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己所尊敬的人,隻願将尊敬放在心裡,不願溢于言表。
我發言時,茹志鵑老師目不轉睛地望着我。
神态有些驚訝,有些意外,似乎還有幾分擔心。
興許怕我說得“走了火”,說出什麼不妥的話來。
我沒“走火”。
記得我說:我們無産階級所謂的那種“小資産階級”的情調,我認為實實在在是人類非常富有詩意的情調。
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缺少了這種情調,那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但願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這樣的情調。
我們的文學中多一些這樣的情調…… 迄今為止,我認為自己說過而且說得挺好的話,實在不多。
這番話便算是。
所以我未忘。
我發言後,衆人沉默良久。
沒人支持我,也沒人反對我。
大家繼而發言,都與這話題無關。
接着又開了一天半會。
茹志鵑老師仍未與我說話。
我也仍未與她說話。
直至散會,她交給我一頁從日記本上撕下來的紙,上面寫着她家的地址,真誠地對我說:“有空兒到我家來玩吧,我這人挺随便,絕不會使你感到拘束的。
而且我也喜歡接近年輕人。
” 我共去過她家兩次。
第一次是畢業前,帶了兩位同學,與她交談了近一個半小時。
她對我們很坦率,談了許多與當時仍很“革命”的文藝理論相左的文藝觀。
交談中間,她忽然說:“我把我女兒叫下來和你們認識一下吧,她也喜愛文學。
” 就是在那一天,我認識了王安憶。
當時安憶還在徐州地區文工團,個子起碼比現在矮半頭,皮膚曬得很黑,披散着并不濃密的頭發,穿一條上海人常在家中穿的睡褲,趿拖鞋。
茹志鵑老師對安憶說:“他們稱我老師,按理說你也該稱他們老師,因為他們都是大學中文系的學生。
”安憶并不稱我們“老師”,也沒打量我們,似乎是為了遵從母命,才不得不坐在我們對面,手中還拿着一本什麼書。
茹志鵑老師又說:“你們都是年輕人,今後都有志于文學,你們之間應該有更多共同的話題。
” 安憶仍不作聲。
我記不得自己對她提了一個什麼問題,她才顯然是出于禮貌不得不回答。
怎樣回答的,也記不得了。
隻記得她說話極快,标點符号不分明。
給我的印象是,她急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可她頭腦中的思想又是多層次的,内涵廣泛的,是隻适于用筆而不适于用話表達的。
另一個印象是,她從内心裡不大瞧得起我們這三個工農兵學員。
她說完,也純粹是出于禮貌,陪坐了幾分鐘,便起身上樓去了。
茹志鵑老師連忙對我們解釋:“安憶的性格就這樣,你們别見怪。
” 我們起身告辭時,茹志鵑老師對我說:“曉聲你先留步,我還有話跟你講。
” 我便留了下來。
她說:“《朝霞》就要取消了,《上海文學》就要恢複了。
你畢業後,如果願意留在上海,我可以替你向學校争取。
”我說:“我是北方人,我還是想回哈爾濱。
生活在上海人之間,我常常會感到孤獨。
” 她沉吟片刻,說:“我能理解你。
那麼今後不管你分配到哪裡,再來上海,我都歡迎你到我家裡來。
” 這話當時使我很受感動。
她又說:“你是一個好青年。
你可别以為你替《百合花》說了些辯護之詞,我才誇獎你啊!我是憑直感。
你長的像上海人,性格卻太是北方人的性格了。
我喜歡北方人的性格。
” 今年五月,我在上海為《上海文學》改稿,抽時間去茹志鵑老師家中看望她時,她向安憶的父親介紹我,第一句話仍是:“曉聲是個好青年……” 她說這話從來是很認真的。
也許她無法知道,這句話對我是多麼重要。
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好青年,但認為自己還不壞。
從複旦到北影,至今已經八年,在名利場上,在影視圈中,沒有沾染什麼很可惡的壞毛病,沒有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實在是因為經常情不自禁地想到:假如我變成了某一類人,茹志鵑老師将會如何看待我?假如我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将有何面目再見茹志鵑老師?
