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絕對平民
關燈
小
中
大
我的書櫃裡豎着一張黑白照片,相紙有些發黃了,照片上是一個男嬰,剛會站立的樣子,站在一隻木質大圓桶裡。
背景是一個門廳,那隻大圓桶其實是一座樓梯扶手的下端,扶手十分寬大,漆得油亮。
小男孩胖乎乎的,憨憨地笑着。
女兒三歲時問我那是誰,當她聽說就是小時候的爸爸時,擡起頭望我,一臉疑惑的神情。
事實上同樣的疑惑也在我的心中,把這個小男孩和我聯系起來的唯一依據是許多年前父母的告知,這個聯系如此抽象,我始終無法将它還原成我的具體生長過程。
據父母說,照片是在新新公司大廳裡拍攝的。
新新公司是解放前上海四大名牌百貨公司之一,在南京路最繁華的地段,現在那裡是上海食品公司。
根據我的推算,父親進這家公司當出納員時的年齡是二十歲,兩年後與我的母親結婚,然後有了我的姐姐和我,二十九歲時上海解放,他離開了這家公司。
我可以斷定,在新新公司的九年是父親一生中最惬意的時期。
我的證據是照片,在父親和母親的相冊中,幾乎全部照片都是這個時期拍的。
那時候,父親年輕英俊,顯然喜歡遊玩,經常攜母親在滬杭蘇留影。
從照片上看,父親和母親衣着體面,一雙幼小的兒女十分可愛,一家人其樂融融。
姐姐和我的照片多是幼兒階段的,其後出現長期的空缺,我的弟妹們則幾乎沒有童年的留影,反映了家境的變化。
讀中學時,我曾仔細整理這些舊照片,因為老相冊已破損,就自己動手制作了一本很像樣的新相冊,把它們安頓好。
可惜的是,在文革中,相冊裡的絕大部分照片,由于父親穿長衫和母親穿旗袍,怕有“四舊”的嫌疑,都被我的妹妹燒掉了。
在進新新公司之前,父親有一個窮苦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按照他的叙述,他三歲喪父,全家的生計主要靠比他大十多歲的大哥做工維持,他的母親也做些織花邊的零活貼補家用。
十四歲時,他進一個周姓本家開的穗盛米店當了五年學徒,接着在天蟾舞台當了幾個月售票員。
在我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父親經常念叨那一段苦日子,藉此對我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
現在我忽然想到,他這樣做不隻是在教育我們,也是在開導他自己,因為在離開新新公司之後,一方面收入減少,另一方面子女在增多和長大,家裡的生活明顯變得困難,完全不能和新新公司時期相比,有必要向前追溯一個更低的參照标準。
解放後,父親調到稅務局工作,沒幾年就下放了,先後在幾家菜場當支部書記。
他是解放初入黨的,這一資曆并未給他帶來半點官運,他終老于基層幹部的崗位。
他自己對此倒沒有怨言,工作得很投入,我很少見他閑在家裡。
二三十年間,他的工資一成不變地始終是七十四元,這一點錢要養活一家七口,其拮據可想而知。
不過當時我并不覺得苦,飯總能吃飽的,隻是當餐桌上有紅燒肉時,幾個孩子的眼睛不免會緊盯着别人的筷子。
我的母親比父親年長兩歲,年輕時曾在藥廠做工,生下我的姐姐後就退職了。
在我的早年印象中,她似乎生來是一個母親,她的全部職責就是養育五個孩子。
事實上,在我們自立之前,她的确永遠在為我們的衣食住行忙碌。
有一次,我在老相冊中翻到四幅照片,是同一個美麗時髦女人的相片,有周曼華的親筆簽名。
問母親才知道,這位與周璇齊名的大影星曾是母親的結拜姐妹,當時她們都住在錢家塘(陝西北路一帶的舊稱),經常在一起玩。
這一發現令我非常吃驚,使我意識到母親并非生來是為子女操勞的家庭婦女,她也有過花樣年華。
在我妹妹燒照片的革命行動中,周曼華的玉照當然沒有幸免的可能。
母親生性安靜,總是勤勉而無聲地做着家務,完全不像一般家庭婦女那樣愛唠叨。
父親每個月把工資交給她,一家的生計安排就落到了她的肩上。
