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顧
關燈
小
中
大
從頭到尾仔細讀過一遍,有的文章讀過多遍。
像這樣研究印度古代語言、宗教、文學、碑銘等的對一般人來說都是極為枯燥、深奧的文章,應該說是最乏味的東西。
喜歡讀這樣文章的人恐怕極少極少,然而我卻情有獨鐘;我最愛讀中外兩位大學者的文章,中國是陳寅恪先生,西方就是Lüders先生。
這兩位大師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們為文,如剝春筍,一層層剝下去,愈剝愈細;面面俱到,巨細無遺;叙述不講空話,論證必有根據;從來不引僻書以自炫,所引者多為常見書籍;别人視而不見的,他們偏能注意;表面上并不艱深玄奧,于平淡中卻能見神奇;有時真如“山重水複疑無路”,轉眼間“柳暗花明又一村”;迂回曲折,最後得出結論,讓你頓時覺得豁然開朗,口服心服。
人們一般讀文學作品能得美感享受,身輕神怡。
然而我讀兩位大師的論文時得到的美感享受,與讀文學作品時所得到的迥乎不同,卻似乎更深更高。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我個人的怪癖;我自己覺得,這确實是“癖”,然而毫無“怪”可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上面談的是我讀梵文著作方面的一些感受。
但是,當時我讀的書絕不限于梵文典籍。
我在上面已經說到,哥廷根大學有一個漢學研究所。
所内有一個比梵文研究所圖書室大到許多倍的漢文圖書室。
為什麼比梵文圖書室大這樣多呢?原因是大學圖書館中沒有收藏漢籍,所有的漢籍以及中國少數民族的語言,如藏文、蒙文、西夏文、女真文之類的典籍都收藏在漢學研究所中。
這個所的圖書室,由于GustavHaloun教授的慘淡經營,大量從中國和日本購進漢文典籍,在歐洲頗有點名氣。
我曾在那裡會見過許多世界知名的漢學家,比如英國的AthurWaley等等。
漢學研究所所在的大樓比Gauss-Weber-Haus要大得多,也宏偉得多;房子極高極大。
漢學研究所在二樓上,上面還有多少層,我不清楚。
我始終也沒有弄清楚,偌大一座大樓是做什麼用的。
10年之久,我不記得,除了打掃衛生的一位老太婆,還在這裡見到過什麼人。
院子極大,有極高極粗的幾棵古樹,樣子都有五六百年的樹齡,地上綠草如茵。
樓内樓外,幹幹淨淨,比梵文研究所更寂靜,也更幽雅,真是讀書的好地方。
我每個禮拜總來這裡幾次,有時是來上課,更多地是來看書。
我看得最多的是日本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經》。
有一段時間,我幫助Waldschmidt查閱佛典。
他正寫他那一部有名的關于釋迦牟尼涅槃前遊行的叙述的大著。
他校刊新疆發現的佛經梵文殘卷,也需要漢譯佛典中的材料,特别是唐義淨譯的那幾部數量極大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
至于我自己讀的書,則範圍廣泛。
十幾萬冊漢籍,本本我都有興趣。
到了這裡,就仿佛回到了祖國一般。
我記得這裡藏有幾部明版的小說。
是否是宇内孤本,因為我不通此道,我說不清楚。
即使是的話,也都埋在深深的“礦井”中,永世難見天日了。
自從1937年GustavHaloun教授離開哥廷根大學到英國劍橋大學去任漢學講座教授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漢學研究所就由我一個人來管理。
我每次來到這裡,空蕩蕩的六七間大屋子就隻有我一個人,萬籁俱寂,靜到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
在絕對的寂靜中,我盤桓于成排的大書架之間,架上擺的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我翻閱的書很多;但是我讀得最多的還是一大套上百冊的中國筆記叢刊,具體的書名已經忘記了。
筆記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著述體裁,内容包羅萬象,上至宇宙,下至鳥獸蟲魚,以及身邊瑣事、零星感想,還有一些曆史和科技的記述,利用得好,都是十分有用的資料。
我讀完了全套書,可惜我當時還沒有研究糖史的念頭,很多有用的資料白白地失掉了。
及今思之,悔之晚矣。
