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底層親戚
關燈
小
中
大
我的父母,祖上三代都是上海人。
三代以上,聽說父系在浙江嘉興,而嘉興緊鄰上海,就在上海的門口。
我的祖父早亡,我從來不曾聽人說起過他。
我見到的祖母,是一個盤發髻、裹小腳的農村老太太,這是江浙滬一帶老輩農婦的典型形象。
到了我的姑母這一輩,就基本上不裹小腳,也很少盤發髻了。
我有兩個伯父、一個姑母。
姑母也是農婦,她和祖母都住在上海縣一個叫周沈巷的村子裡,離徐家彙不遠,随着都市的迅速擴展,它早已不複存在。
顧名思義,周姓在周沈巷是大姓,那麼,那裡應該是我的父系離開嘉興後的定居之地吧。
長兄如父,因為撫養之恩,父親對大伯父懷有很深的感情,走動得最勤。
但是,我比較怕大伯父,他不苟言笑,總是很嚴厲的樣子。
解放前夕,他靠做工積了一點錢,辦了一個小印刷廠,陰差陽錯地成了資本家,父親常替他感到冤枉。
我記得那個廠的情景,大伯父一家人住在閘北區一間窄小的房間裡,旁邊搭了個棚屋,就算是廠房了,有三架陳舊的印刷機和三個工人。
公私合營後,工廠合并,印刷機尚未搬走,有一回,我的堂兄偷玩機器,差點兒被軋掉手指。
那天父親恰好帶我去串門,我看見堂兄突然從棚屋裡沖出來,臉色煞白,一隻手緊捏另一隻手,鮮血從指縫間流出,使我佩服的是他竟沒有哭。
堂兄金德比我大五六歲,小男孩崇拜大男孩,我也是如此。
他很早就戴了一副眼鏡,這是我佩服他的又一個理由,覺得他很有學問。
我考入北京大學時,他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正臨畢業,我們曾頻繁地通了一陣信。
他的信總是很厚,描繪大學生分配前夕的勾心鬥角和複雜心态,諷刺味很濃,我譽之為果戈理筆法。
後來,與郭世英的交往和驚心動魄的X事件占據了我的心靈,我給他寫信就少了,向他宣布:“生活尚且應付不過來,哪有工夫去回憶。
”這使他十分驚訝,斷言一個低年級大學生不可能有如此紛繁的生活。
大學畢業後,他分配在江南造船廠工作,很快變得十分郁悶,不再有興緻通信了。
二伯父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卻娶了一個美女。
也許因為參加過國民黨,有曆史問題,他一生潦倒,沒有固定的職業,最後也在周沈巷安了家。
我見過二伯母不多幾面,即使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的漂亮也非常醒目,人卻老實,毫不倚色作态。
在我的記憶中,她來去匆匆,不久就患乳房癌死了。
後來二伯父續娶了一個粗壯的農村寡婦,即使在一個孩子的眼中,我也覺得如此大的反差難以接受。
他的前妻留下了一群孩子,我很同情那個比我小兩歲的堂妹秀華,她有點兒像她母親,很懂事,可是未長大就要為農活和家務操勞了。
小時候,父親帶我走親戚,除了大伯父家,去得多的是錢家塘,那裡住着他的那個開穗盛米店的本家。
他少年當學徒時,老闆應該待他不錯,否則他不會對這個遠親這樣有感情,隔些日子就去看望一下。
米店不大,樓上住人,樓下是鋪面和車間,角落的櫃台後永遠坐着一個戴老花鏡的賬房先生。
我盼望到錢家塘做客,因為在那裡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糖果點心,還因為我喜歡那裡的一個堂姐。
米店老闆有兩個女兒,都比我大。
姐姐郁秀瘦弱蒼白,黑眼圈,兩頰凸出,妹妹德秀卻臉色紅潤,身體結實。
也許因為姐姐人溫柔,樂意陪我玩,在我眼中她楚楚動人。
我母親一家曾經也在錢家塘居住,父親在米店當學徒時,母親和他相識,遂有了後來的姻緣和我的出生。
不過,從我記事起,我就隻在鄉下看見外公外婆了。
他們也住在周沈巷,是租房戶,沒有田地,不務農。
聽母親說,外公以前在印刷廠當排字工,後來失業,才搬到了鄉下。
我不喜歡外公,對他敬而遠之。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去鄉下,總是看見他坐在一張紅木桌前,一邊不停地咳嗽吐痰,一邊寫毛筆字。
見了我們,他不理睬,隻是從老花鏡片後擡起眼睛,嚴厲地盯我們一眼。
外婆則是典型的賢妻良母,脾氣極好,我從沒有見她生過氣。
她對我們非常溺愛,在老人中,我們和她最親。
外婆生了十三個孩子,八個夭折,隻活下了母親和四個舅舅。
四個舅舅中,大舅和三舅在上海,另兩個很早去外地謀生了。
