻能做一個羨魚者。
我自己對我這種個性也并不滿意。
我常常把自己比做一盆花,隻有枝幹而沒有綠葉,更談不到有什麼花。
在哥廷根的10年,我這種怪脾氣發揮得淋漓盡緻。
哥廷根是一個小城,除了一個劇院和幾個電影院以外,任何消遣的地方都沒有。
我又是一介窮書生,沒有錢,其實也是沒有時間冬夏兩季到高山和海濱去旅遊。
我所有的僅僅是時間和書籍。
學校從來不開什麼會。
有一些學生會偶爾舉行晚會跳舞,我去了以後,也隻能枯坐一旁,呆若木雞。
這裡中國學生也極少,有一段時間,全城隻有我一個中國人。
這種孤獨寂靜的環境,正好給了我空前絕後的讀書的機會。
我在國内不是沒有讀過書,但是,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來看,什麼時候也比不上在哥廷根。
我讀書有兩個地方,分兩大種類,一個是有關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等的書籍,一個是漢文的書籍。
我很少在家裡讀書,因為我沒有錢買專業圖書,家裡這方面的書非常少。
在家裡,我隻在晚上臨睡前讀一些德文的小說,homasMann的名著《Buddenbrooks》就是這樣讀完的。
我早晨起床後在家裡吃早點,早點極簡單,隻有兩片面包和一點黃油和香腸。
到了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首先在餐桌上消逝的是香腸,後來是黃油,最後隻剩一片有魚腥味的面包了。
最初還有茶可喝,後來隻能喝白開水了。
早點後,我一般是到梵文研究所去,在那裡一待就是一天,午飯在學生食堂或者飯館裡吃,吃完就回研究所。
整整10年,不懂什麼叫午睡,德國人也沒有午睡的習慣。
我讀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的書籍,一般都是在梵文研究所裡。
因此,我想先把梵文研究所圖書收藏的情況介紹一下。
哥廷根大學的各個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圖書室。
梵文圖書室起源于何時、何人,我當時就沒有細問。
可能是源于FranzKielhorn,他是哥廷根大學的第一個梵文教授。
他在印度長年累月搜集到的一些極其珍貴的碑銘的拓片,都收藏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