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證詞
關燈
小
中
大
注冊記錄顯示,梅奧路三十八号的房子,是赫伯特·詹姆斯·拉金于一九五四年買下的,原業主已經去世。
當初他花四百英鎊買下該房産,是自由産權,沒有抵押憑證,說明他當時能拿得出那麼多錢。
地稅清單表明,自那天起,該房屋就歸這位赫伯特·詹姆斯·拉金所有,并一直由赫伯特·詹姆斯·拉金先生和維奧萊特·拉金夫人居住。
記錄上沒有顯示他老婆去世或離開,但地稅清單是不會顯示住戶變化的——即使是一部分住戶,除非是接到後繼住戶的書面通知,但這房子沒有後繼住戶。
海關一直查詢至一九五四年的死亡證書,也沒發現任何與名叫“維奧萊特·拉金夫人”的人有關的死亡線索。
那個地址也沒有任何人死亡的記錄。
衛生和福利部門的記錄表明,拉金從兩年前開始領取國家養老金,但從沒提出過津貼補助的申請。
退休前,他顯然是個倉庫保管員和守夜人。
還有一點,警長說,他一九五四年開始的個人所得稅報表上面,有一個他之前在英國北倫敦的地址。
漢利翻開書桌上的陸軍部隊存款單。
“也就是說,他曾在英國陸軍服役過。
”警長說。
“這不奇怪,”漢利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五萬名愛爾蘭人在英國武裝部隊服役。
拉金看來是其中之一。
” “也許他老婆是英國人。
他在一九五四年帶着老婆一起從北倫敦回到了都柏林。
” “她很有可能是英國人,”漢利邊說,邊把結婚照片推過去,“他與她結婚時還穿着軍裝。
” 内線電話響了,說英國大使館的武官已經到前台。
漢利朝警長點了點頭。
“請把他領進來。
”漢利說。
警長離開了。
道金斯少校是漢利當天最大的收獲。
他穿着條紋褲子,跷着二郎腿,閃閃發亮的皮鞋尖對着辦公桌對面的漢利,靜靜地傾聽着。
然後,他仔細看了一會兒那張結婚照。
最後,他一手拿着放大鏡,一手握着鉛筆,繞到桌子後面,站到漢利身旁。
他用鉛筆尖輕戳照片中拉金臉部上方的帽徽。
“國王重騎兵衛隊。
”他信心十足地說。
“你是怎麼知道的?”漢利問道。
道金斯少校把放大鏡遞給漢利。
“雙頭鷹,”他說,“國王重騎兵衛隊的帽徽,很清楚。
其他部隊沒有那樣的圖案。
” “還有什麼嗎?”漢利問。
道金斯少校指着照片上新郎胸前的三枚勳章。
“第一枚是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星章,”他說,“排在最後的第三枚是勝利紀念章,但中間那枚是非洲星章,從中間穿過的那個杠條來看,像是第八軍。
沒錯。
國王重騎兵衛隊在北非與隆美爾打過仗。
确切地說,是裝甲部隊。
” 漢利拿出三枚勳章。
照片上的是在正式儀式上佩戴的勳章,桌子上是微縮型的,在不穿制服時佩戴。
“啊,是的,”道金斯少校說,他瞟了一眼勳章,“瞧,同樣的圖案,還有第八軍的杠條。
” 漢利通過放大鏡可以分辨出,圖案是相同的。
他把陸軍部隊存款單遞給道金斯少校。
道金斯的眼睛亮了起來,他開始逐頁翻看。
“一九四○年十月,在利物浦志願參軍,”他說,“很可能是在伯頓。
” “伯頓?”漢利問道。
“伯頓服裝店。
戰時它是利物浦的一個征兵中心。
許多愛爾蘭志願者都是在利物浦碼頭上岸,由征兵站的中士引介到那裡的。
一九四六年一月遣散。
光榮複員。
奇怪。
” “奇怪什麼?”漢利問。
