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撲在書本上
關燈
小
中
大
我的女兒兩歲時,媽媽給她讀童話故事,她盯着媽媽手中的那本書詫異地問:“這裡面都是字,故事在哪裡呢?”現在,五歲的她已經認許多字,媽媽仍然給她讀童話故事,讀完以後,她會自己捧着那本書仔細辨認上面的字,把媽媽剛才讀的故事找出來。
我在一旁看着她專心的樣子,心中想,我小時候一定也經曆過類似的過程。
一個人在識字以後,就會用一種不同的眼光看書籍。
至少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我的眼中已經有了一個書的世界,這個世界使我感到既好奇又崇敬。
每一本書,不管是否看得懂,都使我神往,我相信其中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或重要的東西,等待我去把它們找出來。
小學六年級時,我家搬到人民廣場西南角,離上海圖書館很近。
館裡有露天閱覽室,許多人坐在那裡看書,有一天我鼓起勇氣也朝裡走,卻被擋駕了。
按照規定,身高必須在一米四五以上,才有資格進這個閱覽室,而我還差得遠呢。
小學畢業,拿到了考初中的準考證,聽說憑這個證件就可以進到館内,我喜出望外。
在整個暑假裡,我幾乎天天坐在那個露天閱覽室裡看書。
記得我借的第一本書是雨果的《悲慘世界》,管理員懷疑地望着我,不相信十一歲的孩子能讀懂。
我的确讀不懂,翻了幾頁,乖乖地還掉了。
這一經驗給我的打擊是嚴重的,使得我很久不敢再去碰外國名著。
直到上高中時,我仍覺得外國小說難讀,記不住人名,看不明白情節。
對外國電影也是如此。
每個周末,上海中學禮堂裡放映兩場電影,一場免費,一場收一角錢門票。
所放映的多為國外影片,我實在太土,有時竟因為看不懂而睡着了。
不過,我對書的愛好有增無減,并且很早就有了買書的癖好。
第一次買書是在剛上小學時,我多麼想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連環畫,在積了一點兒零錢後,到一個小攤上選了一本《紀昌學箭》。
選這本書,是因為我的零錢剛好夠,而我又讀過,被紀昌苦練本領的毅力所感動。
買到手後,我心中喜悅了好些天。
初中三年級時,我家搬到江甯路,從家到學校乘電車有五站地,隻花四分錢,走路要用一小時。
由于家境貧寒,父親每天隻給我四分錢的單程車費,我連這錢也舍不得花,總是徒步往返。
為了節省開支,父親還讓我每天中午步行半個小時,到他工作的新閘路菜場搭夥,午飯後再匆匆趕回學校。
從學校回家的路上,有一長段是繁華的南京西路,放學回來正值最熱鬧的時候,兩旁櫥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
要說那些精美的糕點對我毫無誘惑是假的,但我心裡惦記着這一段路上的兩家舊書店,便以目不旁視的氣概勇往直前。
這兩家舊書店是物質誘惑的海洋中的兩座精神燈塔,我每次路過必進,如果口袋裡的錢夠,就買一本我看中的書。
當然,經常的情形是看中了某一本書,但錢不夠,于是我不得不天天去看那本書是否還在,直到攢夠了錢把它買下才松一口氣。
讀高中時,我住校,從家裡到學校要乘郊區車,往返票價五角。
我每兩周回家一次,父親每次給我兩元錢,一元乘車,一元零用。
這使我在買書時仿佛有了财大氣粗之感,為此總是無比愉快地跋涉在十幾公裡的郊區公路上。
那時已是經濟困難時期,商店一片蕭條,櫥窗裡少得可憐的糖果點心标着吓人的價格。
我納悶的是,怎麼還會有人買,同樣的錢可以買多少書啊。
周末的日子,我在家裡呆不住,就去南京西路上離我家近的那一家舊書店逗留。
我的大弟弟對我的好學懷着景仰之心,他經常悄悄尾随我,在書店門口守候我出來。
進大學後,我仍為了買書而過着十分清貧的生活。
家裡每月給我彙五元零用錢,不用說都是花在舊書店裡了。
有一段時間,我還每天退掉一餐的菜票,用開水送窩窩頭,省下錢來買書。
從中學到大學二年級,我積了二百多本書,在文革中它們已失散于一旦。
當我回憶起上海中學的時候,我總是看見一個瘦小的學生坐在閱覽室裡看書,牆上貼着高爾基的一句語錄:“我撲在書本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事實上,我現在已經無法弄清,這句話是真的貼在那裡,還是我從别處讀
