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迷戀數學和作文

關燈
窮則思變”》的作文刊載在全校作文比賽專刊上之外,我不記得我的作文得到過别的什麼榮譽。

     除作文外,我在課餘還常寫一些東西,有雜文、散文、小說等。

    有一篇散文,寫一個理發師,我經常光顧他用蘆席搭的理發棚,蘆席上貼滿了寫着字的大小紙片,他用這個方法給自己掃盲,還常向我請教某個字的讀音,我在文中描述了他的學習精神。

    有一篇小說,取材于我的兩個弟弟。

    上初中時,我買了一個硬紙做的望遠鏡,非常珍愛,有一天它失蹤了。

    幾天後,我在我家窗外的地面上撿到了一個鏡片,頭号嫌疑犯是我的淘氣的小弟弟,但他矢口否認。

    當我開始嘗試寫小說時,覺得這是一個可用的題材。

    我的大弟弟喜愛工藝,在小說中,我把這個特點加到了主人公身上,他拆毀望遠鏡是為了研究它的結構,終于把一個自制的更漂亮的望遠鏡放在了我的抽屜裡。

    受創造社文人的影響,我還在一篇散文裡寫自己的性覺醒和性苦悶的情景,寫完後藏在櫃子的一個秘密角落裡,生怕被家人看見。

    事實上,我當年的所有習作都沒有給人看過,每隔一段時間,我把它們裝訂成冊,總共大約有十來冊。

    這些習作都已不複存在,如果我現在讀到,一定會為它們不成樣子而慚愧。

    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藉之學會了用寫作自娛,體會到了寫作即使沒有任何别的用處,本身仍是一種快樂。

     從我中學時的學習情況看,我的智力性質顯然是長于思考和理解,短于觀察和記憶。

    因此,對于經驗性比較強的學科,例如理科中的物理、化學,文科中的曆史、地理,我都不太喜歡,成績也要差些。

    就寫作文而言,我也是長于說理和言情,短于叙事。

    我仿佛自由地跨越于兩端,一端是頭腦的抽象思維,另一端是内心的情感體驗,其間沒有過渡,也不需要過渡。

    在一定意義上,數學和詩都是離現實最遠的,而它們是我最得心應手的領域。

    當我面對外在的經驗世界時,不論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我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在同學中,和我交往的人多少都有一點兒人文傾向,比如黃以和。

    還有一位計安欣,是農家子弟,有一天鄭重地向我表達欽佩之情,并借去了我的讀書筆記,從此我們有了密切的來往。

    他有一本舊書,是名人語錄的彙編,收得最多的是曾國藩語錄,我曾長期借閱并摘抄,深受其中勵志言論的影響。

    計愛好文學,理科成績平平,但在上中重理輕文傳統的壓力下,畢業時違心報考了理科,進了南京大學物理系。

    臨别我贈詩給他:“同志異道何惆怅,知能永叙意趣暢?摯友未必多娓語,隻學魯瞿業情長。

    ”魯瞿是指魯迅和瞿秋白。

    我給黃以和也贈了詩:“理化數醫政哲文,七色俱齊涎常人。

    蘇秦意氣能連橫,平子志趣竟相承。

    應知才高莫驕矝,慕貴假譽少聽聞。

    道歧亡羊朱言真,馬也示恩莫太紛。

    ”末句是指馬克思規勸恩格斯不要興趣太廣。

    上大學後,我和計安欣一直通信。

    第一學年暑假,我坐火車回上海,途經南京站,我在車廂裡瞌睡,朦胧中有一個人使勁搖我喊我,睜眼一看,原來是他。

    他從信中知道了我的大緻行程,就來找我了,這讓我很感動。

    我跟他下車,在他的宿舍裡住了一個星期,第一次遊覽了南京。

     我與别班同學也有少許交往。

    有一對雙胞胎,長得一模一樣,都是小個子,瘦黑臉,戴着同樣的眼鏡,也都是數學尖子。

    一般人分不清這對同卵孿生子,我一眼就能識别,差别在神情上,那個哥哥多了一種柔和的光輝,我相信這是因為他在數學外還有人文興趣。

    他在課間休息時常來找我,我們成了朋友。

    上中設有理科專門班,學制比普通班少一年,我們班曾與一個理科班舉行聯誼會。

    我記得這次活動,是因為那個班有一個和我同名同姓的學生,我們在會上見了面。

    當時我正讀《儒林外史》,開會時帶去了,他翻了翻,說他不看文學書,這就注定了我們不會有進一步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