我在哥廷根讀梵、漢典籍,情況大體如此。
1997年
像這樣研究印度古代語言、宗教、文學、碑銘等的對一般人來說都是極為枯燥、深奧的文章,應該說是最乏味的東西。
喜歡讀這樣文章的人恐怕極少極少,然而我卻情有獨鐘;我最愛讀中外兩位大學者的文章,中國是陳寅恪先生,西方就是Lüders先生。
這兩位大師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們為文,如剝春筍,一層層剝下去,愈剝愈細;面面俱到,巨細無遺;叙述不講空話,論證必有根據;從來不引僻書以自炫,所引者多為常見書籍;别人視而不見的,他們偏能注意;表面上并不艱深玄奧,于平淡中卻能見神奇;有時真如“山重水複疑無路”,轉眼間“柳暗花明又一村”;迂回曲折,最後得出結論,讓你頓時覺得豁然開朗,口服心服。
人們一般讀文學作品能得美感享受,身輕神怡。
然而我讀兩位大師的論文時得到的美感享受,與讀文學作品時所得到的迥乎不同,卻似乎更深更高。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我個人的怪癖;我自己覺得,這确實是“癖”,然而毫無“怪”可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上面談的是我讀梵文著作方面的一些感受。
但是,當時我讀的書絕不限于梵文典籍。
我在上面已經說到,哥廷根大學有一個漢學研究所。
所内有一個比梵文研究所圖書室大到許多倍的漢文圖書室。
為什麼比梵文圖書室大這樣多呢?原因是大學圖書館中沒有收藏漢籍,所有的漢籍以及中國少數民族的語言,如藏文、蒙文、西夏文、女真文之類的典籍都收藏在漢學研究所中。
這個所的圖書室,由于GustavHaloun教授的慘淡經營,大量從中國和日本購進漢文典籍,在歐洲頗有點名氣。
我曾在那裡會見過許多世界知名的漢學家,比如英國的AthurWaley等等。
漢學研究所所在的大樓比Gauss-Weber-Haus要大得多,也宏偉得多;房子極高極大。
漢學研究所在二樓上,上面還有多少層,我不清楚。
我始終也沒有弄清楚,偌大一座大樓是做什麼用的。
10年之久,我不記得,除了打掃衛生的一位老太婆,還在這裡見到過什麼人。
院子極大,有極高極粗的幾棵古樹,樣子都有五六百年的樹齡,地上綠草如茵。
樓内樓外,幹幹淨淨,比梵文研究所更寂靜,也更幽雅,真是讀書的好地方。
我每個禮拜總來這裡幾次,有時是來上課,更多地是來看書。
我看得最多的是日本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經》。
有一段時間,我幫助Waldschmidt查閱佛典。
他正寫他那一部有名的關于釋迦牟尼涅槃前遊行的叙述的大著。
他校刊新疆發現的佛經梵文殘卷,也需要漢譯佛典中的材料,特别是唐義淨譯的那幾部數量極大的“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
至于我自己讀的書,則範圍廣泛。
十幾萬冊漢籍,本本我都有興趣。
到了這裡,就仿佛回到了祖國一般。
我記得這裡藏有幾部明版的小說。
是否是宇内孤本,因為我不通此道,我說不清楚。
即使是的話,也都埋在深深的“礦井”中,永世難見天日了。
自從1937年GustavHaloun教授離開哥廷根大學到英國劍橋大學去任漢學講座教授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漢學研究所就由我一個人來管理。
我每次來到這裡,空蕩蕩的六七間大屋子就隻有我一個人,萬籁俱寂,靜到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
在絕對的寂靜中,我盤桓于成排的大書架之間,架上擺的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我翻閱的書很多;但是我讀得最多的還是一大套上百冊的中國筆記叢刊,具體的書名已經忘記了。
筆記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著述體裁,内容包羅萬象,上至宇宙,下至鳥獸蟲魚,以及身邊瑣事、零星感想,還有一些曆史和科技的記述,利用得好,都是十分有用的資料。
我讀完了全套書,可惜我當時還沒有研究糖史的念頭,很多有用的資料白白地失掉了。
及今思之,悔之晚矣。
我在哥廷根讀梵、漢典籍,情況大體如此。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