我在一旁看着她專心的樣子,心中想,我小時候一定也經曆過類似的過程。
一個人在識字以後,就會用一種不同的眼光看書籍。
至少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我的眼中已經有了一個書的世界,這個世界使我感到既好奇又崇敬。
每一本書,不管是否看得懂,都使我神往,我相信其中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或重要的東西,等待我去把它們找出來。
小學六年級時,我家搬到人民廣場西南角,離上海圖書館很近。
館裡有露天閱覽室,許多人坐在那裡看書,有一天我鼓起勇氣也朝裡走,卻被擋駕了。
按照規定,身高必須在一米四五以上,才有資格進這個閱覽室,而我還差得遠呢。
小學畢業,拿到了考初中的準考證,聽說憑這個證件就可以進到館内,我喜出望外。
在整個暑假裡,我幾乎天天坐在那個露天閱覽室裡看書。
記得我借的第一本書是雨果的《悲慘世界》,管理員懷疑地望着我,不相信十一歲的孩子能讀懂。
我的确讀不懂,翻了幾頁,乖乖地還掉了。
這一經驗給我的打擊是嚴重的,使得我很久不敢再去碰外國名著。
直到上高中時,我仍覺得外國小說難讀,記不住人名,看不明白情節。
對外國電影也是如此。
每個周末,上海中學禮堂裡放映兩場電影,一場免費,一場收一角錢門票。
所放映的多為國外影片,我實在太土,有時竟因為看不懂而睡着了。
不過,我對書的愛好有增無減,并且很早就有了買書的癖好。
第一次買書是在剛上小學時,我多麼想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連環畫,在積了一點兒零錢後,到一個小攤上選了一本《紀昌學箭》。
選這本書,是因為我的零錢剛好夠,而我又讀過,被紀昌苦練本領的毅力所感動。
買到手後,我心中喜悅了好些天。
初中三年級時,我家搬到江甯路,從家到學校乘電車有五站地,隻花四分錢,走路要用一小時。
由于家境貧寒,父親每天隻給我四分錢的單程車費,我連這錢也舍不得花,總是徒步往返。
為了節省開支,父親還讓我每天中午步行半個小時,到他工作的新閘路菜場搭夥,午飯後再匆匆趕回學校。
從學校回家的路上,有一長段是繁華的南京西路,放學回來正值最熱鬧的時候,兩旁櫥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
要說那些精美的糕點對我毫無誘惑是假的,但我心裡惦記着這一段路上的兩家舊書店,便以目不旁視的氣概勇往直前。
這兩家舊書店是物質誘惑的海洋中的兩座精神燈塔,我每次路過必進,如果口袋裡的錢夠,就買一本我看中的書。
當然,經常的情形是看中了某一本書,但錢不夠,于是我不得不天天去看那本書是否還在,直到攢夠了錢把它買下才松一口氣。
讀高中時,我住校,從家裡到學校要乘郊區車,往返票價五角。
我每兩周回家一次,父親每次給我兩元錢,一元乘車,一元零用。
這使我在買書時仿佛有了财大氣粗之感,為此總是無比愉快地跋涉在十幾公裡的郊區公路上。
那時已是經濟困難時期,商店一片蕭條,櫥窗裡少得可憐的糖果點心标着吓人的價格。
我納悶的是,怎麼還會有人買,同樣的錢可以買多少書啊。
周末的日子,我在家裡呆不住,就去南京西路上離我家近的那一家舊書店逗留。
我的大弟弟對我的好學懷着景仰之心,他經常悄悄尾随我,在書店門口守候我出來。
進大學後,我仍為了買書而過着十分清貧的生活。
家裡每月給我彙五元零用錢,不用說都是花在舊書店裡了。
有一段時間,我還每天退掉一餐的菜票,用開水送窩窩頭,省下錢來買書。
從中學到大學二年級,我積了二百多本書,在文革中它們已失散于一旦。
當我回憶起上海中學的時候,我總是看見一個瘦小的學生坐在閱覽室裡看書,牆上貼着高爾基的一句語錄:“我撲在書本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事實上,我現在已經無法弄清,這句話是真的貼在那裡,還是我從别處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