“志願參軍,與裝甲兵部隊一起在北非作戰,在部隊裡一直待到一九四六年,但他始終是一名二等兵,臂章上一條杠也沒有,連個下士都沒混上。
”他拍着結婚照上的制服袖子說。
“或許他不是一個好兵。
”漢利提出。
“有可能。
” “你能給我搞點他在戰争中的詳細記錄來嗎?”漢利問道。
“我明天一上班就去安排。
”道金斯說。
他記下存款單中的一些細節,然後離開了。
漢利在食堂裡吃了晚飯,等待着第二個警長回來彙報。
警長過了十點半才回來,身體疲憊,但收獲頗豐。
“我走訪了十五個認識梅奧路上的拉金夫婦的人,”他說,“其中三人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莫蘭太太是隔壁鄰居,她在那裡住了三十年,還記得拉金搬來時的情形。
還有一個郵遞員,現在退休了,但直到去年,他一直都在梅奧路送郵件。
還有伯恩神父,他也退休了,如今住在‘退休教士之家’。
我剛從那裡回來,所以耽擱了點時間。
” 漢利把身體往椅背上一靠,警長翻開筆記本,從頭開始彙報起來。
“莫蘭太太回憶說,一九五四年,住在三十八号的那個鳏夫死了,此後不久,那房子就挂出‘出售’的牌子。
隻挂了兩周,牌子就摘下了。
兩周後,拉金夫婦搬了進來。
那時候,拉金大約四十五歲,他的妻子要年輕得多。
她是英國人,一個倫敦人。
她告訴莫蘭太太說,他們從倫敦搬來,她丈夫曾在那裡當一名倉庫職員。
有一年夏天,拉金夫人不見了,莫蘭太太認定那是在一九六三年。
” “為什麼她那麼肯定?”漢利問道。
“那年的十一月,肯尼迪總統被暗殺了,”警長說,“消息是從街上一個高級酒吧傳出來的,那裡有一台電視機。
不到二十分鐘,梅奧路的人就都聚集到人行道上議論美國總統遇刺的消息。
莫蘭太太非常激動,她闖到隔壁的拉金家去告訴他這個驚人的新聞。
她沒有敲門,直接闖進了客廳。
拉金正在一把椅子上打瞌睡,他驚跳起來,迫不及待地把她趕出了屋子。
那時候,拉金夫人就已經不見了。
但春天和夏天時她還在,她總是在星期六晚上給莫蘭家看孩子。
莫蘭太太的第二個孩子生于一九六三年一月。
所以,是在一九六三年的夏末,拉金夫人才消失的。
” “原因是什麼呢?”漢利問道。
“離家出走,”刑警毫不遲疑地說,“所有人都這麼認為。
他工作很努力,但晚上從來不肯出門,甚至連星期六都不出去,所以,拉金夫人才能給人家看孩子。
他們為此有過争吵。
還有别的原因,她輕浮,有點風騷。
所以,當她收拾包裹離他而去的時候,誰也沒有感到驚奇。
有些女人認為他活該,因為他待她不夠好。
誰也沒有懷疑過什麼。
” “此後,拉金更是把自己封閉起來。
他極少出門,既不打理自己,也不在乎房子。
人們主動去幫他收拾,小地方的人總是那樣,但他都拒絕了。
最後,人們就再也不管他了。
兩年以後,他丢了倉庫管理員的工作,成了個守夜人,天黑後離家,日出時回來。
他的房門上總有兩把鎖,因為夜間他不在家,而白天又要睡覺——他是這麼說的。
他開始飼養寵物。
先是雪貂,養在後院的一個棚子裡,但都跑掉了。
後來養鴿子,但不是飛走了,就是在别處被人用獵槍打死。
最後,在過去的十年裡是養雞。
” 教區的神父大緻肯定了莫蘭太太的回憶。
拉金夫人是英國人,但信天主教,經常去教堂,并定期作忏悔。
一九六三年八月,她離家出走了。
人們大都認為,她是跟一個男人私奔了。
伯恩神父想不出還有别的原因。
他不能違背忏悔的誓言,但他隻能說,他并不懷疑她離家出走。
他曾經好幾次走訪過這所房子,但拉金不信教,拒絕所有精神上的安慰。
