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顧
關燈
小
中
大
對面的大學圖書館裡。
他的繼任人HermannOldenberg在他逝世後把大部分藏書都賣給了或者贈給了梵文研究所。
其中最珍貴的還不是已經出版的書籍,而是零篇的論文。
當時Oldenberg是國際上赫赫有名的梵學大師,同全世界各國的同行們互通聲氣,對全世界梵文研究的情況了如指掌。
廣通聲氣的做法不外一是互相邀請講學,二是互贈專著和單篇論文。
專著易得,而單篇論文,由于國别太多,雜志太多,搜集頗為困難。
隻有像Oldenberg這樣的大學者才有可能搜集比較完備。
Oldenberg把這些單篇論文都裝訂成冊,看樣子是按收到時間的先後順序裝訂起來的,并沒有分類。
皇皇幾十巨冊,整整齊齊地排列書架上。
我認為,這些零篇論文是梵文研究所的鎮所之寶。
除了這些寶貝以外,其他梵文、巴利文一般常用的書都應有盡有。
其中也不乏名貴的版本,比如MaxMüller校訂出版的印度最古的典籍《梨俱吠陀》原刊本,Whitney校訂的《阿闼婆吠陀》原刊本。
Boehtlingk和Roth的被視為詞典典範的《聖彼得堡梵德大詞典》原本和縮短本,也都是難得的書籍。
至于其他字典和工具書,無不應有盡有。
我每天幾乎是一個人坐擁書城,“躲進小樓成一統”,我就是這些寶典的夥伴和主人,它們任我支配,其威風雖南面王不易也。
整個Gauss-Weber-Haus平常總是非常寂靜,裡面的人不多,而德國人又不習慣于大聲說話,幹什麼事都隻靜悄悄的。
門外介于研究所與大學圖書館之間的馬路,是通往車站的交通要道;但是哥廷根城還不見汽車,于是本應該喧阗的馬路,也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這真是一個讀書的最理想的地方。
除了禮拜天和假日外,我每天就到這裡來。
主要工作是同三大厚冊的Mahvastu拼命。
一旦感到疲倦,就站起來,走到擺滿了書的書架旁,信手抽出一本書來,或浏覽,或仔細閱讀。
積時既久,我對當時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況,心中大體上有一個輪廓。
世界各國的有關著作,這裡基本上都有。
而且德國還有一種特殊的購書制度,除了大學圖書館有充足的購書經費之外,每一個研究所都有自己獨立的購書經費,教授可以任意購買他認為有用的書,不管大學圖書館是否有複本。
當Waldschmidt被征從軍時,這個買書的權力就轉到了我的手中。
我願意買什麼書,就買什麼書。
書買回來以後,編目也不一定很科學,把性質相同或相類的書編排在一起就行了。
借書是絕對自由的,有一個借書簿,自己寫上借出書的書名、借出日期;歸還時,寫上一個歸還日期就行了。
從來沒有人來管,可是也從來沒有丢過書,不管是多麼珍貴的版本。
除了書籍以外,世界各國有關印度學和東方學的雜志,這裡也應有盡有。
總之,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專業圖書室。
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暢遊于書海之中。
我讀書粗略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讀的,一類是浏覽的。
細讀的數目不可能太多。
學梵文必須熟練地掌握語法。
我上面提到的Stenzler的《梵文基礎讀本》,雖有許多優點,但是畢竟還太簡略;入門足夠,深入卻難。
在這時候必須熟讀Kielhorn的《梵文文法》,我在這一本書上下過苦工夫,讀了不知多少遍。
其次,我對Oldenberg的幾本書,比如《佛陀》等等都從頭到尾細讀過。
他的一些論文,比如分析Mahvastu的文體的那一篇,為了寫論文,我也都細讀過。
Whitney和Wackernagel的梵文文法,Debruner續Wackernagel的那一本書,以及W.Geiger的關于巴利文的著作,我都下過工夫。
但是,我最服膺的還是我的太老師HeinrichLüders,他的書,我隻要能得到,就一定仔細閱讀。
他的論文集PhilologicaIndica是一部很大的書,我
