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黃萬春

關燈
黃萬春是我小學時代最要好的朋友,我們性格相近,都好靜。

    我記不得兩人是怎麼玩到一塊的了,在小學前半期,往來并不密切,成為好友應該是高年級的時候。

    他和我同歲,個兒比我略高,白淨的臉皮,鵝蛋臉上一對聰明的眼睛,五官端正,長得頗秀氣。

    在班上,他也是一個沒有風頭可出的學生。

    他出的唯一的一次風頭是,陸老師在課堂上批評他不用功,接着說如果他用功,會是全班成績最好的。

    放學後,我們常在一起活動,周瑞榮有時也參加。

    所謂活動,無非是一起做作業,然後就畫畫、看小人書、下象棋,我會下象棋還是他教的。

    他的家在城隍廟旁邊,離我的家很近。

    活動地點基本上在我家裡,去他家要趁他母親不在,因為她愛整潔和安靜,規矩多,不喜歡被打擾。

     萬春的家教很嚴。

    在他的家裡,是不準大聲喧嘩的。

    他也總是那樣甯靜規矩,溫文禮貌。

    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家搬到了人民廣場。

    有一回,我帶他到我們的新居玩,正好趕上吃午飯,我們全家都留他吃飯,但他非常堅決地拒絕了。

    從我家到他家要走一個小時,我送了他一程,途中問他為什麼不肯吃飯,他說他的媽媽不準他在别人家吃飯,因為這不禮貌。

    受他外婆的影響,他有一點兒信佛,向我傳授心得說,如果在馬路上丢失了東西,隻要默誦阿彌陀佛,就一定能找回來。

    我聽後試過一下,卻無效。

    我自己有另一種迷信心理,走有圖案的馬路時特别小心不踩線,覺得踩了就不吉利。

     快畢業時,萬春沒有報考中學,因為他的父親準備接全家去香港。

    畢業後的那個暑假裡,我們都感到依依不舍。

    有一天,我帶他去看我已經考上的那所中學,假期裡關着校門,我倆隔着籬笆朝裡窺看,看見操場和操場盡頭的一排教室,相視驚歎真大啊,其實那是一所很普通的中學。

    我最後一次去他家裡,看見一個戴黑邊眼鏡的斯文男子,正在忙碌地收拾行裝。

    那是他的父親,全家日内就要動身了。

    他家樓下有一個制造麻将和筷子的小作坊,他經常從那裡得到一些象牙或塑料邊料,在我眼裡全是寶貝,這時他都慷慨地送給了我。

    我揣着這些寶貝,在街角和他揮手相别。

     萬春到香港後,很快給我來信了,信封上印着“香港英皇道340号四五六酒菜館”的地址,還印着三顆骰子的圖案,分别是四五六個點。

    那是他伯父開的一家餐廳,他的父親也在裡面做事。

    他在信中告訴我,他在一所英文補習學校學英語,然後才能升入中學。

    他每回來信,總以“學兄”稱我,結尾以“學弟”自稱,雖則他比我年長若幹個月。

    我們通了三年信,後來不知怎的,中斷了聯系。

     1963年暑假,我已是北大的學生,回上海度假,忽然想念起童年的夥伴來,便按照英皇道的老地址給萬春寄了一封信。

    我在信中說,我的信猶如一葉小舟,漂洋過海去尋找老朋友,不知能否到達目的地。

    開學不久,我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從此又恢複了通信。

    他寄來了一張近照,也戴上了近視鏡,仍是斯文的模樣。

    他的信總是厚厚的,在潔白的道林紙上寫着端正清秀的字體,每個段落之間空一行,顯得十分整潔。

    記得他在信中議論香港的社會風氣,對女孩子們以遊泳衣為時髦服裝感到很不滿。

    我的信也是厚厚的,用抒情的筆調歌頌友誼、青春和優美的燕園景色,現在想來很幼稚,當時竟被他譽為高過《詩經》的文學作品。

    他希望在通信中同我探讨理工知識,練習英語,而當他知道我學的是文科和俄語時,又安慰我說這不妨礙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