他曾稱他那離家出走的老婆是個娼婦。
“這些都符合,”漢利沉思着,“她或許是想離開他,當他發現後,他對她下手狠了點。
天知道呢,這種事發生得夠多了。
” 郵遞員沒有補充多少情況。
他是一個本地人,經常去本地的酒吧。
拉金夫人也喜歡在周六晚上出去喝一杯,有一年夏天,她甚至還當過吧女。
但她丈夫很快就不讓她幹了。
他回憶說,她比拉金年輕很多,快樂活潑,遇上别人調情也不抗拒。
“長得怎麼樣?”漢利問道。
“矮個兒,身高大約五英尺三英寸,身材豐滿,圓溜溜的,深色的卷發,喜歡笑,胸很大。
郵遞員回憶說,當她從舊式酒桶裡把淡啤酒泵出來時,那模樣還是值得一看的。
但拉金發現這個情況後氣急敗壞,他沖進來把她拉回家去了。
不久,她就離他而去,或者說消失了。
” 漢利站起來伸了個懶腰,已經快到半夜了。
他把一隻手搭在這位年輕警長的肩上。
“現在很晚了,你回家去吧。
明天早上把這些都寫下來。
” 夜晚,漢利的最後一位訪客是偵緝督察,這個犯罪現場的調查員。
“清理完了,”他告訴漢利,“最後一塊磚頭也清走了,但有用的線索一點也沒發現。
” “那就要靠那個可憐女人的屍體來告訴我們想要知道的其他情況了,”漢利說,“或者靠拉金本人。
” “他說了嗎?”督察問道。
“還沒有,”漢利說,“但他會說的。
他們最後都會說的。
” 偵緝督察回家去了。
漢利打電話告訴妻子他今晚在局裡過夜。
剛過午夜時,他來到了樓下的囚室。
老頭醒着,坐在床邊,一雙眼睛凝視着對面的牆壁。
漢利朝着陪同他的警官揚了揚腦袋,于是三人一起來到審訊室。
那位警察坐到一個角落裡,準備好筆記本。
漢利面對着老頭,向他宣讀了警告: “赫伯特·詹姆斯·拉金,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記錄在案,并有可能被用作證詞。
” 然後,他在老頭的對面坐下來。
“十五年了,拉金先生。
與那樣的東西一起生活了那麼長時間。
一九六三年八月,對吧?鄰居們都記得,神父也記得,甚至連郵遞員都記得。
那麼,你為什麼不把這事告訴我呢?” 老頭擡起眼皮,迎接漢利的盯視,然後低頭去看桌子。
他什麼也沒說。
漢利堅持詢問下去,直到天快亮。
拉金似乎并不疲憊,雖然角落裡的那個警察已經哈欠連天。
拉金當過多年的守夜人,漢利想起來,他很可能在夜晚比在白天更有精神。
一抹灰色的亮光從結霜的審訊室窗玻璃透了進來。
最後,他站了起來。
“随你便吧,”他說,“你可以不說,但你的妻子維奧萊特會說的。
奇怪嗎?十五年後,從牆壁後面的墓穴裡說話。
但再過幾個小時,她會對法醫說話的。
她會說的。
在解剖室裡,她會告訴他,她身上發生了什麼,是何時發生的,乃至是為什麼而發生的。
然後,我們再來這裡,到時我就要起訴你了。
” 雖然他不會輕易生氣,但他還是被老頭的沉默給激怒了。
不是因為他說得少,而是因為他什麼都沒說。
他隻是用那種奇怪的眼神去迎視漢利。
那是什麼眼神?漢利問自己。
驚恐?害怕他漢利?悔恨?嘲諷?不,不是嘲諷。
這家夥馬上就要完蛋了。
最後,他站起身來,用一隻大手摸了一下臉上的胡子,回到辦公室。
拉金則被押回拘禁室。
漢利在椅子裡睡了三個小時,腦袋後仰,兩腿伸直,鼾聲大作。
八點鐘,他起來,走到衛生間洗了把臉,刮了胡子。
兩個年輕的實習警察來上班時看到他八點半就到了,大為吃驚,趕緊小心翼翼地去忙自己的事。
九點鐘,他吃過早飯,像往常那樣開始處理堆積如山的公文。
