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發表了的,不超過五個。
所以我真希望許許多多在業餘創作電影劇本的人,還是量力而行,莫如将創作電影劇本的興趣轉移到看電影方面去。
兩年來我沒有扶植成功一個外稿劇本,但我自以為曾是一個很負責任的外稿編輯。
從一千五百多個外稿中,我“慧眼識珠”,發現了張辛欣的電影創作才華,這無論如何是值得驕傲一下的事兒。
那天沒吃午飯。
一覺醒來,睡迷糊了,還以為是個早晨呢。
看看手表,才知是下午。
懶得起來,想起書包裡還帶回個不知什麼鳥“劇本”,幹脆躺着處理了吧!便掏出來側頭看。
一看就沒放下。
一口氣看完了。
稿紙相當幹淨,字迹很是工整。
看得出作者是個對待創作極認真嚴肅的人。
這一點先博得了我三分好感。
劇本的名字我已記不清楚。
風格是屬于較現代派的。
明顯看得出受蘇聯電影文學劇本《禮節性的訪問》影響很大,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交叉閃現,劇中有劇,男女主人公是雙重身分的劇中人。
在一九七八年的北影,電影觀念不像如今這麼更新,這麼解放。
所以我斷定這樣的劇本,是既不能拍攝也不能發表的。
但我又不能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一千多個外稿中,最好的一個。
一個真正的電影劇本。
一千多個中發現了這麼一個,我認為我那一千多個不算白看。
劇本對于電影藝術的特點體現得頻有匠心。
我再也躺不住,爬起來,匆匆穿上衣服,又去到了辦公室。
劇本未寫作者的姓名和通訊地址,我迫不及待地想從信封上了解到。
老王問我:“怎麼又來了?” 我說:“發現了一個好劇本!” 老王一笑:“好劇本會寄到外稿組?” 我也顧不上回答,找到信封一看——北醫三院團委——張辛欣。
北醫三院離北影很近,而且是北影的“合同醫院”。
我便決定給作者寫封信,邀“他”星期天到北影來面談,意在結識個文學朋友。
我那時在北京一個文學朋友也不認識,常感到無人交談的寂寞。
寫信前還研究了半天。
張辛欣——怎麼也沒有女人味,字迹也頗似男人筆劃,斷它是“他”而非“她”。
二十九歲時的我,将自己束縛得多麼緊固啊!未經組長允許,倘若是将一位女作者在整個主樓無人的情況之下邀到辦公室交談,又倘若不但是位女作者,還是個姑娘,那豈非會引起“瓜田李下”之嫌?誰知你們交談的是劇本還是什麼?外稿組當時有規定,不經組長同意,編輯是不得随意邀作者面談的。
星期天,買了兩盒帶過濾嘴的“牡丹”,買了一包五香瓜子,一包茉莉花茶,比我信中約定的時間提前半小時來到辦公室。
可見我是多麼心誠之至! 剛到約定時間,安安靜靜的走廊裡便傳來了腳步聲。
我暗想,這作者可真是個時間觀念強的人。
我才站起,“他”已敲門。
開門,大詫——是一個“她”。
個子不高,圓臉,眼鏡,短發。
翻領銀灰女青年衫,銀灰褲子,接近銀灰的藍色刷得靠白了的膠鞋。
一身銀灰。
若伸展雙臂,如同降落在我的辦公室門前一架微型“安二”。
那張臉不太容易判斷出實際年齡。
說十八九不顯大,說二十四五不顯小。
表情是矜持的,流露着不是我來求你,是你“請”我來我才來的意味。
互通姓名,果然便是張辛欣。
我沒料到她是個女的,大概她也沒料到我是個“初出茅廬”的小編輯。
我訝然,她掃興。
我的訝然掩飾着,她的掃興卻當“見面禮”全盤“贈”給我。
“請”得“神”臨,就得敬着。
引進。
矜持地進來。
讓座。
矜持地坐下。
矜持得反倒令我十分拘束。
請茶。
說:“不渴。
” 請嗑瓜子。
說:“牙疼。
” 猶豫了一下,請吸煙。
說:“你殷勤過分了。
” 我搓着手,像考生接受面試一樣,有幾分緊張地同她談劇本。
沒談幾句,便被她打斷,問:“要拍?” 我說:“不拍。
” 問:“要發表?” 我說:“不發表。
” 怫然站起,大聲道:“也不拍攝,也不發表,邀我來幹什麼?” 我不知所措,交個文學朋友的目的,怎麼能當她面說出口? “我早就知道,沒有名人推薦,沒有後門方便,像我這樣的,要在你們北影上一部電影,不過是癡心妄想!”她憤憤地說,從我手中奪去劇本,塞入自己的書包,也不告辭,拔腳便走。
我一時坐在那裡發懵。
忽而想起母親的另一條教誨——凡事要善始善終,就追出去送行。
她在前邊走。
我在後邊跟。
她不回頭,走的很快。
我也不趕上,保持一段“送”的最佳距離。
相跟着走過走廊,走下樓梯,走出主樓,走到廠院内。
她猝然回頭瞪視我:“你跟着我幹