我發言時,茹志鵑老師目不轉睛地望着我。
神态有些驚訝,有些意外,似乎還有幾分擔心。
興許怕我說得“走了火”,說出什麼不妥的話來。
我沒“走火”。
記得我說:我們無産階級所謂的那種“小資産階級”的情調,我認為實實在在是人類非常富有詩意的情調。
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缺少了這種情調,那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但願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這樣的情調。
我們的文學中多一些這樣的情調…… 迄今為止,我認為自己說過而且說得挺好的話,實在不多。
這番話便算是。
所以我未忘。
我發言後,衆人沉默良久。
沒人支持我,也沒人反對我。
大家繼而發言,都與這話題無關。
接着又開了一天半會。
茹志鵑老師仍未與我說話。
我也仍未與她說話。
直至散會,她交給我一頁從日記本上撕下來的紙,上面寫着她家的地址,真誠地對我說:“有空兒到我家來玩吧,我這人挺随便,絕不會使你感到拘束的。
而且我也喜歡接近年輕人。
” 我共去過她家兩次。
第一次是畢業前,帶了兩位同學,與她交談了近一個半小時。
她對我們很坦率,談了許多與當時仍很“革命”的文藝理論相左的文藝觀。
交談中間,她忽然說:“我把我女兒叫下來和你們認識一下吧,她也喜愛文學。
” 就是在那一天,我認識了王安憶。
當時安憶還在徐州地區文工團,個子起碼比現在矮半頭,皮膚曬得很黑,披散着并不濃密的頭發,穿一條上海人常在家中穿的睡褲,趿拖鞋。
茹志鵑老師對安憶說:“他們稱我老師,按理說你也該稱他們老師,因為他們都是大學中文系的學生。
”安憶并不稱我們“老師”,也沒打量我們,似乎是為了遵從母命,才不得不坐在我們對面,手中還拿着一本什麼書。
茹志鵑老師又說:“你們都是年輕人,今後都有志于文學,你們之間應該有更多共同的話題。
” 安憶仍不作聲。
我記不得自己對她提了一個什麼問題,她才顯然是出于禮貌不得不回答。
怎樣回答的,也記不得了。
隻記得她說話極快,标點符号不分明。
給我的印象是,她急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可她頭腦中的思想又是多層次的,内涵廣泛的,是隻适于用筆而不适于用話表達的。
另一個印象是,她從内心裡不大瞧得起我們這三個工農兵學員。
她說完,也純粹是出于禮貌,陪坐了幾分鐘,便起身上樓去了。
茹志鵑老師連忙對我們解釋:“安憶的性格就這樣,你們别見怪。
” 我們起身告辭時,茹志鵑老師對我說:“曉聲你先留步,我還有話跟你講。
” 我便留了下來。
她說:“《朝霞》就要取消了,《上海文學》就要恢複了。
你畢業後,如果願意留在上海,我可以替你向學校争取。
”我說:“我是北方人,我還是想回哈爾濱。
生活在上海人之間,我常常會感到孤獨。
” 她沉吟片刻,說:“我能理解你。
那麼今後不管你分配到哪裡,再來上海,我都歡迎你到我家裡來。
” 這話當時使我很受感動。
她又說:“你是一個好青年。
你可别以為你替《百合花》說了些辯護之詞,我才誇獎你啊!我是憑直感。
你長的像上海人,性格卻太是北方人的性格了。
我喜歡北方人的性格。
” 今年五月,我在上海為《上海文學》改稿,抽時間去茹志鵑老師家中看望她時,她向安憶的父親介紹我,第一句話仍是:“曉聲是個好青年……” 她說這話從來是很認真的。
也許她無法知道,這句話對我是多麼重要。
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好青年,但認為自己還不壞。
從複旦到北影,至今已經八年,在名利場上,在影視圈中,沒有沾染什麼很可惡的壞毛病,沒有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實在是因為經常情不自禁地想到:假如我變成了某一類人,茹志鵑老師将會如何看待我?假如我做了見不得人的事,将有何面目再見茹志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