九點三十分,梅奧路承包商的工頭打來電話。
漢利考慮着他的
當初他花四百英鎊買下該房産,是自由産權,沒有抵押憑證,說明他當時能拿得出那麼多錢。
地稅清單表明,自那天起,該房屋就歸這位赫伯特·詹姆斯·拉金所有,并一直由赫伯特·詹姆斯·拉金先生和維奧萊特·拉金夫人居住。
記錄上沒有顯示他老婆去世或離開,但地稅清單是不會顯示住戶變化的——即使是一部分住戶,除非是接到後繼住戶的書面通知,但這房子沒有後繼住戶。
海關一直查詢至一九五四年的死亡證書,也沒發現任何與名叫“維奧萊特·拉金夫人”的人有關的死亡線索。
那個地址也沒有任何人死亡的記錄。
衛生和福利部門的記錄表明,拉金從兩年前開始領取國家養老金,但從沒提出過津貼補助的申請。
退休前,他顯然是個倉庫保管員和守夜人。
還有一點,警長說,他一九五四年開始的個人所得稅報表上面,有一個他之前在英國北倫敦的地址。
漢利翻開書桌上的陸軍部隊存款單。
“也就是說,他曾在英國陸軍服役過。
”警長說。
“這不奇怪,”漢利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五萬名愛爾蘭人在英國武裝部隊服役。
拉金看來是其中之一。
” “也許他老婆是英國人。
他在一九五四年帶着老婆一起從北倫敦回到了都柏林。
” “她很有可能是英國人,”漢利邊說,邊把結婚照片推過去,“他與她結婚時還穿着軍裝。
” 内線電話響了,說英國大使館的武官已經到前台。
漢利朝警長點了點頭。
“請把他領進來。
”漢利說。
警長離開了。
道金斯少校是漢利當天最大的收獲。
他穿着條紋褲子,跷着二郎腿,閃閃發亮的皮鞋尖對着辦公桌對面的漢利,靜靜地傾聽着。
然後,他仔細看了一會兒那張結婚照。
最後,他一手拿着放大鏡,一手握着鉛筆,繞到桌子後面,站到漢利身旁。
他用鉛筆尖輕戳照片中拉金臉部上方的帽徽。
“國王重騎兵衛隊。
”他信心十足地說。
“你是怎麼知道的?”漢利問道。
道金斯少校把放大鏡遞給漢利。
“雙頭鷹,”他說,“國王重騎兵衛隊的帽徽,很清楚。
其他部隊沒有那樣的圖案。
” “還有什麼嗎?”漢利問。
道金斯少校指着照片上新郎胸前的三枚勳章。
“第一枚是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星章,”他說,“排在最後的第三枚是勝利紀念章,但中間那枚是非洲星章,從中間穿過的那個杠條來看,像是第八軍。
沒錯。
國王重騎兵衛隊在北非與隆美爾打過仗。
确切地說,是裝甲部隊。
” 漢利拿出三枚勳章。
照片上的是在正式儀式上佩戴的勳章,桌子上是微縮型的,在不穿制服時佩戴。
“啊,是的,”道金斯少校說,他瞟了一眼勳章,“瞧,同樣的圖案,還有第八軍的杠條。
” 漢利通過放大鏡可以分辨出,圖案是相同的。
他把陸軍部隊存款單遞給道金斯少校。
道金斯的眼睛亮了起來,他開始逐頁翻看。
“一九四○年十月,在利物浦志願參軍,”他說,“很可能是在伯頓。
” “伯頓?”漢利問道。
“伯頓服裝店。
戰時它是利物浦的一個征兵中心。
許多愛爾蘭志願者都是在利物浦碼頭上岸,由征兵站的中士引介到那裡的。
一九四六年一月遣散。
光榮複員。
奇怪。
” “奇怪什麼?”漢利問。
“志願參軍,與裝甲兵部隊一起在北非作戰,在部隊裡一直待到一九四六年,但他始終是一名二等兵,臂章上一條杠也沒有,連個下士都沒混上。
”他拍着結婚照上的制服袖子說。
“或許他不是一個好兵。
”漢利提出。
