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中央戲劇學院的女大學生宿舍。

    簡直就像東北的“跑腿子老客”們住的最下等的小客棧。

    起碼才華橫溢的青年女作家張辛欣,畢業前住的那個宿舍是那樣。

    似乎根本沒有暖氣,或者有暖氣但壞了,不比外邊的溫度高多少。

    四張床,兩張空着,光床闆上堆滿雜七雜八的東西。

    還好,辛欣的被子是卷起來的,像花卷那種省事的卷法。

    我和老李就坐在她的床上。

    床頭一張小桌,可桌面鋪排着稿紙,紙簍裡開滿“雪蓮花”。

    看來這宿舍中缺少位“撒花仙子”。

    一個牆角堆了一堆垃圾。

    碗啦、盤啦、飯盒啦,工藝品似的在窗台上擺了一溜。

    格外引起我注意的是,辛欣的桌上還有一個破損了的煙灰缸,裡面大有“内容”。

     辛欣那位同學,煞費苦心地在調一台九英寸的“牡丹”版黑白電視機,卻怎麼也調不出圖像來。

     我和老李幹坐無聊,搭讪着問:“是壞了吧?”她說:“沒壞啊,從家裡搬來前我還看的。

    ”又問:“你們是哪兒的?” 我說:“我是北影的,他是《青春》的。

    ” 問:“北影的梁曉聲你認識吧?” 我說:“那小子是我。

    ” 她仔細地打量着我:“是你?” 我說:“沒錯。

    ” “天啊!”她說,“我都認不出來你了。

    ” 我問:“你是誰?” 她說:“我是李小龍啊!我和我們老師到你家去過好幾次,你記不起來了?” 我終于記起來了,說:“你也變化很大。

    ” “胖了。

    ”她說,“我結婚了。

    ” 由女大學生而少婦,質的變化。

    我當然難以認出她。

    她複打量着我,憾慨系之地說:“真沒想到三年未見,你就變成這樣子了!第一次見面時,覺得你還可以呀!”我說:“我當爸爸了。

    ” 她非常同情地“哦”了一聲。

     我九月份剃的光頭,那時十一月份,頭發長出不足一寸,胡子卻經久未刮,荒蕪了滿臉。

    而且大病初愈,神情倦怠,面如塗鉛。

    穿着一件破“棉猴”,舊皮鞋不系鞋帶,整個一副俗裝恹态的惡和尚形象。

    變得不如以前“可以”了,倒也不僅僅是由于當了爸爸,由于剃了光頭,由于病,還由于當了作家。

    當了演員們的女人,是越變越好看,越“摩登”,以“摩登”而維持着好看。

    當了作家們的男人,則注定的越變越不“可以”了。

    功夫會花在“打扮”稿紙上,自己是什麼鳥模樣倒大抵不在乎了。

     老李說:“我們多等會兒不打擾吧?” 她說:“沒事,沒事。

    ” 我問:“辛欣情緒如何?” 她說:“辛欣挨批的次數多了,好像也不太在乎了。

    ”又是一種“不在乎”。

     我說:“不在乎,這是境界。

    中國的作家,要習慣挨批,泰然處之才好。

    ” 她說:“沒批到你頭上,你才泰然。

    ” 我說:“是啊。

    别人的孩子被掐死了,總不像自己的孩子被掐死了那麼痛不欲生。

    ” 正說着,辛欣回來了。

     我将老李介紹給她,替老李向她表明誠意。

    她坐下去,默然無聲。

     我說:“老李是我朋友,誠心誠意來向你組稿的,不看僧面看佛面。

    ” 辛欣沉吟良久,方開口道:“曉聲,不是我不講交情,我近來差不多發一篇,挨批一篇。

    寄出去的,各編輯部都不敢發,你說我還寫個什麼勁?還他媽的寫得下去嗎?”翻弄着桌上的稿紙給我看,又說,“其實倒也不是不想寫了。

    還想寫,但實在寫不下去啊!一個星期了,寫了還不到六千字。

    我想冷卻一個階段,思考一些問題,我希望能不受任何幹擾地進行思考。

    ”說完,她将桌上的稿紙全部收攏,放入抽屜,鎖上。

    仿佛今生今世不再拿出。

     老李說:“我不逼你為《青春》寫稿。

    我來的目的更主要是看看你,代表本刊向你表示關注之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咱們來日方長。

    作為刊物負責人,不能作家有難,則疏之,作家揚名,則近之,那就太勢利了!” 老李真好編輯,不愧我朋友。

     我們聊了近一個小時,十點後方告辭。

    夜風瑟瑟中,我們緩緩地走着,心中都有說不出的惆怅。

    當時《青春》也因為一篇什麼小說,“散布了污染”,上了簡報。

    我理解他的心情。

    自己頂着壓力卻來京專程找辛欣組稿,作為一個刊物的負責人,這“俠肝義膽”使我敬佩。

     至于我自己,用解放前上海灘小報記者評論三四流這個“星”那個“星”的語言說——正很“走紅”。

    然而我也憂郁,我也壓抑,大有“兔死狐悲”的凄涼。

    因為我不可能終生扮演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歌手”或“鼓手”的角色。

    我一旦也對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皺皺眉,搖搖頭,或者瞪瞪眼睛,說幾句冷的、酸的、尖刻的話,哪怕這話是真的,也便會與辛欣“站在同一地平線上”了。

    而一個作家,不,一個人,某些時對某些事,大抵總難免要皺皺眉,搖搖頭,或者瞪瞪眼睛的。

    也總難免要說些什麼使某些人們不大受用的話的。

    達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超脫則超脫矣,悠然則悠然矣,而作家也便在這種“超脫”和“悠然”中,不複是作家了!文壇從來不是佛殿。

    要想“超脫”倒莫如抛棄紙筆去數念珠,遁入空門為好。

     後來有某報的編者來訪,說是要寫篇文章,舉兩位青年作家為例,梁曉聲代表“正确的”創造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