她很會安排,譬如說,每逢中秋,我們家是買不起
背景是一個門廳,那隻大圓桶其實是一座樓梯扶手的下端,扶手十分寬大,漆得油亮。
小男孩胖乎乎的,憨憨地笑着。
女兒三歲時問我那是誰,當她聽說就是小時候的爸爸時,擡起頭望我,一臉疑惑的神情。
事實上同樣的疑惑也在我的心中,把這個小男孩和我聯系起來的唯一依據是許多年前父母的告知,這個聯系如此抽象,我始終無法将它還原成我的具體生長過程。
據父母說,照片是在新新公司大廳裡拍攝的。
新新公司是解放前上海四大名牌百貨公司之一,在南京路最繁華的地段,現在那裡是上海食品公司。
根據我的推算,父親進這家公司當出納員時的年齡是二十歲,兩年後與我的母親結婚,然後有了我的姐姐和我,二十九歲時上海解放,他離開了這家公司。
我可以斷定,在新新公司的九年是父親一生中最惬意的時期。
我的證據是照片,在父親和母親的相冊中,幾乎全部照片都是這個時期拍的。
那時候,父親年輕英俊,顯然喜歡遊玩,經常攜母親在滬杭蘇留影。
從照片上看,父親和母親衣着體面,一雙幼小的兒女十分可愛,一家人其樂融融。
姐姐和我的照片多是幼兒階段的,其後出現長期的空缺,我的弟妹們則幾乎沒有童年的留影,反映了家境的變化。
讀中學時,我曾仔細整理這些舊照片,因為老相冊已破損,就自己動手制作了一本很像樣的新相冊,把它們安頓好。
可惜的是,在文革中,相冊裡的絕大部分照片,由于父親穿長衫和母親穿旗袍,怕有“四舊”的嫌疑,都被我的妹妹燒掉了。
在進新新公司之前,父親有一個窮苦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按照他的叙述,他三歲喪父,全家的生計主要靠比他大十多歲的大哥做工維持,他的母親也做些織花邊的零活貼補家用。
十四歲時,他進一個周姓本家開的穗盛米店當了五年學徒,接着在天蟾舞台當了幾個月售票員。
在我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父親經常念叨那一段苦日子,藉此對我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
現在我忽然想到,他這樣做不隻是在教育我們,也是在開導他自己,因為在離開新新公司之後,一方面收入減少,另一方面子女在增多和長大,家裡的生活明顯變得困難,完全不能和新新公司時期相比,有必要向前追溯一個更低的參照标準。
解放後,父親調到稅務局工作,沒幾年就下放了,先後在幾家菜場當支部書記。
他是解放初入黨的,這一資曆并未給他帶來半點官運,他終老于基層幹部的崗位。
他自己對此倒沒有怨言,工作得很投入,我很少見他閑在家裡。
二三十年間,他的工資一成不變地始終是七十四元,這一點錢要養活一家七口,其拮據可想而知。
不過當時我并不覺得苦,飯總能吃飽的,隻是當餐桌上有紅燒肉時,幾個孩子的眼睛不免會緊盯着别人的筷子。
我的母親比父親年長兩歲,年輕時曾在藥廠做工,生下我的姐姐後就退職了。
在我的早年印象中,她似乎生來是一個母親,她的全部職責就是養育五個孩子。
事實上,在我們自立之前,她的确永遠在為我們的衣食住行忙碌。
有一次,我在老相冊中翻到四幅照片,是同一個美麗時髦女人的相片,有周曼華的親筆簽名。
問母親才知道,這位與周璇齊名的大影星曾是母親的結拜姐妹,當時她們都住在錢家塘(陝西北路一帶的舊稱),經常在一起玩。
這一發現令我非常吃驚,使我意識到母親并非生來是為子女操勞的家庭婦女,她也有過花樣年華。
在我妹妹燒照片的革命行動中,周曼華的玉照當然沒有幸免的可能。
母親生性安靜,總是勤勉而無聲地做着家務,完全不像一般家庭婦女那樣愛唠叨。
父親每個月把工資交給她,一家的生計安排就落到了她的肩上。
她很會安排,譬如說,每逢中秋,我們家是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