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倫理道德

關燈
孟子為代表。

    孔子學說的中心,也可以說是倫理思想的中心,是一個“仁”字。

    這個說法已為學術界比較普遍地接受。

    孟子學說的中心,也可以說是倫理思想的中心,是“仁”、“義”二字。

    對此,學術界沒有異詞。

    先秦其他儒家的學說,我們不一一論列了。

    至于先秦以後幾千年儒家學者倫理道德的思想,我在這裡也不一一論列了。

    一言以蔽之,他們基本上沿用孔孟的學說,間或有所增益或有新的解釋,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不足為怪。

    不這樣,反而會是不可思議的。

     多少年來,我個人就有個想法。

    我覺得,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的重點不在理論而在實踐。

    先秦儒家已經安排好了的: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家所熟悉的。

    這樣的安排極有層次,煞費苦心,然而一點理論的色彩都沒有。

    也許有人會說,人家在這裡本來就不想講理論而隻想講實踐的。

    我們即使承認這一句話是對的,但是,什麼是“仁”,什麼是“義”?這在理論上總應該有點交代吧,然而,提到“仁”、“義”的地方雖多,也隻能說是模糊語言,讀者或聽者并不能得到一點清晰的概念。

     秦代以後,到了唐代,以儒家道統傳承人自命的大儒韓愈,對倫理道德的理論問題也并沒有說清楚。

    他那一篇著名的文章《原道》一開頭就說: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句子讀起來铿锵有力,然而他想什麼呢?他隻有對“仁”字下了一個“博愛”的定義,而這個定義也是極不深刻的。

    此外幾乎全是空話。

    “行而宜之”的“宜”意思是“适宜”,什麼是“适宜”呢?這等于沒有說。

    “由是而之焉”的“之”字,意思是“走”。

    “道”是人走的道路,這又等于白說。

    至于“德”字,解釋又是根據漢儒那一套“德者得也”。

    說了仍然是讓人莫名其妙。

    至于其他朝代的其他儒家學者,對仁義道德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我不是倫理學者,現在也不是在寫中國倫理學史,恕我不再一一列舉了。

     我在上面極其概括地講了從先秦一直到韓愈儒家關于仁義道德的看法。

    現在,我忽然想到,我必須做一點必要的補充。

    我既然認為,處理好天人關系在道德範疇内居首要地位,就必須探讨一下,中國古代對于這個問題是怎樣看的。

    換句話說,我必須探讨一下先秦時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對天、地、自然等概念是怎樣界定的。

     首先談“天”,一些中國哲學史家認為,在春秋末期哲學家們争論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這些哲學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個陣營主張不是,他們認為天是物質性的東西,就是我們頭頂的天。

    這可以老子為代表。

    漢代《說文解字》的:“天,颠也,至高無上”,可以歸入此類。

    一個陣營的主張是,他們認為天就是上帝,能決定人類的命運,決定個人的命運。

    這可以孔子為代表。

    有一些中國哲學史襲用從前蘇聯販賣過來的辦法,先給每一個哲學家貼上一張标簽,不是唯心主義,就是唯物主義,把極端複雜的思想問題簡單化了。

    這種做法為我所不取。

     老子《道德經》中在幾個地方都提到天、地、自然等等。

    他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在這一段話裡老子哲學的幾個重要概念都出現了。

    他首先提出“道”這個概念,在他以後的中國哲學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這裡的“天”顯然不是有意志的上帝,而是與“地”相對的物質性的東西。

    這裡的“自然”是最高原則。

    老子主張“無為”,“自然”不就是“無為”嗎?他又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五章) 明确說天地是沒有意志的。

    他又說: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五十一章) 道德不發号施令,而是讓萬物自由自在地成長。

    總而言之,老子認為天不是神,而是物質的東西。

     幾乎可以說是,與老子形成對立面的是孔子。

    在《論語》中有許多講到“天”的地方。

    孔子雖然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在他的心目中是有神的,隻不過是“敬鬼神而遠之”而已。

    “天”在孔子看來也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

    孔子關于“天”的話我引幾條: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之将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等等。

    孔子還提倡“天命”,也就是天的意志,天的命令。

    自命為孔子繼承人的孟子,對“天”的看法同孔子差不多。

    他有一段常被征引的話: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