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和一個——龍應台雜文散議
關燈
小
中
大
;甚至匿名地寄去撕了一角的冥紙,詛咒她早日歸陰。
熱烈的掌聲與兇猛的罵聲,這一深具涵義的社會現象,更加凸現了龍應台雜文的強烈的現實意義。
她嚴峻地剖視整個病态社會—— 懦弱自私:在台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隻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甯可閉着眼假寐; 環境污染:地面、地下的污染,水的、空氣的污染,無所不在的"标語口号污染",立體化地四下蔓延,麻痹同胞的心靈,台灣猶如"生了梅毒的母親"; 反仆為主:住在台灣的中國人四十年來患了政治"敏感症",有許多陳腐觀念需要糾正,卻又怕被扣上大帽子而不敢吱聲,衛道者動機指斥為"民族叛徒"、"赤色嫌疑"; 封閉教育:在生活上"抱着走",在課業上"趕着走",在思想訓練上"騎着走",犧牲學生自立自決、自治自律的能力 龍應台以她那銳利的辭鋒、靈轉的文字、缜密的思慮,悍然無畏地揭開社會中的種種病象,讓血淋淋的事實逼迫我們去自剖,去反省。
她坦率承認《野火集》"很苦很猛",這隻是一個社會批評,一個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會批評","因為我不喜歡糖衣,更不耐煩戴着面具看事情,談問題",她希望自己的批評"是不受傳統跟規範的拘束,超越出來的","'野'取其不受拘束,'火'取其熱烈"。
這也正是龍應台雜文風靡台灣的根本緣由。
其二:說"美麗"的龍應台 一條上了電視的标語:"穿着暴露,招蜂引蝶,自取其辱", 一則某專科學校強迫已婚女助教及職員辭職的新聞, 一封被歹徒強暴而自尋短見的十八歲姑娘的絕命書, 一家新開設的專賣"給女人看的書"的書店, 一樁開會時讓女警察提茶壺招待客人的尋常事, 一名妩媚而年輕的大使的辭職, 一位主持人關于某小姐的介紹, …… 龍應台以"胡美麗"的筆名,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多篇雜文,站在"男女平等"的地位上觀察、思考和評論女性問題。
龍應台藉自我訪問的方式,這樣評價這些雜文:"你的文章完全以女性的觀點為出發點,而言語潑辣大膽,帶點驕橫"。
有的論者認為龍應台是理性的、中性的,"胡美麗"是感性的、女性的,而其為"善"則一! 社會生活中許多司空見慣的現象,如上述那些事例,在龍應台眼裡,卻帶有另一番意味。
她一針見血地揭示"結婚就得辭職"的真正涵義:一旦結了婚,在你眼中,我就成為一張擦髒了的茅廁紙、一朵殘敗的花、一個已經被人家"用"過的肉體——所以你要我離開。
她直截了當地告訴受害者:殺了你女兒的,并不是那個醜惡的暴徒,這個社會對男性的縱容、對女性的輕視逼使她走上絕路,無形的貞節牌坊深深地建築在每個角落。
龍應台針砭痼疾絲毫不留情面,可又不令幽默感:一般的書店不能滿足女性心智上的要求,"女人書局"有個重要任務——時時提醒女人不要"撈過界"來。
對于那些抽象、寬泛的事理,龍應台常常用明快、簡捷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加以表述。
比如,有個氣宇軒昂的男人每次見到她都會說:"胡美麗,我不喜歡你。
""為什麼?""你不像個女人!"什麼叫做像個"女人"呢?龍應台開列了女人必備的幾個特質:首先,必須是被動的,第二個要件是害羞,最重要的還在于比男性要來得"柔弱。
"龍——徐徐辯駁,而後舉重若輕,一語中的:"把女人的形象定出一個模子來(被動、柔弱……),然後要所有的女性都去迎合這'一個'模子。
" 說"美麗"的龍應台,尖銳、深刻,卻又不帶片面性。