“有可能。
” “你能給我搞點他在戰争中的詳細記錄來嗎?”漢利問道。
“我明天一上班就去安排。
”道金斯說。
他記下存款單中的一些細節,然後離開了。
漢利在食堂裡吃了晚飯,等待着第二個警長回來彙報。
警長過了十點半才回來,身體疲憊,但收獲頗豐。
“我走訪了十五個認識梅奧路上的拉金夫婦的人,”他說,“其中三人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莫蘭太太是隔壁鄰居,她在那裡住了三十年,還記得拉金搬來時的情形。
還有一個郵遞員,現在退休了,但直到去年,他一直都在梅奧路送郵件。
還有伯恩神父,他也退休了,如今住在‘退休教士之家’。
我剛從那裡回來,所以耽擱了點時間。
” 漢利把身體往椅背上一靠,警長翻開筆記本,從頭開始彙報起來。
“莫蘭太太回憶說,一九五四年,住在三十八号的那個鳏夫死了,此後不久,那房子就挂出‘出售’的牌子。
隻挂了兩周,牌子就摘下了。
兩周後,拉金夫婦搬了進來。
那時候,拉金大約四十五歲,他的妻子要年輕得多。
她是英國人,一個倫敦人。
她告訴莫蘭太太說,他們從倫敦搬來,她丈夫曾在那裡當一名倉庫職員。
有一年夏天,拉金夫人不見了,莫蘭太太認定那是在一九六三年。
” “為什麼她那麼肯定?”漢利問道。
“那年的十一月,肯尼迪總統被暗殺了,”警長說,“消息是從街上一個高級酒吧傳出來的,那裡有一台電視機。
不到二十分鐘,梅奧路的人就都聚集到人行道上議論美國總統遇刺的消息。
莫蘭太太非常激動,她闖到隔壁的拉金家去告訴他這個驚人的新聞。
她沒有敲門,直接闖進了客廳。
拉金正在一把椅子上打瞌睡,他驚跳起來,迫不及待地把她趕出了屋子。
那時候,拉金夫人就已經不見了。
但春天和夏天時她還在,她總是在星期六晚上給莫蘭家看孩子。
莫蘭太太的第二個孩子生于一九六三年一月。
所以,是在一九六三年的夏末,拉金夫人才消失的。
” “原因是什麼呢?”漢利問道。
“離家出走,”刑警毫不遲疑地說,“所有人都這麼認為。
他工作很努力,但晚上從來不肯出門,甚至連星期六都不出去,所以,拉金夫人才能給人家看孩子。
他們為此有過争吵。
還有别的原因,她輕浮,有點風騷。
所以,當她收拾包裹離他而去的時候,誰也沒有感到驚奇。
有些女人認為他活該,因為他待她不夠好。
誰也沒有懷疑過什麼。
” “此後,拉金更是把自己封閉起來。
他極少出門,既不打理自己,也不在乎房子。
人們主動去幫他收拾,小地方的人總是那樣,但他都拒絕了。
最後,人們就再也不管他了。
兩年以後,他丢了倉庫管理員的工作,成了個守夜人,天黑後離家,日出時回來。
他的房門上總有兩把鎖,因為夜間他不在家,而白天又要睡覺——他是這麼說的。
他開始飼養寵物。
先是雪貂,養在後院的一個棚子裡,但都跑掉了。
後來養鴿子,但不是飛走了,就是在别處被人用獵槍打死。
最後,在過去的十年裡是養雞。
” 教區的神父大緻肯定了莫蘭太太的回憶。
拉金夫人是英國人,但信天主教,經常去教堂,并定期作忏悔。
一九六三年八月,她離家出走了。
人們大都認為,她是跟一個男人私奔了。
伯恩神父想不出還有别的原因。
他不能違背忏悔的誓言,但他隻能說,他并不懷疑她離家出走。
他曾經好幾次走訪過這所房子,但拉金不信教,拒絕所有精神上的安慰。
他曾稱他那離家出走的老婆是個娼婦。
“這些都符合,”漢利沉思着,“她或許是想離開他,當他發現後,他對她下手狠了點。
天知道呢,這種事發生得夠多了。