所以我真希望許許多多在業餘創作電影劇本的人,還是量力而行,莫如将創作電影劇本的興趣轉移到看電影方面去。
兩年來我沒有扶植成功一個外稿劇本,但我自以為曾是一個很負責任的外稿編輯。
從一千五百多個外稿中,我“慧眼識珠”,發現了張辛欣的電影創作才華,這無論如何是值得驕傲一下的事兒。
那天沒吃午飯。
一覺醒來,睡迷糊了,還以為是個早晨呢。
看看手表,才知是下午。
懶得起來,想起書包裡還帶回個不知什麼鳥“劇本”,幹脆躺着處理了吧!便掏出來側頭看。
一看就沒放下。
一口氣看完了。
稿紙相當幹淨,字迹很是工整。
看得出作者是個對待創作極認真嚴肅的人。
這一點先博得了我三分好感。
劇本的名字我已記不清楚。
風格是屬于較現代派的。
明顯看得出受蘇聯電影文學劇本《禮節性的訪問》影響很大,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交叉閃現,劇中有劇,男女主人公是雙重身分的劇中人。
在一九七八年的北影,電影觀念不像如今這麼更新,這麼解放。
所以我斷定這樣的劇本,是既不能拍攝也不能發表的。
但我又不能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一千多個外稿中,最好的一個。
一個真正的電影劇本。
一千多個中發現了這麼一個,我認為我那一千多個不算白看。
劇本對于電影藝術的特點體現得頻有匠心。
我再也躺不住,爬起來,匆匆穿上衣服,又去到了辦公室。
劇本未寫作者的姓名和通訊地址,我迫不及待地想從信封上了解到。
老王問我:“怎麼又來了?” 我說:“發現了一個好劇本!” 老王一笑:“好劇本會寄到外稿組?” 我也顧不上回答,找到信封一看——北醫三院團委——張辛欣。
北醫三院離北影很近,而且是北影的“合同醫院”。
我便決定給作者寫封信,邀“他”星期天到北影來面談,意在結識個文學朋友。
我那時在北京一個文學朋友也不認識,常感到無人交談的寂寞。
寫信前還研究了半天。
張辛欣——怎麼也沒有女人味,字迹也頗似男人筆劃,斷它是“他”而非“她”。
二十九歲時的我,将自己束縛得多麼緊固啊!未經組長允許,倘若是将一位女作者在整個主樓無人的情況之下邀到辦公室交談,又倘若不但是位女作者,還是個姑娘,那豈非會引起“瓜田李下”之嫌?誰知你們交談的是劇本還是什麼?外稿組當時有規定,不經組長同意,編輯是不得随意邀作者面談的。
星期天,買了兩盒帶過濾嘴的“牡丹”,買了一包五香瓜子,一包茉莉花茶,比我信中約定的時間提前半小時來到辦公室。
可見我是多麼心誠之至! 剛到約定時間,安安靜靜的走廊裡便傳來了腳步聲。
我暗想,這作者可真是個時間觀念強的人。
我才站起,“他”已敲門。
開門,大詫——是一個“她”。
個子不高,圓臉,眼鏡,短發。
翻領銀灰女青年衫,銀灰褲子,接近銀灰的藍色刷得靠白了的膠鞋。
一身銀灰。
若伸展雙臂,如同降落在我的辦公室門前一架微型“安二”。
那張臉不太容易判斷出實際年齡。
說十八九不顯大,說二十四五不顯小。
表情是矜持的,流露着不是我來求你,是你“請”我來我才來的意味。
互通姓名,果然便是張辛欣。
我沒料到她是個女的,大概她也沒料到我是個“初出茅廬”的小編輯。
我訝然,她掃興。
我的訝然掩飾着,她的掃興卻當“見面禮”全盤“贈”給我。
“請”得“神”臨,就得敬着。
引進。
矜持地進來。
讓座。
矜持地坐下。
矜持得反倒令我十分拘束。
請茶。
說:“不渴。
” 請嗑瓜子。
說:“牙疼。
” 猶豫了一下,請吸煙。
說:“你殷勤過分了。
” 我搓着手,像考生接受面試一樣,有幾分緊張地同她談劇本。
沒談幾句,便被她打斷,問:“要拍?” 我說:“不拍。
” 問:“要發表?” 我說:“不發表。
” 怫然站起,大聲道:“也不拍攝,也不發表,邀我來幹什麼?” 我不知所措,交個文學朋友的目的,怎麼能當她面說出口? “我早就知道,沒有名人推薦,沒有後門方便,像我這樣的,要在你們北影上一部電影,不過是癡心妄想!”她憤憤地說,從我手中奪去劇本,塞入自己的書包,也不告辭,拔腳便走。
我一時坐在那裡發懵。
忽而想起母親的另一條教誨——凡事要善始善終,就追出去送行。
她在前邊走。
我在後邊跟。
她不回頭,走的很快。
我也不趕上,保持一段“送”的最佳距離。
相跟着走過走廊,走下樓梯,走出主樓,走到廠院内。
她猝然回頭瞪視我:“你跟着我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