大舅是汽車司機,他是長兄,可是對
三代以上,聽說父系在浙江嘉興,而嘉興緊鄰上海,就在上海的門口。
我的祖父早亡,我從來不曾聽人說起過他。
我見到的祖母,是一個盤發髻、裹小腳的農村老太太,這是江浙滬一帶老輩農婦的典型形象。
到了我的姑母這一輩,就基本上不裹小腳,也很少盤發髻了。
我有兩個伯父、一個姑母。
姑母也是農婦,她和祖母都住在上海縣一個叫周沈巷的村子裡,離徐家彙不遠,随着都市的迅速擴展,它早已不複存在。
顧名思義,周姓在周沈巷是大姓,那麼,那裡應該是我的父系離開嘉興後的定居之地吧。
長兄如父,因為撫養之恩,父親對大伯父懷有很深的感情,走動得最勤。
但是,我比較怕大伯父,他不苟言笑,總是很嚴厲的樣子。
解放前夕,他靠做工積了一點錢,辦了一個小印刷廠,陰差陽錯地成了資本家,父親常替他感到冤枉。
我記得那個廠的情景,大伯父一家人住在閘北區一間窄小的房間裡,旁邊搭了個棚屋,就算是廠房了,有三架陳舊的印刷機和三個工人。
公私合營後,工廠合并,印刷機尚未搬走,有一回,我的堂兄偷玩機器,差點兒被軋掉手指。
那天父親恰好帶我去串門,我看見堂兄突然從棚屋裡沖出來,臉色煞白,一隻手緊捏另一隻手,鮮血從指縫間流出,使我佩服的是他竟沒有哭。
堂兄金德比我大五六歲,小男孩崇拜大男孩,我也是如此。
他很早就戴了一副眼鏡,這是我佩服他的又一個理由,覺得他很有學問。
我考入北京大學時,他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正臨畢業,我們曾頻繁地通了一陣信。
他的信總是很厚,描繪大學生分配前夕的勾心鬥角和複雜心态,諷刺味很濃,我譽之為果戈理筆法。
後來,與郭世英的交往和驚心動魄的X事件占據了我的心靈,我給他寫信就少了,向他宣布:“生活尚且應付不過來,哪有工夫去回憶。
”這使他十分驚訝,斷言一個低年級大學生不可能有如此紛繁的生活。
大學畢業後,他分配在江南造船廠工作,很快變得十分郁悶,不再有興緻通信了。
二伯父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卻娶了一個美女。
也許因為參加過國民黨,有曆史問題,他一生潦倒,沒有固定的職業,最後也在周沈巷安了家。
我見過二伯母不多幾面,即使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的漂亮也非常醒目,人卻老實,毫不倚色作态。
在我的記憶中,她來去匆匆,不久就患乳房癌死了。
後來二伯父續娶了一個粗壯的農村寡婦,即使在一個孩子的眼中,我也覺得如此大的反差難以接受。
他的前妻留下了一群孩子,我很同情那個比我小兩歲的堂妹秀華,她有點兒像她母親,很懂事,可是未長大就要為農活和家務操勞了。
小時候,父親帶我走親戚,除了大伯父家,去得多的是錢家塘,那裡住着他的那個開穗盛米店的本家。
他少年當學徒時,老闆應該待他不錯,否則他不會對這個遠親這樣有感情,隔些日子就去看望一下。
米店不大,樓上住人,樓下是鋪面和車間,角落的櫃台後永遠坐着一個戴老花鏡的賬房先生。
我盼望到錢家塘做客,因為在那裡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糖果點心,還因為我喜歡那裡的一個堂姐。
米店老闆有兩個女兒,都比我大。
姐姐郁秀瘦弱蒼白,黑眼圈,兩頰凸出,妹妹德秀卻臉色紅潤,身體結實。
也許因為姐姐人溫柔,樂意陪我玩,在我眼中她楚楚動人。
我母親一家曾經也在錢家塘居住,父親在米店當學徒時,母親和他相識,遂有了後來的姻緣和我的出生。
不過,從我記事起,我就隻在鄉下看見外公外婆了。
他們也住在周沈巷,是租房戶,沒有田地,不務農。
聽母親說,外公以前在印刷廠當排字工,後來失業,才搬到了鄉下。
我不喜歡外公,對他敬而遠之。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去鄉下,總是看見他坐在一張紅木桌前,一邊不停地咳嗽吐痰,一邊寫毛筆字。
見了我們,他不理睬,隻是從老花鏡片後擡起眼睛,嚴厲地盯我們一眼。
外婆則是典型的賢妻良母,脾氣極好,我從沒有見她生過氣。
她對我們非常溺愛,在老人中,我們和她最親。
外婆生了十三個孩子,八個夭折,隻活下了母親和四個舅舅。
四個舅舅中,大舅和三舅在上海,另兩個很早去外地謀生了。
大舅是汽車司機,他是長兄,可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