” 郵遞員沒有補充多少情況。
他是一個本地人,經常去本地的酒吧。
拉金夫人也喜歡在周六晚上出去喝一杯,有一年夏天,她甚至還當過吧女。
但她丈夫很快就不讓她幹了。
他回憶說,她比拉金年輕很多,快樂活潑,遇上别人調情也不抗拒。
“長得怎麼樣?”漢利問道。
“矮個兒,身高大約五英尺三英寸,身材豐滿,圓溜溜的,深色的卷發,喜歡笑,胸很大。
郵遞員回憶說,當她從舊式酒桶裡把淡啤酒泵出來時,那模樣還是值得一看的。
但拉金發現這個情況後氣急敗壞,他沖進來把她拉回家去了。
不久,她就離他而去,或者說消失了。
” 漢利站起來伸了個懶腰,已經快到半夜了。
他把一隻手搭在這位年輕警長的肩上。
“現在很晚了,你回家去吧。
明天早上把這些都寫下來。
” 夜晚,漢利的最後一位訪客是偵緝督察,這個犯罪現場的調查員。
“清理完了,”他告訴漢利,“最後一塊磚頭也清走了,但有用的線索一點也沒發現。
” “那就要靠那個可憐女人的屍體來告訴我們想要知道的其他情況了,”漢利說,“或者靠拉金本人。
” “他說了嗎?”督察問道。
“還沒有,”漢利說,“但他會說的。
他們最後都會說的。
” 偵緝督察回家去了。
漢利打電話告訴妻子他今晚在局裡過夜。
剛過午夜時,他來到了樓下的囚室。
老頭醒着,坐在床邊,一雙眼睛凝視着對面的牆壁。
漢利朝着陪同他的警官揚了揚腦袋,于是三人一起來到審訊室。
那位警察坐到一個角落裡,準備好筆記本。
漢利面對着老頭,向他宣讀了警告: “赫伯特·詹姆斯·拉金,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記錄在案,并有可能被用作證詞。
” 然後,他在老頭的對面坐下來。
“十五年了,拉金先生。
與那樣的東西一起生活了那麼長時間。
一九六三年八月,對吧?鄰居們都記得,神父也記得,甚至連郵遞員都記得。
那麼,你為什麼不把這事告訴我呢?” 老頭擡起眼皮,迎接漢利的盯視,然後低頭去看桌子。
他什麼也沒說。
漢利堅持詢問下去,直到天快亮。
拉金似乎并不疲憊,雖然角落裡的那個警察已經哈欠連天。
拉金當過多年的守夜人,漢利想起來,他很可能在夜晚比在白天更有精神。
一抹灰色的亮光從結霜的審訊室窗玻璃透了進來。
最後,他站了起來。
“随你便吧,”他說,“你可以不說,但你的妻子維奧萊特會說的。
奇怪嗎?十五年後,從牆壁後面的墓穴裡說話。
但再過幾個小時,她會對法醫說話的。
她會說的。
在解剖室裡,她會告訴他,她身上發生了什麼,是何時發生的,乃至是為什麼而發生的。
然後,我們再來這裡,到時我就要起訴你了。
” 雖然他不會輕易生氣,但他還是被老頭的沉默給激怒了。
不是因為他說得少,而是因為他什麼都沒說。
他隻是用那種奇怪的眼神去迎視漢利。
那是什麼眼神?漢利問自己。
驚恐?害怕他漢利?悔恨?嘲諷?不,不是嘲諷。
這家夥馬上就要完蛋了。
最後,他站起身來,用一隻大手摸了一下臉上的胡子,回到辦公室。
拉金則被押回拘禁室。
漢利在椅子裡睡了三個小時,腦袋後仰,兩腿伸直,鼾聲大作。
八點鐘,他起來,走到衛生間洗了把臉,刮了胡子。
兩個年輕的實習警察來上班時看到他八點半就到了,大為吃驚,趕緊小心翼翼地去忙自己的事。
九點鐘,他吃過早飯,像往常那樣開始處理堆積如山的公文。
九點三十分,梅奧路承包商的工頭打來電話。
漢利考慮着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