他的繼任人HermannOldenberg在他逝世後把大部分藏書都賣給了或者贈給了梵文研究所。
其中最珍貴的還不是已經出版的書籍,而是零篇的論文。
當時Oldenberg是國際上赫赫有名的梵學大師,同全世界各國的同行們互通聲氣,對全世界梵文研究的情況了如指掌。
廣通聲氣的做法不外一是互相邀請講學,二是互贈專著和單篇論文。
專著易得,而單篇論文,由于國别太多,雜志太多,搜集頗為困難。
隻有像Oldenberg這樣的大學者才有可能搜集比較完備。
Oldenberg把這些單篇論文都裝訂成冊,看樣子是按收到時間的先後順序裝訂起來的,并沒有分類。
皇皇幾十巨冊,整整齊齊地排列書架上。
我認為,這些零篇論文是梵文研究所的鎮所之寶。
除了這些寶貝以外,其他梵文、巴利文一般常用的書都應有盡有。
其中也不乏名貴的版本,比如MaxMüller校訂出版的印度最古的典籍《梨俱吠陀》原刊本,Whitney校訂的《阿闼婆吠陀》原刊本。
Boehtlingk和Roth的被視為詞典典範的《聖彼得堡梵德大詞典》原本和縮短本,也都是難得的書籍。
至于其他字典和工具書,無不應有盡有。
我每天幾乎是一個人坐擁書城,“躲進小樓成一統”,我就是這些寶典的夥伴和主人,它們任我支配,其威風雖南面王不易也。
整個Gauss-Weber-Haus平常總是非常寂靜,裡面的人不多,而德國人又不習慣于大聲說話,幹什麼事都隻靜悄悄的。
門外介于研究所與大學圖書館之間的馬路,是通往車站的交通要道;但是哥廷根城還不見汽車,于是本應該喧阗的馬路,也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這真是一個讀書的最理想的地方。
除了禮拜天和假日外,我每天就到這裡來。
主要工作是同三大厚冊的Mahvastu拼命。
一旦感到疲倦,就站起來,走到擺滿了書的書架旁,信手抽出一本書來,或浏覽,或仔細閱讀。
積時既久,我對當時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況,心中大體上有一個輪廓。
世界各國的有關著作,這裡基本上都有。
而且德國還有一種特殊的購書制度,除了大學圖書館有充足的購書經費之外,每一個研究所都有自己獨立的購書經費,教授可以任意購買他認為有用的書,不管大學圖書館是否有複本。
當Waldschmidt被征從軍時,這個買書的權力就轉到了我的手中。
我願意買什麼書,就買什麼書。
書買回來以後,編目也不一定很科學,把性質相同或相類的書編排在一起就行了。
借書是絕對自由的,有一個借書簿,自己寫上借出書的書名、借出日期;歸還時,寫上一個歸還日期就行了。
從來沒有人來管,可是也從來沒有丢過書,不管是多麼珍貴的版本。
除了書籍以外,世界各國有關印度學和東方學的雜志,這裡也應有盡有。
總之,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專業圖書室。
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暢遊于書海之中。
我讀書粗略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讀的,一類是浏覽的。
細讀的數目不可能太多。
學梵文必須熟練地掌握語法。
我上面提到的Stenzler的《梵文基礎讀本》,雖有許多優點,但是畢竟還太簡略;入門足夠,深入卻難。
在這時候必須熟讀Kielhorn的《梵文文法》,我在這一本書上下過苦工夫,讀了不知多少遍。
其次,我對Oldenberg的幾本書,比如《佛陀》等等都從頭到尾細讀過。
他的一些論文,比如分析Mahvastu的文體的那一篇,為了寫論文,我也都細讀過。
Whitney和Wackernagel的梵文文法,Debruner續Wackernagel的那一本書,以及W.Geiger的關于巴利文的著作,我都下過工夫。
但是,我最服膺的還是我的太老師HeinrichLüders,他的書,我隻要能得到,就一定仔細閱讀。
他的論文集PhilologicaIndica是一部很大的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