其文鋒芒直指"愚女政策"
熱烈的掌聲與兇猛的罵聲,這一深具涵義的社會現象,更加凸現了龍應台雜文的強烈的現實意義。
她嚴峻地剖視整個病态社會—— 懦弱自私:在台灣,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壞人",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隻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甯可閉着眼假寐; 環境污染:地面、地下的污染,水的、空氣的污染,無所不在的"标語口号污染",立體化地四下蔓延,麻痹同胞的心靈,台灣猶如"生了梅毒的母親"; 反仆為主:住在台灣的中國人四十年來患了政治"敏感症",有許多陳腐觀念需要糾正,卻又怕被扣上大帽子而不敢吱聲,衛道者動機指斥為"民族叛徒"、"赤色嫌疑"; 封閉教育:在生活上"抱着走",在課業上"趕着走",在思想訓練上"騎着走",犧牲學生自立自決、自治自律的能力 龍應台以她那銳利的辭鋒、靈轉的文字、缜密的思慮,悍然無畏地揭開社會中的種種病象,讓血淋淋的事實逼迫我們去自剖,去反省。
她坦率承認《野火集》"很苦很猛",這隻是一個社會批評,一個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會批評","因為我不喜歡糖衣,更不耐煩戴着面具看事情,談問題",她希望自己的批評"是不受傳統跟規範的拘束,超越出來的","'野'取其不受拘束,'火'取其熱烈"。
這也正是龍應台雜文風靡台灣的根本緣由。
其二:說"美麗"的龍應台 一條上了電視的标語:"穿着暴露,招蜂引蝶,自取其辱", 一則某專科學校強迫已婚女助教及職員辭職的新聞, 一封被歹徒強暴而自尋短見的十八歲姑娘的絕命書, 一家新開設的專賣"給女人看的書"的書店, 一樁開會時讓女警察提茶壺招待客人的尋常事, 一名妩媚而年輕的大使的辭職, 一位主持人關于某小姐的介紹, …… 龍應台以"胡美麗"的筆名,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多篇雜文,站在"男女平等"的地位上觀察、思考和評論女性問題。
龍應台藉自我訪問的方式,這樣評價這些雜文:"你的文章完全以女性的觀點為出發點,而言語潑辣大膽,帶點驕橫"。
有的論者認為龍應台是理性的、中性的,"胡美麗"是感性的、女性的,而其為"善"則一! 社會生活中許多司空見慣的現象,如上述那些事例,在龍應台眼裡,卻帶有另一番意味。
她一針見血地揭示"結婚就得辭職"的真正涵義:一旦結了婚,在你眼中,我就成為一張擦髒了的茅廁紙、一朵殘敗的花、一個已經被人家"用"過的肉體——所以你要我離開。
她直截了當地告訴受害者:殺了你女兒的,并不是那個醜惡的暴徒,這個社會對男性的縱容、對女性的輕視逼使她走上絕路,無形的貞節牌坊深深地建築在每個角落。
龍應台針砭痼疾絲毫不留情面,可又不令幽默感:一般的書店不能滿足女性心智上的要求,"女人書局"有個重要任務——時時提醒女人不要"撈過界"來。
對于那些抽象、寬泛的事理,龍應台常常用明快、簡捷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加以表述。
比如,有個氣宇軒昂的男人每次見到她都會說:"胡美麗,我不喜歡你。
""為什麼?""你不像個女人!"什麼叫做像個"女人"呢?龍應台開列了女人必備的幾個特質:首先,必須是被動的,第二個要件是害羞,最重要的還在于比男性要來得"柔弱。
"龍——徐徐辯駁,而後舉重若輕,一語中的:"把女人的形象定出一個模子來(被動、柔弱……),然後要所有的女性都去迎合這'一個'模子。
" 說"美麗"的龍應台,尖銳、深刻,卻又不帶片面性。
其文鋒芒直指"愚女政策"