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父與子的難題
關燈
小
中
大
帶着我。
到他進入中年、我進入少年的時候,父與子之間便形成了一種微妙的緊張關系。
我們并未發生激烈的沖突,但始終不能溝通。
出于少年人的自私和自負,我不能體諒他因生活壓力造成的煩躁。
同樣,他也完全不能覺察他的兒子内心的敏感。
如同中國許多家庭一樣,我們之間從來不曾有過談心這回事。
這種隔膜迫使我走向自己的内心,我不得不孤獨地面對青春期的一切問題。
他未必發現不了我們之間的疏遠,隻是不知道如何辦才好。
不久後,我讀高中住校,讀大學離開了上海,這對于我是一種解放,我相信他也松了一口氣。
剛上大學時,我給他寫了一封長信,對他的教育方式展開全面批判,着重分析了家裡每個孩子的特點和他的處置不當。
據說他看了以後,對弟妹們淡然一笑,說:“你們的哥哥是一個理論家。
”事實上,在度過中年期危機之後,漸入老年,父親的脾氣是越來越随和了。
随着年齡增長,我自然也能夠體會他一生的艱辛了。
現在我提起這些,是為了說明,父與子的關系是一個普遍的難題。
如果兒子是一個具有強烈精神性傾向的人,這個難題尤為突出,卡夫卡的那封著名的信對此作了深刻的揭示。
一般來說,父親是兒子的第一個偶像,而兒子的成長幾乎必然要經曆偶像的倒塌這個令雙方都痛苦的過程。
比較起來,做父親的更為痛苦,因為他的權威僅僅建立在自然法則的基礎之上,而自然法則最終卻對他不利。
他很容易受一種矛盾心理的折磨,一方面望子成龍,希望兒子比自己有出息,另一方面又懷着隐秘的警惕和恐慌,怕兒子因此而輕視自己。
他因為自卑而愈加顯得剛愎自用,用進攻來自衛,常用的武器是反複陳述養育之恩,強令兒子為今天和未來所擁有的一切而對他感恩。
其實這正是他可憐的地方,而卡夫卡似乎忽略了這一點,誇大了父親的暴君形象。
不過,卡夫卡正确地指出,對于父與子難題的産生,父子雙方都是沒有責任的。
這是共同的難題,需要共同來面對,父與子應該是合作的夥伴。
兒子進入青春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做父親的要小心調整彼此的關系,使之逐漸成為一種朋友式的關系,但中國的多數父親沒有這種意識。
最成功的父子關系是成為朋友,倘若不能,隔膜就會以不同的方式長久存在。
我是感覺到這種隔膜的,一旦和父親單獨相處,就免不了無話可說的尴尬。
其實不是無話可說,而是話還沒有開始說,隻要開始說,任何時候都不算晚。
在子女年長之後,交流的主動權就由父母手中轉移到了子女手中。
在漫長的歲月中,我為什麼沒有嘗試和父親作哪怕一次深入的交談,更多地了解他一生中的悲歡,也讓他更多地了解我呢?父親已于1989年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治喪那一天,看到那一具因為沒有一絲生命迹象而顯得虛假的遺體,從我的身體中爆發出了撕心裂肺的恸哭。
我突然意識到,對于業已從這具軀殼中離走的那一個靈魂,對于使我的生命成為可能的那一個生命,我了解得是多麼少。
父親的死帶走了一個人的平凡的一生,也帶走了我們之間交流的最後希望。
到他進入中年、我進入少年的時候,父與子之間便形成了一種微妙的緊張關系。
我們并未發生激烈的沖突,但始終不能溝通。
出于少年人的自私和自負,我不能體諒他因生活壓力造成的煩躁。
同樣,他也完全不能覺察他的兒子内心的敏感。
如同中國許多家庭一樣,我們之間從來不曾有過談心這回事。
這種隔膜迫使我走向自己的内心,我不得不孤獨地面對青春期的一切問題。
他未必發現不了我們之間的疏遠,隻是不知道如何辦才好。
不久後,我讀高中住校,讀大學離開了上海,這對于我是一種解放,我相信他也松了一口氣。
剛上大學時,我給他寫了一封長信,對他的教育方式展開全面批判,着重分析了家裡每個孩子的特點和他的處置不當。
據說他看了以後,對弟妹們淡然一笑,說:“你們的哥哥是一個理論家。
”事實上,在度過中年期危機之後,漸入老年,父親的脾氣是越來越随和了。
随着年齡增長,我自然也能夠體會他一生的艱辛了。
現在我提起這些,是為了說明,父與子的關系是一個普遍的難題。
如果兒子是一個具有強烈精神性傾向的人,這個難題尤為突出,卡夫卡的那封著名的信對此作了深刻的揭示。
一般來說,父親是兒子的第一個偶像,而兒子的成長幾乎必然要經曆偶像的倒塌這個令雙方都痛苦的過程。
比較起來,做父親的更為痛苦,因為他的權威僅僅建立在自然法則的基礎之上,而自然法則最終卻對他不利。
他很容易受一種矛盾心理的折磨,一方面望子成龍,希望兒子比自己有出息,另一方面又懷着隐秘的警惕和恐慌,怕兒子因此而輕視自己。
他因為自卑而愈加顯得剛愎自用,用進攻來自衛,常用的武器是反複陳述養育之恩,強令兒子為今天和未來所擁有的一切而對他感恩。
其實這正是他可憐的地方,而卡夫卡似乎忽略了這一點,誇大了父親的暴君形象。
不過,卡夫卡正确地指出,對于父與子難題的産生,父子雙方都是沒有責任的。
這是共同的難題,需要共同來面對,父與子應該是合作的夥伴。
兒子進入青春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做父親的要小心調整彼此的關系,使之逐漸成為一種朋友式的關系,但中國的多數父親沒有這種意識。
最成功的父子關系是成為朋友,倘若不能,隔膜就會以不同的方式長久存在。
我是感覺到這種隔膜的,一旦和父親單獨相處,就免不了無話可說的尴尬。
其實不是無話可說,而是話還沒有開始說,隻要開始說,任何時候都不算晚。
在子女年長之後,交流的主動權就由父母手中轉移到了子女手中。
在漫長的歲月中,我為什麼沒有嘗試和父親作哪怕一次深入的交談,更多地了解他一生中的悲歡,也讓他更多地了解我呢?父親已于1989年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治喪那一天,看到那一具因為沒有一絲生命迹象而顯得虛假的遺體,從我的身體中爆發出了撕心裂肺的恸哭。
我突然意識到,對于業已從這具軀殼中離走的那一個靈魂,對于使我的生命成為可能的那一個生命,我了解得是多麼少。
父親的死帶走了一個人的平凡的一生,也帶走了我們之間交流的最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