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萬竹街和城隍廟

關燈
離紫金小學不遠,有一條著名的小街叫萬竹街。

    我說它著名,是對住在那一帶的孩子們而言,當時在我們小學生中間時興搜集火柴商标,萬竹街是最興旺的交易場所。

    一走上這條街,就可以看到孩子們熙熙攘攘,手裡拿着各色火柴商标,邊走邊喊:“換嗎?換嗎?”交換時必須小心,因為有些人用别種商标冒充火柴商标,我就上過當。

    街上還有一些攤販,其中數一個老頭出售的品種最多,生意也最火,我常在他的攤旁留連。

    普通的商标很便宜,一分錢能買一沓,精美的或罕見的要幾分錢一張,這在當時的我看來算很貴了。

    這個老頭允許用别的東西交換,我家裡有幾副象牙麻将,都被我陸續換光了。

    當時我搜集了一百多種商标,有從火柴盒上揭下的,但大多是嶄新的,并且在日常用的火柴盒上見不到,可能直接來自各地大小火柴廠,也可能是專為搜集而印制的。

     在更小的年齡,我搜集的是糖果包裝紙,除自己吃後留下的外,大量的也是嶄新的未使用過的。

    小時候我還集過郵,但成績平平,半途而廢。

    兒時的搜集隻是一種遊戲,與成人的收藏是兩回事,後者混合着戀物癖、占有欲和虛榮心。

    我這麼說并無貶低之意,收藏恰恰是這些欲望的最天真無邪的滿足方式。

    也許我的這些欲望不夠強烈,也許它們有了别的滿足途徑,總之在成年以後,我沒有養成任何一種收藏的雅好。

     在我小時候,除了萬竹街,另一個使我流連忘返的地方是城隍廟。

    城隍廟是上海老城的中心,離我家很近,走幾分鐘就能到達。

    那裡非常熱鬧,擺着五花八門的售貨攤子,有賣蟋蟀、金魚、烏龜、鳥等小生物的,也有賣各種小玩具和零食的,是孩子們的樂園。

    過年時尤其熱鬧,像趕廟會一樣,平時看不到的商品都擺出來了,人聲、鞭炮聲、吹氣球的哨聲、扯鈴的聲音響成一片。

    逛城隍廟是我們每年的必有節目,不逛一下,就覺得不像過年。

     飼養和搜集是孩子的兩種普遍愛好,它們也許分别代表了人的自然天性和曆史天性。

    對于我來說,萬竹街是搜集的聖地,城隍廟是飼養的天堂。

    我小時養過金魚、蝌蚪、蟋蟀,最喜歡養的是蠶。

    當時許多孩子都喜歡養蠶,我們親昵地把蠶叫做蠶寶寶。

    每年春季,在城隍廟可以買到剛孵化出來的幼蠶,我一定會買一些回來,養在紙盒裡。

    桑葉也是要買的,一分錢可以買一小把,隔一兩天換一次新鮮的。

    伺弄蠶寶寶,每天都有需要關心的事,每天都有驚喜。

    看它們辛勤地蠶食,一點點長大,身體逐漸透亮,用稻草搭一座小山,看它們爬上去吐絲作繭,這個過程真是其樂無窮。

    繭子由薄變厚,開始時像紗帳,仍能看見蠶在裡面忙碌,漸漸就看不見了。

    美好的時光到此結束,因為此後必須耐心等待,直到有一天,繭上出現了一個小缺口,逐漸擴大,蛾破繭而出。

    接下來就更沒有意思了,蛾們的必然命運是交配,産卵,死去。

    雖然我總是把卵保存到第二年春季,但它們從來沒有孵化成蠶寶寶。

     養蝌蚪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因為和養蠶一樣,在短時間裡可以看到生命形态的變化。

    每年春天,到鄉下的池塘裡捕撈,或者從城隍廟買來,養在瓶子裡,看着蝌蚪們搖着細尾巴活潑地遊動,然後慢慢地先長出後腿,後長出前腿,終于脫去尾巴,變成了小青蛙,這個過程充滿了樂趣。

    可是,一旦變成小青蛙,樂趣就終結了,青蛙是養不住的,它們一定很快就不知去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